首页 > 分享 >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最早在古希腊语中有“树上的羊毛”这样一个有趣的称谓,古代欧洲人以为棉制品和中国丝绸都是由从树上摘下来的羊毛制成的。就连希腊神话中著名的“金羊毛”故事,也有“树上的羊毛”的影子。 

  【服饰文化】中国服饰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霓裳羽衣各有千秋,棉质服饰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的衣料以本土出产的丝麻为主。富人华服、平民布衣是中国人很长时间的衣着习惯。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的普及,改变和影响了这种服饰文化的状态。现代化学纤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衣料种类。在林林总总、丰富多样的选择面前,“纯棉主义”“纯棉日”的风气得以盛行,各式各样的棉质文化衫为大众所喜爱,足见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意愿。 

  【工具文化】籽棉采摘后,需要将纤维与棉籽分离才能使用。古代人们只能人工将纤维从棉籽上剥离,费工费时,效率低。随着时代进步,去除棉籽轧花机诞生了。700多年前的我国古代杰出女纺织家黄道婆,出生贫苦,曾流落到海南岛崖州。在那里,她向黎族人民学到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在元贞年间(1295—1297年)回到故乡后传给了家乡的妇女,进而改革棉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已有关于原始的轧花机(轧车)的记载。西方1793年才由伊莱•惠特尼发明类似的有两个滚筒的轧花机。18世纪末美国人发明了锯齿轧花机,由于具有较高生产率而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轧花机机型。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美国研制成新的高效滚刀式皮辊轧花机,从而形成两种机型同时并存和发展的局面。中国在50年代前主要使用皮辊轧花机,后开始发展锯齿轧花机,70年代锯齿轧花机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艺术价值】自古以来,棉花的美态就常常出现在绘画及雕刻艺术中,许多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画卷或木刻、石刻棉花图、纺织图等一直保留传承至今。历代艺术家们的妙笔将洁白的棉花绽放出多姿的神韵。清初反映棉花的绘画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御览及题诗,史称《御题棉花图》,既是我国植棉与棉纺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文化艺术的珍品。至20世纪60年代,弹棉师傅黄家声、游秋源等人为寻找弹棉的新路,大胆创作,把原来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镶入精致的玻璃镜框,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其品种繁多,规格各异。棉花画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居家厅堂优雅大方的装饰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90年代,漳州棉花画有较大发展,产品畅销省内外,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地。我国外交部曾把漳州棉花画用作外交馈赠礼品。 

  2004年工艺师王分忠用棉布的纹理、花色、光感、温感与绘画技法,与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集雕刻、剪纸、国画、油画、版画等古今中外美术、书法工艺于大成。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四君子》等。 

  利用棉花手工制作出一朵写满温暖的棉花花枝来装饰家居,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知识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初探农业高校园艺教育与教师的关系
国际花艺大师 | 教你如何成为专业花艺师
绿色城市建设应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周晋峰到访中国花协
“花艺传情 两岸同心” 温台两地爱好者共叙花艺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
农业采摘
探访海口五源河生态塘水生态修复项目[图]
以花之名!“艺展杯”花艺创意设计大赛为生活添色彩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网址: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6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山东惠民“巾帼之花”赋能文化传承
下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布上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