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产于中国,分布极为广泛,是极具本土意义的植物。其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占据着关键地位,从 “果子实用” 到 “花色审美” 再到 “文化象征”,梅及梅花的开发利用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在梅花盛开时节,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见天地、见自然、见人见己。
“梅” 字的定型历时漫长。最初在金文里出现,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 “梅” 字的阐释表明,它在汉代才逐渐成为如今果树的专用名,而此前可能指代其他类似梅的果树。
秦汉以前,梅主要用于实际用途,梅子的实用价值备受先民关注。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梅实就已被利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等地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梅核,足以证实梅果在先秦时期应用广泛且地位重要。
汉代考古遗址出土梅核
西周时,梅已成为重要的栽培果树。《山海经・中山经》提到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周礼》《礼记》也有相关记载,这说明当时先民对梅的自然类属已有一定认知。商周时期,梅果是重要食品,食用方式有三:直接食用;制成干梅以利保存和改善品质口味,如《礼记・内则》的 “桃诸、梅诸” 及《大戴礼记・夏小正》的 “煮梅,为豆实也”;用作烹调鱼肉等的调味品,《尚书・商书・说命下》“若作和翼,尔惟盐梅” 就体现了梅实与盐地位相当,其不仅调味,还能除腥、催熟,考古发现梅核常与兽骨、鲫鱼等共出于鼎或罐等器型内便是佐证。
汉晋隋唐:梅花初绽 赏心悦事
魏六朝时期,梅花审美欣赏兴起,梅文化进入新阶段。人们开始留意梅花的花树形象,欣赏其芳菲物色之美,并融入诗歌、音乐、绘画等领域。梅花因早春独放、色白香清,成为人们感受自然节律与时序变化的载体。南朝时,梅花在宫廷、王公贵族园林及文人生活交往中栽培和欣赏之风盛行。萧纲《梅花赋》“层城之宫,灵苑之中…… 梅花特早,偏能识春” 与《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春歌》“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分别描绘其在宫苑园林和民间游春活动中的景象。赏梅之风自此开端,影响深远,还形成多处古代梅花名胜,江西大庾梅岭当时便有记载且渐负盛名。
此时梅花观赏价值主要在花容花色,色白有香的特性在诗歌中被着重强调,它不仅因自然美受赞赏,还因文化情感交流中的象征意义被赋予深层情感寓意。《说苑》中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荆州记》里陆凯折梅寄远之事,都表明梅花作为礼物珍贵美好,是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的媒介。
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进一步发展。唐代梅花园林栽培普遍,遍布宫廷与士大夫私营园林,栽培观赏方式多样,在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中梅花主题更频繁出现,彰显其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中晚唐时,梅花审美认识深化,对其花期、色、香等特征的观察欣赏更细致深入,其美感特性被初步认知,梅花树立起生机独发、风格特异的积极形象,被赋予傲视流俗的人格态度,为宋代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与文化高涨奠定基础。
宋元明清:梅韵流长 梅意象盛
宋元明清时期,梅花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成为民族品格符号。宋代是梅花审美文化发展的高峰,梅花被尊为群芳之首、花品至尊,还进号 “花王”,品德意义被推至极致,成为民族品格的写意符号。其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清气”,凸显梅花纯洁高洁,象征超越世俗、独善其身的高尚品质与自由追求;“骨气”,因严冬绽放的坚韧,象征奋发独立、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气节意志;“生气”,以其生机勃勃,象征积极向上、仁施德化、生动活泼、阔大谐畅的精神气势与社会风貌。明清时期,梅花审美价值与象征意义深入人心。梅花成为广泛分布的园艺品种,栽培欣赏活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融入日常生活。在文学艺术领域地位显著,文人墨客常在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表现梅花。梅花纹在工艺品装饰中应用更广,与竹、喜鹊等元素结合构成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 “喜上眉梢”“喜报春光”“雀梅争春” 以及 “四君子” 等。此时期梅花形象与象征意义进一步丰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诗词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梅花意象相对单纯且多带悲剧色彩。作为报春象征,它既表达春来花开的喜悦,也有春去无情的哀愁。诗人们常描写 “梅花落”,乐府《梅花落》流行,许多 “早梅” 咏物诗从花开写到花落,关注花落瞬间。如张正见《梅花落》“芳树映雪野,发早觉寒侵”,梁何逊《咏早梅诗》“应知早飘零,故逐上春来”,梅花飘逝被联想为美人迟暮,成为宫怨、闺怨的媒介寓具,其形象美丽、柔弱而感伤,与宫廷文人的幽怨绮靡精神契合。此时梅花观赏和审美心理逐渐形成,梅花芳菲美丽成为触发韶华悲悯、伤春怨逝的诱因与寄托,这种赏花惜逝的感情是梅花观赏最初最普遍且贯穿历史发展的基本审美心理,后世梅花与幽怨佳人的人格联想及 “宫梅” 形象都可追溯至此。
唐代诗歌创作达高峰,咏梅诗内容更丰富。初唐咏梅诗多承南朝传统,以伤春或闺怨为主题,与春心、宴乐、春愁、闺怨等主题相连,继承南北朝遗风。盛唐到中唐,杜甫拓展咏梅诗题材,通过描写驿路道旁梅花表现羁旅艰辛与思乡之情。中唐咏梅诗内容更丰富,除传统主题外,还有以梅花表现异乡生活艰辛、表达对故乡友人思念的诗作。晚唐时,梅花悲剧色彩和节操品格突出,描写其悲剧命运诗作成主流,诗人们歌颂梅花凌寒开放精神,郑谷《梅》、齐己《早梅》等为后世梅花意象奠定基础。
北宋时期,梅花在文人雅士心中地位特殊,成为热门吟咏主题。梅花意象从柔弱 “春花” 转变为坚韧 “冬花”,“隐士” 与 “君子” 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载体。北宋中后期,词作中梅花描写更注重表达词人内心细腻情感,象征孤傲独立、卓然不群的士大夫人格,形成 “人花通灵” 模式。苏轼《定风波・咏红梅》“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将梅花形象特征与自然习性提升至 “品格” 高度,使梅花象征的高洁坚毅与词人品质精神相统一。南宋时期,梅花在文人心中地位更高,是表达情感理想的载体。
南宋文人掀起爱梅、植梅、赏梅、咏梅热潮,梅花成宋代文人热衷题材之一,梅花组诗数量从十首激增至百首,如刘克庄、刘辰翁、方回等均有《梅花百咏》传世。面对国势衰微与政局动荡,文人将梅花视为君子节操与民族气节象征,寄托对理想自由的渴望,梅花孤高、坚韧、不屈,成为文人在动荡时代坚守理想自由的象征,还引申出隐逸意象,其蕴含的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层文化意义,影响了元代至明清时期的诗歌意象,梅花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永恒的符号,象征高洁、坚韧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文/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 胡百慧)
(本文来源:咸宁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知识
以梅为名——廉洁文化——吉林省纪委 省监委网站
传统的中式园林设计更加符合大众审美
以梅为名,藏在风土民俗中的中国梅文化
以花为名
环境美学视域下的宋代梅审美——以陆游咏梅诗为例
艺术沙龙丨一场以花为名的聚会
“以花为名,乐享生活”之感恩节主题活动
中式花道|以花修己
薛富兴:环境美学视域下的宋代梅审美——以陆游咏梅诗为例
提高审美必看的中式宋风园林设计!
网址: 中式审美,以梅为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62690.html
上一篇: 崇阳县梅花村糍粑飘香迎元宵 |
下一篇: 中国南京梅花山——天下第一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