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猝倒病,猝倒病叉名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花卉植物的幼苗期。它对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常引起幼苗突然倒伏;对宿根花卉和木本花卉的幼苗,在幼茎未木质化前引起猝倒,木质化后则引起立枯。该病危害的寄主很广,包括蔬菜、林木及观赏植物。在花卉植物中,有翠菊、鸡冠花、万寿菊、金鱼草、一串红、凤仙花、蒲包花、彩叶草、三色堇、醉蝶花、美女樱、百日草、紫罗兰、旱金莲、石竹、马蹄莲和菊花等。发病幼苗突然倒伏死亡,影响育苗成活率,甚至花圃地全部毁苗。
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出土后,幼茎基部受到病菌的侵染。开始,病部成水渍状斑块,后变为淡褐色至褐色并凹陷缢缩。病部迅速绕茎一周,使幼苗在叶片依然翠绿色时即从茎基部倒伏死亡(故称猝倒病),最后病苗腐烂或干枯。播种后,从种子萌发到出土前也可感病,造成芽腐和种腐,苗床上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土壤湿度高时,在病苗及附近土表常可见一层白色絮状菌丝体。
幼苗猝倒病发病规律
猝倒病主要由瓜果腐霉菌引起。此外,还有立枯丝核菌,这是一种严重的苗期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内或病株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称为土壤习居菌。病菌借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也可由带菌的堆肥和种子等传播。苗床和育苗浅盆内土壤湿度大,浇水不当,播种过密,温度不适,幼苗生长瘦弱等,均有利于猝倒病的发生。连作苗床或花圃,由于土壤带菌量积累较高,因而发病严重。猝倒病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传播病害。
幼苗猝倒病防治方法
①改善育菌措施 要选择地势高、干燥与排水良好的地段做苗床。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或选用优质培养土。苗期要控制灌水量,土壤不宜过湿。适时播种,不使幼苗受到不适宜温度的影响。扦插繁殖的花卉,插条应晾至微干后再扦插,以利于伤口愈合。播种不宜过密,要及时间苗,使苗床保持通风良好。病害严重的花圃避免连作,或进行土壤消毒后再播种。实行优良的育苗措施,培育壮苗,以增强抗病力,
减轻猝倒病的危害。
②土壤处理 由于猝倒病的病原菌能长期在土壤内存活,因此直接消灭土壤内的病原菌,对于控制发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使用旧苗床,苗床土壤可用药剂作消毒处理。处理时,可选用50%多菌灵,或50%福美双,或40%五氯硝基苯,或40%拌种双等,每平方米用药量为6~8克。施用时,先将药量称好,然后用适量细沙土混合拌匀,配成药土B部分药土于播种前垫于播种行内再播种,余下部分药土用来覆盖种子。也可用40%甲醛(福尔马林)按每平方米30毫升的用药量,加水60~100倍喷洒苗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5~7天后除去覆盖物,经1周时间,待药味散尽后方可播种。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要及时喷洒杀菌剂,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常用的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疫霜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施药时,要注意喷洒幼苗嫩茎和中心病株及其附近的病土。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或视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