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4] 来源:
花生叶斑病及防治
花生叶斑病多达近10种,主要包括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焦斑病、胡椒斑病等。
一、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褐斑病和黑斑病又称为早斑病和晚斑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具普遍重要性的花生病害,是我国花生上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我国多数地区以花生褐斑病为主,但有的地区,有的年份花生黑斑病能上升为主要病害。主要发生在花生成熟期。
1、症状。病害主要发生于叶片,严重时,叶柄、托叶和茎秆均可受害。病害始见于花生花期,在生长中、后期形成发病高峰。黑斑病发生比褐斑病晚。
两种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均产生黄褐色小斑点,不易区分。随着病害发展,褐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毫米。叶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明显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侵染茎秆,茎部和叶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叶片病斑相连,叶片枯死脱落。黑斑病和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
如果发生在叶柄、茎秆或果针上,轻则产生椭圆形黑褐色或褐色病斑,重则整个茎秆或果针变黑枯死,使花生产量大幅度下降。
黑斑病 褐斑病
2、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褐斑病和黑斑病病原菌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科,尾孢菌属和暗拟捧束梗霉属。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两种病害侵染循环基本相似。病菌以菌丝座和菌丝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于适宜条件下菌丝直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再侵染源,可多次重复再侵染。
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自为10~37℃,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10℃或高于37℃均不能发育。病害流行要求80%以上湿度。阴雨天气或叶面上有露水,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发芽和侵人及病害流行。花生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两种病害的发病高峰期均在花生收获前20~30 天。
叶斑病的流行程度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大,与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若阴雨天多,降水量大,花生叶斑病则重发生,反之,则轻发生。
3、防治技术
①选用抗病品种。徐秀娟等人研究报道,鲁花11、鲁花14、花育16和群育101对晚斑病感病程度轻,花17、鲁花4号、花28和粤油92对两种叶斑病和网斑病综合抗性较好。广东农科院报道,湛油1号等花生品种感病轻。袁虹霞等人研究报道,开农31、豫花6号、濮花8030、豫花11号、豫花15号属抗病类型,豫花14号、9331-A2为中抗类型。豫花15号、8903对花生网斑病、褐斑病和黑斑病都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属兼抗品种。从品种审定报告看,远杂9102、远杂9307、远杂9847、天府22、莆花4号、福花8号抗叶斑病,远杂9615中抗叶斑病(4级),汕油48高抗叶斑病(2.3~2.5级),汕油65高抗叶斑病(2.8~2.9级)。山花10号褐斑病病情指数4.7,临花5号褐斑病病情指数7.3,花育30号褐斑病病情指数8.6。
②采取农艺措施。轮作明显减轻病害,花生与甘薯、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1~2年,军库减少菌源,收到明显减轻病害的效果。轮作年限越长,防病效果越显著;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深耕深埋或用作饲料均可减菌源,减轻病害。加强栽培与管理,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减轻两种斑病发生。
③化学防治。病害防治指标以10%~15%病叶率,病情指数3~5时开始第一次喷药,以后视病情发展,相隔10~15天喷一次。病害重的喷药2~3次,可以控制病害发生。防治两种叶斑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300~4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30%戊唑醇3 000~4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30%福连(多•戊)800~1 000倍液、农抗120用200倍液,或每亩用25%多菌•锰锌100~250克,加适量的水喷雾。发病初期喷洒20%丙环唑EC2 000倍液,间隔14天连续喷药2~3次,有良好防效。
也可每亩用80%代森锌WP80~100克、25%联苯三唑醇50~80克、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60~100克、30%苯甲•丙环唑EC20~30毫升、30%苯甲•丙环唑10毫升+10%己唑醇EC24毫升、80%代森锰锌50克+40%氰菌唑5克、12.5%烯唑醇WP32~40克,对水30千克进行叶面喷雾。生育后期不宜喷施多菌灵进行叶斑病的防治,以防诱发锈病。苯醚甲环唑WG及苯醚甲环唑复配剂和百菌清WP残留量较高,出口花生不宜使用。
二、花生网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花生网斑病又称云斑病、褐纹病、污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流行年份,网斑病可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
1、症状。花生网斑病,在花生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以花生中后期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叶柄和茎部。病斑先出现在植株基部的叶片上,侵染初期菌丝体以菌索状于叶表面蜡质层下,呈白网状,随后从侵染点沿叶脉以放射方式向外扩展,呈星芒状粉点,随病斑扩大,由白、灰白、褐至黑褐色,形成网斑状。病斑没有明显的边缘,边缘也没有黄色晕圈,这点是与其他斑病最明显区别。当湿度大、温度高时,出现大块斑点。病斑中前期不穿透叶片,仅危害上表皮细胞,叶片背面症状不明显。到后期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栗褐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叶柄和茎受害,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稍凹陷,严重时可引起茎叶枯死,病部有不明显的褐色小点。病害严重地块造成花生多数叶片脱落,影响花生产量和质量。
2、侵染循环与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茎点霉属真菌。花生网斑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假囊壳在病残体或花生植株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叶片,病叶上形成的分生孢子经风雨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流行。在适宜条件下,孢子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菌丝成网状在表皮下蔓延,杀死邻近细胞,形成网状坏死症状。菌丝也伸人到表皮下组织,随着菌丝大量生长和引起细胞广泛坏死,产生典型斑块症状。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扩散引起反复再侵染。
花生生长中后期,持续阴雨和生长后期低温对病害的发生极为有利,尤其是阴湿与干燥相交替的天气。病害一般在花生花针期(6月上旬)开始发生,8月9月是发病盛期。
3、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应用综合抗性好的品种。崔凤高等通过试验比较得出中早熟品种中抗性较好的有鲁花15、花育19、P12,8217,其次为8222、鲁花9号等;中晚熟品种中较好的有群育101、鲁花10号、8130、806等;抗性和产量性状均较好的有花37、鲁花11等。鲁花13号、14号、15号等也有较好的抗病性。
据品种审定报告:豫花15号、豫花黑1号、远杂9847、豫花9840等品种高抗网斑病(1级),远杂9615、豫花9805、豫花9830、泛花3号、豫花21号(2级)、豫花22号(2级)、宛花2号(2级)、豫花23号、开农61等抗网斑病(2级)。莆花4号(原名:莆花23)抗网斑病(1.7级)、福花8号抗网斑病(1.8级)。
(2)农业措施。一是清及时除田间病残体,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株、病叶,以减少翌年病害初侵染源。二是合理轮作,该病菌寄主范围很窄,试验证明越冬分生孢子生活力不超过一年,因此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1~2年,可以明显减轻病害发生。三是配方施肥,翻转耕翻30厘米,起垄栽培。
(2)药剂防治。可以选用低毒化学杀菌剂,在病害高发期以前用8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800~1 000倍液,或64%噁霜灵·锰锌WP5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WP500倍液。每隔两周叶面喷雾一次,共喷2~3次,可以收到良好防病效果。
三、花生焦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花生焦斑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100%,在急性流行情况下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叶片枯死,造成花生严重损失。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茎、果柄和荚果。下部叶片首先发病,然后向中、上部蔓延。在染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也可发生在叶片内部。叶尖叶缘处的病斑常呈楔形(似“V”字形)或半圆形,有时不规则;随病情发展,病斑由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以后病斑变灰褐色至深褐色,枯死、破裂,甚至脱落。叶片内部的病斑也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大斑;病斑中部灰褐色或灰色,中央有一明显褐点,周围有轮纹。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针头大小的小黑点,即病菌有性子实体(假囊壳)。收获前多雨、潮湿,叶片上出现黑色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病斑发展很快,叶片变黑褐色,后蔓延到叶柄、茎和果柄。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浸状,病斑边缘不明显。病害发生严重时,花生呈焦灼状枯死,枯死部常可达叶片1/3~3/4以上,远望如火烧焦状。有时此病会与其他病害如锈病混合发生,加重损失。
2、侵染循环与发病。花生焦斑病病原为落花生小光壳菌,隶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小光壳菌属。花生焦斑病菌以假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越夏。以子囊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接种体。花生生长季节,子囊孢子从子囊壳内释放出,扩散高峰在晴天露水初干和开始降雨时。子囊孢子生出芽管可以直接穿人花生叶片表皮细胞。子囊孢子借风雨或气流等传播。花生生长期可出现多次再侵染。每次再侵染后,即出现1次发病高峰。
一般自花生初花期开始发病,结荚中、后期,危害加重。适温高湿、雨水频繁的天气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土壤贫瘠、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3、防治技术
①选育推广抗病品种。生产上可因地制宜选用抗锈病、抗叶斑病兼较抗焦斑病且高产稳产的花生新品种,如仲恺花1号、汕油21、粤油13等。
②加强大田栽培管理。重病区和重病田宜实行轮作,水源方便的地方最好进行水旱轮作;整治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清洁田园,重病田彻底清理烧毁病蔓以减少菌源,减轻发病;合理施肥,在花生田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质肥和磷钾肥,不过晚过多偏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
③及时喷药预防控病。常发地区应在齐苗后植株开始发棵时就开始喷施农药,一般发病的地区应于植株封行或花针期起进行施药防控。喷施农药可选用25%三唑酮WP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2 000~2 500倍液、12.5%烯唑醇WP1 000~2 000倍液、25%丙环唑EC500~1 000倍液、25%咪鲜胺EC500~1 000倍液,或15%三唑醇WP1 000倍液,或每亩用25%多菌•锰锌100~250克,或25%硫磺•多菌灵WP100~200倍液,或70%多•硫•锰锌WP300~400倍液,加适量的水喷雾。喷药时加入0.2%展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每隔7~10 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还可试用40%氟硅唑或腈菌唑EC6 000倍,每隔10~15 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下一条:花生锈病及防治
【关闭窗口】
相关知识
综合防治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越来越严重?花生叶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花生叶斑病是什么?怎么防治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病虫防治栏目—技术频道—花生交易网
花生叶斑病是什么病?应该如何防治?
巧治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分为哪几种?怎样有效预防?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症状及防治要点
网址: 花生叶斑病及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72563.html
上一篇: 马蹄莲叶斑病怎么办 |
下一篇: 花叶为什么出现叶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