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保护学课件

植物保护学课件

介体与病毒之间具有专化性。某一介体只传某一病毒或某些病毒,某一病毒只经某一或某些介体传。 多介性病毒如CMV可通过桃蚜、棉蚜、豆蚜等81种蚜虫传播。 多传性介体如桃蚜可传播100多种病毒。 单介性病毒如大麦黄矮病毒二叉蚜株系仅靠二叉蚜传播。 (3)专化性 蚜虫传播的病毒常引起花叶型、环斑型及黄化型和卷叶型症状,大都属于非持久性病毒,这类病毒都很容易汁液摩擦传播。 叶蝉传播的病毒大都属于持久性病毒。 2、昆虫介体 植物病毒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同翅目昆虫占70%以上,主要为蚜虫、叶蝉、飞虱类。还有甲虫、粉虱、蓟马等。 (1) 真菌 已发现7种真菌传播19种病毒, 油壶菌属、多粘菌属系植物的非致病菌,为主要的真菌介体; 集壶菌、粉痂菌及腐霉菌除为植物本身病原菌外,还能传播多种病毒。 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关系除少数芸苔油壶菌为游动孢子体外带毒外,大多数为孢子内带毒,属持久性传毒。 3、土壤中的介体 (2) 线虫 已知有5个属的线虫介体传播约23种病毒(如长针线虫、剑线虫、毛刺线虫等)。 一般线虫蜕皮后就不能传毒,饲毒和传毒时间只要15分钟至1小时。线虫传播的植物病毒均属于非持久性,线虫传病毒也可借花粉、种子传,极易汁液传,许多线虫传病毒引致环斑型症状。 主要是叶芽螨和蛛螨。 螨和病毒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是由曲叶螨(Aceria tulipae)传播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这是属于循回型,病毒主要存在于中肠,没有发现在体内增殖的现象。 螨类只有在若虫期获毒以后才有传毒能力,带毒螨蜕皮后仍能传毒,但不能经卵传,汁液摩擦亦可传,螨类传播病毒的效率有时是很高的,如单个带条点花叶病毒的螨就能使小麦发病。 4、螨类介体 (二)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 1、汁液传播(sap transmission) 汁液传播:就是使病株的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伤进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又称机械传播。 整枝打杈、摘心,是一些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烟草、番茄、辣椒上的烟草花叶病毒,瓜类、番茄上的黄瓜花叶病毒。 在实验室通常采用机械的方法—汁液磨擦进行人工接种,通过微伤口使病毒进入植物体内。 2、种子传播(seed transmission) 种子、块茎、球茎、鳞茎和花卉苗木等传播,作物病毒病害的重要初侵染源。 种子传带病毒系由种子外部带毒、种胚外部带毒、胚乳带毒和种胚带毒。 以豆科、葫芦科、菊科最普遍 3、嫁接传播(graft transmission) 有些果树病毒病害以嫁接传播为唯一已知的传播途径,例如苹果锈果病和花叶病等。 这种传播方式在果树与某些经济林木(如桑树)以及观赏植物中非常重要 因此在繁殖工作中严格选用无病毒接穗和砧木已成为很重要的防治病毒病害的措施。 4、菟丝子传播(dodder transmission) 菟丝子传播病毒的性质和嫁接传毒相同,可以通过其桥梁作用,将一株寄主植物的病毒传递给另一株寄主。 菟丝子的传播不受组织亲合性影响,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能靠汁液摩擦接种、不能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病毒、在亲缘关系差异太大的植物之间不能形成嫁接结合而传播病毒病时,大多可利用菟丝子传毒。 五、亚病毒(189页) 包括: 类病毒 卫星病毒 朊病毒(目前还没在植物中发现) (一)类病毒 定义: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没有衣壳蛋白包被的低分子质量环状单链RNA分子。 一般由246-399nt组成,是目前为止已知的最小的植物病原物。 类病毒病与病毒病在症状上没有明显的区别,病毒病大多数典型症状也可以由类病毒引起。类病毒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并呈持续性感染。 类病毒的发现,是 20 世纪下半叶生物学上的重要事件,开阔了病毒学的视野。它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中可能存在的类病毒病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学者 Diener 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病原时,观察到病原无病毒颗粒和抗原性、对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耐热 (70-75℃) 、对高速离心稳定 ( 说明其低分子量 ) 、对 RNA 酶敏感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游离的小分子 RNA 。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类病毒 (Viroid) 。 在这个概念提出之

相关知识

《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整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学植物保护后悔死了?为什么千万别学植物保护专业?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通论
植物保护学(19植保班)
植物保护学(第二版)
植物保护是学什么
植物保护课件
园艺植物保护学

网址: 植物保护学课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7280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高中常见的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
下一篇: 常见病毒病害及预防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