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支持的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竞赛的宗旨为依托高等教育平台的联合教育评价,推进植物景观的教育理论与设计实践,引导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践行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竞赛的目的为促进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在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探索与创新,构建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高质量专业教育体系。竞赛旨在提升全国各高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植物景观设计专项课程的教学交流,搭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研讨的教育研究平台。
2022年第八届“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支持,“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承办,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
本届竞赛共收到来自92所国内高校的有效作品421份,其中规划类113份(研究生组72份,本科生组41份),设计类294份(研究生组68份,本科生组226份),研究类14份(研究生组12份,本科生组2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参赛团队《自然在说活——时序性再野化盐地科普花园设计》荣获规划类二等奖、《遗忘之轨的复苏——基于工业荒野化与建筑废料消纳的花园设计》荣获设计类二等奖、《15年等候鸟——基于盐碱地修复的鸟类栖息地营建》、《绿羽织锦——守护鸟类家园湿地生态织补规划》荣获规划类优秀奖。
天津大学获奖团队
规划类
二等奖作品
自然在说话——时序性再野化盐地科普花园设计
指导老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王洪成教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杨冬冬副教授
参赛学生
黄克坚、侯文硕、张家玮、张瑶、郭谚松
方案解读
自然在说话旨在通过再野化的方法“让自然说话”诉说潮汐节律、诉说四季流转、诉说生命演替,将自然的变化可视化,从而塑造人与多样性的自然生境对话的空间,为城市游客提供探秘自然变化的机会。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以全球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红海滩湿地资源为依托,以世界最大芦苇荡为背景,具有十分优秀的游览价值、科普价值,同时也有十分重要的保护意义。红海滩湿地公园地处风景廊道关键区域,一方面,由于人工干扰的不断加剧,导致湿地公园片区生境受损严重、盐地碱蓬长势较差、驳岸人工化倾向强烈、多物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初期规划的不合理性,场地内部观景时限短暂、景观功能单一。
本次规划设计,以时序性再野化盐地科普花园作为设计目标,以人工引导自然修复为手段,从三个视角阐释自然变化:展·一日朝涨夕落,营造全类型的复合生境;听·一年四季流转,构建全季节的自然景观;记·一生生生不息,再现全周期的生命过程通过重新梳理岛屿地形,利用盐度变化在岛屿形成不同高度的多样盐生植物群落。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配置,为游人展示群落演替的全过程。
图纸展示
设计类
二等奖作品
遗忘之轨的复苏——基于工业荒野化与建筑废料消纳的花园设计
指导老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胡一可教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曹磊教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张春彦教授
参赛学生
刘垭、张文正、徐烨、刘静蓉、孙晓辰
方案解读
以“工业荒野化和建筑废料消纳”为主题唤醒城市工业遗址公园内废弃铁轨及周边绿地的活力:花园设计以流线形式打破工业非自然直线条的束缚,打造流动的荒野工业乐符。场地设计主要考虑空间与铺装、原场地植物的保留、工业与自然荒野的结合、场地历史激活、工厂废料的消解等多方面因素的展现。提取场地工业元素利用周边工厂回收的工业废料,制作文化景墙、石笼生态植物堆、石笼座椅等景观小品,进行废料消纳的同时唤醒场地历史记忆。在植物配置方面,充分考虑工业景观与野态低维护植物的搭配,并利用植物修复土壤工业污染,同时注重植物的乡土性和季相搭配,以打造一个工业野态与人和谐共生的城市工业野趣花园。
图纸展示
规划类
优秀奖作品
15年等候鸟——基于盐碱地修复的鸟类栖息地营建
指导老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张秦英副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系贡小雷副教授
参赛学生
李墨勤、李炅、胡晨芷、郭博涵、杨浩然
方案解读
设计团队紧扣本次竞赛主题“生物多样性营建视角下的城市荒野花园”,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临港湿地公园二期作为设计选址。渤海湾的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一环,其中,临港湿地公园面积大,人工扰动弱,是渤海湾湿地中供候鸟停留、迁飞的有利生境。
由于天津临港经济区为填海造地形成的地区,有着较为严重的土壤盐渍化现象,经过土壤改良的一系列措施后,现场的土壤主要以轻度、中度盐碱土为主。针对场地特殊的土壤现状与候鸟栖息地的目标,设计团队主要总结了三个方向的设计策略以及共计十五年的四个阶段的预期体验。
设计策略方面:一、场地基地塑造。对于湿地水体,保障水源充足,管理、净化处理湿地水质;对于盐碱土质,对应土壤基底盐碱度建立植物选择标准,种植特耐盐、强耐盐、中毒耐盐和轻度耐盐植物群落,营造优秀场地基底。二、生态网络构建。对于动物网络构建,明确目标搭建食物网,营造鸟类湿地之家;对于植物层,分区分目的营造植物群落。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划分湿地功能空间,将核心区留给候鸟,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候鸟生活区的扰动。同时设置远眺等多种方式参与场地,做到身在远处,心在一起。
场地设计强调自然生态过程、低维护、低干预,将十五年划分成四个阶段设置目标:1-5年为自然恢复阶段;6-9年为规划与播种阶段;10-14年为景观节点塑造阶段;第15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图纸展示
优秀奖作品
绿羽织锦——守护鸟类家园湿地生态织补规划
指导老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刘彤彤教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张春彦教授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许涛副教授
参赛学生
魏晓旭、石孟莹、戎天聪、赵禹
方案解读
基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生境营造和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绿羽织锦”为主题,串联“观鸟-知鸟-护鸟”的景观序列,实现区域湿地的生态、空间与文脉的织补。
规划依据区域降水特征和环境现状,塑造不同水位的多元化生境以满足鸟类的栖息和繁衍等需求,让时间和自然做功,使场地孤立的水塘逐渐演替为湿地泡泡群,并在雨洪调蓄的功能发挥中逐渐形成联通的水环境,构建区域在野化的生态本底。同时,依据场地水深对应的生物习性,丰富成都乡土植物群落结构并建立食源岛与生境岛,完善游禽、涉禽及猛禽等生物栖息地并织补其食物网。
规划节点承接青龙湖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区的功能定位,营造人与自然的互动空间。规划观鸟塔、林间栈道和野餐亭等多重视点,并设计互动装置使游人亲身参与鸟类食源营造过程。规划充分运用郊野湿地环境下自然空间与社会活动的柔性、流动和渗透的特质,使鸟类活动与市民游憩互融共生,对规划生境与区域景观出现的断裂元素进行有效“织补”,修复空间肌理,柔化空间尺度,丰富季相色彩。
图纸展示
本届花园杯竞赛以“生物多样性营建视角下的城市荒野花园”为主题,既为通过近自然的城市人工植物群落种植设计达成兼具生态性、观赏性、功能性的韧性景观。
供稿:风景园林系
审核:胡一可 刘丹青
作品解读丨当海啸再来的时候...2022eVolo二等奖独家专访
作品解读丨2022年第二届 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空间竞赛铂金奖:北京三里河三区家装改造
作品解读丨绿色蔓延
作品解读︱塘头振兴:未来农业生产与居住一体化的城边村设计
作品解读丨《New Spring》——一枝“禾苗”从春日开启了它的一生
作品解读︱畅想生命起源,打造未来人类的海底居所。
作品解读|基于媒介生态学的数字与物质学习环境建构
作品解读丨在北欧,用建筑抵御季节性抑郁
作品解读丨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城市环境的游戏化机制
作品解读丨2021eVolo一等奖佳作回顾丨持续新生,蕴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树!
作品解读丨哈佛GSD城市设计论文奖:自主的城市主义,迈向交通乌托邦
作品解读丨竞赛作品《半园》
作品解读丨香港大学优秀课设:曾出现在“古惑仔”系列电影里的社区,现在怎么样了?
作品解读丨2021eVolo一等奖佳作回顾丨持续新生,蕴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树!
作品解读丨想在高密度住宅区实现蔬菜自由?耶鲁大学提供新设想
作品解读丨进击的砖块!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生打破传统,从一块砖到一栋房重塑不太一样的砖房
作品解读丨“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五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三等奖
作品解读|基于英国女王形象的园艺精神重塑与包容性城市设计
作品解读丨咱家门口小菜园【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青春有几年 疫情占三年”建筑师开始放大招!!!这款动动动动感学生宿舍了解一下...
作品解读丨被TUD选出代表学校参赛的建筑优秀毕设:马西洛谷仓改造
作品解读丨2021EVOLO竞赛营优秀作品专访: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园狂想
作品解读丨珊瑚的冬天,以最小干预力复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海洋世界!
作品解读丨打败孤独,设计师在行动
作品解读丨消费主义逆行者:一个购物中心是如何做到循环利用的
作品解读 | 桥上的街市:旧铁道桥改造【南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紫金奖 · 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访谈(一)
作品解读 | 今天你发电(运动)了吗?【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游牧计划【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城市充绿宝【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蒸腾时光【中国矿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下个屋顶见!【江苏政泰建筑设计集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为希望做顿好饭——共享厨房幸福的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重建边缘:以苏尔莫纳-卡尔皮诺内铁路和吉齐奥河畔的佩托拉诺镇为例
作品解读丨清凉一下,快来冰岛看看洞穴中的瑰丽景象
作品解读丨渔火相传——浙江省大陈岛镇区乡村设计
作品解读丨UCL UD毕设银奖质疑CBD空间使用权?用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实现城市重构和空间平等!
作品解读 | 从前有座煤气罐——气罐社区营造记【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伞林间——城郊地上站区共享绿用【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都市“手环”【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循级利用—H₂O与CO₂变奏曲【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碳路记【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万物皆有灵:为小动物而设计
作品解读丨崖壁窑洞映斜阳,朱小地设计团队绘制榆林恢弘图景
作品解读 | 对北荷兰循环农业的可能性进行的深度景观空间探索
作品解读 | “挤”出来的空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新园公社——对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微观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郑州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走廊!
作品解读丨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城市中绿色生产空间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间中央景观
作品解读|Isomatic 异构体-充斥着色彩和虚构人物的混乱游乐场
作品解读|AQUAVILLE 应对水平面上升的建筑策略
作品解读|一个不完整的无边界地图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Blind Park 盲人公园-把无法看见的变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读|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变化,新的时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读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作品解读|伊斯坦布尔防灾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读 | 为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个新的维修中心
作品解读|生产环境:“鹿特丹自给自足”(城市农业综合体)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 | 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你知道废弃的电子产品去哪了吗?
作品解读丨探讨婚姻与建筑的适配性-致我即将分离的恋人
作品解读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挚爱的Mircioiu
作品解读 | 人类回归海洋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吗?
作品解读丨台达杯一等奖竞赛作品解读|积木·乐园
作品解读丨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流动制造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西坡·归去来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逸境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清园春韵---“新宋潮“特色文旅体验中心设计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不止于居
作品解读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福建土楼(南靖)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移动创客营地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游宋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相见故里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开封时间 TIME ON/OFF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银色田茂 情动预愈--全龄友好的村落式银发小镇再塑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深度解读——迷宫城市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作品解读丨天津大学2022“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获奖
热烈祝贺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荣获第七届“Garden ”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三等奖
【喜讯】学子在第八届 “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上获佳绩
2016年“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点评
2016年“Garden”花园杯植物设计竞赛圆满落幕
2016年“Garden”花园杯植物设计竞赛
喜报
2022上海(国际)花展“长三角未来花园设计师”学生设计作品竞赛获奖名单及获奖作品
2022上海(国际)花展“长三角未来花园设计师”学生设计作品竞赛
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网址: 作品解读丨天津大学2022“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获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78892.html
上一篇: 兰花是健身养生之物 |
下一篇: 兰景花园,韶山南路68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