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生态“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棉蚜新技术

生态“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棉蚜新技术

蚜虫是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应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农田田埂或边缘种植保育天敌的功能植物,被认为是开展害虫生态调控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团队过去的研究也表明,相比于不种功能植物的农田,在田埂种植开花功能植物后的农田内天敌增加、害虫减少。但这种生态措施是否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达到化学防治的控害效果,至今尚没有研究过。

棉田中的蚜虫

图片图片

为了探究这个难题,我们在山东德州开展了长达2年的研究调查,所研发的棉田周围种上蛇床花带技术可以增加棉田天敌数量,这些天敌可有效控制棉蚜的发生,而且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使用的相当,完全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该技术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国际昆虫学权威杂志Entomologia Generalis(IF=6.608, Q1区)近日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Flower strips promote natural enemies, provide efficient aphid biocontrol, and reduce insecticide requirement in cotton crops”。

图片

众所周知,我们团队一直在研发区域性生态调控技术,前期在华北发明了一种能涵养大量天敌昆虫的蛇床草Cnidium monnieri,它在农田周围种植,有很好的生态控害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它是否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于2020-2021年在山东德州棉田进一步设置了以下3个处理:

(1)在棉田周围种植蛇床花带、但不使用化学农药处理(图1);

(2)在棉田周围不种植蛇床花带、但使用吡虫啉化学防治处理;

(3)在棉田周围既不种植蛇床花带、也不使用化学农药作为对照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4次,连续2年观测,重点比较种植蛇床花带后是否可以达到化学防治棉蚜的控制效果。

图片

图1  棉田边缘种植蛇床带

通过2年的系统设计与调查结果发现:

(1)在边缘种植蛇床花带的棉田棉蚜数量在2020年显著低于使用化学防治田,在2021年与使用化学防治田无显著差异;

(2)与既不种植蛇床花带、也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对照相比,2020和2021年种植蛇床带的棉田苗蚜数量分别显著减少了57%和34%;

(3)边缘种植蛇床带的棉田对棉蚜的有效控制距离至少在14.6m的范围内(图2)。

图片

图2  种植蛇床带但不用农药(黄色)、未种植蛇床带但用农药(黑色)与对照(既不种植蛇床带也不用农药(蓝色)三种处理下在距离边缘带不同距离(near: 0.5 - 4.6 m; middle: 5.5 - 10.6 m; far: 10.5 - 14.6 m)的棉蚜数量。

由此可见,通过在棉田边缘种植蛇床花带这个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蚜发生,它防治蚜虫的效果与化学农药使用的效果相当,完全可以“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棉蚜。也为棉田生态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供了新途径。该技术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2021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使用中。

详细研究内容,请查阅该论文在国际著名昆虫学期刊Entomologia Generalis发表的链接网页:

http://dx./10.1127/entomologia/2022/1545

文字:戈峰

图片:戈峰、高敏

编辑:袁在上

相关知识

棉花主要病虫害农田生态调控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方向一棉花病虫害防治
生物农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生产方案(一).docx
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协同发展,开启生化农药新赛道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大全11篇
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 型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棉花蚜虫,怎么就这么难灭?棉花蚜虫怎么防治
[题目]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A. 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B. 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C. 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 调查期间棉蚜种辟数量的�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转Bt基因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安全性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网址: 生态“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棉蚜新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792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诱捕器在害虫防控中研究现状
下一篇: 绿盲蝽的趋花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