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 Xiyu ,, Xiao Huanyu, Liang Jie ,, Wang Yingjie, Guo Wenyun
Baiche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rates of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on the yield and yield related traits were studied to ensure the optimal fertilization model and ratio suitable for mung bean. Quadratic orthogonal regressive rotation design of three factors (N, P, K) was applied to conduct field experiment. The effective functions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codes on the yield and yield related tra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three fertilizers on the yield of mung bean was N > P > K. The yields, pods per plant and 100-seed weight of mung bean wer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pplication rates of N and P. The yield and pods per plant of mung bean were promo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P and K in the range of experiment. The optim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of N, P2O5 and K2O were respectively 81.2-89.3, 124.8-133.5, 82.6-90.7kg/ha for the target yield between 2 104.6 and 2 215.2kg/ha. The highest yield was 2 215.2kg/hm 2 with the optimal fertilizer ratio N, P2O5, K2O=1:1.54:1.03 (N: 87.4kg/ha).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 was 15 589.89 yuan/ha with the fertilizer ratio N:P2O5:K2O=1:1.54:1.05 (N: 80.4kg/ha).
Keywords:Mung bean;Yield;Yield components;Fertilization;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Optimum model
本文引用格式
郝曦煜, 肖焕玉, 梁杰, 王英杰, 郭文云.
Hao Xiyu, Xiao Huanyu, Liang Jie, Wang Yingjie, Guo Wenyun. Effects and Optimum Rate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for Mung Bean[J]. Crops, 2020, 36(5): 127-132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5.01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绿豆[Vigna radiata (L.) Wilczek]是菜豆族(Phaseoleae)豇豆属(Vigna)的一个栽培种,我国是其起源中心之一[1]。绿豆在亚洲地区栽培最多,包括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等[2]。我国种植绿豆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等地[3]。绿豆具有根瘤菌,能够进行生物固氮,具有改善土壤环境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其耐瘠、耐阴的特性使其成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壤瘠薄地区农业生产的主栽作物[4]。东北春绿豆区是我国绿豆优势产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等地[5]。相对于其他作物,绿豆的栽培仍较粗放,合理的施肥配比对提升绿豆产量尤为重要。前人针对部分绿豆产区的底肥和叶面肥配施进行了研究[6,7,8,9,10,11,12,13],结果不尽相同,李莉等[9]研究认为,磷肥施用量为90~135kg/hm2时绿豆产量较高;闫虎斌等[10]和赵存虎等[12]研究了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并对N、P、K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曾玲玲等[13]研究得出绿豆N:P2O5:K2O最佳施肥比例为1:1.33:0.75。本试验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N、P、K肥对绿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单因素和互作效应,探讨了不同施肥量对绿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建立了肥效模型,揭示了各肥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作用的关系,确定了以白城市为代表的吉林省西部地区环境条件下绿豆的施肥模式,为促进绿豆增产、提高绿豆产区农民收入、实现绿豆规范化栽培、促进绿豆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供试材料为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绿豆品种白绿9号。N、P和K肥分别为尿素(N≥46.4%,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过磷酸钙(P2O5≥12%,贵州开磷有限责任公司)和硫酸钾(K2O≥50%,米高化工长春有限公司)。
试验于2011-2013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122°50′ E,45°38′ N)进行,该地区海拔155.4m,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 814h,年均降水量374mm,年均有效积温3 005℃·d(表1)。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淡黑钙土,地势平整,土壤肥力相同,前茬作物为高粱。耕层土壤(0~20cm)含有机质21.2g/kg、全氮1.9g/kg、全磷1.1g/kg、全钾1.8g/kg、碱解氮118.2mg/kg、有效磷81.2mg/kg和速效钾138.7mg/kg,pH值为7.5。
表1 2011-2013年绿豆生育期内各月份平均温度、降水量与日照时数
Table 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可直接依据数学模型计算各因素与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实现因素之间及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根据多年绿豆栽培对施肥量的不断优化,确定N、P和K肥3个因素的上、下限值,并计算各编码下对应肥料施用量(表2),N、P和K肥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采用N、P和K肥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表3),设23个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排列,共69个小区。小区面积12m2,行长5m,4行区,行距60cm。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管理进行。
表2 因子水平编码设计
Table 2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表3 不同肥料组成对绿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Table 3
注:不同大、小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Note: Different large or small letters me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 or 0.05 level, respectively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成熟期每小区取5株绿豆测量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等指标;取每小区中间2行(测产面积6m2)成熟植株,测定绿豆产量。
使用Excel 2019、DPS 9.5和Design Expert 8.0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拟合分析(表3),得到产量(y1)对N(x1)、P(x2)和K(x3)的码值效应函数为y1=2171.07+63.35x1+38.76x2+53.93x3-43.34x12-36.75x22-31.81x32-2.25x1x2-5.39x1x3-27.75x2x3,在α=0.10显著水平剔除不显著项后,简化回归方程为y1=2171.07+63.35x1+38.76x2+53.93x3-43.34x12-36.75x22-31.81x32。同理单株荚数(y2)、单荚粒数(y3)和百粒重(y4)对N(x1)、P(x2)和K(x3)的回归分析模型为y2= 49.28+ 3.55x1+4.2x3- 3.16x12- 2.8x22-2.77x32, y3= 12.64, y4= 6.16+ 0.11x1+ 0.14x2+0.15x3-0.12x12-0.04x22-0.13375x1x3。
模型中F1(失拟)=1.496<F0.01(5,8)=6.632,说明未知因素对试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失拟变异是由试验误差等偶然因素引起的。F2(回归)=6.893**>F0.01(9,13)=4.19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模型成立。通过比较每个一次项偏相关系数可以得到N、P和K肥用量对绿豆产量的影响[14,15,16]。N、P和K肥施用量对绿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63、0709和0.585,表明N、P和K肥施用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N肥施用量对绿豆产量影响最大。
单株荚数拟合的模型F1(失拟)=1.253<F0.01(5,8)=6.63,F2(回归)=3.304*>F0.05(9,13)=2.71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N、P、K施用量对绿豆单株荚数影响大小依次为K>N>P。百粒重拟合的模型F1(失拟)=1.32<F0.01(5,8)=6.63,F2(回归)=25.929**>F0.01(9,13)=4.19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百粒重作为绿豆的品种特性,在一定施肥条件下N、P、K肥施用量仍能对绿豆百粒重产生影响。
2.2.1 单因素效应分析 将N(x1)、P(x2)和K(x3)对产量(y1)和单株荚数(y2)的效应方程进行降维,得到相应的效应方程:y1x1= 2171.07+ 63.35x1-43.34x12, y1x2= 2171.07+ 38.76x2-36.75x22, y1x3=2171.07+ 53.93x3-31.81x32, y2x1= 49.28+ 3.55x1- 3.16x12, y2x2= 49.28- 2.8x22, y2x3= 49.28+ 4.2x3-2.77x32。
单因子效应分析结果(图1)显示,N、P和K对绿豆产量的影响均表现出开口向下抛物线趋势,即绿豆产量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3个因素对绿豆产量影响曲线的顶点均落在坐标内,即3种肥料均能在(-1.682,1.682)内取得效果最佳值。当N、P和K施用量分别大于82.5(x1=0.731)、127.5(x2=0.527)和87.6kg/hm2(x3=0.848)时,3种肥料对产量y1的影响转为负效应。
图1 N、P和K肥施用量对绿豆产量的单因素效应
Fig.1 Single factor effect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yield of mung bean
由图2可知,N、P和K肥对绿豆单株荚数的影响曲线均表现出开口向下抛物线趋势,即绿豆单株荚数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但试验范围内影响幅度较小。其影响曲线的顶点均落在坐标内,即3种肥料分别能在(-1.682,1682)内取得效果最佳值。当N、P和K的施用量分别大于79.3(x1=0.562)、120.0(x2=0)和86.3kg/hm2(x3=0.758)时,3种肥料对产量y2影响转为负效应。
图2 N、P和K肥施用量对绿豆单株荚数的单因素效应
Fig.2 Single factor effect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pods per plant of mung bean
2.2.2 两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由图3可知,绿豆产量(y1)随N(x1)、P(x2)和N(x1)、K(x3)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N、P和N、K处于较低水平时,交互促进作用明显,N对绿豆产量的影响更大。P、K的交互作用中,两者的影响相似。试验范围内,随P、K施肥量的增加,交互促进作用明显加强,产量随之上升,响应面顶点落在试验范围之外。
图3 N、P和K肥施用量对绿豆产量的互作分析
Fig.3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yield of mung bean
由图4可知,N(x1)、P(x2)和N(x1)、K(x3)对绿豆单株荚数(y2)交互作用相似,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N、P的交互作用中,N的影响更大;N、K的交互作用中,两者的影响相似;P、K的交互作用中,两者的影响相似。试验范围内,随P、K施肥量的增加,交互促进作用加强,单株荚数随之上升,响应面顶点落在试验范围之外。
图4 N、P和K肥施用量对绿豆单株荚数的互作分析
Fig.4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pods per plant of mung bean
采用频率分析法对绿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与施肥模型进行筛选。试验中绿豆产量最高值(y1max)为2 215.2kg/hm2时,x1=1(N:87.4kg/hm2),x2=1(P:134.3kg/hm2),x3=1(K:89.9kg/hm2),出现频率分别为42.4%、30.3%和33.3%(表4),即N:P2O5:K2O=1:1.54:1.03(N:87.4kg/hm2)。当x1、x2和x3分别取0.663~1.103、0.338~0.943和0.510~1.055,对应的N、P2O5和K2O优化施肥量分别为81.2~89.3、124.8~133.5和82.6~90.7kg/hm2时,可实现目标产量为2 104.6~2 215.2kg/hm2。
表4 绿豆目标产量在2 104.6~2 215.2kg/hm2的因素频率分布(33个方案)
Table 4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绿豆单株荚数最高值(y2max)为51.1时,x1=0(N:69.0kg/hm2),x2=0(P:120.0kg/hm2),x3=1(K:89.9kg/hm2),出现频率均为39.1%(表5),即N:P2O5:K2O=1:1.74:1.31(N:69.0kg/hm2)。当x1、x2和x3分别取0.488~1.026、-0.319~0.319和0.633~1.173,对应的优化N、P2O5和K2O施肥量分别为78.0~87.9、115.4~124.6和84.4~92.5kg/hm2时,可实现单株荚数为44.1~51.1。
表5 绿豆单株荚数在44.1~51.1个的因素频率分布(23个方案)
Table 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根据绿豆价格和肥料成本确定最佳经济施肥方案。按照绿豆8.0元/kg、尿素2.0元/kg、过磷酸钙1.2元/kg和硫酸钾3.6元/kg的市场价格计算,将N(x1)、P(x2)和K(x3)对产量(y1)的效应函数乘以单价再减去肥料成本后的纯收益函数模型为:y效益=(2171.07+63.35x1+38.76x2+53.93x3-43.34x12-36.75x22-31.81x32)×8-(x1×18.4+69)/46.4%×2-(x2×14.3+120)/12%×1.2-(x3×14.9+75)/50%×3.6,得y效益max=15 589.89元/hm2,x1=0.62(N:80.4kg/hm2),x2=0.28(P:124.0kg/hm2),x3=0.64(K:84.5kg/hm2)。即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时(y效益max=15 589.89元/hm2),N:P2O5:K2O=1:1.54:1.05(N:80.4kg/hm2),即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施用量分别为173.3、1 033.4和169.1kg/hm2。
氮、磷、钾的合理施用可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种植效益[10]。本试验中,通过对各肥料对绿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函数进行分析,N、P和K肥对绿豆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单因素效应分别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其中当N、P和K施用量分别为82.5、127.5和87.6kg/hm2时,3种肥料对产量的单因素效应达到最大值;当N、P和K施用量分别为79.3、120.0和86.3kg/hm2时,3种肥料对单株荚数的单因素效应达到最大值。王桂梅等[6]和闫虎斌等[10]通过单因素一元二次方程肥效分析均得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株荚数和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与本试验结论一致。这是由于单荚粒数和百粒重主要受品种影响,绿豆的产量随单株荚数变化而变化。
在试验范围内N与P、K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单株荚数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研究发现N、P、K对产量有正交互作用[17],在施肥量较小的范围内,N、P(N<78.8kg/hm2、P<120.0kg/hm2)与N、K(N<78.8kg/hm2、K<86.3kg/hm2)的互作对产量和单株荚数均有促进作用。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P与N、K对绿豆产量出现负互作效应,可能是因为绿豆作为能够进行根瘤固氮的作物,N的施用量过多会导致植物营养生长过旺[18],抑制根系的生长,同时影响根瘤的着生发育[19],且营养生长期较长,光能利用率[20]和肥料利用率降低[21],光合产物不能足量地转运到籽粒,导致产量降低[22]。P、K对产量和单株荚数互作效应的响应面顶点均落在试验范围之外,试验范围内产量和单株荚数受到P、K的交互促进作用。
本试验通过三元二次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获得了N、P和K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函数,进而获得了适合本试验自然条件下绿豆种植的N、P和K最佳配比方案,为吉林省西部绿豆主产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但不同绿豆主产区不同自然条件下绿豆的N、P和K配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整N、P和K施用量的配比能够显著提高绿豆产量。试验范围内随N、P施肥量增加绿豆产量、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K互作对绿豆产量和单株荚数起促进作用;而绿豆单荚粒数是由品种本身特性决定的。当N:P2O5:K2O=1:1.54:1.03(N:87.4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2 215.2kg/hm2);当N:P2O5:K2O=1:1.54:1.05(N:80.4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15 589.89元/hm2)。高产的N、P2O5和K2O施用量范围分别为81.2~89.3、124.8~133.5和82.6~90.7kg/hm2。
[1]
龙静宜, 林黎奋, 侯修身, 等. 食用豆类作物.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37-138.
[本文引用: 1]
[2]
郑卓杰. 中国食用豆类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42.
[本文引用: 1]
[3]
林汝法, 柴岩, 廖琴, 等. 中国小杂粮.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2: 197.
[本文引用: 1]
[4]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绿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5):1519-1527.URL [本文引用: 1]
绿豆(Vigna radiata L.)属于医食两用作物,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目前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西部开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与大宗作物相比,绿豆的种质资源利用率较低,品种改良方法仍局限于常规育种手段,遗传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落后,导致绿豆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育种效率低下,限制了绿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别从绿豆的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概况及经典遗传学、现代分子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供中国绿豆科研工作者参考,并期望对提高国内绿豆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水平有所裨益。 ]]>
[5]
张蕙杰, 郭永田, 周俊玲, 等.
近年绿豆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12,33(4):30-34.[本文引用: 1]
[6]
王桂梅, 邢宝龙, 张旭丽, 等.
绿豆“3414”肥效试验及平衡施肥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2018,57(10):36-38,44.[本文引用: 2]
[7]
郝曦煜, 梁杰, 陈剑, 等.
Cu+2、Mg2+、Fe2+浸种及喷施对绿豆产量及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17,42(5):25-29.[本文引用: 1]
[8]
梁杰, 陈剑, 尹智超, 等.
CuSO4、MgSO4、FeSO4对绿豆N、P、K含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6(2):151-158.[本文引用: 1]
[9]
李莉, 展铭, 陈宏伟, 等.
磷肥对绿豆氮、磷、钾积累分配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54(23):5835-5839.[本文引用: 2]
[10]
闫虎斌, 赵雪英, 张春明, 等.
晋北地区绿豆“3414”肥效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2015,43(7):857-860.[本文引用: 4]
[11]
梁杰, 陈剑, 尹智超, 等.
Cu2+、Mg2+、Fe2+对绿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1):114-120.[本文引用: 1]
[12]
赵存虎, 孔庆全, 贺小勇, 等.
绿豆田氮、磷、钾最佳用量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5): 60,87.[本文引用: 2]
[13]
曾玲玲, 崔秀辉, 李清泉, 等.
氮磷钾配施对绿豆产量的效应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7):48-51.URL [本文引用: 2]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施对绿豆的产量效应,并建立氮、磷、钾施用量与绿豆产量关系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以确定绿豆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绿豆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且氮磷、磷钾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通过方程模拟寻优得出,绿豆产量大于1 200 kg·hm-2的施肥方案:N施用量91.0~94.4 kg·hm-2,P2O5施用量112.0~133.9 kg·hm-2,K2O施用量54.8~84.9 kg·hm-2,N:P2O5:K2O的比例为1.00:1.33:0.75.
[14]
徐福利, 王振, 徐慧敏, 等.
日光温室滴灌条件下黄瓜氮、磷、有机肥肥效与施肥模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15(1):177-182.DOI:10.11674/zwyf.2009.0126 URL [本文引用: 1]
采用N、P、有机肥三因素五水平最优设计,在陕北黄土高原进行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肥效与施肥模式的田间试验。得到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的肥效反应模式,以及N、P和有机肥单因素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有机肥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增加的影响是有机肥 >N >P,施用有机肥是日光温室黄瓜增产的主要措施。当施P2O5量小于750 kg/km2、施氮量小于1150 kg/hm2时,N、P肥有增产效果,用量大于此施肥量时N、P肥效降低。根据反应模式提出在黄瓜目标产量在83000~88000 kg/hm2之间,95%置信区间的N、P、有机肥最佳施肥用量为N 807.5~1309.3、P2O5 576.6~991.6 kg/hm2;有机肥41.3~148.9 t/hm2。N∶P2O5为1∶0.714~0.757。日光温室黄瓜种植应以有机肥为主,氮磷肥配合施用。]]>
[15]
王静, 王渭玲, 徐福利, 等.
桔梗N、P、K施肥效应与施肥模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18(1):196-202.DOI:10.11674/zwyf.2012.11237 URL [本文引用: 1]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310),通过大田试验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与桔梗产量和总皂苷含量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桔梗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 > 钾肥 > 磷肥;氮、磷、钾肥对桔梗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对各效应函数进行频率分析法寻优结果表明,桔梗目标产量在4200~4800 kg/hm2,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83.72~119.41 kg/hm2、P2O5 64.10~134.39 kg/hm2、K2O 78.80~147.20 kg/hm2;桔梗总皂苷含量在5.5%以上,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113.37~140.12 kg/hm2、P2O5 85.96~153.44 kg/hm2、K2O 76.86~136.38 kg/hm2;桔梗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最优施肥量为N 113.37~119.41 kg/hm2、P2O5 85.96~134.39 kg/hm2、K2O 78.80~136.38 kg/hm2,N、P2O5、K2O的最优施用量配比为1︰0.72~1.18︰0.66~1.20。
[16]
赵斌, 王勇, 路钰, 等.
多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极值的判别及函数优化
园艺与种苗, 2001,21(2):42-45.[本文引用: 1]
[17]
王乐政, 华方静, 曹鹏鹏, 等.
氮磷钾配施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9,33(10):2058-2067.[本文引用: 1]
[18]
李鹏程, 董合林, 刘爱忠, 等.
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片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21(1):81-91.DOI:10.11674/zwyf.2015.0109 URL [本文引用: 1]
2 6个施氮水平,氮肥底施和初花期追施各半,磷(P2O5)、钾(K2O)全部底施,施用量均为120 kg/hm2。试验小区长10 m, 宽4.8米, 每小区6行棉花,种植密度57500 plant/hm2。2011年4月17日播种,2012年4月25日播种, 2013年5月3日播种。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光合速率、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不同生育期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2012、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内在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LAI、功能叶叶绿素含量、GS活性、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功能叶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施氮量270、360 kg/hm2 处理棉花在盛铃期群体LAI较适宜,吐絮期棉花功能叶能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可为棉花高产提供物质保障。棉花氮素积累量、籽棉产量与施氮量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内在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 施氮量超过180 kg/hm2 时氮素生理利用率下降,施氮量为270 kg/hm2 时氮肥回收率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360 kg/hm2 时,籽棉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为0、90 kg/hm2 的处理,但与施氮量180、270、450 kg/hm2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棉花3年籽棉平均产量(Y)与施氮量(N)的效应方程为 Y=3143.8036+4.2057N-0.006220N2(R2=0.9805,P=0.002717); 棉花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38.1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99.7 kg/hm2。【结论】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施氮量超过270 kg/hm2 时,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内在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开始下降, 该区棉田推荐经济施氮量299.7 kg/hm2。]]>
[19]
田艳洪.
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7: 17-18.[本文引用: 1]
[20]
邹娟.
冬油菜施肥效果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本文引用: 1]
[21]
Cui Z L, Zhang F S, Chen X P, et al.
In-season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winter wheat:Maximizing yields,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an over-fertilization context
Field Crop Research, 2010,116(1):140-146.DOI:10.1016/j.fcr.2009.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22]
何萍, 金继运, 林葆, 等.
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与养分吸收模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4(2):123-130.DOI:10.11674/zwyf.1998.0204 URL [本文引用: 1]
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适宜的氮磷钾配比及施肥技术可促进玉米植株生有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千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肥料用量下春玉米氮磷钾绝对量的积累均符合Logistic方程,肥料用量可明显影响到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及其出现日期。用量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且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相对较早;每生产100kg玉米子粒,适宜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为1.557~1.602,0.419~0.427和0.973~1.025kg。植株养分吸收适宜比例N:P:K为1:0.27:0.62~O.64。]]>
相关知识
绿豆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最优施肥量研究
青花菜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
水稻氮磷钾高产施肥模式研究
玉米施肥氮磷钾比例是多少
棉花氮磷钾施肥试验.pptx
测土施肥中氮磷钾的控制技术
西瓜施肥时间、施肥类型、氮磷钾施肥比例等要点讲解
灌溉条件下燕麦氮、磷、钾配方施肥效应分析及与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氮磷钾配施对茉莉花产量及花汛期的影响
花生施肥氮磷钾比例 爱问知识人
网址: 绿豆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最优施肥量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0920.html
上一篇: 氮磷钾配施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 |
下一篇: 灌溉条件下燕麦氮、磷、钾配方施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