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塘镇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一家一户单独耕耘。正常年景水稻单产仅150千克。
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从政治上、经济上彻底摧垮地主阶级在农村中的封建统治势力,改变了生产关系,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日益发展。1956年水稻单产突破200千克。
1958年“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
1962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并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1964年水稻单产又跨上370千克新台阶。以后,提倡科学种田,改良品种,推行“双三熟制”,提高复种指数,1979年水稻单产超过500千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1983年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不断上升。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22904吨,交售国家粮食9590吨。
三麦单产,1986年~1999年基本稳定在225千克上下,最高达274.2千克(1993年)。
第一节 农村经济制度改革
一、封建土地私有制
几千年来,农村大部分土地被地主所占有。解放初,跨塘乡(此指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前的跨塘小乡。其他小乡已无数据。)使用土地总面积为9431.380亩,其中地主使用177.550亩(跨塘的特殊情况,大地主都居住在苏州市内,住在乡下本地的地主一般占有土地不多),富农使用1098.710亩,中农使用5109.040亩,贫农使用2555.90亩,雇农使用44.900亩,公田及其他有445.280亩。无地、少地的广大贫雇农除自耕少量土地外,只得靠租种土地和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承受着经济剥削。
土地改革前,土地大体上分自田、租田和花利田三种。田底权和田面权都属自己的,称自田,自田户主只向政府完粮(即交税)。佃户向业主(地主,有田底权)租田种,这类田称租田,佃户只向业主交租米,由业主统一再向政府完粮(完粮包含在租米内)。如佃户从业主处租来的田自己种不了,再转租给别人种,这类田称花利田,种花利田的人家向转租的佃户交花利钱(花利钱较重,一般只多余一熟小麦)。地主出租的田亩均比实际面积小15%~20%,收租却均按原田亩数计算。一般年成租米,高田每亩交白米8斗(每斗7.5千克),占亩产40%以上,低洼田交白米5斗。
二、土地改革
1950年10月,跨塘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苏南农村工作团的指导下,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具体做法是,组织农民协会(农会),实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的政策,在清理土地、归户并册、清查黑田的基础上,按当地农户实有人数及所占有的土地、剥削程度来评定其阶级成分,分别为雇农、贫农、中农(下中农、上中农)、富农、地主,经过群众评议,上级政府批准,依法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大型农具、粮食等,分给贫雇农。具体分田方法,以乡为单位,按实有土地总面积和总人口数,确定人均数。分三种对象:一、田多分出户,一般略高于平均数;二、无田及田少分进户,一般略低于平均数;如原有使用土地与应分田亩相差不大,就不再变动,为登记户。地主、富农也分得同样一份土地,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跨塘乡(指小乡)土地改革后,土地使用情况为(15亩为1公顷):地主使用82.780亩,富农使用654.080亩,半地主式富农使用18.000亩,中农使用4696.230亩,贫农使用3496.500亩,雇农使用275.760亩,其他使用634.094亩,总计9863.444亩,每人平均1.847亩(分出户人均2.25亩,分进户人均1.83亩)。
1951年5月,开始发放土地证,按户发放,每家一证,土地的坐落、地名、四址、走向等落实到户,明确产权(图3)。
土改前后人口及土地情况见表2-1-1。
土改前后土地占有情况见表2-1-2。
跨塘乡农村成分见表2-1-3。
表2-1-1 吴县唯亭区跨塘乡土改前后人口及土地统计表 1951年9月2日
土地总亩数
土改前
土改后
表2-1-2 吴县镇亭区跨塘乡土改前后土地占有使用情况表
项
级 数
成 字
份
注:此表的跨塘乡系解放初的跨塘小乡。表内数字原系如此。内加上公田亩数6.00亩
表2-1-3 跨塘乡农村成分一览表
1957年10月
合
合
注:此表内数据为跨塘大乡(包括5个小乡)范围。
三、农业合作化
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刚翻身的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由于贫下中农农具缺少、资金不足、劳力强弱不均等因素,生产遇到困难。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为克服生产上的困难,农户以邻居、亲属组成临时性、季节性的伴工互助组。其形式有:并做、伴工做、包水组。其中以伴工做最为普遍,以人工换人工、人工换牛工、零工换整工;农忙建,农闲散。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在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下,互助组添置公有生产资料,各自然村每3~5个互助组并为一个中心组,为
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奠定了基础。1955年下半年,传达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指示,批判合作化运动中“小脚女人”走路的右倾保守思想,加快办社步伐。进行了以建立生产秩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健全组织领导为主要内容的建社工作。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自愿互利为原则,采取土地入股,统一种植、管理,大农具、牛、船等折价归社。分配形式为“土劳分红”,即以入股土地与劳动力按比例分配,一般按2:8或3:7计算。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表现较好的地主、富农,经过社员大会评审通过后吸收入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归集体,大、中型家具折价人社。农业合作化后期,一些单干农户看到集体化的优越,也相继入社。经济分配,取消“土劳分红”,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详见附表2-1-4《唯亭区跨塘乡社(队)基本情况统计表》(一)、(二)、(三)。
附表2-1-5《跨塘乡基本情况表》(一)、(二)。
表2-1-4 唯亭区跨塘农业生产合作社(队)基本情况统计表(一) 1957年6月1日
红星一、二、三
建星一、二、三
兵营浜、新开河、后月村、盛介村、西沿村、巨巷村、东沿村
人民塘新一、二、三
南斜庄、北斜庄、西古、官开泾、陶家浜、翁家庄、圩乔外浜
和平一、二、三、四新星
将岸、西庄、石前、圩乔外浜、华氏浜、前北古村、后北古村、圩田村、伍仟
浜、竹园浜下塘
全心团结二
娄下、西珠泾、东珠泾、南浜、徐和浜、马泾浜、戴家村
团结一、三、四
前庄一、二、三
新建一
前庄、西村、黄泥娄、车渡浜、南庄、罗夫泾
福建一、二、三
宋庄、田上
建新二、二、三、四
方泾、韩家厍
永新一、二、三、四、五
港郎、渭家浜、西南村、南浜
红星、金星
上圩村、东杨介庄、虹乔、西浜里、陆介圩厍
建新
南泅村、西泗、东泗、北泗、西庄、油车浜、吴家浜
新星
古更、庙前、城上
五星
龙会、横港、小渔泾、大鱼泾、后巷、朱家浜
红星一、二、三、四、五
古娄、蒋介庄、曹介村、谢介尖、前卜介浜、后卜介浜
新新一、二金星一、二
斜介尖、长浜、前浜、后浜、朱家庄、曹介村
新建
史介浜、孟下、毛泾浜、田介浜、杨介门、东泾村、十图、北项、南石乔、中项、
朱介村
里堂村、堂角、东张泾、西张泾、华介村
高浜村、徐介沿、徐介坊、前一图、后一图、陆泾岸
横泾
河来港、塘芝桥、五介庄、朱介浜
大介浜、常浜、黄泥浜、北板乔、倪介浜、南板乔、郭介浜、戴根浜
罗介村、洋泾村、石家庄
塘杏浜、韩家浜、陆家浜、石介庄、板前娄、大娄、山清子、三圩下
高介角、虎消乔、雪介浜、素来浜、孙介坟、严介郎、野介墩
陈介桥
火烧乔、河西村、渔池上、徐干泾浜、孙登浜、严介金
西赵村
东赵村
注:现在社名指高级社,原来社名指初级社。
表2-1-4 跨塘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情况表(二) 1957年10月
小
队
数
社
单
干
户
其 中
其 中
其 中
水
水
旱
贫
农
下
中
农
上
富
农
地
主
小商
手
工
艺
渔
民
反
革
命
工
其
男
女
半
全
—
吨
二
三
四
吨
表2-1-4 吴县跨塘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情况表(三) 1957年底
职工
表2-1-5 跨塘乡基本情况表(一) 1957年10月
合
计
合
计
水
旱
田
水
田
旱
田
竹
园
草
滩
鱼
池
菱
塘
菜
园
席
草
表2-1-5 跨塘乡基本情况表(二) 1957年10月
注:以上表格均摘录于吴县市档案馆。
四、人民公社
1958年9月,建立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跨塘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以公社为核算单位,统一调配劳动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公社以下实行“营”、“连”制。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在一片浮夸声中,拆掉农户的灶具,生产队办食堂,取消了自留田,实行社员吃饭不要钱,提出:鼓足干劲生产,敞开肚皮吃饭等口号。开展大炼钢铁运动,破坏了以原高级社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基本生活受到影响。1961年冬,全面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六十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对粮食生产采取定田、定产、定购的“三定”政策,恢复社员自留田,同时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曾一度出现混乱局面。全面推行“大寨式”评工计分制度,口头上以政治思想、劳动态度、劳动力强弱评定工分,实际上多干少于一个样,不讲农活质量与数量,不按用工需要派工,又一次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70年代,在“以粮为纲”的号召下,提倡种植双季稻,全面推行“三熟制”,提高复种指数,由于种植双季稻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以及自然条件制约等原因,增产不增收,农民也得不到实惠。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定酬计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消“大寨式”评分制,恢复小段包工,把生产队划分若干组,采取定酬计工形式。1979年秋季,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掀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联产到劳 1981年秋,跨塘镇在上娄村第十二生产队试点家庭联产到劳,摸索经验。根据生产队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分配各家庭承包面积及生产工具。按实际农业人口划分口粮田,每人0.6亩;按劳力一对夫妇分得责任田2亩;每户另配猪饲料地0.2~0.5亩(按人口多少而定,人口多,上交生猪任务也多)。耕牛、农船、农机等大农具折价后抽签分配给各小组,每小组(7~8户)根据各农户承包面积搭配使用,对其它小农具则直接折价分配给户。
承包到户 1982年秋,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3年春全社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承包到户(每人0.6亩口粮田,其余为劳力责任田),农户与生产大队订立联产承包合同。根据中央有关政策发给土地使用证,承包户在生产上有较大的自主权,除规定交纳农业税、水电费、管理费、二金一工(公积金、公益金、义务工)等费用外,必须完成合同所规定的粮食征购任务,超产部分按议价收购。每年度,每户发给售粮卡,未完成征购者依规定交款。这一政策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局面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承包农户从实际出发,逐步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恢复了“两熟制”。
种粮大户 1986年,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粮田开始向种田能手集中,出现了小规模的种粮大户。随着中央对农村政策的倾斜,粮价上调,种田效益相对好转,自1991年始家庭农场承包面积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大户开始涌现。到1999年底全镇规模经营大户47家,承包面积3526亩。
第二节 粮油生产
一、耕 地
跨塘镇属吴县阳澄淀泖地区,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兼种蔬菜的农业区。
1957年10月办高级社时,全镇耕地总面积为44303.05亩。1964年,洋泾、板泾两个大队划给娄葑乡,其时耕地总面积减为39801亩。70年代中期兴修水利、修圩筑渠、开挖河道,占用不少土地。70年代末发展乡、村工业,修筑乡、村级公路;80年代挖塘养鱼,农民扩建住宅;进入90年代,建筑沪宁高速公路,建设新镇区,娄江南划为苏州工业园区,建造高浜新村,开发跨塘新镇区等,又用去大批土地。到1999年末,全镇耕地总面积降为34318亩,平均每人占有耕地1.43亩,与1965年时的1.90亩,减少24.7%。见表2-1-6。
表2-1-6 跨塘乡(镇)耕地面积一览表
二、劳动力
80年代初,农村劳动力17776个,人均负担耕地2.3亩。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实际使用劳力大大减少。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纷纷进乡镇企业做工,或从事经商等其他行业以及进城打工。随着家庭农场的出现和向规模经营大户发展,粮田相对集中在种田大户,添置了收割机、中型拖拉机等大中型农具,以及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批低洼田开挖成鱼池、虾池等,农村纯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到1999年底,全镇纯农业劳动力13032个,其中:男劳力6887个,女劳力6145个。
三、生产工具
跨塘地区的农具历来是手工制作。解放前主要农具有:犁、耙、耥、牛打水
车、脚踏水车、风车、木砻、稻床、锄头、铁鎝、塘钯、扳齿、镰刀、铁铲等。50年代开始,推行脚踏脱粒机、双轮双铧犁。60年代推行适合于水网地带耕作的手扶拖拉机。随着机电浇灌的发展,逐步替代了水车和戽水机船。70年代,采用半自动稻麦两用脱粒机(包括脱粒、扬谷、打结头),并一度推行机动插秧机,后因缺棵多、棵株不匀及秧苗要求高(短根无泥)而停止使用。随着农业生产改革的深化,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农业生产工具开始普遍更新。到1990年全镇已有手扶拖拉机142台。随着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的出现,1993年开始配置江苏504中型拖拉机。至1999年底,全镇504中型拖拉机17台,桂林收脱机17台。植保喷雾机户户皆有(其中主要是苏州农业药械厂生产的工农-36型手动喷雾机)。电动脱粒机、排风机平均每1户~2户有1台。
四、耕作制度
稻麦两熟 跨塘地区长期沿用“两熟制”,种植一季麦类为“小熟”,即夏熟;种植一季水稻为“大熟”,即秋熟。夏熟作物以小麦为主,搭配部分大、元麦、油菜,并种植一定面积的红花草、黄麻,以调剂茬口农活,全年复种指数一般在150%~185%。水稻在“小满”前落谷,“夏至”前移栽,“小暑”耥稻,“大暑”耘稻,“立秋”前搁田,“寒露”收早稻,“霜降”一齐到。全年生育期视品种而异,籼稻60天~80天,晚稻150天~165天。“立冬”之前种好三麦,这种耕作制度一直沿用到60年代。
双季稻 1965年,部分生产大队、小队试种双季稻,1972年全面推广,100%的大队、生产队普种双季稻,复种指数逐步提高到1:2.32。前季稻在“清明”后分批育秧,“立夏”后分批移栽;继而后季稻育秧,前季稻管理;“大暑”进入前季稻抢收,后季稻抢种,一般在15天左右完成“双抢”大忙。这一阶段农活集中,劳动强度高,致使农村劳动力紧张,往往延误农时。由于肥料不足,农田长期浸泡,后季稻又往往受霜冻影响,空壳率高,导致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稻麦两熟 1983年,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户从实际出发,逐步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重新恢复稻麦两熟制。由于红花草、黄麻的消失,三麦面积进一步扩大,复种指数在190%左右。在这同时,改变了传统耕作习惯,三麦、油菜逐步采用少耕或免耕的办法,即种板田麦、板田油菜,至1986年夏熟作物全镇普及了免耕法。
五、作物品种
水稻 历史上种植的水稻品种繁多,良莠并存。据民国《吴县志》载,清代相沿种植的有籼、粳、糯三类共79个品种。民国22年(1933),推广的粳稻有:软秆青、半夏稻、麻子鸟、乌须稻,糯稻有铁秆早黄糯。民国37年(1948)推广改良种314。
新中国成立初,籼稻有:六十日、黄瓜籼、九十子、杜子籼、太湖籼、帽子头、红壳籼、芦籼等;早粳稻有:一时兴、早黄稻、早石稻、黄早十日、大禾稻、奎稻、薄稻;中晚粳有:314、412、早中秋、凤凰稻、一粒芒、荒三石、木樨球;晚粳有:晚野稻、芦花白、立冬稻、铁粳青、矮子粳、牛毛黄、灰藻、老晚稻;糯稻有:麻筋糯、白壳糯、红壳糯、香粳糯等。1952年引进晚粳良种老来青,后因“颈瘟病”而逐步淘汰。1960年引进中粳农垦57(即金南风),米质极好,但产量不高。1962年引进农垦58(即世界稻),它具有秆矮,耐肥、高产、优质的特点。1964年从浙江引进双季稻,前季稻品种有:矮脚南特、连塘早、广陆矮4号;后季稻有:沪选19、武农早。70年代大力发展双季稻,三熟制。前季稻品种先后有:原丰早、吴广早;后季稻有:农虎6号,搭配种植农虎3-2,零散种植的单季稻以苏粳2号、农虎6号为主。1976年开始引进推广“杂交优种稻”以南优2号、汕优3号、汕优6号为主,后因育种复杂而淘汰。1978年前季稻以原丰早为主,吴广早为辅;后季稻以农桂早3-7为主。80年代恢复种植单季稻,品种以“昆选16”当家。1985年引进种植“秀水04”,搭配种植“早单八”、“单鉴31”。1990年曾一度推广丙88-122品种,因二段灌浆严重,千粒重低,年度间产量差异较大,1993年自然淘汰,开始种植9117、9-92等早熟晚粳类型。1995年,推广高产良种“太湖粳2号”,产量较高,因米质差,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97年全面淘汰,开始种植“武运粳7号”(即9522品种)。糯稻以紫金糯、83-25和84-84良种为主。
小麦 解放前后有:和尚头、菜子黄、有芒紫皮、白长棋、红长棋等品种。1956年推广种植南大2419、华东6号、方六柱、矮粒多等。1960年有:望麦15号、17号、阿夫、山农205和丹农1号。1965年引进扬麦1号,70年代以扬麦1号为主,搭配武麦1号、宁麦3号、扬麦2号。80年代以扬麦3号、扬麦4号为主,同时调进高产优质品种扬麦5号,并成九十年代的当家品种。1997年秋播开始引进苏麦9356,进行示范试验。
大麦 民国期间,主要种植紫秆麦、有芒大麦和紫皮大麦等。解放初期,种植无芒六棱和两棱矮白洋。70年代引进早熟三号扁大麦,80年代初为防止黄花叶病危害引进泾大1号、2号。1986年引进苏啤1号,因产量低,1987年恢复以早熟3号扁大麦为主。
元麦 民国期间有:四柱头、六柱头、老来光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初期,上述品种相沿不替,后引进黑六柱。60年代初推广浙江肖山的立夏黄。1965~1976年以米麦757、矮脚早元麦为主。1978年以海麦1号和浙1-14当家,搭配种植村农1号和村农2号,推广80-23白元麦。1984年大部种植二棱元麦浙1-14。以后面积逐步减少,至90年代初已基本不再种植大、元麦。
油菜 解放前后以白菜型本地种为主。1954年引进甘蓝型品种早生朝鲜,故油菜籽被群众称为朝鲜菜籽。60年代种植胜利52、胜利青梗。70年代推广新华油菜,宁油5号、6号。80年代种植宁油7号。1986年引进双低油菜821和荣选2号。1995年引进汇油50。现今仍以汇油50当家。
六、生产技术
水稻 水稻是粮食生产的重头,是群众生活的主粮。解放前,跨塘地区以单季早稻为主,俗称“中秋稻”,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只是沿用传统栽培方法,产量一般仅175千克。水稻育秧:秧田一般做在绿肥田中,将绿肥(紫云英,俗称红花草)耕翻,沤熟后耙平做秧坂。秧田和大田比例1:20,播种密度过高,秧苗瘦弱,影响水稻产量。1954年起,提倡选留种子,进行块选、筛选、粒选。播种前用泥水或盐水浸种。推行合适秧田,秧坂宽4尺,标准秧田要求:秧坂平、光、烂,落谷稀。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60年代后期,种植双季稻,为争夺季节,前季稻采用地窖增温,覆盖尼龙薄膜增温,温室催芽等技术。70年代,水稻推行“小苗育秧”,带土移栽,因用工多,功效低未几即停止。80年代至今,育秧仍采用合式秧田,稀播和匀播。
中耕除草:跨塘地区水稻历来以传统耘耥进行除草,一般是一耥二耘。50年代末,采用小株密植,改传统宽板横耥为小板竖耥。1977年,采用化学药剂“除草醚”除草,从此取消了耘耥。
水浆管理:解放前戽水工具落后,很难做到灌溉水浆均匀。解放后灌溉设施逐步改善,为水浆管理提供了方便,一般采用深水活棵(1.5寸水层)和浅水勤灌的方法。双季早稻要浅水增温,促使水稻早发,分蘖期浅水层,分蘖末搁田。根据苗情、肥料、土质采取轻搁或适度重搁,以使地下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抑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以后保持干干湿湿,抽穗后打好灌浆水,寒露不灌水。
施肥:解放前,农田主要施用厩肥,人粪、河泥、绿肥、豆饼等有机质肥料。以红花草、河泥、猪窝灰混合成草塘泥,一般每亩50-80担做基肥。有条件的农户,结合中耕除草垩豆饼。60年代初,参照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二黄二黑”或“三黄三黑”的施肥方法,按作物生长过程巧施肥,增加施肥量,重点是增加中期长粗肥,后期普施穗肥,单季稻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传统的有机质肥料逐渐减少。为了克服有机肥料不足,大力推广菜萁、麦结头还田。三熟制面积减少,恢复种植单季稻后,因群众习惯于双季稻的施肥方法,产量一度徘徊不前。县有关部门极早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对改变施肥方法,提高栽培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施肥采用平衡促进法,即在施足基肥的条件下,在移栽后一星期内早施分蘖肥;在有效分蘖末期适时搁好田,叶色退淡施好长粗肥;穗肥以早黄早施,晚黄晚施的原则进行。进入90年代,对单季稻施肥技术有了更新的认识,提倡基肥深施,结合施用除草剂在移栽一周内施好分蘖肥,当苗数达到预计穗数的1.2倍时及时分多次轻搁田,使土层收缩,根系深扎。在生长中期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倡穗肥早施,分两次施,即7月底的促花肥和8月初的保花肥。同时氮、磷、钾三要素要配合施用,这对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夺取水稻高产起了重要作用。
三麦(小麦、大麦、元麦总称)解放前不重视三麦生产,耕作粗放,白田下种,每亩用种15市斤。播期随茬口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寒露至立冬期,播种方式均为撒播,很少管理,翌年小满至芒种收获,亩产25~30千克。
解放后,注重了三麦耕作,改进了栽培技术。60年代初期,曾试种套播麦,因经验不足未能推广。70年代开始注重栽培技术的研究,土壤深耕,全层碎土,精细做埨,深沟配套。一般耕作层深13~15厘米,每1.5米-2米做一埨,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先播大麦,后播小麦,立冬前后结束。基肥施碳铵,追肥以碳铵为主,尿素开始少量使用。针对碳铵易挥发的特性,推广打洞穴施,每亩用50斤左右。穴施化肥过后注重拍麦、压泥加工管理。在除草上,开始使用绿麦隆除草剂,每亩用0.6斤粉剂兑水后喷雾,对看麦娘效果较好。进入80年代后,三麦生产技术又向前推进:(1)注重选用优良品种。(2)改耕翻麦为板田免耕麦,减轻劳动强度,掌握适期播种,三麦苗数较多。(3)改进施肥技术,推广两头重,中间控(即基肥重施,占总肥量50%;重施拔节孕穗肥占30%)的“V”字型施肥法,产量大幅度上升。90年代初,开始注意套播麦的应用,由于单季晚稻成熟期晚,三麦播种不能掌握适期,造成冬前苗少,影响穗数。通过几年的摸索,到1995年,全面推广稻田套播麦。播期一般在霜降至立冬结束。在水稻收割前4天左右播种,每亩用种子20斤左右,共生期一般在一星期,麦苗呈立针状态,及时用尿素每亩15市斤作提苗肥。随后施足基施,及早开沟覆土,麦苗前期生长较好。短共生稻套麦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养老稻与种麦争季节的矛盾,为适期播种,一播全面,争取冬前单株带蘖1-2个创造了条件。在肥料运筹上,坚持“V”字型施肥法,施足基肥和苗肥,控制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为了适合氮、磷、钾三要素配套,普遍使用复合肥和高浓度复合肥。
油菜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沿用打潭穴栽,每潭1~2株,用有机肥直接点穴栽植,随即浇活棵水,因而移栽面积不多,活棵慢,产量不高。60年代,以碳铵或过磷酸钙做基肥,土层全层翻耕,人工碎土,辟行移栽,宽埨窄沟,配套沟系,随即浇活棵淡粪水,以后查苗补缺,一般亩栽8000-10000株,产量有所提高。进入80年代对油菜种植有了更多的了解,栽种方式发生改变,开始种植板茬免耕油菜,即在水稻收获后不耕翻,直接辟行或坌穴移栽。底施氮、磷、钾三要素复合肥,一般每亩用80~100市斤,边辟行边施肥边栽种,不浇活棵水。由于土壤湿度大,活棵快,一般3天就能活棵,冬前生长量大,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油菜蕾苔期,施好抽苔肥,对提高产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物保护 解放前,小麦主要病害是赤霉病;水稻病虫害有:稻苞虫、螟虫、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等病虫害,尤以三代三化螟危害最大。旧社会农民因缺乏科学知识,一旦遭受病虫害,只能听天由命或拜佛求神,徒劳无益。
新中国成立后,旧式秧田改合式秧田,在秧田点灯诱蛾,用人工采卵灭螟;秋收后发动农民挖掘稻根,消灭越冬螟虫,减少螟虫危害。1956年起,在逐步掌握螟虫的生活习性和发展规律的同时,采用更换晚稻品种和合理调整布局的办法,避开虫害的高峰。60年代后,贯彻作物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方针,各大队、生产队配备农技员,负责对作物栽培技术指导和病虫测报、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七、农作物布局
解放前后,以水稻、小麦为主要作物,并有少量大元麦、油菜、绿肥及杂粮、蔬菜等种植。
60年代末减少单季稻面积,扩大双三熟制种植。为便于双三熟制茬口管理,扩大大元麦比例,相应减少小麦比例,绿肥比例也相应扩大,以弥补双季稻用肥的不足。70年代中期,全面种植双三熟制。其后在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的要求下,开始扩麦挤绿,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绿肥面积逐年减少,最后全部种麦。由于肥料不足,农田得不到休养,三熟制总产不如二熟制总产,“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至1986年单季稻面积大幅度提高,以后全面种植二熟制。进入90年代,为响应政府“丰富市民菜篮子”,产业结构开始调整,三麦面积逐渐减少,特别是大元麦面积越来越少,原先准备做水稻秧田的冬闲田,不种大元麦而改种了蔬菜,至1999年底,全镇已划出7000亩粮田作蔬菜基地。油菜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每年油菜的种植面积在5500~7000亩左右。
八、生产管理机构
农科站 1967年公社成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简称农科站),生产基地在唐庄村,有4名农民技术员。各大队配备专业农技员1名,各生产队有1名不脱产农技员,负责推广良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及各大队、生产队病虫预测工作。
1976年,农科站从唐庄村搬迁到桥头村,有试验生产基地140亩、43人的生产队伍,其中8名是专业农技员,负责全公社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开展植保栽培、种子示范、推广科学实验等活动。1977年,成立农科队,完善四级农科网络,在培育良种、高产实验、施肥以及病虫害预测中,根据各大队、生产队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指导,推广农业技术。1983年农科站又从桥头村搬迁到前庄村。
农业服务公司 1985年乡设立农业服务公司,农科站属其下属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农科站从前庄村再搬迁到共和路34号,有专业农业技术人员4人。1997年撤农业服务公司,农科站更名为农业技术推广站。
九、粮油产量 见表2-1-7。
表2-1-7 跨塘镇1957年~1999年粮油产量表
相关知识
第一章园艺产品及其市场营销概念模板课件.ppt
花卉栽培技术总论第一章花卉的分类..ppt
创意农业:引领传统农业转型 深度报道——经济参考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贵州省农业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水肥一体化——农业技术服务手册.pdf
植物学(第二版)
第一章3
都市农业带火“赏花经济”
第一章 园艺植物分类
网址: 第二编(经济)第一章(农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4215.html
上一篇: 兰花是什么样的花 |
下一篇: 2020年农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