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深圳:以仙湖为主体争创国家植物园

深圳:以仙湖为主体争创国家植物园

仙湖植物园科普径“幽溪”已成网红打卡点。

  目前,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到2035年,我国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对此,深圳植物园如何争取早日获批设立国家植物园?

  近日,记者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按照国家植物园设立规范提升深圳植物园综合实力的行动方案》(简称《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方案》提出以仙湖植物园为主体,加快推进深圳植物园综合实力提升。

  为濒危植物撑起“保护伞”

  “国家植物园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仙湖植物园副主任王晖介绍,该园正着力打造全球热带亚热带植物迁地保护中心。“不单是把植物栽培在植物园里,更是通过研究植物的濒危机制等,帮助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原生地,重建种群并扩大数量。”

  夏日的仙湖植物园苏铁园郁郁葱葱,走进其中就能沉浸式感受仙湖“宝藏明星”——苏铁的魅力,见识来自我国本土和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全世界近80%的苏铁类植物,这里是我国首个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4月初,极度濒危的灰干苏铁在仙湖开出了全世界唯一的雌球花。”从事苏铁类植物收集工作的龚奕青博士兴奋地说,今年,在苏铁保育上还有新进展,将开展两种极度濒危野生苏铁的回归。

  为濒危植物撑起“保护伞”。仙湖植物园已迁地保护了4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还拥有另一个“国字号”——国家蕨类种质资源库。

  争创国家植物园,深圳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南海之滨,红树之城。王晖表示,这是深圳独特的区位优势,更能赋予深圳未来的国家植物园鲜明的特色。

  下一步,仙湖植物园将把我国及全球热带亚热带滨海和岛屿植物列为重点收集类群,新增引种红树林植物和红树林伴生植物,建设全球红树林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中心。同时,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该园“牵手”台湾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设立的联合保种基地已保育植物近5000种;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共同开展蜜源植物的收集与应用,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到2035年,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收集规模与园区面积均将大幅增加。植物分类群从现在的12800余个增至20000个植物分类群。完成仙湖植物园西片区的规划建设,推动部九窝园区建设,扩建迁地保护温室,从10000平方米增至50000平方米,综合植物保育场地达到100公顷以上,专类园数量从22个增至40个。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全国领先

  百岁兰的两片叶子为什么能生长千年?苏铁为什么有性别分化?如何发掘植物的功能基因?揭开这些植物的奥秘,要从植物基因中找答案。仙湖植物园已对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多个类群开展基因组学研究,屡屡突破,领先全国。

  “同时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与发达的基因产业技术,是深圳具备的不可比拟的优势。”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思博博士说,“从仙湖采集新鲜的植物样品到实验室,路程不过一小时。样品越新鲜,测序成功率越高,数据的质量越好。”

  根据《方案》,将在仙湖植物园建设全球首个物种全基因组数据化植物园和国家战略植物资源基因组数据库。到2035年形成“两园(仙湖植物园、部九窝园区)三库(活体资源库、离体资源库、基因组数据库)一平台(高水平的植物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平台)”的国家植物园发展新格局。

  具体而言,将仙湖植物园植物收集和基因组学等前沿科学技术结合,联合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深圳众多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密切合作,搭建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作出积极贡献。

  植物学家步道即将建成

  近日,西起仙湖植物园植物学家雕像园,东至蕨园和桫椤湖,一条全长3.8公里的植物学家步道已开展建设,深圳人又将拥有一条颜值与内涵并存的科普径。步道沿途,除了观景亲水,还能温习植物学家的故事,开展植物科学科普、山水人文研习、自然观察。

  国家植物园还应讲好中国植物文化故事。科普径是仙湖植物园打造的科普宣传品牌之一。该园另一条山林沟谷中的科普径“幽溪”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仙湖植物园副主任王青表示,该园将为市民带来更高品质的科普教育。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植物科普教育中心,开展科学教育及公民科学活动,完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启发性强的科学解说系统,培养特色讲解员团队,建设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厅,设立国家植物园艺术园长工作室,改造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创建国家植物园志愿者中心等。

  植物园进校园、球根花卉展、“蜜源植物在哪里”公民科学活动……近年来,仙湖植物园组建了包括资深学者、园林园艺专家、专业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导赏团队,开展的多个科普教育及公民科学活动走红。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园累计开展自然教育主题活动近100场,150万公众参与其中。

转存图片

仙湖植物园将建全球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中心

  日前,广东省林业局印发《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规划(2024-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立足于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资源状况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构建“一核引领、三区联动、全域统筹”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空间格局。此外,《规划》对接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国家植物园、区域植物园、乡土植物园三个层级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属全国首创。

  其中,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与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规划》中被列入广东省35个主要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名单,并被赋予了明确的发展定位以及结合各自特色的迁地保护职责。

  仙湖植物园:重点提升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7月的仙湖植物园绿意盎然,植物园保种中心基地内,高级工程师杨蕾蕾正与同事们将一批引种自云南的野生植物小心地从冷室内搬运出来进行引种信息记录和物种鉴定。“苦苣苔科,A棚的;兰科,E棚的……”只见她熟练地拿起封装袋,快速精准地辨认出植物科属并交给相关负责同事。“针对不同类群的植物,我们设置了多个温室,并由专门的保种责任人来管理,像我就是B棚的责任人。”杨蕾蕾介绍道。

  修剪枝叶、浸泡药水、配土、上盆、编写编号……盛夏的温室内湿热难耐,为保证成活率,杨蕾蕾流利地完成系列操作,在最短时间内将新引种的秋海棠种好。杨蕾蕾告诉记者,因为引种的植物经过长途运输,有时到了温室健康状态已非常差,这时就得立马进行“手术”,将植物健康组织切下进行组织培养,以求最大限度地保住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物种。

  将引种植物定植,只是杨蕾蕾及同事们日常工作之一,她告诉记者,经过努力,仙湖植物园引种植物定植成活率已经可以达到80%以上。据植物园保种中心副研究员杨拓介绍,目前仙湖保育物种已经接近13000种(品种),建成各类植物专类园和保育基地24个,其中苏铁类植物收集240余种,成为世界保育苏铁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硕果盈枝的迁地保护成果也让仙湖植物园得到了格外的重视,此次印发的《规划》中就提出:仙湖植物园重点提升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建设全球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中心,推动建设世界首个全物种基因组数据化植物园和国家战略植物基因组数据库。

  兰科中心: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兰科植物和蕨类植物专类园

  就在与仙湖植物园相隔不远的梧桐山麓,兰科中心的蕨类孢子繁育实验室内一片忙碌,工作人员周绍容正小心翼翼地将数百棵仅有2厘米左右的全缘贯众幼苗进行分苗操作。据兰科中心研究员严岳鸿介绍,全缘贯众是产自深圳本土的一种珍稀蕨类,而这批幼苗均为实验室人工扩繁的二代苗。

  作为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一环,人工扩繁一直是兰科中心努力攻关的方向之一,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完成“野外引种——人工扩繁——野外回归”一个完整周期,才算对一个物种迁地保护真正获得成功。然而,野生植物不同于园艺品种,多样性的原生境造就每一种植物独特的习性。“1000种植物就有1000种‘脾气’,引种容易,但引种后的养护和扩繁,才是真正的考验。”严岳鸿说道。

  为了守护好引种的植物,兰科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中心的土壤微生物实验室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做分析。“许多植物如各种兰花、蕨类都有特定的共生菌,而这些共生菌对植物的发育和生长往往有着关键作用,研究清楚这些共生菌的种类、特性,对迁地保护的植物后续养护和人工扩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严岳鸿说。通过根际土壤微生物与培养基结合缩短组培周期等关键技术,兰科中心已成功突破多种“难题植物”的人工扩繁。

  目前,兰科中心正积极建设“国家兰科和蕨类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累计引种兰科植物超3000种,成功扩繁500余种,引种蕨类植物超1000种,成功扩繁400余种。基于人工扩繁的成功,兰科中心还陆续开展紫纹兜兰、深圳香荚兰、中华桫椤、水蕨等十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野外回归工作,有效促进了这些珍稀物种野生种群的复壮,缓解其濒临灭绝的压力。

  高水平的迁地保护工作也得到林草部门的认可,此次《规划》中明确赋予兰科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兰科植物专类园和蕨类植物专类园的使命,同时规划建设广东特有植物专类园。对此,兰科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对兰科中心多年来迁地保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兰科中心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知识

2023深圳仙湖植物园花展有游览车/巴士吗
深圳仙湖植物园花展门票在哪里买
“打卡”仙湖植物园梧桐山赏桃花吊钟花
打造特色科普教育体系,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既是植物园 又是科学馆(美丽中国·走进植物园③)
中国植物园联盟植物园园林园艺论坛在深圳开幕
用植物讲述深圳故事
仙湖植物园花展景观节点位置及看点介绍
仙湖植物园:满园花开,只待你来
为保护植物多样性贡献更多智慧
下月来仙湖看花展 你将拥有整个春天

网址: 深圳:以仙湖为主体争创国家植物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500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种”出现代农业芯,绘就花都好丰
下一篇: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