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玫瑰的品种:主要种植的玫瑰的品种有黑魔术(黑玫)、卡罗拉(超级)、芬德拉、艳粉、桃红和雪山等,黑玫和超级很相识,它们的区别是,黑玫的枝条上的刺少且稀疏,枝条由发芽到开花皆呈现赤红色,幼叶呈红黑色;而超级的枝条上的刺多且密集,枝条抽出不久即变成绿色,幼叶呈红绿色。其他品种间相似之处较少。
2.栽培与管理
2.1.苗木选择:
选取当年无病害、健壮、芽孢饱满的枝条作为种苗;玫瑰的繁殖方式以扦插和嫁接为主,在插条前应作的处理:药液浸泡插条2-3小时,然后插入基质中培养,并保持充足的水分。而嫁接苗则是在栽培苗的基础上嫁接的,一般在初春进行嫁接。
2.2.土壤准备:
玫瑰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生产周期长,扦插苗一次定植可采2~3年(实际生产中可采收4~6年),嫁接苗可采收5~6年(实际生产中可采收8年左右)。
⑴选择地下水位低,疏松通气的泥性壤土为佳,土壤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含量最好能达到10﹪以上。
⑵土壤pH值在6.5左右。
⑶深翻并施用大量的有机肥,使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肥性得到改善和长期维持,促使玫瑰根系长期良好生长。
⑷改良土壤的有机肥种类可选用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骨粉、腐叶土、堆肥等。
⑸种植畦:畦面宽0.9m,走道底宽0.5m,畦高0.5m,畦面要平整。
⑹栽培方式:单畦双行栽培。株距12cm,行距50cm。每亩用苗5000~6000株。
⑺定植后一周内水分保证根部土壤和表土湿润,白天叶面喷水,适当遮阴;7天后 叶面浇水量逐渐降低,保持表土湿润,并喷洒杀菌剂防治病害,如:使用百泰,既补锌又防病。15天后,减少土壤浇水量,根据干湿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潮湿。30天后进入正常管理。
2.3.水分管理:
用水,无污染的河水、泉水和井水。
浇水时间、次数和浇水量受季节、天气、土壤和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
⑴生产主要根据生产经验或仪器不断观察、检测土壤水分含量、植株生长情况等确定浇水量。实际生产中大部分人是根据生产经验进行浇水。
⑵晴天 浇水时间根据地区气候特点决定。一般不要再早晨或傍晚浇水,避免因浇水水温低而降低土温。
⑶ 4~6月 气温高、干燥,栽培土壤也比较干燥,玫瑰植株生长加快,水分消耗增大。此时应增加浇水次数,并进行喷雾降温,或应用湿帘降温。
⑷ 7~9月 气温高,多雨,湿度大,栽培土壤湿度也大,玫瑰植株生长也很快,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这一时期要适当增加浇水量。
⑸秋季 天气凉爽。较适宜玫瑰的生长,每天浇水1~2次即可。也可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决定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2.4.施肥管理:
⑴ 开花期,氮磷钾的比例为:3:1:3,
⑵营养生长期对大量元素氮磷钾的需求:3:1:2,
⑶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每月定期施用,微量元素中锌和硼较缺乏,因此应适量喷洒于叶面。
⑷玫瑰花缺素症表现:
缺氮: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减慢,生长势降低,植物生长矮小,分枝减少开花少且少,产量低;叶片黄绿色或黄色,叶色失绿从老爷开始,逐渐扩展到整个植株。氮肥过多会抑制镁元素的吸收。
缺磷:生长速率下降,植株矮小,叶片变灰绿色,变薄,变小,无光泽。叶片、叶柄处积累较多的花青素而呈紫色或焦黄色斑点或条纹。果实则会出现坏死斑点。
缺钾:中下部叶片叶尖、叶缘失绿黄化,老叶尤为明显,进而出现褐斑。严重时,叶尖、叶缘焦枯、卷曲,似火烧,茎干脆而易折断,植株矮小,结实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红壤土汗钾较少。钾肥过多时易造成钙镁的缺乏。
缺硫:氮元素无法有效利用,抑制蛋白质合成。新叶黄化,失绿均一,生育其推迟。
缺钙:①新叶 生长点无法正常发育,扭曲。又因细胞膜无法维持完整性,许多分解酵素释放,造成细胞褐变。②叶尖、叶缘黄化,窄小畸形,成粘连状,展开受阻,叶脉皱缩,叶肉组织残缺不全并伴有焦边,幼叶尖端多呈钩状,顶芽黄化甚至枯死;根尖坏死,根系多而短,细胞壁黏化,以致腐烂。钙过多时,可能诱发锌、锰、硼的缺乏。
缺镁:叶片黄化或白化,叶脉残留绿色,呈网状或条状。中后期还可能出现淡红色或淡紫色斑点(部分失绿)。严重时,褐变(个别),叶片变硬且易碎。细脉扭曲,影响类胡萝卜素合成,叶片未成熟便掉落。镁和钙有拮抗作用。
缺铁:新叶失绿,初期叶脉仍为绿色,叶肉失绿,呈网状或条纹状,寡白。铁过多时以造成锰缺失。
缺锰:新叶失绿并伴有褐色斑点,纹色度不均匀,界限不及铁清晰。严重时,叶片由灰绿色变到灰白色。叶薄,枝条顶端枯死。
缺锌:顶端生长受阻,节间缩短,叶簇生,扭曲;叶片明显变小,失绿,丛生,缺锌不利于种子形成。
缺硼:通常幼叶出现油浸状的黄白色斑点,叶脉木栓化变褐,老叶发黄,向后弯曲,花序发育瘦小,豆粒现象严重,另外,新梢生长缓慢,节间短,有时输导组织破坏,生长点枯死,发生许多副梢,叶面上有许多褐色斑点。
缺钼:叶较小,叶脉间失绿,有坏死斑点,且叶边缘焦枯,向内卷曲。
缺铜:叶片生长缓慢,呈现蓝绿色,幼叶失绿,随之出现枯斑,最后死亡脱落。导致栅栏组织退化,气孔下面形成空腔,使植物即使在水分供应充足时液会蒸腾过度而失水死亡。
2.5.温度和湿度控制
⑴温度控制: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 白天24~26℃ 夜间 14~16℃
①冬天当夜温小于8℃时,生长缓慢,枝条变短,双心花增多;②夜间温度长期低于5℃时,发出的新枝较短,盲枝增多。③理想的昼夜温差是10~12℃
⑵湿度控制:①萌芽和枝叶生长期需要的相对湿度为70﹪~80﹪②开花期需要的相对湿度为40﹪~60﹪③昼夜相对湿度:昼40﹪ 夜60﹪为宜。
3.主要病虫害管理:
玫瑰是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切花生产中对玫瑰危害较大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霜霉病、黑斑病、灰霉病及蚜虫、螨等,预防和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是玫瑰栽培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来防治玫瑰病虫害,助农民增产增收,是巴斯夫持续成长的目标和力量源泉。
⑴白粉病 症状:①初期 由近圆形的白色粉斑,然后逐渐扩大,相连成片,使整个叶片或嫩梢布满白色霉层;②后期 霉层颜色逐渐变灰白色至灰褐色,在霉层中产生褐色至黑色小颗粒(闭囊壳)③发病重时 叶片逐渐变褐干枯,嫩梢、幼叶卷曲,生长缓慢。发病初期表现于叶背面,叶正面也有表现,如:突起,且呈现淡黄色。
发生规律:白粉病菌最适温度11~28℃,不耐高温,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病菌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强烈的阳光照射能抑制病害发生。温暖干燥,植株间光线弱或在荫蔽的条件下发病重;植株生长衰弱,施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茂密,白粉病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减少病害侵染源;合理密植,交合轮作,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雨后及时排涝通风;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凯润、翠贝、翠泽、、成标等巴斯夫公司的杀菌剂能有效防治白粉病。
⑵玫瑰霜霉病 症状:霜霉病主要侵染玫瑰的嫩枝嫩叶,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斑块,后扩大呈黄褐色和暗紫色。在潮湿天气下,病叶背面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叶片开始脱落,最终形成光杆枝条。
发病规律:①孢子囊萌发最适宜温度10~25℃,侵入和扩展最是温度15~20℃,气温超过30℃时,发病受到抑制,病害传播均需雨露。②昼夜温差大,通风不良,相对湿度近于饱和,叶缘吐水或结露持续时间长,均有于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通风透光,注意水分管理。禁止大水漫灌。发病初期使用凯润、阿克白+百泰或凯特+品润,能较好的预防霜霉病爆发和流行。
⑶玫瑰灰霉病 灰霉病菌是弱寄生生物,只有寄主在生长不良,或受到其他病虫为害,冻伤、创伤或多汁的植物体在中断营养供应的贮运阶段,引起植物各个部位发生水渍状褐斑,并导致腐烂。主要表现:花腐、叶斑和果实腐烂,也能引起猝倒、茎部溃疡或腐烂,以及块茎、球茎、鳞茎和根的腐烂。
发病规律:灰霉病菌最适温度一般在20℃,15℃时即可生长。湿度在90﹪,高温环境下形成灰霉层,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防治方法:避雨栽培,加强通风;提倡采用滴灌的方式,降低相对湿度;发现病叶、病花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发病初期使用凯润、凯泽+百泰、翠泽+品润,能有效防治灰霉病。
⑷玫瑰黑斑病 症状:危害叶片,被害叶片尖端开始发黄变褐,逐渐向叶基蔓延,病斑灰褐色,病健部交界处紫褐色。有时叶片上产生水渍状褪绿斑或灰白色至灰褐色等不同颜色相间的色斑。
发病规律:当气温上升到25℃左右,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的闷热天气,发病最为严重;阴雨季节病害蔓延最快,侵染严重;下午浇水较晚,入夜前叶面浮水未干,也能促使本病害发生;种植过密或场地通风不良,也容易诱发黑斑病。
防治方法:栽培不宜过密,浇水时间不宜过晚,灌水宜采取根部浇灌,注意通风通气;发病初期交替叶面喷施百泰、翠贝+百泰或欧博+百泰。
⑸红蜘蛛:红蜘蛛又称螨,是花卉上常见的害虫,常常群集于花卉植物叶背面危害,一旦发现其危害,花卉往往已受害严重。
危害特点:初期叶片失绿,被害处呈黄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叶缘卷曲,以致焦枯、脱落,严重时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清除枯萎的植株、落叶或杂草,以减少第二年螨源;药剂防治,主要以老叶的产品为主,如丁醚脲、阿维菌素、克螨特等。在卵孵化盛期,可使用卡死克进行喷洒,从而将红蜘蛛的危害降至最低,保证生产不受影响。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玫瑰花栽培与管理
作物所花卉专家赴上杭指导玫瑰花栽培管理技术
百合的栽培与花期调节管理
在进行切花栽培时,与其他花卉管理不同之处在于()。
花卉栽培技术讲座 百合切花栽培管理(下)
花卉栽培管理技术.pdf
花卉栽培知识讲座.pptx
河南汝南露地花卉栽培管理技术
玫瑰花的功效与作用
玫瑰花的含义与象征(探寻玫瑰花的深层意义与文化内涵)
网址: 玫瑰花栽培与管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702.html
上一篇: 小花猫不洗脸 |
下一篇: 室内养花招虫几率高,我们该怎么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