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区农委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海淀

区农委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海淀

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化肥、化学农药使用减量增效(以下简称“双减”)工作。通过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探索出了多种工作新方式、新方法,亮点工程频现。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打造五大亮点工程

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淀模式”

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使用对控制病虫草害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者形成了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存在过量使用、滥用、利用率偏低等诸多问题,极易造成农产品化学农药残留,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还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持续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减少农业投入品中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率,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控制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鉴于此,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北京市农业局制定了《北京市到2020年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实施方案》。海淀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优势,素有“上风上水上海淀”的美誉,理应在化学农药减量工作中做出表率。海淀区农委为落实北京市农业局提出的工作目标,先后制定实施《海淀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海淀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海淀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综合以上文件,海淀区农委对化学农药减量工作做出具体要求如下:确保到2020年全区化学农药总用量控制在6.52吨以下,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探索建立农药废弃物包装回收体系。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海淀区农委下属的农业执法大队作为化学农药减量工作的实施单位,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实施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五大亮点工程,循序推进,互为支撑。

亮点一:

创建海淀区植物医院

▲全市植物医生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

依托“北京市农药减量使用管理系统”,创建海淀区植物医院,植物医生均为各园区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形成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本土病虫害防治专家,将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和防控物资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植保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

苏家坨镇柳林村种植户李瑞通家的番茄发生了白粉虱和蚜虫危害,他只需在手机上打开“海淀区植物医院”工作平台,按照规则发布求诊信息:“004号番茄3亩发生白粉虱和蚜虫”,当值的植物医生朱永看到求诊信息后与李瑞通取得电话联系,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到现场进行诊断,然后开具药方,指定经销商在接到药方后及时配货送货并指导使用。

▲植物医院运行截图

海淀区农业执法大队负责人介绍,海淀区植物医院“不是个药店,而是个医院”。倡导以非化学农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即事前由植物医生进行“望闻问切的”病虫害诊断-事中由植物医生和农户充分沟通基础上开具合理药方-事后由指定经销商统一送货上门并指导使用。

亮点二:

实现京西稻植保无人机统一防治病虫害

今年6月份和8月份,在1658亩京西稻田成功引进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统一防治。该工作获得稻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北京农业”“京郊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集中报道。“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和“人民网”也刊载了海淀区引进植保无人机进行京西病虫害统一防治的新闻。

▲传统打药方式

▲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

“飞防”在海淀区尚属首次,将为海淀区的病虫害防控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提供新模式、新思路。“飞防”取得了五大进步和突破:海淀区乃至北京市首次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海淀区首次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京西稻病虫害防控使用药剂向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转变;海淀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药械取得实质性提升;极大地降低了稻农的劳动强度,歇在地头,片刻就完成了病虫害防治工作。

亮点三:

首倡“化学农药零使用”生产模式

▲草莓统防统治工作启动会

在全国化学农药使用零增长,北京市化学农药使用减量的大背景下,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强区,理应在该领域贡献海淀智慧,创立“海淀模式”。区农委邀请北京市权威农业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后,在全市率先提出“化学农药零使用”的倡议,并与首批9家具备条件的生产园区签订“化学农药零使用”工作协议,选定樱桃和草莓两种作物进行探索示范,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将“化学农药零使用”模式推广到全区范围。

亮点四:

引进推广新型植保药械

▲常温烟雾施药机进行草莓土壤消毒(辣根素)

施药器械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关键因素,该项工作旨在加快精准高效植保药械替代进程,逐步淘汰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与喷枪式动力喷雾机等落后施药器械。通过参加全国农机展等渠道,详细了解各厂家型号的背负式常温烟雾施药机、手提式超低容量喷雾机的性能,购进背负式常温烟雾施药机5台。同时,使用植保无人机在京西稻田进行病虫害防治,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

亮点五:

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

农药包装废弃物如不能合理处置,其中残存的农药经土壤、水体进入到食物链中,严重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妥善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也是农药减量工作和《农药管理条例》做出的具体要求。区农业执法大队积极制定实施《北京市海淀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方案》,在8个农药经营门店、36个种植园区设置农药废弃包装回收桶。为调动相关方积极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塑料药袋、塑料药瓶和玻璃药瓶以0.1元/个进行有偿回收,并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储运和无害化处理。

下一步,我区将把农药减量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统筹起来,形成“事前鼓励采购非化学农药投入品—事中保障技术指导(天敌)—事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同时以“化学农药零使用”为抓手,激发各层面创新积极性,培育海淀农业的新型主体,创新生产模式,逐步将农业元素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惠及全区农民和市民,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淀模式”,引领全市农业发展。

化肥减量增效五大工程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病治虫、促进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至关重要。但由于农药使用量较大,加之施药方法不够科学,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依据市区相关文件精神,我区制定了以“万亩测土配方 施肥工程、千亩增施有机肥工程、千亩新型缓控释肥示范工程、无土栽培示范点共建工程以及农膜回收工程”五大工程为主的工作路线,由区农科所负责组织、实施,旨在减少我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亮点一:

测土配方全覆盖

首次对海淀区农用地耕地质量进行分级

开展我区农用地测土配方工作,覆盖全区各种主要作物与土壤类型。编制了《海淀区化肥减量增效及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手册》,收录了区农科所对全区耕地的全面调研结果、土壤养分检测数据以及具体施肥配方,农户可自行查阅园区的耕地等级、肥力水平,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达到科学合理施肥的目的。对全区农户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培训范围从乡镇到村,从村到农户,实现了测土配方技术全覆盖。

亮点二:

精准配发有机肥料

试行海淀区机械化社会化施肥服务

首次建立了海淀区有机肥料施肥档案,持续跟踪有机肥使用效果、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测,逐年积累与有机肥使用相关的综合数据,实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指导农民农村的产业发展。同时为了引导农户施用有机肥,购置了现代化施肥机器,引入社会化服务公司探索机械化社会化施肥服务,以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人力短缺,人工成本过高,生产不规范等难题。

亮点三:

千亩油菜花和新型缓控肥料为京西稻提质增效

京西稻田推广种植油菜花1100余亩,为历年之最,为京西稻增加一个新的亮点。油菜花不仅可以作为农业景观而且可以作为绿肥,京西稻产区土壤有机质有了显著提升,提升了上庄地区京西稻的品质;同时根据测土配方特别配制了适合京西稻品质需肥规律的控释肥,增加磷、钾、中微量元素、硅肥(提高抗倒伏能力)以及土壤调理剂,改善京西稻土壤微生态环境;为规范京西稻生产,筹划构建了京西稻良种繁育体系,为上庄镇京西稻种植区提供良种繁育体系构建模型,完成京西稻优质生产操作规程,为京西稻规范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亮点四:

新型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共建

引领我区农业高科技发展

高效无土栽培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海淀区作为科技强区,理应大力发展新型无土栽培模式,引领北京市现代农业甚至全国农业的发展。在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建设无土栽培示范点5个,主要包括草莓、番茄示范点,无土栽培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园区农业科技水平,为我区农业高科技的引领示范打下了基础。

亮点五:

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流程图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财政补助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总结一整套综合治理措施,逐步探索形成农膜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针对我区农业面积小而散的特点,创新性的实行企业上门回收机制,将回收的旧农膜交由再生资源生产企业进行再生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海淀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区将以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为基础,增施有机肥工程、新型缓控释肥示范工程、水肥一体化示范点共建工程、农膜回收为骨架,共同推进我区化肥减量工作的开展,有效的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

抓重点品种,将在全区范围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抓主体,将指导无公害园区、标准化园区等经营主体带头减化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化肥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有机肥进行补助等措施,推动化肥减量提效。

来源:《海淀报》

编辑:童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区农委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海淀
梁溪区举行“千亩百园”绿化工程集中开工仪式暨“3.12”义务植树活动
建设生态宜居社区 打造草桥百花园
厦门集美区:四季美景常新 宜居宜业宜游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助力园林建工“美丽事业”
北京今年计划新增造林绿化1万亩 建设100公里社区级绿道;在重点区域新建郊野公园9处 今年将建20处花园城市示范街区
优化园林审批服务 力促项目建设
福州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园林城市
广西宇花灵“三减”生态文明农业创新科技“百千万”工程启动
“云花”,稳居两项全球第一!

网址: 区农委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海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83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怎样识别花卉病虫害?
下一篇: 农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