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形科荆芥属植物
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常见栽培。喜温旺湿润扣阳光充足环境,宜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其全草入药有止呕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叶及茎均富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浓郁的香味,为芳香油原料。藿香亦可作为烹饪佐料,或者烹饪材料,某些比较生僻的菜肴和民间小吃中利用其丰富口味,增加营养价值。此外,藿香还可用作园林或庭院栽植美化环境。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藿香
中文别名:合香、苍告、山茴香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唇形科
亚科:野芝麻亚科
族:荆芥族
属:藿香属
种:藿香
拉丁学名:Agastache rugosa
相关推荐
紫苏
白芷的功效与作用
羌活
柚子皮
化痰 止咳 平喘
元参
升麻
冬凌草
黄连
陈皮
辅助降血脂
田基黄
健脾祛湿
白芷
薤白
半夏
防风
莪术
玄参
白豆蔻
砂仁
辛夷花
形态特征
藿香正在加载藿香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四棱形,上部分枝。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矩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
米,纸质,先端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钝齿,基部楔形;上面绿色,秃净,主脉上具短毛;下面浅绿色,脉上有疏毛,老则渐次脱落,具腺点;叶柄长1.7~3厘米。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总状花序,长2.5~5厘米;花柄有短毛;苞片披针形;萼钟状,宿存,5裂,上唇2裂较大,下唇3裂,前端均尖,表面有粘质长毛及腺点,结果时较为膨大;花冠谈红色;雄蕊4,突出,花药2室,卵圆形;雌蕊1,柱头2裂。小坚果4枚,圆形,径约1毫米,黄褐色,表面有微细皱纹。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态习性
分布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 生于荒地、田边、路边及草丛中。耐荫、耐寒,适应性较强,喜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多的土壤。
繁殖栽培
藿香正在加载藿香
1.
繁殖方法
:常用播种和分株起重新栽植。
2.
栽培管理
:播种苗3—4厘米高时,进行间苗。苗高6—8厘米时,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第二次间苗或补苗。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每半月施肥1次.越冬宿根5—6月出苗后,露地栽植或盆栽,6—7月继续开花.
3.
病害防治
:主要有褐斑病、枯萎病和红蜘蛛、蚜虫危害。病害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虫害用80%敌敌畏乳液1500倍液喷杀.
常见品种
广藿香正在加载广藿香
藿香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因产地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苏藿香:产于江苏苏州者;
杜藿香:产于浙江者;
川藿香:产于四川者。
野藿香:大多数野生于山坡、路旁,故亦统称为野藿香。该类藿香较广藿香味淡,品质较次。
广藿香:亦称南藿香。该品种与上述藿香同科不同属,原产于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中国南方广东、台湾等地也有栽培。全株长30至60厘米,多分枝,茎钝方柱形,直径2至7毫米,节间长3至13厘米;外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基部的老茎类圆柱形,具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不规则钝齿;叶柄长2至4厘米,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广藿香有浓郁的特异清香,味微苦而辛,品质最佳,化湿和中、解暑辟秽之力尤胜。
应用价值
1.园林用途:藿香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当密集的淡紫红色花盛开时,优美雅致。适用于花境,池畔和庭院成片栽植。十分幽雅,也可盆载观赏。
2.食用价值:
1)营养分析:据现代科学分析,藿香嫩叶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其性味辛微温,具有下理气、和中、辟秽、祛湿的功效。主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痢疾等。
2)食用方法:
藿香粥:鲜藿香叶2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有散表邪,芳香化湿,和中止呕。适用于外感暑湿之邪,头重体倦,发热胸闷,食欲不振,呕恶吐泻,脘腹胀痛等病症。
凉拌藿香:藿香嫩叶250克,精盐、味精、酱油、麻油各适量。有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的作用。适用于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腔痞闷,呕吐、痢疾等病症。正常人食用可泽肤润肌而健美。
藿香饮:鲜藿香叶25克,白糖适量。此饮可扩张微血管、抗菌消炎,对于肠胃神经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中、老年人及中暑寒热、消化不良、胸闷吐泻者,常服有保健作用。
藿香姜枣饮:姜片5克,红枣5枚,藿香嫩叶25克,白糖少许。
制作方法:
(1).先将藿香叶拾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取姜切成薄片。
(2).把红枣去核、生姜去外皮,分别洗净,取姜切成薄片。
(3).将铝锅刷洗干净,放入适量清水,投入姜片、红枣煮20分钟,及时放入藿香叶继续煮10分钟,加入白糖搅匀,出锅,即可供饮用。有益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呕吐、胸腔痞闷、运湿消食、食欲不佳等病症。
炸藿香:嫩藿香叶24片,果子酱50克,白油1000克(约耗75克),白面糖50克,鸡蛋清3个,精面粉少许。
烹饪工艺:
(1).将藿香叶洗净,用开水稍烫捞出,搌干水分。
(2).取藿香一片,上面抹入少许果子酱,在果酱上面再盖上一片藿香叶,共加工12个。
(3).将蛋清放入汤盘内,用铁抽子打成蛋泡糊,里面加入少许精面粉拌匀。
(4).勺内放入白油,烧至三成时,将藿香叶拍上少许面粉,再均匀地挂上一层蛋泡糊,放入油中,用小火慢慢炸至挺身时捞出,待油温升到六成时,再重过油炸一遍,捞出装盘,上面撒上白糖即成。
色泽淡黄,松软香甜。据有清暑化湿、健胃止呕之功效。
药用价值
藿香正在加载藿香
【药材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
【药材采集】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药材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水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和匀。藿梗:取老茎,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药材鉴定】
①广藿香:干燥全草长30~60厘米,分枝对生。老茎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钝圆,直径约4~10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毛茸较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嫩茎略呈方形,密被毛茸,质脆易断,断面灰绿色。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皱缩或破碎,两面均密生毛茸,质柔而厚。气香,浓郁,昧微苦而辛。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主产广东。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
②藿香:又名土藿香( 《滇南本草》 ),杜藿香。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呈四方柱形,四角有棱脊,直径约
3~10毫米,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毛茸稀少,或近于无毛;质轻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老茎坚硬,木质化,断面中空。叶多已脱落,剩余的叶灰绿色,皱缩或破碎,两面微具毛;薄而脆。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土棕色,小花具短柄,花冠多脱落,小坚果藏于萼内。气清香,味淡。以茎枝青绿、叶多、香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
茎枝绿色、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及毛茸较多。气孔直轴式。非腺毛1—4细胞,表面有疣状突起。腺鳞头部8细胞,罕为4细胞,直径60-90微米,柄单细胞,棕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并有腺毛及非腺毛。下皮厚角组织位于棱角处。皮层狭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壁木化。韧皮部窄。形成层环不明显。木质部在棱角处较发达,均木化;射线宽窄不一。髓部薄壁细胞纹孔明显,有时可见细小草酸钙柱晶。
【化学成分】
藿香正在加载藿香
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约占52~57%;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藿香薁醇、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石竹烯、β-榄香烯、别香橙烯、γ-广藿香烯、β-古芸烯、α-愈创木烯、瓦伦烯、α-古芸烯、γ-毕澄茄烯、δ-愈创木烯、α-广藿香烯、二氢白菖考烯等。
藿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并含有茴香醚、茴香醛、d-柠檬烯,以及对-甲氧基桂皮醛、α-蒎烯、β-蒎烯、辛酮-3、辛醇-3、对-聚伞花素、辛烯-1-醇-3、芳樟醇、l-石竹烯、β-榄香烯、β-葎草烯、α-衣兰烯、β-金合欢烯、γ-毕澄茄烯、二氢白菖考烯等。中国东北产藿香风干材料,全草含挥发油0.54%,并含微量鞣质及苦味质。
【性味归经】辛,微温。
①《南方草木状》:"味辛。"
②《别录》:"微温。"
③《珍珠囊》:"甘苦。"
入肺、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③《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④《汤液本草》:"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⑤《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⑥《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
①《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②《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选方】
①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②治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 《禹讲师经验方》)
③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百一选方》回生散)
④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 《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⑤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⑥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土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⑧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 《包会应验方》)
⑨治刀伤流血:土藿香、龙骨,少许为末,外敷。(《滇南本草》)
【配伍效用】
1.藿香配伍白术:藿香和胃化湿止呕;白术健脾益气。二者伍用,有健脾益气、化湿和胃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而致的身倦乏力、呕吐、泄泻等症。
2.藿香配伍半夏:藿香化湿醒脾、宽中快气、和胃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二者配伍,可除脾胃寒湿而止呕吐,用于治疗寒湿内阻引起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3.藿香配伍佩兰:藿香芳香温煦,散表邪、化里湿、醒脾开胃、和中止呕;佩兰气香味辛性平,醒脾化湿解暑。二者相伍为用,其清热化湿解暑、和胃醒脾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夏日伤暑、湿浊中阻、胃失和降而致的倦怠、胃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发黏等症。
4.藿香配伍砂仁:藿香化浊止呕;砂仁温中行气、安胎。二药合用,有温中理气、止呕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妊娠恶阻或气滞脘闷、胃纳不佳者。
药理作用
1. 抗真菌作用:实验证明,藿香煎剂(8%~15%)在试管内对许兰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乙醚浸出
藿香正在加载藿香
液、醇浸出液、水浸出液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试验表明,藿香乙醚浸出液、醇浸出液、水浸出液及煎剂对趾间毛癣菌及足跖毛癣菌的抑菌浓度分别是3%、5%、10%、15%,提示浸出液的抗菌能力比煎剂为强。
2.
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藿香水煎剂在浓度为 15mg/ml 时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当浓度增至 31mg/ml 时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
3.
抗病毒作用
:有报告指出,藿香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抗病毒作用。从藿香中分离出来的成分可以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原体——鼻病毒的生长繁殖,藿香中有抗病毒作用的成分是黄酮(黄碱素成分)。以该成分为主,合成的抗病毒性更强、内服易吸收的药物用于鼻病毒感染者,效果良好。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藿香中的挥发油有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藿香煎剂对胆囊无收缩作用。
5.对胆囊的影响:口服藿香煎剂,利用X线胆囊造影术,证明藿香对胆囊无收缩作用。
临床运用
1.治疗暑泻:藿香、苍术、槟榔各1000g,厚朴600g ,黄连300g,木香500g,地锦草3000g。加清水80~100
L,浸泡1小时,煎至25ml,冷却后,分装瓶内。成人每次100ml,开水冲服,轻者每日2次,重者每日3次。恶心呕吐重者,可少量多次,每次30~50ml,频频咽下,每日6~10次,或加入生姜汁数滴冲服。儿童酌减。治疗128例,显效74例,有效46例,无效8例。一般服药后1日即可见效。〔中医杂志 1983;(8):40〕
2.治疗中焦湿热症:藿香、陈皮、茯苓各15g,砂仁、厚朴、半夏、槟榔、黄芩各10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32例,全部治愈。平均服药9剂。〔中原医刊 1990;17(3):31〕
3.治疗夏令皮炎: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g,水煎服。治疗60例,用药1个疗程(7天为1疗程)后,痊愈30例,显效9例,无效 12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5;(6):374〕
4.治疗婴幼儿腹泻:
a.藿香、苍术各6g,野麻草15g,车前子9g,厚朴、陈皮各4g,粉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7枚。水煎服。治疗112例,全部治愈。〔福建中医药 1984;(1):13〕
b.藿香、紫苏各4g,苍术、厚朴各6g,砂仁3g,云苓9g,车前子6g。水煎服。治疗36例,痊愈25例,好转8例,无效3例。疗效优于对照组。〔河南中医 1990;(4):37〕
5.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藿香15~30g,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各服1次。如发病3~4天,发炎较厉害者,可加入白茅根30g,用上药煎服。治疗病毒性传染性结膜炎患者34例,痊愈31例,无效3例。〔福建医药杂志 1976;(1):28〕
6.治疗急性胃炎:有人用藿芦合剂内服外敷治疗本病33例。药用藿香、芦根、陈皮、川朴、苍术、半夏、粉葛、木通。湿热盛者加滑石、车前草;纳食欠佳者加荷叶、扁豆;腹胀痛甚者加枳壳、槟榔;在呕吐期,结合藿芦散外敷。方药为藿香、芦根、法半夏、陈皮各等份,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每次用30g加适量生姜汁和蜂蜜外敷于中脘穴,上盖以消毒纱布,每日换药1次,本组病例最少治疗3日,最多治疗7日,除1例转用西药治疗外,全部治愈。
7.治疗流行性感冒: 有人采用藿朴散治疗32例。药以藿香15g,佩兰、厚朴、六一散、银花、青蒿、野菊花各10g;呕吐甚者加半夏6g,竹茹10g,所治疗病例2日内退热者29例,4门内退热者4例,平均时间为1.77日。
8.治疗口臭: 藿香、薄荷各10g,煎水2次,早、晚各嗽口1次即除。
毒副作用:临床上曾有服用含藿香的中药制剂引起过敏性药疹的报告。
医家论药
①《药品化义》:"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
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凡诸气药,独此体轻性温,大能卫气,专养肺胃。但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不宜多服。"
②《本草正义》:"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别录》治风水毒肿者,祛除湿浊,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恶气者,湿漫中宫之浊气也。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脾土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病,芳香能助中州消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然性极和平,力量亦缓,止可以治霍乱轻症,而猝然大痛,吐泻并作,肢冷脉绝者,非大剂四逆不为功,断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独当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行疫气。盖疠疫以气染人,无非湿浊秽腐之熏蒸,感之者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气之正,而藿香气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无流弊。但必以广产为佳,虽以气胜,而冲和可爱,今江浙间遍地产之,则味苦涩而气亦恶劣。石顽谓伐胃消食,且能耗气,而世俗以为能解暮气,瀹茶多饮,未尽善也。""仲醇谓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者弗用。按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气,醒脾胜湿诸芳草,皆有同情,不仅藿香、木香一类为然也。"
③《药鉴》:“藿香,专治脾肺二经,入乌药顺气散中,成功在肺。加黄芪四君子汤,取效在脾。故能开脾胃,进饮食,止霍乱,定呕逆,乃伤寒方之要领,为正气散之要药也。”
④《本草求真》:“藿香,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诸恶。故凡外来恶气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俾其胸开气宽,饮食克进,故同乌药顺气散则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汤则可以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热作呕,勿服。”
相关知识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口服液
藿香正气丸(葵花)(藿香正气丸)
藿香正气剂和藿香正气液一样吗
藿香正气胶囊与藿香正气丸有什么区别?
藿香正气合剂和藿香正气口服液有什么区别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
藿香正气丸
藿香正气丸和藿香正气胶囊一样吗
藿香正气丸说书
加味藿香正气丸(花山)(加味藿香正气丸)
网址: 藿香正气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92349.html
上一篇: 复方藿香片 |
下一篇: 水藿香的功效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