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水稻粒重、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GDS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水稻粒重、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GDS7.pdf(2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180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2.04 CN 103421802 A *CN103421802A* (21)申请号 201210200996.1 (22)申请日 2012.06.18 C12N 15/29(2006.01) C12N 15/82(2006.01) A01H 5/00(2006.01) (71)申请人 华中农业大学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 1 号 (72)发明人 邢永忠 白旭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张红兵 (54) 发明名称 控制水稻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
2、性 基因 GDS7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公 开了分离克隆的调控水稻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 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 GDS7, 以及它的等位基因 (GDS7-C7) 的 DNA 序列, 该多效性基因的核苷酸序 列如 SEQ ID NO : 1 所示, 该多效性基因的等位基 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 SEQ ID NO : 4 所示。在 水稻南洋占品种和川 7 品种中, 对 GDS7 相应的基 因组比较测序, 发现两品种间存在 2 个碱基差异, 其中 1 个位于启动子区 ; 另外 1 个位于编码区, 导致 1 个氨基酸变化。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 GDS7 基因的水稻植株, 转。
3、基因植株都表现出比对 照千粒重、 粒长显著提高和每穗颖花数显著下降。 这些性状变化与 GDS7 近等基因系两基因型的表 现非常吻合。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3 页 序列表 5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序列表5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1802 A CN 103421802 A *CN103421802A* 1/1 页 2 1.GDS7 基因在控制水稻谷粒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该基因 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 SEQ ID NO : 1。
4、 所示。 2.GDS7 基因的等位基因在控制水稻谷粒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中的应用, 其特征 在于该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 SEQ ID NO : 4 所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421802 A 2 1/13 页 3 控制水稻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 GDS7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个控制水稻谷粒重, 谷粒长和每 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 GDS7 及等位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 改良显得日益迫切。 水稻产量主要由分蘖数, 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
5、三个主要组成因子构成 ; 每穗颖花数通常跟穗长, 一次枝梗数, 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密切相关。 千粒重主要取决于 粒形 (粒长, 粒宽和粒厚) 。而粒形又是水稻的外观品质性状, 不同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偏爱 性。 0003 目前, 大多研究者经研究认为 : 每穗颖花数和粒重或者粒形是由多个数量性状位 点控制, 并分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 它们都可以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F2, 利用图位克隆技术 将其分离并克隆。 1986年, 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首先提出了图位克隆技术 (map-based cloning) (Coulson et al.1986) , 通过构建 F2分离群体, 利用分子。
6、标记跟基因位点的连锁 关系, 根据重组单株逐步把候选区段缩小到很小的区段甚至单个基因。进而通过遗传转化 来互补验证, 本发明应用了类似的技术路线 (如图 1 所示) 。Gn1a 是首个被成功图位克隆的 水稻穗粒数基因 (Ashikari M et al.,2005), 其研究者利用约 13,000 个 F2单株的分离群 体将 Gn1a 定位到 6.3kb 的区域并发现改区间含有一个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的基因 (cytokinin oxidase/dehydrogenase,OsCKX2) 。 它突变后使得处在分化期的幼穗中细胞分 裂素积累, 进而促进了枝梗的发生来产生更多的颖花数。2006。
7、 年, GS3 作为首个控制粒重和 粒形的基因利用图位克隆手段被成功克隆 (Fan et al.,2006) 。 它编码一个含有PEBP-like domain 蛋白。具体由于第二个外显子处的一个碱基变异 (C-A) 导致编码蛋白的提前终止, 进而产生大粒形谷粒。此外该基因的定位群体是来源于水稻大粒品种明恢 63 和极小粒品 种川 7 杂交后代, 该研究者还发现大多数水稻大粒形品种都是由于该突变导致。 0004 本发明利用水稻品种 “南洋占” (极大粒) 与 “川 7” (极小粒)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 F7代中, 其RIL76家系中出现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分离, 具体为大粒少颖花株数与小粒多颖 花。
8、株数接近 3 : 1 分离。以此分离群体为近等基因系, 利用图位克隆策略, 最终将这个同时 控制水稻粒重 /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 QTL-GDS7 克隆。该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两等位 基因型之间由于粒重和每穗颖花数对产量的贡献相互抵消, 而致使它们之间单株产量没有 显著差异。但是来自南洋占基因型的粒长 (粒长为 7.4mm) 显著大于川 7 等位基因型的粒长 (粒长为 6.8mm) 。它的克隆将有助进一步改良水稻的外观品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分离克隆一个控制水稻谷粒重, 谷粒长 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 GDS7 及等位基因与应用。该基因及等位基因不。
9、影响产量的前 提下, 通过减少每穗颖花数来增加粒重和粒长。申请人将克隆获得的这个多效性基因命名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3 2/13 页 4 为 GDS7。 0006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0007 本发明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从水稻品种 “南洋占” 中获得一个控 制水稻谷粒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GDS7, 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 “SEQ ID NO : 1” 所示, 其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如 “SEQ ID NO : 2” 所示。从水稻品种 “川 7” 中克隆获 得基因 GDS7 的等位基因, 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 “SEQ ID NO :。
10、 4” 所示, 其编码的蛋白质的 序列如 “SEQ ID NO : 5” 所示。 0008 申请人通过转基因方法, 将上述多效性基因转化到GDS7近等基因系川7等位基因 型 (该近等基因系来源于水稻品种南洋占和川 7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 F7, 技术路线如图 1 所 示) , 其转基因阳性单株的粒重和粒长增加而每穗颖花数减少, 符合转基因预期的表型。 0009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0010 (1) 本发明利用一种基于 QTL 定位的结果, 结合高世代重组自交系中残余杂合位 点的筛选来获得了近等基因系的一种新方法 ; 该方法操作省时高效, 避免了多世代回交方 法耗时缺点。 0011 (2)本发明。
11、克隆了一个影响水稻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一因多效基因 GDS7。GDS7 的功能被本发明首次报道, 具有极高的首创性 ; 该基因调控粒形对改良水稻稻 米外观品质进一步打下基础。同时 GDS7 编码一个保守未知蛋白, 在其他植物或者作物中 具有高度保守的同源基因 (如在玉米中的 “LOC100382978” 基因及高粱中的 “SORBIDRAFT 02g042410” ) 。因此, GDS7 的克隆对它在其他植物中的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释奠定了一定基 础。 0012 更详细的技术方案见 具体实施方式 。 附图说明 0013 序列表SEQ ID NO : 1是多效性基因GDS7的核苷酸序列和对应。
12、的氨基酸序列, 序列 全长为 522bp。 0014 序列表 SEQ ID NO : 2 是多效性基因 GDS7 蛋白质的序列, 编码 173 个氨基酸。 0015 序列表 SEQ ID NO : 3 是多效性基因 GDS7 的转化序列。 0016 序列表 SEQ ID NO : 4 是多效性基因 GDS7 的等位基因 (来自水稻川 7) 的核苷酸序 列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其核苷酸序列全长为 522bp。 0017 序列表 SEQ ID NO : 5 是多效性基因 GDS7 等位基因 (来自水稻川 7) 蛋白质的序列, 其编码 173 个氨基酸 . 0018 图 1. 是本发明的总体技术路线。
13、图。 0019 图 2. 是本发明中 GDS7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预测。 0020 图 3. 用于克隆 GDS7 转化序列的载体 “pCAMBIA1301S” 0021 图 4. 在表达水平上检测 GDS7 转基因阳性单株, Actin1 基因表达量为对照。 0022 图 5. 是近等基因系两基因型 (南洋占, 即 NZY 和川 7, 即 C7) 和超表达转基因阴性 (OX-GDS7(-) ) 和阳性 (OX-GDS7(+)) 株系粒形照片 ; 转基因的水稻受体基因型是近等基因 系川 7 基因型。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4 3/13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根据。
14、图 1 所述的的技术路线, 利用水稻品种南洋占和川 7(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 中心罗利军研究院赠送)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 F7代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收集表型进行了 数量性状位点分析后, 根据在第 7 染色体长臂下端 (RM22065-RM5720) 定位到的千粒重、 粒 长和每穗颖花数数量性状位点。对 185 个重组自交系进行筛选并发现 RIL76 株系在区间 “RM22065-RM5720” 呈杂合状态。收获该株系种子进行种植来获得 F2分离群体。该分离群 体即为 GDS7 的近等基因系。 0024 种植 GDS7 的近等基因系 F2大群体 (6890 株) 利用有关 SSR 公用标记和新开发。
15、的 InDel 和 SNP 标记 (见表四) 进行重组单株筛选, 最终将 GDS7 定位到 17.8-kb。该区间存在 二个基因 “LOC_Os07g47340” 和 “LOC_Os07g47350” ; 前者编码一个未知蛋白, 而后者编码一 个钾转运蛋白 (OsHAK7) (http:/www.ricedata.cn/gene/list/1682.htm) 与本发明的表 型不相关。因此, 将 “LOC_Os07g47340” 作为 GDS7 的候选基因 (图 2) 。 0025 以南洋占的幼穗总 RNA 利用反转录手段获得其 cDNA 并作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 将 GDS7cDNA(9。
16、25bp) 分离并克隆至表达载体质粒 “pCAMBIA1301S” (图 4, 该载体被公开报道 和广泛使用 (Zhou et al.,TheorAppl Genet.2009,118(7):1381-90), 其基本骨架起源于 “pCAMBIA1301” , 介入 35S 启动子调控转化基因的表达) , 并转化其到受体 GDS7 近等基因系 川 7 基因型水稻中使 GDS7 实现组成型表达。进而获得转基因单株来验证 GDS7 功能。 0026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定义本发明, 并描述了 GDS7 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验证。 0027 实施例 1 : GDS7 近等基因系构建及效用评价 0028 。
17、种植水稻 “南洋占” 和 “川 7” (前述量品种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研 究院惠赠) 构建的 185 个重组自交系 F7家系 (Bai et al.,BMC Genetics 2010,11:16) , 并利用几乎覆盖整个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进而结合表型进行 QTL 定位分 析, 其结果发现 : 在第 7 染色体长臂末端 “RM22065-RM5720”区间存在三个 QTL 分别控 制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鉴于这个结果, 我们对所有的重组自交系家系排查在区 段 “RM22065-RM5720”为杂合状态, 而在其他基因组位置为纯合状态的株系, 结果发现 “RIL76(。
18、Bai et al.,BMC Genetics 2010,11:16) ” 株系属于该种情况 ; 因此, 将该 RIL76 株系的后代收获并种植, 发现其后代中出现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分离, 分离比接 近 3 : 1 ; 因此, 由 “RIL76” 的后代群体视为 GDS7 的近等基因系 (Bai et al.,BMC Genetics 2010,11:16) , 在该群体中 QTL 效应和表型值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0029 表 1 近等基因系 F2群体三个性状 QTL 效应 0030 0031 表 2GDS7 近等基因系 F2表型值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
19、5 4/13 页 6 0032 0033 实施例 2 : GDS7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确定 0034 1重组单株筛选和 GDS7 的精细定位 0035 2009 年的生长季节 (5 月至 10 月) 在中国湖北武汉种植 6890 株 GDS7 近等基因 系分离群体。利用该基因定位区段的 SSR 分子标记 “RM22065” 、“RM5720” 、“RM6389”和 “RM22115” (见 http:/www.gramene.org/markers/) 及自创多态性标记 “RID76” 、“RID712” 和 “RS1-RS8” (引物序列见表 4)来筛选重组单株并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到 “RS。
20、4-RS8” (17.8kb) 的区段中 (图 2) 。 0036 2候选基因的确定 0037 上述候选区段包含一个保守的未知蛋白 (LOC_Os07g47340)和一个钾转运蛋白 (OsHAK7) 。鉴于钾转运蛋白跟本发明中的表型 (千粒重、 粒长和每穗颖花数) 关联不大, 推 断 “LOC_Os07g47340” 为 GDS7 候选基因 ; 此外利用引物 “X2” -“X4” (序列见表 4) 对该候 选基因进一步测序发现在其 5 UTR(Untranslated Regions) 区 (ATG 上游 76-bp 处) 有一 个 SNP 位点 (C-G) 和第 5 个外显子的第 23 个碱。
21、基处 (在基因组上, 从起始密码子 ATG 起始 的第 2298 碱基) 有一个 SNP(G-A) , 并导致了一个氨基酸的变异 (G-E) , 为此该基因被认为 是 GDS7。 0038 实施例 3 : GDS7 的转基因互补试验 0039 根据水稻日本晴 (已公布基因组序列) 的序列为参照来设计引物, 并分别在扩增引 物序列两端接上 “BamH1” 和 “Pst1” 酶切位点进而形成引物 “OEGDS7” (序列见表 4) 。在液 氮碾磨亲本南洋占新鲜幼穗组织后用 RNA 提取试剂盒 (TRIzol reagent,Invitrogen, ) 提 取其总 RNA(具体方法见 http:/t。
22、ools.invitrogen.com/content/sfs/manuals/trizol_ reagent.pdf) ; 大 约 3ug 总 RNA 为 模 板, 利 用III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vitrogen) 和引物 Oligo(dT)15(Promega) 在 50下反转录 2 小时, 再 70变性 15 分 种, 进而获得总cDNA ; 再以2l该cDNA为模板, 利用引物工作液2l “OEGDS7” 、 20l GCI buffer(Takara Bio Inc) 、 6l dNTP 和 0.5l“r-Taq(TAKARABIO INC) ” 酶。
23、和双蒸馏 水混合成 50l 的体系, 通过 PCR 扩增 (1 : 95 3 分钟 ; 2 : 95 30 秒, 58 30 秒, 72 60 秒 ; 3 : 重复 2 步骤 33 次 ; 4 : 72 10 分钟 ; 25 1 秒) 得到 GDS7 的 CDS 初级产物 ; 经双酶切 (BamH1 和 Pst1) 此 PCR 扩增产物和 pCAMBIA1301S, 并分别纯化和回收 (Fermentas*Genomic DNA Purification Kit,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进而分离出 925-bp 的 DNA 转化 片段 (含 GDS7 完整。
24、的编码序列) 和双酶切开的空载体, 进而用 T4-DNA 连接酶 (Promega) 将 该转化片段连接克隆到 “pCAMBIA1301S” 表达载体 (见图 3) ; 经引物 “X2” -“X4” 测序发现 其编码的蛋白正确后,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见下所述) 将转化载体携带着候选 基因一起转化至 GDS7 近等基因系川 7 基因型水稻中。所得转基因阳性单株 (T1 代) 表现型 与 GDS7 近等基因系南洋占基因型单株表现型极为相似 (图 5, 表 3) 。因此认为 GDS7 被成功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6 5/13 页 7 克隆。 0040 表 3GDS。
25、7 超表达转化转基因单株考种 0041 0042 表 4GDS7 定位、 克隆和测序所设计的相关引物序列 0043 0044 本发明的转基因具体步骤如下 : 0045 将正确克隆的质粒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导入到 GDS7 近等基因系 川 7 基因型中, 经过愈伤诱导, 继代, 预培养、 侵染、 共培养、 筛选具有潮霉素抗性的愈伤、 分 化、 生根、 练苗和移栽, 得到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粳稻亚种)遗传转化体系主要 应用Hiei等人报道的方法 (参见 :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ice, Oryza sativa L., mediated。
26、 by Agrobacterium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 T-DNA, 1994, Plant Journal 6:271-282) 基础上进行优化。 0046 遗传转化的主要步骤、 培养基及其配制的方法如下所述 : 0047 (1) 试剂和溶液缩写 0048 本 发 明 中 培 养 基 所 用 到 的 植 物 激 素 的 缩 写 表 示 如 下 : 6-BA (6-BenzylaminoPurine, 6- 苄基腺嘌呤) ; CN(Carbenicillin, 羧苄青霉素) ; KT(Kinetin, 激动素) ; NA。
27、A(Napthalene acetic acid, 萘乙酸) ; IAA(Indole-3-acetic acid, 吲哚乙 酸) ; 2,4-D(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 二氯苯氧乙酸) ; AS(Acetosringone, 乙酰丁香酮) ; CH(Casein Enzymatic Hydrolysate, 水解酪蛋白) ; HN(HygromycinB, 潮霉 素) ; DMSO(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基亚砜) ; N6max(N6 大量元素成分溶液) ; N6mix(N6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7。
28、 6/13 页 8 微量元素成分溶液) ; MSmax(MS 大量元素成分溶液) ; MSmix(MS 微量元素成分溶液) 0049 (2) 主要溶液配方 0050 1) N6 培养基大量元素母液 (按照 10 倍浓缩液 (10X) 配制) : 0051 0052 将上述试剂逐一溶解, 然后室温下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0053 2) N6 培养基微量元素母液 (按照 100 倍浓缩液 (100X) 配制 0054 0055 将上述试剂在室温下溶解并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0056 3) 铁盐 (Fe2EDTA) 贮存液 (按照 100X 浓缩液配制) 0057 将 3.7。
29、3 克乙二铵四乙酸二钠 (Na2EDTA2H2O) 和 2.78 克 FeSO47H2O 分别溶解, 混合并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至 70温浴 2 小时, 4保存备用。 0058 4) 维生素贮存液 (按照 100X 浓缩液配制) 0059 0060 0061 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4保存备用。 0062 5) MS 培养基大量元素母液 (MSmax 母液) ( 按照 10X 浓缩液配制 ) 0063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8 7/13 页 9 0064 将上述试剂在室温下溶解, 并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0065 6) MS 培养基微量元。
30、素母液 (MSmin 母液) ( 按照 100X 浓缩液配制 ) 0066 0067 将上述试剂在室温下溶解, 并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0068 7) 2,4-D 贮存液 (1 毫克 / 毫升) 的配制 : 0069 秤取 2,4-D 100 毫克, 用 1 毫升 1N 氢氧化钾溶解 5 分钟, 然后加 10 毫升蒸馏水溶 解完全后定容至 100 毫升, 于室温下保存。 0070 8) 6-BA 贮存液 (1 毫克 / 毫升) 的配制 : 0071 秤取 6-BA 100 毫克, 用 1 毫升 1N 氢氧化钾溶解 5 分钟, 然后加 10 毫升蒸馏水溶 解完全后定容至 100 毫升。
31、, 室温保存。 0072 9) 萘乙酸 (NAA) 贮存液 (1 毫克 / 毫升) 的配制 : 0073 秤取 NAA 100 毫克, 用 1 毫升 1N 氢氧化钾溶解 5 分钟, 然后加 10 毫升蒸馏水溶解 完全后定容至 100 毫升, 4保存备用。 0074 10) 吲哚乙酸 (IAA) 贮存液 (1 毫克 / 毫升) 的配制 : 0075 秤取 IAA 100 毫克, 用 1 毫升 1N 氢氧化钾溶解 5 分钟, 然后加 10 毫升蒸馏水溶解 完全后定容至 100 毫升, 4保存备用。 0076 11) 葡萄糖贮存液 (0.5 克 / 毫升) 的配制 : 0077 秤取葡萄糖 125 。
32、克, 然后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 250 毫升, 灭菌后 4保存备用。 0078 12) AS 贮存液的配制 : 0079 秤取 AS 0.392 克, 加入 DMSO 10 毫升溶解, 分装至 1.5 毫升离心管内, 4保存备 用。 0080 13) 1N 氢氧化钾贮存液 0081 秤取氢氧化钾 5.6 克, 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 100 毫升, 室温保存备用。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9 8/13 页 10 0082 (3) 用于水稻遗传转化的培养基配方 0083 1) 诱导培养基 0084 0085 加蒸馏水至 900 毫升, 1N 氢氧化钾调节 pH 值到 5.9, 煮沸并。
33、定容至 1000 毫升, 分 装到 50 毫升三角瓶 (25 毫升 / 瓶) , 封口后按常规方法灭菌 (例如 121下灭菌 25 分钟, 下 述的培养基灭菌方法与本培养基的灭菌方法相同) 。 0086 2) 继代培养基 0087 0088 0089 加蒸馏水至 900 毫升, 1N 氢氧化钾调节 pH 值到 5.9, 煮沸并定容至 1000 毫升, 分 装到 50 毫升三角瓶 (25 毫升 / 瓶) , 封口, 按上述方法灭菌。 0090 3) 预培养基 0091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10 9/13 页 11 0092 加蒸馏水至 250 毫升, 1N 氢氧化钾调节 p。
34、H 值到 5.6, 封口, 按上述方法灭菌。 0093 使用前加热溶解培养基并加入 5 毫升葡萄糖贮存液和 250 微升 AS 贮存液, 分装倒 入培养皿中 (25 毫升 / 皿) 。 0094 4) 共培养基 0095 0096 加蒸馏水至 250 毫升, 1N 氢氧化钾调节 pH 值到 5.6, 封口, 按上述方法灭菌。 0097 使用前加热溶解培养基并加入 5 毫升葡萄糖贮存液和 250 微升 AS 贮存液, 分装倒 入培养皿中 (25 毫升 / 每皿) 。 0098 5) 悬浮培养基 0099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11 10/13 页 12 0100 加蒸馏水至1。
35、00毫升, 调节pH值到5.4, 分装到两个100毫升的三角瓶中, 封口, 按 上述方法灭菌。 0101 使用前加入 1 毫升无菌葡萄糖贮存液和 100 微升 AS 贮存液。 0102 6) 选择培养基 0103 0104 加蒸馏水至 250 毫升, 调节 pH 值到 6.0, 封口, 按上述方法灭菌。 0105 使用前溶解培养基, 加入 250 微升 HN(50 毫克 / 毫升) 和 400 微升 CN(250 毫克 / 毫升) 分装倒入培养皿中 (25 毫升 / 皿) 。 (注 : 第一次选择培养基羧苄青霉素浓度为 400 毫克 / 升, 第二次及以后选择培养基羧苄青霉素浓度为 250 毫。
36、克 / 升) 。 0106 7) 预分化培养基 0107 0108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12 11/13 页 13 0109 加蒸馏水至 250 毫升, 1N 氢氧化钾调节 pH 值到 5.9, 封口, 按上述方法灭菌。 0110 使用前溶解培养基, 250 微升 HN(50 毫克 / 毫升) 250 微升 CN(250 毫克 / 毫升) , 分装倒入培养皿中 (25 毫升 / 皿) 。 0111 8) 分化培养基 0112 0113 加蒸馏水至 900 毫升, 1N 氢氧化钾调节 pH 值到 6.0。 0114 煮沸并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分装到 50 毫升。
37、三角瓶 (50 毫升 / 瓶) , 封口, 按 上述方法灭菌。 0115 9) 生根培养基 0116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13 12/13 页 14 0117 加蒸馏水至 900 毫升, 用 1N 氢氧化钾调节 pH 值到 5.8。 0118 煮沸并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毫升, 分装到生根管中 (25 毫升 / 管) , 封口, 按上述 方法灭菌。 0119 (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步骤 0120 愈伤诱导 0121 将成熟的 GDS7 近等基因系川 7 基因型种子去壳, 然后依次用 70% 的乙醇处理 1 分 钟, 0.15% 氯化汞 (HgCl2) 种子表面消。
38、毒 15 分钟 ; 0122 用灭菌水洗种子 45 次 ; 0123 将种子放在诱导培养基上 ; 0124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黑暗处培养 4 周, 温度 251。 0125 3.2 愈伤继代 0126 挑选亮黄色、 紧实且相对干燥的胚性愈伤, 放于继代培养基上黑暗下培养 2 周, 温 度 251。 0127 3.3 预培养 0128 挑选紧实且相对干燥的胚性愈伤, 放于预培养基上黑暗下培养 2 周, 温度 251。 0129 3.4 农杆菌培养 0130 1) 在带有对应抗性选择的 LA 培养基 (LA 培养基的配制参照 J. 萨姆布鲁克等, 分 子克隆实验指南, 第三版, 金冬雁等 ( 译。
39、 ), 科学出版社, 2002, 北京) 上预培养农杆菌 EHA105 (该菌株来自 CAMBIA 公司公开使用的农杆菌菌株) 两天, 温度 28 ; 0131 将农杆菌转移至悬浮培养基里, 28摇床上培养 23 小时。 0132 3.5 农杆菌侵染 0133 1) 将预培养的愈伤转移至灭好菌的瓶子内 ; 0134 调节农杆菌的悬浮液至 OD600 0.8-1.0 ; 0135 将愈伤在农杆菌悬浮液中浸泡 30 分钟 ; 0136 转移愈伤至灭菌好的滤纸上吸干 ; 然后放置在共培养基上培养 3 天, 温度 19-20。 0137 3.6 愈伤洗涤和选择培养 0138 1) 灭菌水洗涤愈伤至看不。
40、见农杆菌 ; 0139 浸泡在含 400 毫克 /L 羧苄青霉素 (CN) 的灭菌水中 30 分钟 ; 0140 转移愈伤至灭菌好的滤纸上吸干 ;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14 13/13 页 15 0141 转移愈伤至选择培养基上选择培养 2-3 次, 每次 2 周。 0142 3.7 分化 0143 1) 将抗性愈伤转移至预分化培养基上于黑暗处培养 57 天 ; 0144 转移预分化培养的愈伤至分化培养基上, 光照下培养, 温度 26。 0145 3.8 生根 0146 1) 剪掉分化时产生的根 ; 0147 然后将其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中光照下培养 2-3 周, 温度 26。
41、。 0148 3.9 移栽 0149 洗掉根上的残留培养基, 将具有良好根系的幼苗转入大田隔离环境, 田间管理同 普通大田。 0150 通过以上转基因方法, 成功获得三株转基因水稻阳性植株, 对转基因阳性植株的 进一步考察表明, 本发明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每穗颖花数显著减少, 而千粒重和粒长显著 增加 (见表 3, 图 4 和图 5) 。 0151 主要参考文献 0152 1、 Xufeng Bai,Lun Luo,Wenhao Yan,Mallikarjuna Rao Kovi,Wei Zhan and Yongzhong Xing Genetic dissection of rice gra。
42、in shape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wo contrasting parents and fine mapping a pleiotropic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GL7.BMC Genetics 2010,11:16. 说 明 书 CN 103421802 A 15 1/5 页 16 0001 0002 序 列 表 CN 103421802 A 16 2/5 页 17 0003 序 列 表 CN 103421802 A 17 3/5 页 18 0004 序 列 表 CN 103421802 A 18 4/5 页 19 0005 序 列 表 CN 103421802 A 19 5/5 页 20 序 列 表 CN 103421802 A 20 1/4 页 21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421802 A 21 2/4 页 22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421802 A 22 3/4 页 23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421802 A 23 4/4 页 2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421802 A 24 。
相关知识
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GY3基因在控制水稻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水稻大穗形成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控制水稻多粒簇生关键基因 可促进增产
[新京报]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控制水稻多粒簇生关键基因 可促进增产
水稻颖花退化的遗传研究进展
新型植物激素调控水稻颖花开放
保山新闻网――水稻施好促花保花肥 穗大粒饱产量高
水稻栽培学(第三节).ppt
肥田出瘪稻,水稻颖花退化可能是氮肥过量,与品种、气候也有关
网址: 控制水稻粒重、粒长和每穗颖花数的多效性基因GDS7.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12298.html
上一篇: 类CO基因; 控制抽穗期、株高和 |
下一篇: Statin的基因多效性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