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和资源,但同时又是自然资源最匮乏的城市之一。伦敦在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城市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系统,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融入《大伦敦规划》等城市发展战略之中。2022年12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伦敦作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签署城市之一,承诺将采取更多措施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2023年3月,大伦敦市政府发布《伦敦城市再野化⸺伦敦再野化工作组最终报告》,试图通过更大胆的行动在伦敦这样的全球城市内扭转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进程并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
伦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之一,1992年英国政府就签署了《里约公约》,并于1994年制定了《英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规划》,以期通过该规划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999年颁布《大伦敦市政府法案》,将制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列为市长的法定职责。2002年大伦敦市政府颁布了《连接伦敦的自然⸺市长的生物多样性策略》(Connecting with London's Nature: The Mayor's Biodiversity Strategy),该策略构建了一个城市级、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政策框架。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变化,以及大伦敦城市发展愿景与目标的不断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策略进一步转变,反映了国际前沿的保护理念发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
纳入法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英国国家规划政策框架(The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NPPF)中,针对生物多样性设有多个专项议题及策略,包括生态网络建设、保护区域优先物种确立、气候变化应对及生态补偿等方面。此外,还制定了国家层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法,2017年修订的《栖息地和物种保护条例》,对重点保护区域及地方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及指引。区域层级的法律也确保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大伦敦市政府法案》中规定,市长组织制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需要说明伦敦区域尺度的生态、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状况,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并征询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环境保护核心机构、伦敦各区政府及伦敦市政府的意见。
从专项的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到融入城市发展战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按照《大伦敦市政府法案》的要求,2000年大伦敦市政府联合伦敦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London Biodiversity Partnership)编制了《伦敦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London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旨在为伦敦的重要保护物种和其栖息地提供保护策略。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市域层面的行动计划并未能很好地实施,并于2013年废止。2002年,第二任市长利文斯通发布《连接伦敦的自然⸺市长的生物多样性策略》 ,提出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4项策略和72条建议,包括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纳入大伦敦规划和伦敦环境战略等其他市长战略中,以保障后续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并建立了以空间规划和管理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框架。这标志着伦敦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市域层面由专项的行动计划到完全融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
不断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实施路径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纳入大伦敦规划后,其目标随着欧洲、英国上位政策的改变不断变化。《大伦敦规划2004》提出绿色城市建设需要提高生物多样性,严格保护并增强开放空间网络的可达性,以促进公共游憩、儿童活动、体育运动、文化繁荣、城市更新、公众健康及自然接触。政府通过制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设立重要自然保护地(Sites of Importanc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SINC)开展栖息地保护。在新的城市开发中,要求纳入自然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大伦敦规划2011》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基本属性,要求在各自治市镇编制的发展框架中涵盖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大伦敦规划2021》受到英国实现生物多样性净收益1(Biodiversity Net Gain,BNG)的国家政策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调整为“净收益”,即新建或改建项目需要测算规划范围内的现有和将达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达到生物多样性净收益为10%要求的才能获得规划许可。同时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韧性,通过保护伦敦的绿廊、自然保护地等开放空间、建立新的绿地等措施来提升生物多样性。
大都市级重要自然保护地
来源:《大伦敦规划2004》
重要自然保护地和特殊科学价值区
来源:《大伦敦规划2021》
此外,大伦敦市政府还编制了《城市绿色要素》(Urban Greening Factor 2021)、《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净收益:设计指南》(Urban Greening for Biodiversity Net Gain: A Design Guide)、《生物多样性的设计:一本针对伦敦开发项目的指南》(Design for Biodiversity:A Guidance Document for Development in London)等导则指导各类生境的设计。
重要自然保护地周边的设计指引图
来源:《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净收益:设计指南》
在地区层面,大伦敦范围内的33个自治地区通过编制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融入地方发展规划框架,以承接大伦敦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如伦敦金融城于2021年编制了《伦敦金融城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2021―2026)》(City of London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2021―2026),首先识别了建筑环境、城市公园绿地、泰晤士河等伦敦金融城特有的城市生境;其次确定了7种目标物种,并分别制定保护策略,进行监测和管理;最后基于目标物种识别关键栖息地、绿色空间等进一步细化大伦敦规划中的重要自然保护地,以进行分类保护。
伦敦金融城的重要自然保护地分类地图
来源:《伦敦金融城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2021—2026)》
基于重要自然保护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
无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如何变化,都需要以空间为基底进行实施。伦敦构建了一套以重要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并通过大伦敦规划划分各级自然保护地,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落地实施。伦敦市内本身已经具有一批欧洲级和英国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地,同时有英格兰指定的37个特殊科学价值区(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SSSI)。大伦敦规划中又进一步划定了重要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同时,也为人们与自然接触提供了机会。重要自然保护地分为大都市级、自治市镇级和本地级3个层级,当地政府的规划部门将对这些保护地的选择和变更负责,伦敦野生动物保护地委员会将对选择过程进行指导。截至2023年5月,大伦敦范围内已有1662个重要自然保护地,覆盖了大伦敦城市总面积的19.73%。这些保护地共同构成了伦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基础。
大伦敦的重要自然保护地统计表(截至2023年5月)
来源:www.gigl.org.uk
2023年大伦敦的重要自然保护地分布现状
来源:London Datastore
从重要自然栖息地保护到城市再野化行动
城市再野化的概念
再野化(Rewilding)是近年兴起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提高区域自然荒野程度,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韧性,确保生态系统达到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再野化最初主要针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等荒野区域,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区域,通过更加重视自然力作用的生态恢复与修复,突出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将城市与自然重新连接,提升城市生态水平。城市再野化可以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加速自然恢复,提供具有高成本效益和低维护管理的选择。
伦敦的城市再野化行动
2021年,面对气候和生态的双重紧急情况,伦敦市长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结束后,成立了伦敦再野化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探索以更雄心勃勃的创新方法支持首都自然恢复的机会。工作组是大伦敦市政府召集的一个咨询专家小组,由政府部门、企业、第三方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组织和机构的专家构成,旨在探索伦敦再野化的潜在机会,以支持自然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增强,同时解决气候和生态紧急情况并为城市带来收益。2023年3月,工作组在大伦敦市政府的指导下发布《伦敦城市再野化⸺伦敦再野化工作组最终报告》。该报告基于工作组跟踪和分析伦敦目前的各类生物多样性项目,认为伦敦存在一系列再野化机会。一方面是依托大规模、大空间尺度的再野化项目;另一方面是促进整个城市自然恢复的小规模再野化活动。此外,公众理解和接受自然恢复的重要性,以及参与到社区管理和项目实施中,从而产生归属感,对确保城市再野化行动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理解,工作组将再野化活动分为3种类型:一是将城市绿化等更多自然引入城市的小型活动;二是再野化节点和“踏脚石”行动;三是大规模再野化行动。报告对这三类行动“踏脚石”行动;三是大规模再野化行动。报告对这三类行动分别提出了建议。
识别大规模再野化潜在机遇区
对于伦敦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来说,尽管大规模再野化是一种新方法,却正在获得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有潜力实施这种规模项目的城郊地区。当大自然有机会、有时间,在连续、大规模的空间上作用时,再野化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效益才更有可能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伦敦的大规模再野化主要由自然过程主导,而非人工作用。工作组制定了一份包含6项参数的评价清单,用于识别城市潜在的大规模再野化区域。但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复杂性、土地用途多样性等因素,不应过于局限于评价参数的具体值。这些参数可用于确定伦敦范围内和跨行政区范围的潜在再野化机遇区,跨行政边界的机遇区还需要与相邻的地方政府合作。
大规模再野化项目评价的6项参数
1.最小面积为100公顷
在面积不小于100公顷的连片区域进行再野化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再野化的各个地块应能通过走廊连接起来,这些走廊的宽度应不小于100米。
2.不小于50公顷的防护区
主要道路、铁路基础设施或其他建筑会分割自然景观,阻碍野生动物的迁徙和交流,从而限制再野化的实施。理想情况下,这些障碍物两侧预留的土地面积应至少达到50公顷,并在必要时提供安全、充分的人、野生动物和家畜穿越通道。
3.土地所有者必须愿意尝试再野化方法
再野化的实施需要一种尽量减少管理干预和土地边界的宽松管理方法。应调查再野化范围内的土地所有者的意愿,优先考虑公共机构、信托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等机构所有的土地,有利于推动长期合作关系,并促使这些机构投入时间和资源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保持当地社区的持续接触和参与。
4.优先考虑并尽量扩大积极的环境成果
再野化项目应尽可能实现多重环境效益,不应试图在相互竞争的环境目标或资产之间进行权衡,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并得到大多数相关方的同意。
5.优先考虑能引入有益生态物种、并使其定居的地区
更大规模的再野化将为物种重新定居创造重要机会。应优先考虑在自然景观中具有良好连接或缓冲作用的区域实现物种的引入和定居。再野化区域需要考虑重点恢复的动物种群,包括一些野生动物和家畜等,这些动物的引入可以通过更自然的方式作用于景观或将区域重新自然化。还需要引进具有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的其他物种,如无脊椎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
6.确保长期效益
必须充分认识到再野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是能被规划的,而且选择的场地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中发挥作用或适应环境,在选址和确定优先次序时,应考虑项目的长期性。再野化旨在为后代留下积极的遗产,因此让社区(包括年轻人)尽早参与到项目愿景的设计中,有助于支持项目的实施。
除了识别潜在的再野化区域外,治理、伙伴关系、资金和政策也是再野化项目能够实施的重要因素。报告提出建立专门的伦敦野化行动小组对大规模再野化项目进行指导、创造新的政府融资机会等建议。
潜在大规模再野化机遇区地图
来源:《伦敦城市再野化——伦敦再野化工作组最终报告》
建议1:推动伦敦大规模再野化项目的发展,以支持自然恢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复原力
1.1 市长应将工作组确定的大规模再野化潜在机遇区纳入伦敦本地自然恢复战略(LNRS)的战略区域。
1.2 建立伦敦再野化行动小组并为其提供资源,以开展大规模再野化试点项目,并在本地自然恢复战略交付的同时促进项目的实施。
1.3 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和确定再野化项目的新融资机会:
•
促进各类资金能够支持城市地区再野化,包括政府及其他资金来源。
•
伦敦再野化行动小组(见建议1.2)应汲取与资金和融资相关的项目开发经验教训,以便为未来的项目提供借鉴。
•
市长应与伦敦再野化行动小组合作,委托其进一步开展工作,确定伦敦再野化项目的可持续融资方案,包括利用私人投资等。
区域1恩菲尔德猎场的再野化示意图(左:再野化前,右:再野化后)
来源:governance.enfield.gov.uk
增加“踏脚石”和小规模再野化项目增强网络连通性
小规模和“踏脚石”(Stepping Stone)再野化项目是指不符合大规模再野化参数的小型行动,但其目标与再野化的总体原则相同,并包括保护加强自然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活动。这些“踏脚石”和小规模的再野化项目是重要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键连接点,需要适度和定期的人为干预,通常是为了将栖息地保持在特定状态或模仿自然过程。项目可以是单独的地点或位于生态走廊内,也可以是不具有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要素,却是伦敦自然恢复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项目已在伦敦开展多年,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伦敦的一些重要自然保护地及其他以生态恢复为核心的蓝绿空间中可以酌情实施一些野化原则,如采取放牧管理、恢复水文过程等。生态“踏脚石”项目区域对于提高再野化潜在机遇区之间的连通性以及使伦敦广泛的生态网络更具韧性至关重要。在本地自然恢复战略编制过程中应增加再野化潜在机遇区之间景观连通性的关键“踏脚石”地区。
建议2:支持对“踏脚石”项目的长期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伦敦自然网络中的作用,并在再野化潜在机遇区之间建立联系
•
利用公众对再野化的热情,分享和重构有关自然的信息,以促进公园和公有土地的再野化,确保其更广泛地参与SINC管理,并有针对性地扩大受众范围,包括户外学习、技能培训、提供就业等。
•
土地所有者和地方当局合作,将野化节点和“踏脚石”纳入地方规划和绿色基础设施战略。
增强公众参与再野化行动的机会
公众参与和组织本地的活动对于理解和接受城市再野化以及制定自然恢复规划十分重要。由于城市再野化本质上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因此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支持城市再野化项目的长期实施。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加弱势群体、少数族裔群体等接触自然的机会。
建议3:促进伦敦市民参与再野化首都自然的机会,以造福人类和野生动物
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
•
激发对大规模再野化活动的支持。
•
普及再野化概念,激励、吸引伦敦市民,赋予其权力在当地为自然采取行动。
3.1 在已确定的再野化机遇区内,让当地社区和年轻人从项目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参与(与建议1.2相关)。
3.2 支持与“踏脚石”项目相关的活动,这些项目应建立在现有的大伦敦市政府和合作伙伴倡议的基础上,并为伦敦市民提供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机会(与建议2相关)。
3.3 利用公众对再野化的兴趣和热情,分享和重构有关自然的信息,推广更具野性、更自然的城市绿化方法。
建设绿色屋顶、在私人和公共绿地进行高质量的自然种植、本地野生植物种植、停止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小型活动可以增强城市化程度最高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虽然这些活动并不符合再野化行动的严格定义,且不能形成一个自维持的生态系统,但这些活动可以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大伦敦市政府应与地方当局、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鼓励并增加这些市民可以在身边进行的再野化活动。
伦敦西区进行的提高公众探索生物多样性花园的宣传活动
来源:www.wildwestend.london
市长和合作伙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再野化的宣传,包括在城市建立更具生命力、更自然的空间的益处,让更多人参与到有关自然、野生动物、气候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中,进一步激发本地社区的绿化行动。利用再野化带来的参与感,嵌入其他城市绿化、气候和环境宣传计划。通过社区代表进一步传播信息,提升未参与环境主题的市民的参与程度。
伦敦狂野西区(Wild Westend)项目联合7个商业改善区(BID)伙伴共同开展的绿色廊道扩张规划
来源:www.wildwestend.london
市长还可以通过大伦敦规划将再野化等增强生物多样性的设计要求纳入规划建设项目的核心目标,要求规划建设项目在绿化和其他设计过程中采用更加考虑自然要素的设计,并包含更自然的过程。
城市再野化从根本上说是将城市空间还给自然,让自然再次行使主导作用。通过有效合作的城市治理方式和市民的积极投入,城市再野化将成为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键连接点,为城市提供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伦敦的城市再野化行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法律为保障,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为基础,并融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可以在体系构架、实施路径构建等方面,为上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注
1 生物多样性净增益(BNG)指的是在一个新建或改建开发项目中,开发项目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可衡量的积极影响(即“净收益”)。具体开发项目的生物多样性净收益一般通过法定生物多样性计算工具(Statutory Biodiversity Metric Tool)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① Rewilding London:Final Report of the London Rewilding Taskforce, 2023.
② The London Plan, 2004.
③ The London Plan, 2011.
④ The London Plan, 2021.
⑤ City of London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2021–2026, 2021.
⑥ Urban Greening for Biodiversity Net Gain: A Design Guide, 2021.
(来源:市规划院、供稿人: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 胡晓雨)
相关知识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这样做
北京建设花园城市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花开四季、筑巢引鸟!广州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生物多样性
科学网—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揭秘成都生物多样性之美
简谈建设生态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森”“生”不息|“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公园城市,生命多姿
基于植被再野化的城市荒野生境重建——以野花草甸为例
网址: 【国际视野】城市再野化:大伦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4680.html
上一篇: AI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
下一篇: 201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