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时分,航拍视角下的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更具诗情画意。这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漓江流域各支流通过地下河汇聚到此,对漓江水系的水质净化和水源补充发挥重要作用,被誉为"漓江之肾"。王以照/摄
时靖鹏本报记者|皮泽红
广东省广州市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禀赋,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广州湿地总面积达7万余公顷。
近年来,广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履职尽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花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夯实保护基础
生态成效显著
近年来,广州已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
广州还积极推动湿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即海珠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重要湿地即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南沙湿地的申报和认定工作。
与此同时,广州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利用生物、物理等措施修复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面积达3800公顷。不仅有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也为公众休憩、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广州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
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据最新监测数据,广州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在南沙湿地,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飞抵此处越冬。令人惊喜的是,2022年1月,观测发现6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打卡”南沙湿地。如今,南沙湿地已经成为湾区重要的候鸟迁飞重要生态廊道,是东亚泛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态驿站。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区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回公众视野,见证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态优势持续
发展势头强劲
广州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天河湿地公园等多处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将万亩果园转变为城央的“绿心”“南肺”,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环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价值圈的生态核心。
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南部的生态调节器,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绿核支撑。
花都湖湿地从一个千疮百孔的采石场,变成了今日白鹭嬉戏、水草丰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成为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立法走在前列
科普成绩亮眼
广州的湿地立法走在广东前列。2018年7月1日,《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出台实施。据了解,广州是该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湿地地方性法规的地市。
《规定》明确了湿地管理体制、分级认定与保护规划、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管理与监督、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和法律责任等,为广州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根据《规定》的要求,广州建立健全了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调湿地保护的重大事项以及相关工作;成立了涵盖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务、国土规划、农业、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湿地资源监测评估、分级管理、规划编制、生态预警与修复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广州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科研院校和团队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的科普宣教模式,以各类自然教育学校为基地,结合“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湿地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活动。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广州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4000场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400万人次,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2022年广东省首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工作尤其亮眼。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搭建合作联系,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自然教育。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下一步,广州将把生态湿地保护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本报讯“十年来,青海累计投入各类湿地保护资金11.9亿元,修复退化湿地22万亩,完成退耕退牧还湿44.25万亩。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近日,青海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在“青海这十年”林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显示,青海省湿地面积7651万亩,占全国湿地总面积3.5亿亩的21.86%,面积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多年来,青海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的重要依托,先后出台《青海省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制度,发布实施《湿地监测技术规程》《重要湿地标识设计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该省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从2013年的1处增长到目前的19处,16处已通过国家试点验收,认定省级重要湿地32处。
同时,青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三江源综合试验区22县区设置963名湿地管护员,管护面积2890万亩。共设置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9.6亿元,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三江源地区达到2.16万元,带动近18万贫困民众脱贫。
闽江河口湿地是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据介绍,目前该湿地野生动植物有1089种,其中水鸟152种,占福建水鸟种群80.4%,该湿地年均栖息水鸟数量超5万只,多种全球极危和濒危鸟类成为“常客”。图为大凤头燕鸥在嬉戏。新华社
本报讯近日,闽江河口湿地相关申遗材料已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官网显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过渡带”已经正式成为我国世界遗产预备项目。这是继“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后,我国今年递交的第2个世界遗产预备项目。
据了解,闽江河口湿地世遗申报范围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和马尾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地。
为深入挖掘闽江河口湿地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助力申遗,闽江河口湿地同步开展申遗可行性研究及科研能力提升建设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福州滨海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民间非政府组织)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以期通过研究中心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人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加强闽江河口湿地的科学研究影响力。
在2021年10月30日,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市文物局、福州市林业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联合组织了世界遗产专家论证会,专家组认为,闽江河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区的关键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符合世界自然遗产中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标准。
闽江下游的闽江河口,从濒危鸟类栖息地角度看,具备生物多样性类自然遗产价值潜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年对全球海洋类型世界遗产潜力区的评估也显示,闽江河口位于具备海洋类自然遗产价值潜力的地区。
(本组消息由本报记者张海莺采写)
本报讯记者范纪安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为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加速推动能源业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氢能健康发展生态圈,河南省日前印发《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
《规划》瞄准未来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定位,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为重点,为该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中长期指引。《规划》提出了氢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瞄准氢能作为高效低碳的终端能源、智慧灵活的储能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三大定位,坚持“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安全为先、示范带动”路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核心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引育并举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抓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应用场景,逐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为河南能源转型及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规划》提出了氢能发展的空间布局,近期拟重点打造“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的郑汴洛濮氢走廊,即郑汴洛濮氢能应用示范轴带,郑州、开封、洛阳、新乡、濮阳五大产业支撑节点,豫北、豫西北、豫中南三大氢能供给保障基地,形成辐射带动河南、串联陕西“氢能产业集群”、山东“鲁氢经济带”的黄河中下游氢能产业发展格局,远期沿京港澳、连霍高速延伸,构建“十字形”发展轴,在全国氢能发展格局中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河南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5000辆,氢气终端售价降至30元/千克以下,建成3~5个绿氢示范项目。郑汴洛濮氢走廊基本建成,郑州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氢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规划》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创新驱动实现技术突破,二是引育并举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三是适度超前搭建供给体系,四是需求导向拓展应用场景,五是安全为先完善政策体系。
《方案》以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场景驱动为引领,重点建设郑州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建设,并细化了近期拟实施的重点建设任务和项目清单。《方案》提出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以“应用引领、产业支撑、保障供应、构建生态”为路径,以交通领域场景示范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功能完善、辐射河南的郑汴洛濮氢走廊。
《方案》提出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氢能应用示范轴带,二是构筑五大产业支撑节点,三是建设三个氢能供应保障基地,四是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规划》和《方案》要求,河南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强化规划督导评估等,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对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要建立专项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好做考核评价,确保郑汴洛濮氢走廊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相关知识
推进湿地保护 润泽千年花城
千年花城释放新活力
海珠湿地十周岁了!一文读懂:广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主题发布会
修复保护湿地,四季推送花王,武汉浓墨重彩描绘“湿地花城”
武汉打造湿地花城新名片
武汉创建“湿地花城”
人民日报:武汉创建“湿地花城”
武汉打造“湿地花城”5年将建80处湿地公园
花开四季、筑巢引鸟!广州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武汉全面打造“湿地花城”
网址: 广州:保护湿地资源,润泽千年花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4257.html
上一篇: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
下一篇: 清除互花米草 守护湿地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