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桑吉卓玛:长在喜马拉雅的七色花

桑吉卓玛:长在喜马拉雅的七色花

亚东县位于西藏日喀则东南部,县域地貌呈楔状向南伸入邻国印度和不丹之间,因地处喜马拉雅山峡谷地带,气候湿润,草木茂盛。

因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亚东县盛产一种植物——七色花,它的花会随着生长周期逐渐变成不同颜色。下亚东乡距离印度和不丹边境车程不足40分钟,是七色花的主要产区,每当鲜花盛开,硕大的花朵摇曳在风中,成为边境线上一道风景。

从拉萨来到下亚东乡小学任教的桑吉卓玛很喜欢七色花,“不同周期、不同颜色,不一样的美。”桑吉卓玛说,“就像一个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烦恼和期待,但成长需要不断向前奔赴,一定会开出多彩的花。”

她是在说七色花,也是在说自己。

站稳讲台的一次次探索

初开,粉色,对成长充满渴望。

2021年,西藏民族大学思政专业毕业的桑吉卓玛通过公开招聘来到下亚东乡小学任教,从拉萨到亚东县城乘汽车需要10个小时,虽然远离家乡,但她一点也没有失落的情绪,反而从内心生长出一种渴望,“一定在这扎下根”。

从小就喜欢在爸爸车库里拿着粉笔对着空气讲课的小女孩,长大后如愿成为一名教师,桑吉卓玛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把课上好。

看着教室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桑吉卓玛想一股脑把外面的世界带到这个边境小镇。初来乍到,为了与学生搞好关系,她总是买一些小礼物、小零食送给学生,教室内、课堂上、活动里学生都喜欢她,围着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吵个不停、争论个不停。

“我被一种假象蒙蔽了,总以为亲近的关系能为学生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我尽力讨好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言听计从,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好成绩。”桑吉卓玛说,“我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只要有学生不听话我就会点名批评,不听话就得不到我的‘小恩小惠’。”

一学期下来,桑吉卓玛教的数学成绩很差。

痛定思痛,课堂上桑吉卓玛不再和学生“嬉皮笑脸”,她开始走下讲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有错误下课后叫到办公室私下交流。

“他们不再是分数和成绩的替代品,而是一个个活泼泼的孩子,我要用行动而不是‘小恩小惠’影响他们。”桑吉卓玛说,“整个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站稳讲台的一种探索。”

下亚东乡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虽然学校有师徒结对和县教育局提供的各种教研活动,但对一个新教师来说,教学中具体而微的困惑或者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沮丧,也会打消成长的积极性。桑吉卓玛说:“自己就是不断翻越一座座山,在翻越中不断找到路径和方法。”

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回想起因为没有充分备课而导致“挂黑板”时,桑吉卓玛还是悔不当初。

除了数学课,桑吉卓玛还担任少年宫教师,教学生做手工,那次因为忙于其他工作而没有充分做好上课准备,匆忙上阵,导致手工作品做不出来。虽然当场给学生道了歉,但下课后桑吉卓玛还是一阵阵自责。

正是有了这次难忘的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桑吉卓玛要求自己,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走进教室。这让同办公室同事次仁卓嘎印象深刻。

“每次上课前桑吉卓玛都对着电脑嘴里振振有词,亲自演练一遍才会走进教室。”次仁卓嘎说,“这种‘太老派’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同事的误解,但从未影响她的行动。”

为了上好四年级数学《单位的转换》这一课,桑吉卓玛找到兼任数学课的副校长扎西平措,请他上一节示范课。

看到讲台上扎西平措利用主副两块黑板——主板讲授新知识、副板展示做题过程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连接的问题,台下的桑吉卓玛一边寻找亮点,一边反思自己的不足,追问自己差异在哪里,像过电影一样一帧帧做好记录。

凭着这股韧劲,桑吉卓玛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好了。

同事边仓是2023年入职的,曾与桑吉卓玛搭班,她听了桑吉卓玛的课后发现:“课堂上学生不管对错,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说明学生心理是安全的,是充分信任她的。”

桑吉卓玛逐渐得到了同事的认可,教学质量也慢慢攀升。

今年9月,桑吉卓玛开始带一年级,“用一个月的时间抓学生的习惯养成,习惯是基础,只有习惯好了各方面才会好。”桑吉卓玛开始了新的探索。

为学生扎下爱国的根

盛开,紫色,发出耀眼的光。

在下亚东乡小学升国旗是一件隆重的事,从着装整齐的护旗手到抛出的姿势再到节奏的掌握,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而庄重。

每周一,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响亮的国歌回荡在山谷中。桑吉卓玛内心涌起不一样的情愫,在边境线上飘起的五星红旗显得格外耀眼。

“之所以重视升旗仪式是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心中扎得更深。”下亚东乡小学校长格桑多吉说出了初衷,“整个仪式的流程和学生动作也是桑吉卓玛设计和培训的。”

对于一所只有20名教师的学校,格桑多吉愿意给年轻教师机会,每次开会和研讨总是征集对某个问题的更好方案。

也正是有了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敢想敢干的桑吉卓玛有了更大的舞台。

要求校长换课间铃声是桑吉卓玛向校长提出的第一个诉求。

因为考虑到学校是寄宿制,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在校园内,传统的铃声太枯燥单调了,就像盐撒入水中看不到一点变化。桑吉卓玛就把体现民族特色的音乐融合在早起、上课、下课、入睡等时间段,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音乐的熏陶。

为什么你能在一成不变的重复中找到需要变化的地方?面对这样的提问,桑吉卓玛说:“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做这样的事我就会很开心,学生就是那时的我,要学着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了把爱国的种子在学生心里扎下根,学校把教学楼五层的走廊命名为“民族团结长廊”,除了介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英雄人物,桑吉卓玛还自告奋勇为学校组建“小小讲解员”队伍,每当有学习参观者,身着藏族服饰的学生就会分模块进行讲解,落落大方的动作、不疾不徐的语言,“小小讲解员”总是赢得学习者的掌声。

五年级学生曲尼旺姆就是“小小讲解员”之一,“从最初的害羞紧张到如今的水到渠成,通过担任‘小小讲解员’锻炼了胆量、提升了成绩,对民族团结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边境因风大雨多,国旗损坏得特别快,学校就把这些损坏的国旗整齐地叠好放在“民族团结长廊”的一个展柜里,每当有人路过,看着学校如此用心,内心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爱国的情愫被不自觉地激发出来。

桑吉卓玛向格桑多吉提出的第二个诉求就是给学生讲睡前故事。

2022年,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把昂仁县高原地区的牧民搬迁到亚东县的边境,下亚东乡小学如今有2/3是移民搬迁子女,格桑多吉说:“学生在学校生活得好,对他们的父母安心待在边境线也是一种支持。”

“如果离家的孩子每天入睡前都能像在家里一样,听到‘妈妈’讲的睡前故事,学生会不会更安心、更有幸福感?”桑吉卓玛自告奋勇为学生出一份力。

因为吃住在学校,桑吉卓玛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适合学生听的故事,还要分汉语、藏语、英语3个版本,找好后她就把讲故事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再找相应的学科教师读熟、讲出感情。

学生入睡前,教师值班室便传出学生轮流播报声,配着轻柔音乐的睡前故事,听着、听着,学生便进入香甜的睡梦中。

学生宿舍安静下来后,桑吉卓玛也走向自己的宿舍,四面环山的校园静悄悄,但她的心和脚步一样,是那样的踏实、轻快。

“虽地处国门,但国家对边境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持,我们没有地处边境的边缘感,作为教师,我们做好本职就是守好国门。”桑吉卓玛是这样说的,也一直努力这样践行。

打开一个新世界

末期,绿色,回归教育初心。

随着搬迁子女就读的增多,下亚东乡小学原本很好的教学质量被稀释了,一些教师很苦恼。桑吉卓玛同样如此。格桑多吉就鼓励教师多探索,“先打基础,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生改变”。

2023年,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亚东县4所学校同时捐建了4间梦想教室,下亚东乡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梦想教室建好了,如何用好,怎样用梦想教室提供的课程为学生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学校在探索,桑吉卓玛也积极尝试。

2023年,桑吉卓玛开始带六年级,偶然间她发现学生存在“我打你一下,你藏起我的衣服”“同学间组团不让与某一名学生说话”等“冷暴力”现象,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对学生的触动不会很大。

桑吉卓玛就借助梦想教室的“梦想课程”给学生上了一节“反对校园霸凌”的班会课,“你认为什么是暴力”“在日常生活中谁对你做过不舒服的行为”……问题一抛出,课堂上就热闹地讨论起来。

“原来,暴力不只是肢体上,还包括语言上的暴力”“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对同学也会造成伤害”学生白玛拉坚说。

“在传统课堂上,为了落实教学进度,教师大多数会采取‘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学习、无体验感。”桑吉卓玛说,“尤其是藏族地区学生掌握的资源少,许多体验、参与的活动也无法开展,梦想教室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同事张子昂与桑吉卓玛是同期的“梦想课程种子教师”,他记得第一次参加种子教师培训时,桑吉卓玛除了主动参与海报制作、小组分享外,还把课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想尽办法找到答案。

“当时我可能觉得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培训,可她一回到学校,课堂设计就发生了改变——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关注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注重新课标的落地。”张子昂的话语里有反思也有对桑吉卓玛的佩服。

“能有机会学习先进的理念不容易,我一定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桑吉卓玛在梦想教室又陆续开过“这里是我们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课,她还带领学生到边境部队参观,让学生感受戍边的不容易,增强学生爱国意识。

从站稳讲台到逐渐摸索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样态,桑吉卓玛有了更多思考和行动。她把在网上看到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拿到课堂上用,还利用班会课给学生放电影。“原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有那么多方法。”课堂上学生难掩兴奋。

“一道数学题明明很简单,可学生为什么不会?”桑吉卓玛不断寻找原因,是学生基础差还是教师没说明白,是学生没听懂还是教师讲得不好,她站在学生立场与学生共情,她说:“共情学生就是共情小时候的自己,在教学中我要重新养一遍自己。”

桑吉卓玛不再如初上讲台时那般手忙脚乱,而是找到了与学生、同事、教学更好的相处方式,就像七色花,无论外界气候、环境怎样变化,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

桑吉卓玛,藏族,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小学教师。大学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毕业后从拉萨只身前往亚东县,从城市到乡村,3年时间她从一个优秀毕业生成长为站稳讲台的优秀教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相关知识

雪域“格桑花”:为了更多西部孩子健康成长
原生态需要或促使“花儿朵朵”复活卓玛措
西藏歌舞剧《天边格桑花》亮相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格桑花花语和图片
西藏日喀则市昨日新增本土2+140
七色花品牌介绍
上海市黄浦区七色花小学
寻觅西藏 格桑花开丨一朵藏红花和一根冬虫夏草的背后
雪域绽放格桑花 富民兴藏看旅游
格桑花的花语及传说

网址: 桑吉卓玛:长在喜马拉雅的七色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483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落笔生花|《植物园的美,妙不可言
下一篇: C语言植物大战僵尸源码分享。#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