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u
假期打卡第二本书《实验室女孩》,把之前后半部读完,略做笔记。
想着自己一直在教老师和孩子学习“阅读策略”。
但很少自己外显出来自我阅读过程。
这次,我尝试把自己的阅读过程,自我的提问,通过一本科普传记外化出来。
阅读的过程,常常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部分,一般外显的就是阅读笔记和书评。
然而,99.9%的阅读,不会将大脑中不可见的提问、质疑和混乱的思维过程厘清出来。
第一次知道《实验室女孩》是在《经济观察报书评》上读到第一章节。
我被女科学家霍普 洁伦朴实无华、深情绵绵的传记体文字吸引住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脑子里飞速有了问题: 一个问题是这位女科学家如何成为杰出的写作者?这是好奇心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女科学家的职业归属和价值感如何产生?写自传的人,多半是极度认可自我的状态和自信,才能把自己故事讲给你听。
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大部分读者被吸引的科学家的成长历史,对我来说,固然重要。
然而,最核心的是,我沉醉于每次人生故事背后的植物学科普散文。整本人物传记分成了 三个部分:
根与叶、木与节、花与实,讲出了作者三段经历:个人成长,童年、青年, 成为科学家 ,以及结婚生子、有了更大科学实验室,人生经历和植物的发展历史对应结构外,最了不起的是科学家用晓畅文笔把我从未涉及的植物学的基本常识学到了。
我意识到自己跟着作者的节奏去了解植物学本身的东西,而不是普通科学家传记。
我开始尝试做笔记,把植物学的小知识点标注出来。
作为一名常年阅读的人,我“非常吝啬”做阅读笔记。
大部分读书结束后,我基本是脑子中过一下主要内容和框架;其次,做笔记;最后,写书评。
泛读、二次阅读、三次阅读,基本对应的阅读策略和功课是不一样的。
这一次的阅读介乎泛读和二次阅读之间,做了粗略的笔记。
事后读完,我把书本的勾线、索引标签打好,我问自己,“我得到了什么?”
1、认同点:价值观趋同的女性楷模,总让人怦然心动。同时,她让我意识到,人的多重性。每读一次女性传记,不论是时尚先锋可可香奈儿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向前一步》谢丽.桑德伯格的故事,我都被人生的丰富性打动。没有一种所谓的完整的人生,即使看到霍普.洁伦这样科学、生活、友谊三丰收的女性,也可以看到那种疯狂的孤注一掷的专注。
“ 孩子睡觉了,妈妈去实验室了。”
人,不论是男人和女人,当价值观超越了庸常生活,甚至庸常的赚钱谋生的界限后,一个大写的人才出现。
2、我对植物一无所知。
我记得多年前BBC纪录片 大卫 ・艾登堡的《植物的生活》、迈克尔・波伦的《植物的欲望》,被视觉和文字吸引住了。那是我对植物的启蒙片和书。
再读时,过去的似乎遗忘。我想起来不过是一些BBC旋律的植物长大的画面。想想本质上,所有学科的学习,如果没有基本学科要素的学习, 植物的种子、根、茎、叶、性行为、幼苗等的基本要素学习,都是肤浅的。
初读速度很快,第二遍时,我想把其中10多章讲植物的基本常识再读一遍。想想,也是补充植物学的漏。
3、读书求慢。
这本书是一本一流的科普传记,非常适合给初中生阅读。其中的篇章给小学生读,也是极佳的阅读片段。科学和人文的自然融合,这类的好书很多,但适合小学生的不多。
从写作上看,非常容易模仿这类优美的科普散文。儿子最近很厌烦我催他读书,今天写作找我求讨论。我给他大声朗读其中一个篇章,“种子”的片段。其实,这不就是好的策略转化吗?从阅读的策略,转化为写作策略,读写本来就一体。
这次不谈书评,记录下自己的提问策略和所思所想,是为记。
我使用的阅读策略
阅读前策略
阅读中策略
阅读后策略
脑力激荡/分类
个人联想
预测/佐证
预测/佐证/修正
评量/修正策略
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
重读
重读
提问
问自己问题
提问
运用先备知识
对比/比较
自我监督了解多少
因果推论
指出困惑之后
做结论
利用前后文推论
辨别主旨
视觉化
推断
停顿/回想
1、阅读前的审视和提问。
1.1 女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A :之前我读过《居里夫人传》。
1.2 女科学家为什么文学修养如此之高?
A:文笔太好了,让我想到几个我喜欢的美国散文家。安妮・迪拉德和琼・迪迪安都是我的偶像。
1.3 是什么帮助她成为一名科学家? 有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吗?有指路人吗?除了父母和环境影响?
A: 答案是她自己,父亲有点影响。
1.4 女科学家是如何平衡事业和生活?她生命的转折点来自于哪里?
A:没有平衡,只有远大前程。
1.5 我从这位女性身上学习到什么?
2、阅读中的策略。
2.1 个人联想:
2.2 预测/佐证/修正:
人生没有导师,核心是她的同路人,好朋友一直的陪伴和互相鼓励。不是爱情、婚姻改变了她,而是她一直都立定决心成为实验室的女孩。
2.3 运用先备知识: 居里夫人的成长历史,首先在于她自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其后碰巧遇到了她的先生也是物理学家,两人一起成为夫妻和战友,这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2.4 重读:我自己喜欢的不是她的个人自传和实验室的部分,更多还喜欢她的科普散文。里面的植物学知识点,用一种美好的散文化隐喻出现,人类、动物、植物三个物种的交替对比,让文章的魅力增色。意识到,我喜欢这部分是我看过够多的人物传记,我更喜欢新鲜学科知识。
2.5 问自己问题:
1)霍普在前面10多年都没有时间去要科研经费,跟大部分的创业者情况一样,都是时间、经验不足,只能把精力投入在实验室项目本身,而不是学术活动去做影响力和要钱和资源。
对创业者是产品、运营、销售,对科学家则是实验项目、团队管理、拿项目资金。
2)霍普的躁郁症只用了一章节写,其实里面反射出她的人格特质,分裂、求完美。这也是她能耐住寂寞、不事边幅地做实验的一个人生基底吗?想起我认识的几个聪明的躁郁症患者。
3)霍普哪些地方打动我? 对科学和实验室纯真的爱和热情。 文字的优美和驾驭能力。
4)霍普和比尔的友情有男女之爱吗?整本书里爱情和亲情都没有占多少比例,核心是写战友。爱尔兰人比尔一生未婚,和霍普在实验室生活和工作。这本身超越了大部分普通人的认识,然而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一种生方式。单身,为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和朋友而存在。
5)霍普的科学成就有哪些?我的道行咋没有看出来?
6)双线结构的写作方式。科普散文体+人生自传回忆录交织,植物学的基础常识+科学家的科研成长历程很有趣,哪天,我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业史+阅读教学的发展史交织在一起。
7)这本书的主旨和写作动机是什么?一个女科学家复盘自己的科研人生,科学友谊之书,还是更多的让热爱科学的读者看到普通科学家的生存状态,感受科学和对植物之爱?
2.6 自我监督理解多少?
1)对大部分植物学的常识,需要重新画思维导图才能理解。
2)人物传记的前中后呼应结构,我需要再次审读才能把精彩段落联系起来。
2.7 视觉化
1)将植物学的17章散文章节画图。
2)实验室长什么样子?可以画画。
3、阅读后策略。
3.1 评估:这本书是否值得二次重读?对我个人的价值是什么?
3.2 重读:读植物的章节,读前中后女科学家的转变章节,能看到成长轨迹。
3.3 提问:
1)植物学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更多了解物种的生存状态?
2)我从植物学的根、叶、花、果等里领悟到什么?
3)人的归属感建立,成为一辈子要找的事情,霍普是极其幸运的人。
4)为什么我觉得她极其幸运?是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自我价值感是完全统一的吗?
“时光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我的树的看法。
5)我还看到什么?为什么比尔可以心甘情愿跟她一辈子在实验室做助理?比尔视角的霍普是什么样的人?
6)国内科学家有没有类似的回忆录?
7)要不要对比《居里夫人传记》再看看?
8)大人孩子看人物传记都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人物传记本身也是自我认同的投射。不是吗?
3.4 结论
1)实验室就是霍普的天堂和归属地。人要有所附丽,而不仅仅拥有庸常的生活。
2)比尔是实验室和霍普一起的战友。
3)科学家 的等待。科学家的自我奋斗,很像创业者,包括专业精进、专业影响力和业内资金资源的三部分支持。先后有秩序,没太多捷径可以走,原因是人的精力和团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4)人生太短暂,只能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3.5 主旨:
植物会向阳光生长,人也一样。我选择科学是因为它供我以需,给了我一个家。说白了,那就是一个令我安心的地方。
感想:追随她的历程。
“我的实验室就像教堂,因为我能在这里想清楚自己信仰什么。…...每当节假日其他地方都关闭了,我的实验室总是对我敞开大门。它既是救济院也是庇护所,容我从职场归来检视伤口、重整旗鼓。同时,它确实像一座教堂,我生于斯长于斯,因此,我永不会弃它不顾。”
工作即信仰。只有这样的人生,才值得追寻。
“当你走进一片森林,你可能更喜欢抬头看,看植物长到你无法企及的高度。你恐怕不会低头看。其实,你的每一个脚印下都躺着成百上千颗粒种子,每一粒都是活生生的。哪怕机会永远不会到来,它们抱有一丝希望。一大半种子都会在它们等候的时机来临前死去,碰上坏光景则一粒都无法存活。而所有这些死亡又无足轻重,因为你头顶的每一颗桦树每年都能新结出至少25万粒种子。你在森林里每看到一棵树,都对应着至少100颗未来的新苗,尽管它们此时还只是种子——在土壤中等待着活生生的种子。 ”
等待,是常态。
失败,也是常态。
一颗种子可以在硬壳内,等待100年,抓住机会成长;25万粒种子,才长出100颗新苗来;100颗新苗,在父母的帮助下扎根、得到水,即使如此,也有95%的新苗在第二年死亡。
等待、失败、随时放弃自己的枝和叶子,再抓住机会,不遗余力地成长为一颗大树。
只有生长3年的树,才开始进入安全区。
向上抓住阳光,向下抓住水。
没有什么枝、叶、茎、花,不是植物不可以舍弃的。
即使300岁的橡树,也在等待。
只不过在等待优雅地死去。
植物的世界,迥异于我们,更艰难、更壮丽。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追随她的历程 《实验室女孩》
可爱的花女孩装扮加速器
“头箍女孩”和永生花的故事
3.女孩和洋甘菊
《我的女孩》李多海大婚!粉丝团晒多张婚礼现场照,铺满鲜花清新唯美:她主动邀请送礼物的粉丝到场分享喜悦
37度花艺与美学追随自然 可持续发展
鲜花:让女孩更受人欣赏
【视频】宿迁15岁女孩遇车祸成植物人,面临百万治疗费父母婉拒网友帮助,1年后女孩已能笑魇如花
正在追求的女孩生日可以准备什么鲜花表心意?
视力障碍女孩参赛花儿厦门 音乐照亮美丽人生
网址: 追随她的历程 《实验室女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8060.html
上一篇: 《“影响世界进程的科学家传记”丛 |
下一篇: 16世纪植物学史藏玄机:年轻莎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