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2025年6月13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青年作家班宇。班宇老师以“以何种书写迎向未来”为题,围绕“新共同体与非人类视角的构建”“记忆废墟中的生命坐标追寻”以及“文学表达的跨界实践与时代回应”三重维度,展开了一场深刻而富有启发的文学思辨之旅。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老师出席作家课现场,与线上线下三百余名师生共同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班宇老师的创作成就:班宇,沈阳籍作家,已出版《冬泳》《逍遥游》《缓步》等小说集。其作品《逍遥游》荣登“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小说类榜首,并获2019年“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GQ智族年度人物、“《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花地文学榜短篇小说奖等多项荣誉。由其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逍遥游》在平遥、香港、圣塞巴斯蒂安、北京等国际影展屡获殊荣。班宇老师亦担任生活悬疑剧《漫长的季节》的文学策划,充分展现了他跨界创作的活力。
班宇小说及参与的影视作品
班宇老师首先以达内兄弟2022年的电影《托里与洛奇塔(Tori et Lokita)》切入,剖析了现代社会移民问题下催生的新型共同体形态——两个毫无血缘羁绊的个体,如何在困境中建立起超越亲缘的持久亲密关系。他继而延伸至对快递员、程序员等当代职业群体的观察,指出个体生命路径的多元性与讲述自身历史方式的独特性,强调书写未来需首先捕捉并理解这种复杂的人际联结与生命轨迹的多样性。紧接着,他以摇滚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采石》为例,阐释了“非人类中心视角”的文学启示。该唱片以太行山石与鸟兽为灵感,将采石爆破声等人类改造自然的印记融入音乐,并赋予山雀、石头等自然元素以主体“视角”,将无生命与有生命之物置于平等地位。班宇老师强调,这种视角的融合,启示着写作者在构建未来图景时,应突破单一的人类中心主义,尝试与更广阔的自然万物建立共情与对话。
进而,班宇老师回溯自身创作,将《冬泳》与《逍遥游》的写作过程喻为“过期的侦探”在时光的蛛丝马迹中穿行,竭力描摹那头“混沌的过去巨兽”。他提出,唯有穿透这记忆的混沌,才能清晰定位当下的自我,并由此指引通向未来的路径。他以《冬泳》中的《肃杀》篇为例,讲述了沈阳一支足球队的命运如何与城市、时代紧密绑定。这篇小说的灵感源于作者童年未竟的愿望——渴望父亲带其观看球赛。一次父亲下夜班带其外出,偶遇饭店老板父子雀跃赴赛的场景,加深了班宇心中的遗憾。他坦言,正是此类深植于个人经验的情感缺失,成为了驱动创作、并在虚构中重塑过往、指向未来可能性的核心动力。谈及参与《漫长的季节》的创作,班宇表示其立意超越了悬案侦破,而旨在呈现一个“季节的终结”。案件的解决仅是行为的复原,他们更希望探讨人物行为与心理折射的时代特质,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重负下“向前看,别回头”,顽强地继续生活。他引用塞林格“只要一个人还能感受睡意,那他就总有希望再次成为一个完好无缺的人”佐证此观点,并以赵本山小品《做梦》所蕴含的东北式反讽魅力为例,揭示了地域文学在表现时代精神与生存韧性上的独特力量。
班宇老师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形式与责任。他分享了电影《逍遥游》拍摄中的意外事件:饰演女主角父亲的演员在拍摄期间离世。由于该演员与主创团队关系亲密,剧组的哀伤氛围意外地与影片沉郁的基调相契合,并在悲伤中孕育出新的创作活力与生机。班宇将此现象与《逍遥游》书中描绘的冬日北戴河景象相联系——浪花迫近,冰块碰撞如大地板块运动,暗喻着在破碎与撞击中蕴含着新生的力量。他由此提出,面向未来的书写,其根基深植于对过往经验的深刻理解与转化,正如其小说《工人村》的创作灵感源于奈保尔《米格尔街》,意图通过一条街巷的微观叙事,映射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生存图景,这些场景描写无不源于作者鲜活的童年记忆。班宇强调,书写本身即是一种普遍的劳动形式,是每个人通过记录自身故事以确证生命存在、并最终共同“走向未来”的方式。
讲座尾声,徐福伟老师回顾了与班宇老师的合作,通过梳理其作品风格的变化,指出其作品其完成了从“经验写作”到“体悟写作”的蜕变及其文字所特有的音乐性和节奏美感。班宇老师在回应中阐释了其写作与音乐的深层关联,强调句子间的张力与引力构成了小说的节奏,文字的单一媒介可通过精妙处理唤起读者丰富的感官体验,如味觉、长句缠绕的韵律美感等,远非单一的故事载体。
互动环节,班宇老师就“文学与影视精神”“影视改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与同学展开深入交流。针对后者,他以福克纳的经历为例,驳斥了文学与影视“诅咒般不相容”的论调,主张两者可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对于“东北文学困境与网络印象重塑”之问,班宇指出,当代生活由网络与现实交织而成,但网络常训导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而这正是文学所致力反抗的混沌与复杂。他呼吁写作者面对网络洪流时,需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态度。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周菲菲老师总结道:班宇老师以其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跨界实践,为我们揭示了书写未来的多重路径——它需要构建新的视角与联结,勇于穿行于记忆的废墟以锚定坐标,并在多元的表达形式中回应时代的叩问。无论载体如何变迁,那份对复杂性的尊重、对个体经验的珍视、以及在劳动中确证生命意义的执着,正是文学穿越时间、迎向未来的不竭动力。班宇老师的讲座拓展了文学认知的疆界,为本学期的“中国作家公开课”画上了圆满而富有启发性的句号。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第十期2025年秋季学期与您相约,敬请期待!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新浪微博|小说月报
bilibili动画|小说月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课程回顾
临床医学院教研室公开课(含课程思政):谭振敏
示范引领、携手共进——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教学示范公开课活动
6月茶道花道香道课程回顾
edX哈佛大学公开课
【专业导学公开课】生态学院:现代生态学简介与前沿
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开课:60秒系列讲座
85期国际芳疗课程回顾
华中农业大学公开课:植物学
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普林斯顿名家讲坛
网址: “中国作家公开课”·课程回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89062.html
上一篇: 花与音乐的个人主页 |
下一篇: 英汉花名对照(含音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