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精选5篇)
1 花卉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
1.1 危害症状
花卉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叶片、嫩梢表面布满一层白色粉层,即病菌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后期白色粉状霉层变为淡灰色,受害病叶或枝条上有黑色小粒点产生,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被害植株矮小,枝叶不繁茂,叶子凹凸不平或卷曲,枝条发育畸形,不能开花或开花畸形。发病严重时病叶皱缩不平,叶片向外卷曲,叶片枯死早落,花少而小,叶片萎缩枯死,以致整株死亡,影响美观[1]。
1.2 发病规律
早春时分,分生孢子借助风和雨的传播,传染给叶片和新梢,有些叶片在生长季节较容易多次重复传染,4~6月、9~10月是发病的高峰期。白粉病的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或落叶上越冬,温室中能周而复始发生,翌年春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露地春天温度20℃左右,白粉病开始滋生发育,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对植株进行传播和传染。夏季高温高湿时又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分生孢子在叶片萌发,从叶片气孔进入组织内吸取叶片的养分。在栽培管理上,施氮肥过多、浇水过多、栽过密,该病害的发生适宜条件主要是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的环境,氮肥施用多,缺钙或过干的轻沙土,温度变化剧烈以及花盆土壤过干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害的发生。
2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2.1 选用抗病品种繁殖
选用抗病品种繁殖,如月季有高抗白粉病的品种。选择发病轻或抗病的品种,不同品种的花木在抗白粉病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选择发病轻或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购入苗木时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苗木出圃时要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2]。
2.2 加强培育管理
在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时,彻底清洁苗圃,剪去病虫叶枝集中销毁。生长期间及时摘除染病枝叶,彻底清除落叶,剪去病虫枝和中下部过密枝,集中销毁。不宜种植过密,棚室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及时排除田间和花盆积水,浇水不宜多,从盆边浇水,不使茎叶淋水,减少病菌传播和发病机会。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严防病苗入室,棚内尽量种植单一花木品种,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早春露地花木萌芽前,彻底销毁棚内病株后,才能开棚,以防病菌孢子传播到棚外[3]。
2.3 使用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下列可湿粉药剂防治:25%粉锈宁2000倍液,或45%敌唑铜2500~30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刚发生时,也可用小苏打500倍液,隔3天1次,连喷5~6次。
3 结语
花卉种植户可以抓住晴天的有利时机防治白粉病。棚内种植玫瑰花,与其在发病后采取药物防控,不如在平时做好预防措施。管理中注意修剪过密的枝条,改善棚内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棚内湿度。对于已经发生白粉病害的花卉,可以采用喷药防治的方法,增加植株营养以及抗病元素,提高植株抗病害能力。
参考文献
[1]吉明琐,吕良忠.花卉白粉病防治药剂病花灵的合成[J].农药,2015(7)
[2] 蔡佩娜.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J].福建农业,2011(11)
1. 发病原因 一是春季降水稍微偏多,气温略偏高。二是小麦孕穗灌浆期湿度较大。三是农户选择的丰产品种抗病性较差。四是田间管理比较粗放。
2. 发病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麦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1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3. 防治措施
①预防措施。一是选择抗病小麦品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是合理施肥,即施用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适时浇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三是冬小麥秋播前要彻底清除田间的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四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预防。五是每亩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5~8克拌种。
②治疗措施。一是在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二是采用硫磺粉或45%百菌清烟剂进行熏烟。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册亨县双江镇农业服务中心 邮编:552204)
春兰叶片有较厚的角质层和下陷的气孔,比较耐干旱,因此需水分不多,以经常保持兰土“七分干、三分湿”为好。一般情况下,春天2~3天浇水1次,花后宜保持盆土稍干一些,4月以后宜保持盆土略湿润;夏天气温高,可每天浇水1次;秋季则宜见干见湿;冬季浇水宜少。春兰孕蕾期,宜保持湿润,但也不能过湿。干旱和炎热季节,傍晚应向花盆周围地面喷雾,增加空气的湿度。
如何施肥
春兰忌施浓肥。新植兰花第1年不宜施肥,经过1~2年的培养待新根生长旺盛时才可以施肥。一般从4月起至立秋止,每隔15~20天施1次充分腐熟的稀薄饼肥水。盛夏酷暑,停止施肥。施肥时间以傍晚为宜。施肥时避免液肥沾污叶片。春兰出现蕾后宜选留一个发育最好、观赏价值最佳的花蕾,其余的一律摘除,这才能使其花大而色美。春兰开花10~14天左右可将花朵连同花莛一起剪去,不要等到花自然税落后再剪,以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来年的开花。
如何繁殖
白粉病俗称起白毛,是温室甜瓜的常见病害,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植株生育的中后期,此期叶片发病重,叶柄和茎次之。发病初期,在叶面、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小粉斑,叶片正面发生多,以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规则的连片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粉层变成灰白色,白色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黄褐色小粒点,而后变成黑色,病叶枯黄卷缩,叶片和茎蔓局部或全部枯死,瓜不能正常成熟。
发病条件
白粉病在10~30℃温度条件下均可发生,在环境湿度大、温度在16~24℃时发病严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浇水过多,导致植株徒长、枝叶过密、光照不足、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前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源。
2.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施足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徒长和早衰。
4.及时整枝打杈,保证植株通风透光良好。
5.合理浇水,适时揭棚通风排湿。
二、生物防治:喷洒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隔6~7天再喷1次。
三、物理防治:采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洒在叶片上,使之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形成缺氧条件,使白粉病菌死亡。隔5~6天喷1次,连喷2~3次。
四、药剂防治:
1.熏棚。定植前几天,将棚室封闭,每100立方米用硫黄粉250克、锯末500克,混合均匀后装入4~5个小塑料袋中,傍晚时分点布放,点燃后封闭大棚1夜;也可在发病前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200~250克,傍晚分点布放,暗火点燃后,封闭大棚熏1夜,次日开棚放风。
2.喷药:植株发病初期,可喷40%乙嘧酚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40%福兴乳油80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 (河北 赵伶)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草莓白粉病 ;田间试验
中国分类号 S436.68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18
Abstract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is a major disease in qionghai strawberry production ,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of strawberry. Qionghai strawberry planting during the low temperature, high humidity climate, is advantageous to the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different combination formula discovery: Bacillus subtilis according to 4050 g/hm2 dosage used alone to prevent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control effect was 92.09%, and the incidence of mixed chemicals-luna, do after treatment with, has a fast control effect and the advantages of long effective period.
Keywords Bacillus subtilis ;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 Field trials
草莓白粉病由子囊菌门真菌,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侵染所致,属专性寄生菌,人工离体培养困难[1],低温、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是草莓生产中常发性主要病害。一般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2]。目前,国内外对白粉病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主要包括有机硫类、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和仿生物植物源类[3]。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化学杀菌剂有世高、敌力脱、腈菌唑、翠贝、露娜森等[4-8],长期使用不仅会使病菌耐药性增强,导致用药次数增加,还会影响草莓食用安全。使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试验已有报道[9-10],但在海南气候条件下和草莓栽培模式下,利用芽孢杆菌菌剂防治白粉病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验证芽孢杆菌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探讨芽孢杆菌菌剂科学的使用方法,以便为海南草莓的白粉病防治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作物
红颜(红脸颊)。
1.1.2供试药剂
保翠(枯草芽孢杆菌含量≥109个/mL,水剂),北京中农思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露娜森(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悬浮剂)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1.3 试验地点及土壤肥力
试验设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温泉村草莓种植地;土壤类型:水稻土;土壤肥力中等,具体指标见表1。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草莓于2015年11月25日定植,成活后采用黑色塑料覆盖,株行距18 cm×20 cm。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4 m2,小区间设保护行,试验设7个处理。处理1:对照(CK),喷施清水;处理2:露娜森0.45 L/hm2(3次);处理3:露娜森0.45 L/hm2+保翠2.7 L/hm2(1次)、保翠2.7 L/hm2(2次);处理4:露娜森0.45 L/hm2(1次)、保翠2.7 L/hm2(2次);处理5~7依次为保翠4.05、2.7、1.35 L/hm2(3次)。常规喷雾,药液对水量675 L/hm2,均匀喷施叶片正反面,连用3次,前2次间隔3 d,第2次与第3次间隔7 d。试验期间不使用其他药剂防治病害。
2016年1月16日第2批草莓顶果采摘盛期,部分果实刚出现白粉病时使用,在下午4~5点开始进行叶面喷施。
1.2.2 调查与计算
1.2.2.1 试验调查时间
分别于施药前1 d、第1次药后3 d、第2次药后7 d、第3次药后7 d和14 d共5次调查草莓的发病情况。
1.2.2.2 调查内容
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百分比分级,记录调查总叶数和各级病叶数。
1.2.2.3 分级标准及防效计算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O%;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以上。按如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nlc202309080856
2.1 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第1次施药后3 d,各处理平均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分别由药前12.22、12.35和12.15、12.24、12.39和12.15下降至3.51、3.46、3.42、5.02、6.08和8.22。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6.11%、76.45%、76.72%、65.83%、58.61%和44.04%。其中,用露娜森处理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效也达到76%以上。但单独使用露娜森或者露娜森与保翠混配,在用后3 d防效无差异。单独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表现出随着使用浓度增加,病情指数和防效改善越明显,但同使用露娜森相比,防治效果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在自然状态下,除成熟叶片和老叶片表面均有菌丝和孢子生长附着外,同一株新稍幼嫩、未见发病的叶片上也有病原菌的存在[11]。因此,芽孢杆菌菌剂要在草莓叶片上发挥作用,必须要快速大量扩繁才能形成局部菌群优势。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短期内,草莓叶片上病原菌仍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表现出防效不明显。已有试验发现,叶片喷施保翠芽孢杆菌菌剂3 d后再喷施1次,能加快菌剂的扩繁速度和数量,加快有益菌在草莓叶片上形成优势菌群,从而发挥作用。由病情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白粉病随着发生时间的延长,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对照区白粉病病情指数由逐渐加重。
第2次施药后7 d观察,各处理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其中使用露娜森处理防效提高到90%以上,其中以处理3效果最好,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形成了芽孢,对杀菌剂、高温、射线均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因此,把露娜森按使用倍数稀释后加入保翠芽孢杆菌菌剂,混匀后叶面喷施,由于露娜森能直接杀死病原菌,从而减少病原菌对保翠芽孢杆菌菌剂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待露娜森杀菌剂作用减弱后,保翠芽孢杆菌菌剂中的孢子开始萌发,由于病原菌大部分被杀死,不会对保翠芽孢杆菌菌剂的扩繁带来阻碍,从而加快菌剂的快速繁殖,进而发挥菌剂对病原菌的竞争作用和抑制效果。处理4是先用露娜森杀菌后,在第3天再单独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尽管露娜森能杀死叶片的大部分病原菌,但由于需要间隔3 d才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在这3 d草莓叶片最初被露娜森杀死的病原菌又重现开始萌发。因此,在叶片上又有可能形成局部优势菌群,从而抑制保翠芽孢杆菌菌剂的扩繁,造成防治效果下降。本试验由于第1、2次用药间隔期短,因此,处理4与处理3相比差异不明显。处理2单独使用露娜森,尽管防治效果同处理3、4相当,但由于2次施药间隔期短,对草莓造成一定药害,具体表现在畸形果多,叶片略有卷缩。
第2次施药后,单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防效明显上升,一般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防效也在增加,具体表现为:处理5>处理6>处理7,其中,处理5和处理6防效相近,但均显著高于处理7。
第3次施药后7 d观察,单用露娜森防效较第2次施药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后期草莓白粉病危害加重,露娜森持效期降低,间隔7 d使用病原菌又开始在叶片表面蔓延,造成防效降低。其余处理由于后期全部采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防治,因此,随着使用次数增加,防治效果更加明显;使用浓度越高,防效越明显;相同浓度处理,不管前期是否使用露娜森,最终的防效相近。
第3次施药14 d观察,随着用药间隔期的延长,各处理草莓白粉病防效均明显下降。其中处理2单用露娜森后,第14天病情指数达到27.32,防效仅有41.04%。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处理,防效尽管也有下降,但同處理2相比,降幅要小得多。说明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处理,能显著提高草莓对白粉病的抵抗能力和持效期。从总体来看,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可以显著改善草莓对白粉病的防效,总的来看,处理3不仅能快速提高草莓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而且持效期长达14 d以上,值得在草莓种植区大面积推广。
2.2 芽孢杆菌菌剂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调查草莓在试验处理期间各处理的草莓产量,统计商品果率,估算每公顷产量(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3(露娜森与保翠芽孢杆菌菌剂第1次混配,以后2次单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产量、商品果率和净收益均明显高于其他各药剂处理。单独使用露娜森尽管初期防效最好,但随着时间延长,防效降低,表现在草莓长势较差,出现早衰症状。单独使用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尽管防效较慢,但持效期长,同时还能改善草莓叶片光合作用,根系生长良好,抗旱、耐寒能力增加,除处理7外,商品果率均达到85%以上。处理7由于芽孢杆菌菌剂用量不够,因此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防治效果不突出,叶片黄化严重,产量和商品率均明显降低。
露娜森按100 mL 92元,保翠芽孢杆菌菌剂按200 mL 30元计。
3 结论与讨论
化学药剂和芽孢杆菌菌剂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均具有明显效果,但二者各有优缺点。其中单独使用化学药剂尽管见效快,但持效期短,导致使用次数增加。芽孢杆菌菌剂尽管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但前期见效慢,单独使用需要加大用量,这又会加大种植者投入。
因此建议生产中草莓白粉病预防,可以按照2.7 L/hm2的量单独使用;治疗可在田间果实发病初期与露娜森混合使用,在露娜森按2 000倍稀释后最后加入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同时在前2次使用时,施药间隔期以不超过3 d防效最佳,视田间病情发展施用2~3次。
保翠芽孢杆菌菌剂合理使用,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果率,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保翠芽孢杆菌菌剂用于草莓白粉病防治,在白粉病发生前使用,效果优于发病后,芽孢杆菌的用量和使用次数均明显减少。但本试验由于侧重探讨芽胞杆菌与杀菌剂的合理配合方法,再加上无法准确判断白粉病发生的准确时间,因此本次试验未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从防治效果来看,一般在果实刚出现白粉病1~2 d时使用效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1] Rumbolz J,Kassemeyer H,Steinmetz H,et al.Differentiation of infection structures of the powdery mildew fungusUncinu-la necatorand adhesion to the host cuticle[J].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2000,78(3): 409-421.
[2] 杨联伟. 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J]. 烟台果树, 2005(3):15-16.
[3] 杨奉才,李向英,高一风,等. 世高、敌力脱防治草莓白粉病试验[J]. 烟台果树,2001,76(4):37.
[4] 汪建国,沈水土,柯汉云,等. 世高防治草莓白粉病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2002(3):141-142.
[5] 方博云,黄根元. 腈菌唑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J]. 农药,1998,37(9):37.
[6] 花秀凤,陈 铣. 50%翠贝DF防治草莓白粉病试验[J]. 福建农业科技,2004(4):26-27.
[7] 李红霞,马志强.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研究[J]. 农药学报,2003,5(3):50-54.
[8] 史功全,杜玉斌. 露娜森防治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J]. 现代化农业,2014(3):24.
[9] 胡洪涛,王开梅,李 芒,等. 几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防治草莓病害的药效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02(2):52.
[10] 曹春霞,龙 同,程贤亮,等.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问药效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1, 50(20):4 188-4 189.
[11] 杨 瑞,王建立,于同泉,等.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草莓白粉病菌[J]. 电子显微学报,2013,32(3):260-264.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花卉白粉病怎么办?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如何防治月季花的白粉病?
不可忽视的花卉白粉病
抗霉菌素120—防治作物白粉病的特效药
牵牛花白粉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月季得了白粉病怎么办?有效防治的方法是什么?
花卉白粉病家庭防治法
如何防治花卉白粉病
网址: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5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9319.html
上一篇: 杨月季:让更多自育品种走出国门 |
下一篇: 在家里养花该如何施肥,附不同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