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王凌霄 吴佳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秀洲区新塍镇,以赏灯祈福为主题的“鳌山灯会”已传承上百年。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灯不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平安、健康的期盼。
每到元宵节,各式美轮美奂的花灯将新塍装扮得绚丽非凡,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新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纸凉伞灯彩。新塍的纸凉伞灯彩大多出自陈渊明之手。
陈渊明,土生土长的新塍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年过七旬,可那股子对民俗文化的钻研劲儿和爱“折腾”的热情,一点都没被岁月消磨掉。在这座千年古镇,陈渊明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民俗文化“老顽童”。
日前,记者走近这位对传统民俗文化情有独钟的老手艺人,感受了一番他别有风味的退休生活。
走进陈渊明的家,两把纸凉伞灯彩已经快制作完成,其中一把正在调试。“这把马达动力不够足,转不起来,到时候还得换一个。”蓝印花布底下是6个伞面,共18幅画,画着18位神态各异的古代仕女。这些画中仕女的头发要一根根画出来,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工慢活。
最近这段时间,陈渊明除了吃饭睡觉,都会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工作室里,紧锣密鼓制作花灯。
据《新塍镇志》记载,纸凉伞灯彩源于新塍鳌山灯会,一说清朝便已有这样的手艺,但确切历史记载是1925年。
每逢鳌山灯会时,当地就会安排一人手撑纸凉伞灯彩,在前面引路,带领香客围着新塍古镇转一圈,祈福五谷丰登。由于工艺要求高,纸凉伞灯彩制作费用不菲,只有在镇上开展迎神赛会、鳌山灯会等大型活动时才有出现。
纸凉伞灯彩制作工艺精巧,制作流程复杂,通常画一幅画就要一个星期,所有画作完成后,还要经过扎伞骨、蓝印花布裱托、刺孔等步骤,非常考验手艺人的手艺和耐心。
陈渊明介绍道,制作一把纸凉伞灯彩从画伞面开始,由画师将山水、花卉或人物等画在宣纸上。如今的纸凉伞灯彩内置马达,在旋转的过程中,伞柄上的电灯光线通过提前沿着画作细节刺好的小孔,将伞面上的图案映射清晰。
“最早的纸凉伞灯彩倒不是这样的,伞里面会站一个人,全靠人力,所以这个伞看起来比普通的伞要大一点。”陈师傅一边调试着灯彩一边介绍着它的历史故事和制作技巧,纸凉伞灯彩讲究以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烛火为心,纯手工制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令人惊叹的是,陈渊明从未接受过专业的花灯制作培训,完全是靠自己摸索自学成才。
他说,自己从小就对绘画、手工感兴趣,退休前是镇文化站工作人员。1999年新塍首届元宵民俗文化节举办时,他就开始制作花灯。“小时候就看爷爷做过手提的纸灯笼,这手艺也没有人教,都是自己琢磨的。”八九年前,陈渊明开始接触纸凉伞灯彩,仅凭着一张照片,就复原了这项几乎失传的手艺。通过翻阅史料、查看实物等途径,再结合自身的绘画、扎纸手艺,陈渊明钻研新塍花灯和纸凉伞灯彩制作,目前已制作各类灯彩6000余盏。
在陈渊明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制作灯笼的工具摆放得满满当当。谈及自己的得意之作,陈渊明满脸自豪,他曾经制作过一盏高达7米的四层走马灯,上面绘制了48幅精美画作,被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收藏。
“想学会这门手艺,要懂很多东西,绘画、刺孔都是基础,还要懂电工的知识,知道怎么安装电动马达,让灯彩有一个合适的转速等。”在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上,陈渊明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进行专门的培训,虽然自己依然精力充沛,但毕竟年纪也不小了,“纸凉伞灯彩的制作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良的地方,比如纸张选材可以考虑更防风、防水的油纸,这样制作的灯盏或许会更便于展出和保存。”
陈渊明说,鳌山灯会让更多的人关注纸凉伞灯彩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不要断档”是他的愿望,也是他正在努力做的事。
相关知识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
风俗习惯元宵节闹花灯
元宵佳节,2205班同学们DIY花灯
元宵节花灯种类
志愿者扎花灯闹元宵 传承民俗文化
元宵节闹花灯作文
低碳环保元宵节 灵猴纳福闹花灯
元宵节闹花灯祝福语句子
流光溢彩贺佳节,花灯璀璨闹元宵
张灯结彩“闹”元宵 火树银花“赏”花灯
网址: 陈渊明: 民俗文化“老顽童” 扎起花灯闹佳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03492.html
上一篇: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 |
下一篇: 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审美特征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