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青年网民的消费观念变迁趋势。
《报告》指出青年网民消费的新特征是低消费倾向与高消费偏好并存,“抠抠搜搜花大钱”。
当前,青年网民消费观呈现出低消费倾向与高消费偏好并存的新特征,即总体上追求高性价比的低消费,但在特定消费领域愿意一掷千金。看似矛盾的消费观念统一在消费实践上,“抠抠搜搜花大钱” “该省省该花花”成为青年网民消费行为的突出特征。

消费习惯类豆瓣小组特征分布。图/《报告》
一方面,低消费倾向体现在消费降级不降质,追求极致性价比。“大额消费品谨慎考虑”是青年群体低消费倾向在消费品类上的具象表现。整体而言,青年消费者对房子、车子、家装类大额消费品关注度不高,对吃、玩相关的关注热情持续升高,热门消费品类向能够提供即时情绪满足的食品与文娱类商品转移。
另一方面是高消费偏好。买新奇买快乐,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下本钱”。
青年消费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为兴趣爱好买单,为快乐买单,乐于体会即时满足的快乐,偏好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火爆的“二次元经济”、名贵稀奇的文玩手串、新奇有趣的潮玩盲盒等均为这一偏好下的典型高消费品类。
青年网民买新奇、买快乐的高消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奢侈挥霍,而是相较日常开销而言的大额支出或是非物质性的消费支出。如各平台走红的“乌龟碰碰乐”游戏,许多买家称只为听店家称呼自己“老板”且连连夸赞自己“欧气爆棚”,对能否收到实际的塑料乌龟并不在意。相关话题讨论中,不少评论称“钱花得值不值只有我知道”,表示自己的快乐来自“买到了一种确定的好运”。
《报告》指出青年网民消费的新趋势是“情价比消费”浪潮来临。
青年网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都相对更高。当前,缺乏高情感浓度和联结密切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青年网民中较为普遍,高压力状态使他们亟须情感联接和情绪出口。网络平台的情绪型消费填补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一些空虚感,关系型消费、陪伴型消费、萌宠消费受到追捧,消费偏好的本质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满足情绪需求、丰富情感体验是青年网民高消费偏好的原动力,“好心情”被放在了消费决策的第一位,情价比消费的浪潮已经来临。
虚拟恋爱情境的乙女游戏、提供多种“固聊”“搭子”陪伴的情绪消费型平台、随时随地可撸的宠物等成为青年网民希冀获得情感支持的消费热点。粉丝经济的长盛不衰也反映出部分青年消费者在虚拟的陪伴偶像成长过程中获得满足与快乐。
九派新闻记者 李杨
编辑 万璇 武菲菲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