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成朝晖|寻觅东方: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叙事

成朝晖|寻觅东方: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叙事

国家形象设计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意识表征聚合的形象化并实现意义叙事、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亚运美学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中国于东方乃至于世界大国尊严的全面展示。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实案,明晰全球视野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格局与视角,通过“我者”身份与“他者”认知的相互解读,以“文化自觉”强化作为“我者”的文化身份,以“文化价值”强化“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以传承与活化、重构与激活、意蕴与境界塑造“东方诗意”的亚运形象,展现亚运美学在新时代全面、立体、有效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中国方案,实现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亚运美学 东方诗意 叙事

National image design is the process of visualizing and realizing the narrative, disse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cultural innovativenes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he shap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national image in the context of Asian Games aesthetics is a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China ’s dignity as a great power in the East and the world. Taking the 19th Hangzhou Asian Games as a case study, we will clarify the pattern and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through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we” and “the other”,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we” will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will be strengthened by the “cultural value”. With inheritance and revitaliz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activation, imagery and realm, we will build an “oriental poetic” image of Asian Games aesthetics, and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and effective Chinese program of national image shaping of Asian Games aesthetics in the new era, to realiz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national image; Asian Games aesthetics; oriental poetry; narrative ‍‍‍‍‍

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全球化趋势打破了国家之间的地理壁垒,对国家形象身份表征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一个国家需要展现多元、开放与包容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国家形象的身份表征亟待被关注与被认同。作为国际性体育文化赛事的亚运会是中国向国际展示形象的窗口,也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

亚运美学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不仅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记忆与千年文明,也凝聚着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铺展着文化叙事与时代力量。笔者作为亚运会核心图形、形象景观及视觉形象、亚运火炬专线等项目的主设计,以及亚运会开幕式、奖牌等多项设计的组织者和专家顾问,在一系列的创意、设计、评审、建议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和领悟,亚运会作为国际大型体育运动与精神文明的盛事,其视觉设计与传播的实质不仅在于美学层面,更上升至国家形象的高度。因此,笔者基于亚运美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以文化内核、身份认同、东方美学、系统建构与创新设计为研究重点,将“理论的探究”与“设计之实践”的体例与方法相结合,探讨当代国家形象的生成逻辑、文化身份与设计表达方法。

一、全球视野: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格局与视角

当前世界发展呈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两大趋势,它们共同推动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国家形象,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形象可以作为符号或象征,通过特定的形态或姿态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作为“形象”客体的观察者感受和传播“投影”在不同“形象”主体的“整体印象”是有所不同的。由“形象”推演出“国家形象”的概念,即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信息经过复杂与多维的塑造与传播后,在国际上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国家形象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主因来建构和传递国家形象的方式,它以‘图像’为主要表象方式给出具体有形的国家形象,成为被感知、被想象、被判断、被期望的意向对象。”〔1〕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复杂且需要持续性进展的系统工程,是“国家形象”研究面临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建构,亦是国家形象品牌战略理论与塑造实践的学术探讨和话语体系的研究。

国家形象的认知具有多维度,“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研究的关键词和“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 of culture)和“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形象”(image)和“媒体”(media)、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跨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diffusion)等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国家形象是一种人为的构建,是象征现实世界的共同体,涉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国民素质等,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等;也涉及国民的文化水平、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建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自塑和他塑两种方式,是诠释与形塑、传播与扩散、理解与把握国家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总体观不可或缺的维度。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着多方位的碰撞与交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蕴含着多维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积淀五千年深厚历史与博大文明的东方古国,也是经历砥砺前行的改革开放之后,充满时代气息、涌动活力与激情的国家,更是一个具有胸怀天下、开放包容、对未来发展自信自立的国家。面对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亟待建构一个逻辑清晰、叙事完整且系统的国家形象的宏观图谱。同时,视觉呈现与传播具有理念的转换性、形象的直观性、感官的渗透性、呈现的多维性、艺术的审美性、接受的亲和性等特点,因此,强化国家形象视觉呈现与表达的研究,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图1)

图1 国家形象认知与建构的多维度图谱 作者绘

二、价值适应的“我者”身份与“他者”认知解读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东西方的智慧与美学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国家形象不可估量的作用显而易见,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取向,通过不断自我塑造独有特质的文化形象来吸引“他者”,实现国家和平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其一,以“文化自觉”强化作为“我者”的文化身份。国家形象塑造是一个多维度的持续探索过程,以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为目标,旨在完整且系统地认知、理解、塑造和传播东方智慧和美学价值。亚洲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亚运会作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备展演性、系统性、凝聚性等特征,可视为一种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仪式性活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以“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演绎了《潮起亚细亚》。其中“国风雅韵”篇演绎了诗画墨韵、烟雨江南、灯火古今的宋韵诗意。宋韵,是“古代一个值得回味的色彩美学的显现”〔2〕,以书画的笔墨纸砚可感文房四宝之美,绘画的诗情画意可观文人墨客之韵,茶艺香道可品雅士修心修德之美,舞剑、执伞、古筝可触古玩之美,篆刻可品鉴文人修身之美,瓷器可观器用影青之美,丝绸服饰可品华彩之美,诗词歌赋可阅文学之美,从雅集之乐可赏闲趣交游之美,从中国园林可感天然造景之美……一番水墨入画、烟雨江南的宋代元素呈现出“风雅处处是平常”的中国南宋生活状态。采用裸眼3D视效与虚拟影像等数字高新科技的展演形式表述杭州美学的自然精致,聚合为一条中华文化的表征链。

其中,中华诗词、书画、戏曲、东方色彩等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一方面以可观可感的视觉层面呈现生活态度关联的中国南宋生活理念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无形的观念层面的中国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语境,以中国叙事方法找到中国历史与文化内核,是一种与生活方式融合并进的文化思想观的演绎,是从艺术和文化角度诠释“东方诗意”的创见与表达。通过书写“我者”集体记忆,增强中国文化的在场感,促进基于价值适应的“我者”身份与“他者”认知之间的对话。以“文化自觉”意识强化作为中华文化“我者”的身份,建立客观的国家信念,凝聚“他者”的价值认同。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种“文化自觉”的姿态阐释和说明了“我者”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聚力文化内蕴与国家精神内核,以求得世界范围内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其二,以“文化价值”强化“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圈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点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的全方位交互、争鸣与碰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张力,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文化是民族身份和精神的体现,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国家资源,文化通过理念、主题、语言、艺术等形式表达民族情怀。杭州亚运会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会徽“潮涌”、吉祥物“江南忆”、核心图形“润泽”、色彩“淡妆浓抹”、火炬“薪火”、奖牌“湖山”……这些亚运核心设计都以诗性的江南意蕴、鲜明的中国气韵、包容的世界表达诠释“心心相融,@未来”的亚运主题口号,每个设计主题都体现着鲜明的形象缘起和内在逻辑,以自身内涵和演绎方式彰显着中国文化底蕴和主办城市——杭州的鲜明特质。核心图形“润泽”和色彩“淡妆浓抹”的主题发布字体是笔者专门设计的汉隶意象的书法字形。保留汉隶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拙和秀逸特色,在厚重与流丽中兼具端庄静穆之美。核心图形发布之后,亚运所有的发布皆以此字形为范式。亚运设计不仅是中国文化价值与亚运美学的集中体现,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形成有机而柔韧的链接。“积极建构起一种强调文明间的合作、注重跨文化对话的多元价值格局”〔3〕是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亦是为国际赛事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文化价值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多元共生”。

三、“亚运美学”赋能中国国家形象的身份表征

国家形象设计是关于美学设计与营造的有形的跨学科研究。亚运美学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仅是一种视觉和文化表达,也是一根无形的链接纽带。在亚运会这一大型体育赛事中,亚运美学通过视觉设计、文化展示、场馆建设等多种方式,展现东道国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理念。“亚运美学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就是构建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系统,用‘美’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体育精神杭州表达范式的大胆尝试。”〔4〕通过杭州亚运会徽、印鉴、色彩、核心图形等视觉元素的设计和传播,以美传承深刻的文化历史性,活化美好的时代文化性。以传承与活化的并存转换、重构与激活的立象尽意、意蕴与境界的起承转合,实现从意象、意境到境界的跃迁。

传承与活化的并存转换。以亚运核心图形“润泽”的设计为例,在对其构成中没有选用传统纹样融入,而是以意象性的“山水云丝”形成“形色质诗”的并存转换,探索东方意蕴与境界之合的设计方案。“形”,表达了西湖灵秀、运河绵长、钱江澎湃、智慧网云、丝绸彩带;“色”,诠释了“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质”,以丰富的视觉肌理与透明酣畅、淋漓清新的水彩丹青,表达了水意层叠;以四笔水彩呈现自然生态的灵动之美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神韵,活化了宋代诗人的诗意情境。“诗”,一方面把亚运色彩的“诗情”幻化成“画意”,另一方面,把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转译为“诗境”。诗词,是亚运会色彩系统团队的创意灵感来源。每一种颜色也分别对应着一首描绘杭州四序美景的诗句。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外界物象融合的产物,是诗歌意境构建的基础;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世界连接的桥梁,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色彩设计与运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组合与搭配。杭州亚运会的色彩系统首次采用渐变色形式,核心图形沿用渐变的表现手法,以“形色质诗”的并存转换,凸显“东方诗意”的情境。将感性而细腻的诗意的萌生与诗作的酝酿,转译为“淡妆浓抹”的丝绸彩带,勾勒出杭州的自然灵韵、人文情韵、丝语雅韵(“亚运”谐音)之美,以符合杭州气质、江南意蕴、中国力量,传递“东方诗意”的美学精髓。

重构与激活的立象尽意。核心图形“润泽”的设计处理了特殊规范的“点彩”视觉,让无数彩色像素点在视觉中既跳脱亦形色相融。相较于往届亚运会核心图形,这是第一次融入特殊表现的“点彩”设计。借助视觉形色的数字化重构设计路径,让观者产生感官、认知和行为层面的重构式解读,因形悟神,“立象以尽意”。虽然核心图形运用了“点阵式”这种区别于传统的语言,但是其抽象的表征形象与感性的文化和诗意的连接是一脉相承的。点彩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光的混合原理叠加色彩,产生“点阵式”的视觉观感,让无数像素点在视觉中融合。尤其在环境空间的设计运用中,从不同角度观看,根据圆点的大小,色彩会呈现叠合效果,展现跳脱的色彩和炽热的情感,进而激活观者的感官体验,引发与之相关的情感共振,从而产生“新的生命力”。“点彩”这种视觉语言也是融合西方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派表现形式,映射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通过共识性的元素搭起跨文化的桥梁。这是奥林匹克和亚运体育竞技精神的象征,传递中国文化开放与融合之美。(图2)

图2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核心图形动态视频发布现场——点彩与水彩交织的静帧画面

意蕴与境界的起承转合。杭州亚运设计的所有发布皆是动态视频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情景融合的美学意蕴。核心图形“润泽”的全球发布,是长度25米,高度5米超长视频。开篇由五条灵感之线引出“新富春山居图”,由古意的“新富春山居图”的“山”之意象,穿梭至灵动的“水”之意蕴,似水柔情的西湖与勇立潮头的钱塘江交相辉映,似水似山,逐渐引出的丝绸色彩由白色渐变交融至多彩的东方色彩。加之淋漓尽致的水彩、科技数码的圆点等几者之间相互交织、交融,时而是温润的内敛之美,时而是竞技精神的奔放之美,逐渐生成核心图形。而这种交融的状态是生长于核心图形、又隐于其中的意象,实现意蕴与境界的起承转合的“东方诗意”和美境界。“和”理念延伸到国家形象的塑造之中,将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发展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这是符合杭州亚运精神的“东方诗意”美学场境,亦是中国于东方乃至于世界版图中的涵容。(图3)

图3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核心图形动态视频发布现场——完整呈现图

结语

从文化自信的现实维度探究精神内核,亚运设计以跨文化的智性活动展现与时俱进的中国时代面貌,也是凝聚人类共通情感的生命叙事。这背后也折射出新时代设计的关键正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自信”之上。笔者提出杭州亚运会形象景观整体定位为“东方诗意 中国窗口”,是在东方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下,用国际审美眼光聚焦中国文化内核的形象设计;是以“东方诗意”诠释杭州亚运美学设计的理念与定位,达成面向世界多元性的开放式设计的“中国窗口”传播;更是彰显人类体育精神、人与自然和谐、东方与世界对话的智慧,传承与传播东方文化的人文价值。

从文化自信的未来维度探索动力源泉,正视社会生活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现状与演变,以中国文化思想立身世界,以美学境界放眼世界。杭州亚运设计体现了数字科技、绿色生态与美学意境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为世界重大赛事设计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亚运美学彰显了“东方诗意”的精致与深远,亦能反映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世界大部分国家人民理解与共情。同时,有助于形成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亚运文化遗产,加速了杭州成为国际赛事之城的“美丽中国”营建。总体而言,亚运美学创新的设计实践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助力国家形象的理念内核和身份表征的跨文化的传播。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亚运美学的国家形象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AG015)

注释:

〔1〕刘丹凌《客体、主体与情境:“像化”国家形象的认知图谱》,《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2〕2022年11月18日—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2022 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中国美术学院宋建明教授发表《“宋韵”:古代一个值得回味的色彩美学的显现》学术报告。

〔3〕孟建、于嵩昕《国家形象:历史、建构与比较》,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94页。

〔4〕陈卫强《大力弘扬亚运美学用“美”讲好杭州故事》,《杭州》2022年第2期。

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10期

《美术观察》杂志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相关知识

光影雕刻时光,书写隽永的东方美学
把“亚运文化展”搬进隐园,花西子以曲水流觞显东方待客之道
妆点亚运,花西子发布亚运氛围感妆容——“韵动东方妆”
《淮水竹亭》:一场东方美学的盛宴,一次魔改原著的灾难
从《我与大运河》到《江南有苕溪》河流叙事纪录片的美学建构与文明演进
宋佳代言花西子,东方美学展现现代女性魅力!
追“竹”时髦,从非遗文化看东方美学
东方美学再出海,花西子x杭州亚运会神仙炸场
东方美学
东方美学中的白牡丹花:清雅、高洁、神秘

网址: 成朝晖|寻觅东方: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叙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1407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如何通过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
下一篇: 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