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骑行结伴到夜校充电,从市集摆摊到非遗体验,年轻人正重拾线下相聚的温暖。线下社交为何“圈粉”年轻人?或许,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最打动人心的仍是那份简单的“在一起”。
摄影 用镜头记录生态之变
5月21日,宁夏贺兰山岩画景区,“90后”的侯凯手持相机,三脚架上长长的镜头,瞄准着树梢上休憩的喜鹊,屏气凝神,一动不动。“咔咔咔”,喜鹊突然振翅飞走,他急忙按下快门连拍。
清晨踏露,深夜披星,成为侯凯多年来逐鸟摄影的日常写照。从2018年开始用手机拍摄,7年来,这位拍鸟“发烧友”足迹,踏遍了贺兰山岩画景区所在的贺兰口每个角落。
“在贺兰口,各种鸟儿是我最好的朋友。”侯凯翻着刚刚拍的照片,讲述拍鸟缘由。侯凯是贺兰山岩画景区一名观光车司机,在景区工作,自然近在楼台先得月,看着身边岩羊与各种野生鸟类越来越多,有不少是从未见过的珍稀鸟类,望着色彩艳丽的鸟儿展翅翱翔,侯凯总想将这瞬间定格。
“一开始用手机,多拍,多向来景区的摄影老师们学构图、学光影,渐渐地,景区也需要有专门的摄影人员,拍摄图片用于景区宣传,为我配置了专业的相机与镜头,那一刻,我如获至宝。”侯凯说。
“鸟枪换炮”的侯凯,更加痴迷摄影。“拍摄鸟类最大的乐趣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拍到什么画面,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侯凯说,要抓住它最生动的那一瞬,就要耐得住寂寞。
“这一窝喜鹊下崽了,这会儿他们的妈妈应该出去捕食了。”“就是这个枝头,我昨天在这里拍到红角鸮,特别呆萌!”“野鸡通常爱出现在这片树林。”……谈及贺兰口的鸟儿,话不多的侯凯一下变得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每当拍到从未见过的鸟儿,就是侯凯最为激动的时刻,拿着照片上网查,问专家,搞明白鸟的名称、种类,还要了解这种鸟类的生活习性。
“只有了解了鸟儿的生活习性,知道它喜欢啥,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保护好美丽的贺兰山。”如今,只要有时间,工作之余,侯凯总会扛起“长枪短炮”出发。
鸟儿的每一次展翅,每一次捕食的瞬间,都令在相机取景器后的侯凯心跳加速。
“拍鸟前,先爱鸟”。年轻的摄影师侯凯有着自己的“拍鸟观”,在拍摄时,他和爱好摄影的同事们顺道巡查鸟类的生活环境,也向游客科普拍鸟知识,保持安全距离,不要驱赶鸟类。
贺兰山红尾鸲、红喉歌鸲、黑鸢、白腰朱顶雀……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出现在侯凯的镜头里,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益完整的“生物链”,各类野生鸟儿或结伴迁徙,或驻足栖息,用灵动的身姿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生态画卷。(记者 何耐江)
骑行 年轻人社交新选择
“厌倦了穿梭在钢筋水泥中的日常通勤,我想用两个轮子重新丈量城市。”5月18日,午后阳光洒在银川阅海湖畔环湖绿道上,“95后”女生傅宇和她的朋友们踩着单车,掠过斑驳树影。
“骑行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瘦了几斤,而是它让你丢掉手机,真正去和人、和城市、和自然相处。”一年前,傅宇还是个绕着小公园转圈的“菜鸟”,现在已经跟着骑友进山跨市成为“追风者”,甚至还和伙伴们组建起西北首支女子车队。
傅宇说,手机社交短暂空虚,而骑行路上结识的朋友,像知音围炉煮茶。她翻着手机相册,手指停在一张照片上——她与骑友暴雨中挤在大桥下躲雨,浑身湿透,却笑得前仰后合。另一张,是她们在贺兰山岩画骑行,十几个人分吃一个西瓜,你一口我一口。还有一张是春寒料峭的清晨,大家冻得哆嗦仍咬牙蹬车,在山顶等到了第一缕阳光。
“这些鲜活气儿,都是手机屏幕里感受不到。”
在宁夏,像傅宇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骑行正成为年轻人逃离“信息茧房”、拥抱真实社交的新方式。
城市的另一头,“银川团练”骑行俱乐部创始人刘烁正带领一支车队挑战“滚苏岩三件套”。1997年出生的他坚持骑行十余年,2016年从职业自行车手退役后成立了骑行俱乐部,将宁夏选手从“难进前十”带到“稳居前三”。
“骑行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群人共同成长的旅程。” 在刘烁看来,骑行是“性价比最高”的运动——门槛低(一辆车、一顶头盔即可)、膝盖零负担,还能结识热爱生活的人。谈及宁夏骑行路线,刘烁如数家珍:“‘滚苏岩三件套’,也就是滚钟口、苏峪口、贺兰山岩画,这里适合进阶玩家;环阅海湖绿道则是新手的天堂。”
“年轻人总说没时间社交,其实一场20公里的环湖骑行就能解决问题。”刘烁笑道。(记者 何婉蓉)
露营 携手共赴自然之约
进入5月,户外露营的热度不断“升温”,从山间的野奢营地,到城市公园的共享绿地,再到郊区的探险基地,年轻人支起了形态各异的帐篷,露营成为很多年轻人近郊游的“新宠”。
“这顶帐篷是我在二手平台上淘的,全铝杆结构比普通帐篷轻了一半。”5月17日,在银川花博园共享绿地,今年24岁的刘彦杰停下手中的活,指着帐篷支架的细节说。他身后的便携式折叠桌已摆满露营装备:便携咖啡机散发着热气,精致的餐具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帐篷旁的野餐垫上,用藤编篮子盛着食材,一旁的保温箱里传来啤酒的冰碴响声。
“我从小就喜欢户外活动,露营对我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刘彦杰介绍,他们一行人提前规划好了露营的行程,准备了丰富的食材和露营装备。“我们打算在这里度过周末,白天可以一起在花博园里散步、赏花,欣赏各种美丽的花卉和景观,晚上就围坐在一起玩游戏、聊天,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在银川森林公园,沿着松林小径漫步,不时能见到用松枝和野花装饰的露营帐篷,市民李女士也带着家人在享受露营生活。暖阳下,草坪秒变欢乐场,刘女士和孩子一起玩趣味十足的草坪游戏,小朋友们嬉笑奔跑,活力满满。
据了解,森林公园作为银川市首批试点开放的共享绿地,开放共享面积达到了77.7亩,为了能让绿地休养生息,森林公园采取错峰开放的模式。
刘女士告诉记者,因工作关系,自己平时陪伴孩子时间较少。“亲子露营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给予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还唤起我儿时春游的回忆。” 李女士指着正在旁边草地上奔跑嬉戏的孩子们说,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地奔跑,这种快乐是在城市里很难感受到的。看着女儿欢乐的笑脸刘女士掏出手机记录下孩子的笑脸,并上传到社交平台。
除了城市公园绿地,郊区绿地同样深受年轻人青睐。在社交平台,记者看到不少年轻人纷纷求“小众打卡地”。在银川市金凤区亲水大街典农河边,不少大学生在此伴着晚风弹唱、围炉煮茶开展丰富的活动。这片生态湖区成为年轻人周末聚会的新宠,契合了年轻群体对“松弛感”与“仪式感”的双重追求。(记者 贺紫瑞)
艺术夜校 焕活社交新场景
白天的忙碌过后,当夜幕降临,有这样一个地方正灯火通明,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让年轻人的“夜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和学习底色……
5月21日晚7时,走进银川市民艺术夜校金凤校区,教室里的架子鼓声音此起彼伏,一堂架子鼓课程正在进行。一群青年学员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跟着节奏轻轻敲打着自己的鼓面,鼓声虽然不算完美,却充满了热情。
近年来,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名词回归公众视野,掀起一阵又一阵热潮,上夜校成为不少都市青年下班后的新选项。“为什么来上夜校?”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要多多学习一些技能,为自己多培养一些爱好”“我想更从容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我想给8小时外的自己另一种可能”……银川市民艺术夜校负责人梁安说:“正是看到了这些理由背后隐藏的大市场,这家夜校才得以试点和运营。”
作为自幼学习钢琴的音乐专业学生,梁安从大三开始,就兼职少儿钢琴教师。但之后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找到他学钢琴,让他敏锐地捕捉到职场青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很多学员白天是教师、程序员、律师等等,下班后却渴望触碰艺术,他们不仅要学技能,更在寻找情绪出口和同频伙伴。”于是,结合过往经验,毕业后,2024年5月,梁安开办了夜校,通过联合银川多个艺术培训机构,聘请专业师资,覆盖银川市三区开设了5个上课地点,将原本单一的钢琴课程升级为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技能四大类的多元化课程。市民们在这里,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以通过学习摄影技巧、视频剪辑等实用技能实现自我成长,找到志同道合的“搭子”。
对于学员孟佳轩来说,这里就是属于自己的社交新磁场。连续3个月,每周星期二,这位“90后”都在手机导航软件上将夜校设置为下班后的目的地,与“搭子”佟丽相见。因为夜校设置的互动课程,学习钢琴的孟佳轩和学习声乐的佟丽要一起完成歌曲演奏,这让她们感到既熟悉又新奇。“虽然我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我们都喜欢音乐,现在除了一起排练以外,还常常相约去音乐节,解锁更多美食地图,是不折不扣的‘线下朋友’。”孟佳轩笑着说。
“夜校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彼此不存在竞争关系,大家出于兴趣爱好聚到一起,拓展了职场之外的朋友圈。”看着自己的课堂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好搭子”,夜校的钢琴教师摆楠也觉得满足,从小学音乐老师到机构培训教师再到夜校的钢琴教师,在这里,18岁到40岁的成年人纯粹的兴趣探索式学习,让每节课的氛围都轻松自在。“对学员来说,能和志趣相投的人面对面交流,就是一种看得见的‘情绪价值’。”
“下一步,我们还将探索‘艺术课程进社区’、文艺汇演等新模式,根据大家的需求增设更多艺术新兴课程。”梁安表示,通过让大家进一步体验艺术、了解艺术,我们希望为大家拓展更多的社交空间,构建更大的青年“交友圈”。(记者 杨嘉琪)
在非遗传承中解锁社交新方式
“小米,来一碗汆面……”中午12时刚过,位于银川市金凤区满城街上的米师汆面店里,顾客已经三三两两围坐在桌前,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汆面,一边谈笑风生。
小米名叫米春苗,1989年出生的她,是米师汆面的第三代负责人。1985年,米春苗的爷爷在固原市西吉县城开了第一家汆面馆,父亲接手后,将面馆越做越大,米师汆面成了西吉县的面食招牌之一。大学毕业后,英语专业的米春苗毅然投身“一碗面”的事业中,“热气腾腾的汆面,承载着三代匠心,我就是想把米师汆面更好地传承下去。”
如何守护老味道、让年轻人“吃”出新滋味?
跟着西吉绣娘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刺绣技艺的经历,让米春苗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申报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吉米师汆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5年1月,米春苗申报成功,给了她动力和信心,要以年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视角,将非遗搬进面馆。“如今,线下打卡体验各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打卡非遗逐渐成为新型的社交方式。”米春苗说,年轻人经常会组团到店里“打卡”,吃着西吉洋芋片,等着生汆面上桌,一起拍照、聊天。浸润在飘着面香的空间里,非遗与青年社交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用“非遗”打开思路,米春苗在银川市悦海新天地又开了一家分店,夜色里,门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明亮夺目。近期,新店即将开业,米春苗忙碌不已,却充满期待。“新店会有许多展现非遗的布置,汆面与非遗邂逅,我相信年轻人会爱上这里。”
在体验经济时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追求“晒得出、玩得嗨、有共鸣”的场景体验,为了让面馆从“功能满足”升级为“情绪共振”,米春苗做了3件事:口味创新,米师汆面在保留传统生汆面的基础上,新增了麻辣、酸汤等年轻化口味,还“上线”了浆水面、洋芋面、锅巴土豆等特色西吉美食;场景呈现,将杠子压面的制作工艺、西吉黄牛肉的现切现绞现拌、入水为“汆”的面食手法一一进行展示;互动体验,举办丰富的活动,设置“非遗小课堂”等教年轻人、小朋友体验亲手做一碗面。
“希望这碗面能够成为连接年轻人的纽带,大家在我们店里吃的不仅仅是一碗面,而是一种文化、一段记忆、一段友谊,当传统味道的‘老’与时尚青年的‘潮’相互碰撞,年轻人也能够为非遗赋予更鲜活、更丰盈的人文底色。”米春苗说。(记者 陈 瑶)
青年的社交实践:
在接触中重构自我与社会
当下,传统社交意外“圈粉”年轻人,从骑行、夜校到夜市摆摊、非遗体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放下手机,在烟火气与人文气息兼备的活动中重拾面对面的温暖。5月21日,宁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祥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心理学角度深入解读了这一社交实践的深层动因。
曾祥岚说,心理治疗的接触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及他人的真实接触实现自我觉察与成长。当下宁夏年轻人走出家门,在骑行、夜市、非遗手作等实践中探索健康社交,促进彼此深刻了解,为当代青年发展高水平情感连接和满足提供了新范式。
骑行路上,青年们以身体丈量土地,在与自然、同伴的深度互动中建立动态接触。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自我与外界界限的拓展媒介。在共同克服地形挑战、分享风景感悟的过程中,个体从“我”的独立存在,逐渐体验到“我们”的共生关系,完成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新整合。
夜市烟火气中,青年们围坐分享美食、畅谈生活,在味觉、听觉、视觉的多重刺激下,构建起充满温度的人际联结。这种基于生活本真的互动,打破了虚拟社交的疏离感,让青年们在真实的情绪碰撞与回应中,敏锐感知自我与他人的需求,进而形成更健康、更稳固的社交边界。
非遗手作活动则为青年提供了创造性接触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传统技艺、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更在协作中体验到互补性接触带来的满足。不同个体的创意与技能相互交融,既保持自我独特性,又融入集体创作,达成自我与群体的和谐统一。
曾祥岚表示,宁夏青年的这些实践,本质上是通过多样化的接触模式,不断觉察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填补因过度依赖网络虚拟空间产生的存在空洞。在接触与分离的动态平衡中,他们逐步构建起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社交网络,实现对精神共鸣与生活本真的追求,为当代青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记者 何婉蓉)
相关知识
线下社交“圈粉”年轻人
Soul App发布《2023年轻⼈社交态度报告》:年轻人人均2.5个朋友 超一成年轻人没朋友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拼桌火锅”圈粉年轻人
八大趋势,洞见新消费品牌社交媒体“破圈”策略
简中式婚礼很时尚持续“圈粉”年轻人
定制化中医康养“圈粉”中国年轻人
“水很深”的水晶圈,年轻人为何如此痴迷?
年轻人爱上“附近”生活
年轻人如何走出职场社交困境
“00后”网络世代的社交:网络圈子的依赖和血缘圈的疏离
网址: 线下社交“圈粉”年轻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15894.html
上一篇: 教你折一只小花篮子 |
下一篇: 拍毕业照送花送什么 适合毕业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