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暖,春意盎然,踏青赏花的时节又到了。如今的“打卡地”吸引着人们纷纷前往,其实,古代时人对赏花的热情早已埋下深厚的文化根基。提到探春、踏青、赏花,古人可谓是一把好手,这样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盛行。正如《诗经·周南·桃夭》中的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展现了古代人对春花的向往与珍视。
西汉至晋代,赏花的习惯依然盛行,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描写春光的名句。例如,汉代文人宋子侯的诗:“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便道出了那时花繁叶茂的春景。而南宋的女诗人张文姬更是对木槿花的绚丽赞不绝口,这些诗篇不仅是抒情,更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美的珍视。
随着时间进入隋唐时期,赏花的热潮愈演愈烈。虽然在隋初,牡丹的观赏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但到了唐朝,牡丹已经成为磨炼文人情怀的象征。著名诗人舒元舆的《牡丹赋》就是对这股热潮的详细描绘,描述了牡丹极具魅力的盛况。标志着赏花经济肇始的则是武则天,她与牡丹的故事层出不穷,使得这一花卉在渐渐发展成为经济与文化的重要一环。
在唐代,赏花不仅仅是贵族的专利,民间的热闹气氛也随之显现。五代年间,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正月中旬,长安城的年轻男女齐聚花园,设宴畅饮,玩乐其中。这种探春宴让花卉经济迅速发展,更是引发了野炊和帐篷业务的兴起,尤其是动辄自携食材、饮品的姐妹们,更是成为了这一流行趋势的开创者。
此时,唐代公子在“看花马”中也不甘示弱。古人挤在花树下,或骑马、或饮酒,其乐融融,尽显繁华。即便遇到下雨,他们也会携带油幕,尽情享受这一份春日的欢愉。文人们则化身为韵律的歌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相继留下了许多对春花的咏叹之作,描绘出那一个个动人的春影。
走入宋朝,赏花的风气愈加兴盛。“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的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从孟元老的记载,我们得以窥见宋代人游玩赏花的盛况,园圃错落有致,春光扑面而来,各种花卉竞相绽放,意味着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欢乐。
地方官员不仅推动文化,更通过举办“万花会”来激活赏花经济。这种集体活动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花卉品种,还带动了周边的商业:从门票、餐饮到花卉消费,应有尽有,仿佛是古代的一场盛大博览会。这种以花为主题的活动,体现了古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与独特的商业嗅觉,远超现代人的认知。
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代的赏花经济不仅是对自然的崇敬,更是人们心灵与生活的一种表现。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我们或许应当学习古人,给予自己一些面对自然与生活的好时光,让生活中充满春日的芬芳。
相关知识
古代赏花经济:从探春到花卉经济的演变
赏花经济“花样”越来越多
“赏花经济”春潮涌——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发展“美丽经济”实践观察
连云港:从单一观光到全产业链 “赏花+”经济蓬勃绽放
重庆赏花经济持续盛放
中国各地“赏花经济”玩出新“花”样
赏花经济 花没了怎么办
“赏花经济”火了!
百里杜鹃:从“地球彩带”到“赏花经济”
“赏花经济”如何成为四季四时经济?
网址: 古代赏花经济:从探春到花卉经济的演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28055.html
上一篇: 正能量河流:花经济”展新“颜” |
下一篇: 五彩四季格桑花种子大量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