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亦称“七夕”、“七巧节”。相传此日是天上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有谣谚云:“一年一度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此日若有雨,称之为“相思雨”。在民间,这完全是一个属于妇女的佳节,故俗又称“女节”。其习俗所表达的愿望,不外乎乞求自己貌美智巧、获得如意郎君或早生贵子。
乞巧节源自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古老神话。在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早在 《诗经》中,便有人物化了的关于牛郎织女星的描写。后来数千年的民间创作和传诵,进而被润色为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最传统的版本是:牛郎为一农家子,自幼丧失父母。兄嫂不贤,分给牛郎一亩薄地、一头老牛,让其独自谋生。牛郎辛勤劳作,感动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妇。婚后生有一男一女。织女私自下凡,违反天条,天帝派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牛郎挑上一对儿女、牵上老牛一路追赶,一直追到天上。王母娘娘为阻止牛郎,拔下头上簪子在织女、牛郎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天河,生生将牛郎织女一家隔开。后又法外开恩,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相会一次。为方便牛女相会,每逢七夕,普天下的喜鹊都飞抵天河,翅膀连翅膀架起一座鹊桥。据说,七月七日,人间极难见到喜鹊;七夕往往下雨,那是牛郎织女的泪水。牛女相会后,织女还要抓紧时间织维,为丈夫和儿女作新衣。
最早记载乞巧节的是南北朝梁人宗懔,他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小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有符应。”
中国民间举行的七夕乞巧活动
乞巧,是七月七的主题,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这种最原始的期冀,在这日形成了许多乞巧的游戏。唐朝诗人崔颢在《七夕》诗中曾描述过当时持针乞巧的情与景:“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白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这一习俗传延后世,至元朝,如元人陶宗仪《元代掖庭记》所述:七夕时,宫女们登上高台,各用五彩线穿“九尾针”,比赛看谁先穿完九个针孔。先穿好的称为“得巧”,迟的称“输巧”,输巧的人要把预先讲好的赌资赠予得巧者。明清以后,则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盛一碗水放太阳光下曝晒,待水面产生一层薄膜后,妇女们便把平时所用缝衣或绣花针丢入碗中,针会浮在水面上。浮针投在水底的针影,若呈云朵花卉鸟兽之影,或仍是细直如针者,便是“乞得巧”;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木槌,或弯曲不成形者,便以为丢针人为“拙妇”。是说前者是织女赐给灵巧绣花针,后者是织女给的一根石杵。
乞巧节的市面上,还出售一些与乞巧主题有关的应节小东西。如用黄蜡铸出小鸳鸯、小鸭、小雁、小鱼、小鳖,涂上色彩,置于水盆中品“水上浮”;在小木板上敷土种粟,长出绿苗,再配设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田园人家的“谷板”;或早几天把绿豆或小麦置于瓷盆内,用水浸泡让其长出数寸长嫩芽,再用红蓝丝缕扎成一束的“种生”泥塑或木雕,着上衣冠,做成土娃娃安置在彩装座上,这些更加烘托出“女节”的独特氛围。
七月七日晚乞巧时,要作乞巧奠。乞巧供要设在庭院里,一般陈摆瓜果。陈摆瓜果,是因为古人俗信织女除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乞巧供包括茶、酒、水果、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妆饰用花粉以及用瓜雕刻出花样的花瓜、用油面糖蜜制的巧果等。参加祭拜的妇女,在供桌前焚香礼拜,并默念自己的期盼,然后,吃果瓜,饮茶聊天,玩乞巧游戏。城镇各剧场剧院七夕大多上演 《天河配》剧目。
乡间的少女们在节日晚间,身着新衣,聚在庭院中,摆香案,供瓜果,然后借香头的微光,面对织女穿针引线,乞求智巧,俗称 “穿针乞巧”。谁先纫上针,穿上线,谁谓之 “得巧”。早先得巧的人被认为是村中最巧的姑娘,还被认为一定能找到一位好丈夫。传说,夜半三更坐葡萄架、葫芦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为此,许多少男少女和小媳妇们常守在葡萄架、葫芦架下希图听到神秘的话语。汶上等地还于七夕扎制名曰 “七姑”的偶像,妇女们祭拜乞巧。 “七姑”偶像一般用木勺作头颈,以草作身躯四肢,裹以花衣。微山则在七夕将报晓鸡的脖子用绳扎起来,止其啼叫,以免影响牛郎织女相会。
在曲阜,七月七日还有制作“巧果”、“巧果灯”的习俗。巧果又是乞巧时摆供所用的物品。巧果有三种:食品巧果、彩蛋巧果和麦编巧果。食品巧果,将白面、白糖、香油按比例和好,擀成面片,分放在托盘里,用小刀精心雕刻,或先用硬纸板雕出各种模子,再在面片上磕印,做成后放在平底锅里油炸酥透。这种巧果的图案分为苹果、石榴等水果类,牛、马、猪、羊等动物类,葫芦、花篮等八仙法器类以及叠字诗类。叠字诗类的巧果,如:
秋
绸缪
月如钩
银汉西流
楼上快清幽
银河渡过牵牛
巧女穿针真七巧
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岁岁团圆人间成佳话
七夕美满节织女会牵牛
彩蛋巧果,将五彩丝线配好颜色,取完整的蛋壳,用彩线缠绕,结出图案花样,再用彩线结穗做坠儿,用丝绸裱制果座。麦编巧果,取麦秸秆一剖为二,编成大大小小的菱角形、山形、玉柱形、玉牌形、玛瑙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再用各色丝线或绫缎包裹,可单个成型,也可串连成型。巧果灯,相传是做给牛郎织女照路使用的,有佛手灯、文果灯、海棠灯、菊花灯、荷花灯、月季灯、芍药灯、玉簪灯、兰花灯、梅花灯,还有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各色巧灯,有悬挂、落地、手执各式样的。孔府七夕节很隆重,从孔府大门沿中间仪路,到后堂楼各院路口门口,再到后花园,都摆挂上巧果灯,在前堂楼或前上房院子里,放一张大八仙桌,桌上叠桌子,叠好几层,最上面一张供牛郎织女牌位,摆香炉燃香烛,供巧果、水果、奠酒等。高高叠桌设供,说是离天近,牛郎织女看得见就会走下来。所以在后花园的花山顶也设供以飨织女。入夜,孔府各院灯火通明,由衍圣公上香,奴仆们伺候针线给小姐们,让小姐 “穿针乞巧”。更多的时间,则是仰望星空,放飞思想。
相关知识
2017年至2030年七夕(中国情人节、乞巧节、女儿节)时间表
七夕:情人节?女儿节?
七夕本是“女儿节”,别再当作“情人节”!
七夕 | 不止是情人节,更是女儿节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七夕:中国传统“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乞巧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乞巧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也是乞巧节 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 七夕传统习俗有哪些
文化七夕:传统女儿节失落的背后
广西梧州乞巧节
网址: 七夕乞巧节:中国传统女儿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32700.html
上一篇: 节日送花:七夕节的来历以及送女友 |
下一篇: 七夕节,你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