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应定位为家庭团圆节
和放羊老汉一起给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揭碑仪式结束之后,天宝执意按事前约定请网友们聚餐座谈,再话牛郎织女的故事和参加活动的感受。
在活动闲聊中,我也再一次表述了近几年来我对七夕节主题的一些思考和定位:七夕节不应简单的定义为乞巧节、女儿节、情人节、爱情节,其基调是家庭的团聚团圆,和美幸福,因此这个节日更准确更需要的定位应该是“家庭团圆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茶豆架下望九霄;偷听双星私房话,花前月下默祈祷。”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唯一衍生出的节日,常常被描绘为这样一幅情境图:夜阑人静时,牛郎织女相聚在鹊桥之上执手相看,男女青年在葡萄架或茶豆架下窃听他们的脉脉私语,表达青年男女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崇敬,对自己美满姻缘的憧憬。
如《周南·汉广》所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以背井离乡、夫妻离散的悲剧形式出现,所以在湖北云梦睡地虎秦简等中,便常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及类似的结论;时至今日,人们依旧用牛郎织女来比喻分居两地、聚少离多的夫妻。
鹊桥,这个非常有创意元素的出现缓和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色彩。
鹊桥首次出现于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不过,在汉《淮南·毕万术》中,便也已经出现“鸟鹊填河而渡织女”的相关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一书的记载标志着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定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肇始于春秋的牛郎织女传说因乌鹊填河架桥、牛郎织女相会而更加完整,也开始绽露出欢聚的节日气息。
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写到:“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重要历史地理渊源。
本书的作者宗懔是南阳涅阳人,在这本中他还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二十四节令和时俗,以及宗懔对自身及家族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这更是对包括南阳在内的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述。其中有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这便是妇女七夕乞巧的内容。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官娥乞巧忙”,传说中的织女为天帝之女,心灵手巧,所以在民俗中,一直以来是以天上牛郎会织女,地上女子乞巧的主要形式出现,所以七夕节又被叫做乞巧节或女儿节。
这倒有点匪夷所思,君住天河东,我住天河西,日日思君不见君,共舀天河水。难道在这个一年一度才相见的日子,耳鬓厮磨间,牛郎织女两人诉说的不是离别苦、相思情,而是织女向牛郎暗授天庭织锦的秘籍,以延续当年在凡间未能传播的植桑、养蚕、缫丝、纺纱、织锦的工艺技术,这才引起凡间女子的垂青、偷听和期待?
依旧是在《荆楚岁时记》这本书中,《五王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大意是说,窦漪房小时候容貌丑陋,被家人嫌弃,七月七日人们去祭拜织女的时候都不愿带上她;而就在她独对西窗的时候,一束亮光穿过窗棂照亮了被冷落在屋里的窦漪房,这被认为是她将来必定母仪天下的吉兆。
窦漪房,西汉人,出身贫寒相貌平常,但似乎因这一束来自七月七日夜晚的亮光而备受命运的青睐,由民女到宫女,而后又成为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刘启生母,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王朝的杰出政治家,被尊称为窦太后。
距河东牛郎庄东南30里,有一座始建于汉代的云朝寺,其最早的名字叫薄姬祠,薄氏曾在云朝寺西北的鲁桑园植桑养蚕,教人耕织,母兼师训,恩泽乡里,世人遂称之为鲁义姑,深受百姓爱戴。
这鲁义姑,后贵为汉高祖刘邦之姬,是为薄姬,乃汉文帝刘恒之母、汉景帝刘启祖母,辅佐文景二帝开启了文景之治,被尊称为薄太后。
当年,就是这位薄太后学吕雉搞刘薄配,想让薄巧慧成为太子妃,而力排众议说诸侯王都是同母所生,让汉文帝刘恒立太子刘启的母亲窦漪房为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讲述七夕乞巧之习源自汉初的后宫:“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似乎也说明了七夕乞巧与窦漪房的乌鸡变凤凰有些许心理上的关联。
这其实包含着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一个重要隐喻,女娲是在第一个七天造出来人的,七,也便成为“人日“。同时似乎与生俱来,人也与七这个数字休戚相关,人有七窍,附有七情,乐有七音,开门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婴儿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七个阶段、要经受七灾八难。。。以至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下凡的七仙女之一。
而在数理中,和九这个数字与男性有关一样,七这个数字似乎也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的生理周期亦与七息息相关,女子七岁垂髫、十三豆蔻初开、二十桃李年华。。。
所以,在七夕这个七月七日这个数字所组成的特殊日子,女子祈福纳祥就成为应有之意,而加上牛郎织女传说中织女的身份,又给这个日子赋予了乞巧的内容,更被赋予了上苍赋予神奇力量和技艺的象征寓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相传这是唐朝六岁的神童林杰的《乞巧》诗。
关于乞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详细的描述:“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谓之乞巧楼。”
宋朝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也有“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的相应记载。
“每年宫女穿针夜,勅赐诸亲乞巧楼“。但乞巧的可不仅仅是官家的女子,这个日子,主角是所有年轻的女性,她们要尽情展示煎炒烹炸等厨房手艺,变着花样的作出乞巧所用的点心食品,看看谁的果品做的又薄又圆、又香又甜,那么织女就会更加眷顾几分呢。
而待字闺中的女子更是学的积极主动认真,稍小的女孩则一般要用五色线穿七孔针、翻绞、绣花等形式看看谁的手艺巧,这应该也是检验心灵手巧的时候,这便有乞巧、斗巧的意味了。
晚上,女子们则要结伴聚拢在一起,摆上瓜果和白天亲手制作的食品,对着天上星月祭拜,祈求织女赏赐给自己聪明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更加灵巧娴熟、精益求精,也暗暗的祈求自己能找到如意的郎君和幸福美满的婚姻。
当然,十里不同俗,七夕这天也有以凤仙花染指甲、闺女回娘家送油馍筐、女子晚上结伴到河里洗澡以求美丽健康、以及晒书、晒衣服等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七夕也是一个女子向织女乞巧祈福、交流探讨女红技艺乃至会通宵玩乐的“闺蜜聚会”。
《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风土记》又记载了一段独特且有意思的文字:“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祈富祈寿,无子祈子,惟得祈一,不可兼求……”。
此文中有:“惟得祈一,不可兼求”的句子,那么,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背景下,未出阁的女子乞巧就似乎成为重中之重的活动内容了。这其实又隐喻着传统农耕时代女红技艺传承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对女子品行才艺的展示与宣传,也是事关以后男婚女嫁、男耕女织农桑生活乃至添丁增口、繁衍生息的家族大事,而不可不察,不可不重视。
直到今天,纵然没有“富养女儿穷养儿”的观念,世俗的百姓也总是把鸡翅尖留给女孩,以求吃了会心灵手巧;而鸡爪子则往往不让孩子吃,以规避长大后有乱刨乱抓、缺乏教养的毛病。只是随着现代养殖业的飞速发展,谈鸡色变,让传统而具有象征意义的鸡翅尖成为了鸡肋,而被主妇一刀下去丢弃到垃圾桶中了。
随着西方情人节的火爆,近几年来,又有人提议将七夕节命名为“中国情人节”,并且这个称呼似乎已经被大众认可,这其实就又偏离了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典型的误读。
牛郎织女初相见,与董永与七仙女、白蛇传、红螺姑娘等民间传说一样,带有上天眷顾淳朴少年郎的初衷,牛郎盗衣娶妻本也有取巧的成分,这或是借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见钟情定终身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而命名为情人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更有人将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夕之夜华清宫长生殿的盟誓作为情人节在唐朝就亦有之的证明。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钿合、金钗,这是历史上那两位著名的恋人永不分离的的信物,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穿越碧落黄泉,寄托情思,这虽有一份婉约浪漫,却也难掩“一别音容两渺茫,魂魄不到关山难”的悲凉。
到了大宋朝,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市井茶肆间说唱艺术的流行,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以致出现了“鹊桥仙“这样一个专用的词牌,并且佳作频出。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尤其是秦观的这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更是广为流传,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但纵然爱情的元素充盈了这个夜晚的所有空间,纵然历朝历代幻化出无数动人的诗篇,优美的意境间,转身不过阴阳界,寂寞心事随风远,挡不住的依旧是那字里行间浓郁的离情别绪,也似乎一番番重演战国时“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的不祥谶言。
何况,情人节的定义恰恰忽略了民俗中乞巧的主角是年轻的女子;在那个星月朦胧的夜晚,在那个闺蜜聚会上,男子是基本没有资格参与到这个活动中的;而且因为女子要参与这个重要的传习活动,也从根本了缺席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机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小时候躺在院内的竹席上,仰望着茫茫夜空,懵懵懂懂的聆听老辈人指着满天星斗,讲述牛郎星、织女星以及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只感到神奇与动人。
到后来,尤其是从开始寻访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开始,我就更将七夕节的基调定格为家庭的团聚团圆,因此更准确的七夕节定位应该是“家庭团圆节”。
这本也是乞巧的年轻女子心中默念祈求自己能找到如意郎君和嫁人为妇婚姻自由、家庭幸福美满的心中期盼。
我们再回到这个故事的本身:牛郎织女相遇结合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并生了一双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和美而幸福。
当织女被天兵天将捉拿回天庭,牛郎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毅然决然的挑着一双儿女背井离乡,一路追赶而去的,却因一条天河阻隔而天各一方。
对面相见不相逢,两人望眼欲穿,孩子痛苦喊娘亲,哭的是撕心裂肺,泪流成河,闻听者肝断寸肠。更要用瓢将这银河水舀干。
这也许才有王母娘娘见此情景,稍稍为两人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也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并每年让他们相会一次,这也让三界之内,感受到些许天庭福泽吉祥的余暖。
这也更加说明,七夕节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心愿和恪守双方对爱与家庭的坚定承诺,而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炙热情感。
有的说可以叫爱情节,这依然不妥,对于牛郎织女来说,天上人间,矢志不渝的已不仅仅是爱情,更重要的还有对子女对家庭本身的一份责任。
七夕相会,不仅是牛郎织女夫妻两人的相聚,也是一家四口一年一度的大团圆,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更是一家人对长相依、长相守、须臾不分离的终极期盼。
同时,在七夕节“鹊桥相会”的画面上,几乎只有牛郎织女两人相拥鹊桥、缠缠恩爱的镜头,这更是对这个传说本身的理解不完整,这也是造成对这个节日偏颇定位的原因。
真实完整的画面应该是牛郎织女怀抱着一双儿女或儿女簇拥下的的家庭大团圆。
“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美丽的传说很动人,根根秧秧往下提”。
和其他三个民间传说不同,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我们的祖先有意无意的让一对夫妻一双儿女构成了一个家庭,正如“好”字是由一子一女组成,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最稳定最幸福最平常的家庭状态。
可惜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非科学实施以及不及时调整,造成了这种稳定结构的失衡,给我们的社会和两代人以及很多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扰。
而家庭,不仅是男女爱情的归宿,子女老人避风的港湾,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有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因此,七夕更应该定位为家庭团圆节,家和万事兴,当下廉价的情爱泛滥成河,我们也更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来突出和维系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百姓自古便有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作为天庭,也需要有填平天河变坦途的勇气,有庇佑天下苍生的义务与责任,改善民生、反哺社会,让社会公平正义,让家庭和谐美满,让人民自由幸福!
(原载作者:写秋斋主人乔治邦南阳访古寻踪)
相关知识
露营主题餐厅定位!
什么是定位花设计
弘扬“七夕”文化 创建文明家庭
今日七夕丨七夕为什么要乞巧?为浪漫,为期盼⋯⋯
七夕餐厅营销活动方案
浪漫七夕,教你做氛围感的家庭料理!
七夕活动总结报告范文 .docx
【网络中国节·七夕】龙腾街道举办“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家庭美德”七夕主题故事会
七夕艳遇最多的星座
花好月圆,最美家庭
网址: 七夕:应定位为家庭团圆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32713.html
上一篇: 七夕是什么节 |
下一篇: 牛郎织女相会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