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教授团队解析了冠状病毒229E(HCoV-229E)表面刺突蛋白(S)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并捕捉到刺突蛋白的两种中间构象,揭示了HCoV-229E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必需的动态构象变化,为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
冠状病毒种类繁多,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其中感染哺乳动物的冠状病毒主要为Alpha属冠状病毒(HCoV-229E、PEDV、TGEV、FIPV等)和Beta属冠状病毒(SARS-CoV、SARS-CoV-2、MERS-CoV)。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为同源三聚体,在介导病毒入侵以及诱导中和抗体产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Beta-冠状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RBD)存在 “lying” 向“standing”构象的转换,进而完成与细胞受体结合。但是,Alpha-冠状病毒S蛋白RBD如何通过构象转换结合受体,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
HCoV-229E刺突蛋白从非激活态到激活态的构象变化
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的方法解析了HCoV-229E刺突蛋白两种构象状态的结构(构象1和构象2)。其中构象1为“细长”结构,它的三个受体结合区(RBD)均处于“lying”状态,由于空间位阻导致其无法与受体APN结合,该构象为受体结合的非激活状态(closed state)。同时我们发现一种“矮胖”新构象(构象2),其RBD排列更为松散,有利于转换为“standing”状态,进而与受体结合。该发现可推广到其他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Alpha-冠状病毒(PEDV、TGEV、FIPV),对理解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开发新型疫苗和药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Alpha-冠状病毒和Beta-冠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研发策略
此基础上,彭贵青教授团队设计和表达了冠状病毒S-三聚体和S-RBD,通过免疫效果评价,提出了冠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研发思路:针对Alpha-冠状病毒(HCoV-229E 、PEDV等),S-三聚体比S-RBD更适合作为亚单位疫苗;针对Beta-冠状病毒(SARS-CoV和SARS-CoV-2),S-三聚体和S-RBD均可作为亚单位疫苗的候选。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和华中农业大学科技自主创新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01-y
https://jvi.asm.org/content/early/2021/01/06/JVI.02284-20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编辑:ipsvirus
相关知识
上海: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正式立项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任重而道远
深圳先进院完成新冠候选疫苗研发第一阶段:样品制备及分装
华中农业大学近期科学研究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花店
科研人员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的病毒研究新思路
Nature Plants | 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团队赵伦课题组开发aChIP技术揭示油菜干种子表观遗传调控新模式
第一针新冠疫苗有效期多久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简介
科普: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为何这么“慢”
JCI insight︱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合作开发尼帕病毒广谱疫苗
网址: 华中农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团队为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34522.html
上一篇: 美股异动丨Valneva盘前涨超 |
下一篇: 沃森生物:目前公司加快创新性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