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地处热带北缘的西双版纳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截至2023年4月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
园内
共记录有哺乳动物63种、鸟类315种、
爬行动物45种、两栖动物27种
昆虫和微生物更是数不胜数
园区还保存有
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引种栽培的
植物13000余种
热带雨林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作为我国率先建成的第一个万种植物园
扎根边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
版纳植物园航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于1959年创建,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
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01
立足中国热带,聚力森林生态研究
要保护好、利用好我国不多的热区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必须要有一个旨在深入了解热区森林内部结构及其各种生态因子的动态关系的定位观察站,作旷日持久的连续观测,方能达到对热区森林生态“知已知彼”的了解。
中国植物园元老之一的蔡希陶教授与其助手们在热带雨林中考察植物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从各地抽调植物、动物、气象、土壤等专家,组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大勐龙曼仰光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地位观察站,开启热带森林生态定位观测之先河。1964年,大勐龙群落站并入版纳植物园。70年代,中国科学院与云南大学的生态学研究力量共同组建了我国第一家生态学专业研究机构昆明生态研究所。90年代,版纳植物园与昆明生态所合并,组建新的植物园,至此,我国热带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在此汇聚。多年来,版纳植物园为我国热带生物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自然保护区建设、物种共存机制、进化理论研究等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02
率先迁地保护,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
当植物在原生地遭遇生境破坏、过度利用等威胁时,将其引种迁移到植物园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版纳植物园在开展植物迁地保护过程中,率先建成我国第一个万种植物园。
西双版纳的特色珍稀濒危植物(左上:白桫椤,国家二级;左下:大叶木兰,国家二级;右上:望天树,国家一级;右下:寄生花,国家二级)
近年来,版纳植物园推进的 “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实施,形成了“本土植物编目-专家评估-野外拉网考察-针对性保护”一套完整的区域本土植物保护体系,完成了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对2600多种受威胁植物采取了保护措施,有效降低了它们灭绝的风险。同时整合资源,建立中国迁地保护植物大数据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可靠的植物识别查询入口。
03
开展跨境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2015年,中国科学院依托版纳植物园以缅甸为基地成立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建立以来,已开展了9次中国缅甸联合科考,3次中国老挝联合科考。通过跨境联合科考,科学家共发现700多个动植物新种。
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缅甸揭牌
版纳植物园
在东经101度左右的
中国云南、泰国、马来西亚森林分布区中
建设了从寒温性针叶林到热带低地湿润雨林的
13个大型监测样地
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沿水热环境梯度分布的
连续完整的森林样带
对认识地球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化
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科教队在缅甸进行植物标本采集(新华社 金立旺 摄)
联合科考在帮助东南亚国家摸清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同时,还培养了专业人才,增进双方的交流和互信。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已成为该地区的发现新物种最多的研究组织,成为该地区一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量。中国科学家已逐步成为中南半岛森林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领军力量,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
04
扎根边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在植被调查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云南南部的热带雨林与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比较相似,云南中部季节性亚热带植被类型与地中海地区相似,干热河谷与非洲稀树草原也有相似性。基于此认识,版纳植物园分别在西双版纳、哀牢山、元江建立了生态站,对热带雨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干热河谷稀树草原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深入认识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物种共存规律,监测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状况,关注不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换的响应状况。
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补蚌村的望天树林(陈辉 摄)
近年来
版纳植物园在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
青藏高原古生态变化
横断山高寒植物起源
以及亚洲象国家公园筹建
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科考取得进展
从而为这些典型而重要的生态系统研究
和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热带雨林研究平台——西双版纳勐腊大样地(邓云 摄)
最后,从科学研究到科普教育,从研学旅行到科学探索营,从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到环境教育中心,从科普文章到科普视频,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不断探索通过新形式新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近年来,雨水传粉植物多花脆兰、哺乳蜘蛛大蚁蛛、榕树与榕小蜂协同进化等研究成果,以及寄生花、跳舞草、老虎须、发光蘑菇、毛耳飞鼠、兰花螳螂等一批热带雨林动植物明星通过版纳植物园平台为公众认识和喜爱。
版纳植物园蔡希陶纪念馆前的“树海行”雕塑
人类不能在地球上孤独的存在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阶段
高速公路过傣乡(陈燕 摄)
版纳植物园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
将一如既往肩负
我国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责”
并为我国热区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继续推动与世界热带国家和地区合作
开展生态学研究与物种保护工作
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监制:玉 旺
责编:曹广兴
编辑:刘艳华
审核:龙 斯、刘艳华、李非洲
点在看,让生活更好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守生态边疆,让生命之树常绿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活样本”
活植物13000多种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现生物多样性之美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方案4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诚邀青年英才依托申报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
昆明植物所:用行动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舟”
为植物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保护生物多样性系列报道)—新闻—科学网
【中国网】昆明植物所:用行动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舟”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星耀武研究员获奖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网址: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守生态边疆,让生命之树常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3631.html
上一篇: 玫瑰花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
下一篇: 如何辨识兰花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