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试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试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文/舒芳莉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刻着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它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含现代的设计感,堪称建筑领域里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的典范。本文将从传统艺术、现代设计与两者之间的融合三个方面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关键词:传统艺术 现代设计  融合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于2006年落成,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更是博物馆和园林完美结合的典范。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范围,东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北面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南面则与狮子林隔河相望。新馆占地面积为10750平方米,以中轴线为对称分东、西、中三路,东路有博物馆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西路则是博物馆主展区,而中路含入口、中央大厅以及主庭院。新馆的设计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是一座集传承与创新于一身的创意山水园。

一、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于过去,存在于今天并影响着未来,是一种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之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各个领域,而园林建筑便是其中之一,中国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与欧洲园林和阿拉伯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在中国园林这幅意蕴深远的画卷中,苏州园林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苏州园林中的传统建筑艺术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到的传统艺术元素有:

(一)粉墙黛瓦

粉墙黛瓦是苏州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粉为白,黛为青黑。传统苏州民居以黑、白、灰为主要色彩基调,淡雅素净。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仍然沿用了粉墙黛瓦的主色调,内外墙壁均以“白衣蔽体”,空间转折处以灰色线条进行勾勒。其色彩与周边的建筑完美契合。

(二)山、树、桥、亭

山水草木、花鸟虫鱼、亭台楼阁榭皆中国园林中独特的元素。贝聿铭先生为了将水景庭院融入到博物馆之中,利用大片面积在博物馆内造山、植树、置桥、安亭。在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中,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尽收眼底,点缀着簇簇荷叶的池塘、高低错落的片石假山,更有直曲小桥、八角凉亭、幽幽竹林。 

(三)借景手法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利用借景手段可将无限风光收于有限空间之中。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同样随处可见借“借景之笔”所绘的“风光图”。在中央大厅内,透过入口处的玻璃门可见主庭院中的水景,而透过北墙的玻璃落地窗则可以欣赏到片石假山。走廊的墙上,一个个六角形窗宛若一个个画框,将窗外之景引入墙壁之上。 

(四)传统比例

    竖边为一,横边为二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入口处的中式大门框、八角凉亭、大厅顶上的天窗也是严格按照了一比二的三角形比例设计,将传统比例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二、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打破了建筑完全依附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并发挥其特性,从而创造建筑新风格。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也打破了苏州园林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一)现代几何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用现代几何的语言赋予了传统元素新的内涵,采用夸张的三角形、菱形、六边形来取代中国传统建筑图形元素方和圆。棱角分明的几何图形不仅诠释了造型上的艺术性,也兼顾了结构上的稳固性。

(二)新材料

在贝聿铭先生的设计中, 现代的钢铁玻璃和石材替代了传统的木质砖瓦结构。当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方案提出时,就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因为白墙灰瓦是苏州的特色,瓦在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部分专家认为苏州博物馆的屋面应该采用瓦,但贝聿铭先生始终坚持不用瓦,他认为“瓦有瓦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青瓦密实度不够,雨天易吸收水分,经太阳暴晒后会产生裂痕,使用寿命短;另一方面使用瓦会切断屋顶和其他界面的联系。在屋顶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贝聿铭先生最后认定了一种名为“中国黑”的花岗石,这种花岗石材质坚硬,极难开裂,而且颜色黑中带灰,日晒为灰,遇雨变黑。这不仅在色调上与周边建筑达到了统一协调,而且在建筑的坚固性和使用寿命上得到了保证。  

三、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向来不是彼此孤立的,传统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成长的土壤,而现代设计又反过来赋予传统艺术新的时代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过程中,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和的关系,苏州博物馆新馆实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的完美融合。

(一)不高不大不突出

由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周围皆历史文化古城和传统民居,因此没有高楼大厦。如何处理好新馆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就尤为困难了。

苏州建筑的风格以清丽淡雅见长,因此新馆的设计必定不能粗重高大。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过程中力图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使得新馆能够融入到苏州传统建筑当中。然而,作为博物馆,内部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容纳各种设施设备、文物藏品以及熙熙攘攘的游客,往上不行便往下,如此把大部分建筑藏在地下成了最好的选择。

但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江南水乡,地下水网交织纵横,如何保证地下室的稳定性就是个问题了。技术上最为合理的打桩方案却会影响到旁边拙政园的围墙,施工当中但凡出现任何差错,都会或轻或重得损害这面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围墙,因此打桩不可取。而新馆地下一层的最终建成是依赖于传统天然地基的方式,通过加入一定厚度的毛石混凝土,利用基础底板的自重加上外加的毛石混凝土的重量把地下室压住。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对拙政园围墙的损害,又保证了地下室的稳固性。

(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是苏州园林的一大特色,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山水园时,认为前人用太湖石叠出来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要在新馆中堆起一座假山,只能另辟溪径。贝聿铭先生借鉴宋代米芾的山水画,利用拙政园的那面白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将巨大的野山石切片烧毛,错落有致地堆砌在白墙前方,与白墙上的绘图浑然一体,营造出一种山水画的朦胧的意境,这是古典园林的一种现代延续。 

(三)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先生被称为“光的魔术师”,在他看来,光是形状与空间的关键,没有光就不会有形状,也不会有空间。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贝聿铭先生再一次将光的作用运用到极致。历史文物对光线是极为敏感的,这就对光的运用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出于对文物保护,贝聿铭先生借鉴并改良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中的老虎天窗,老虎天窗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新馆的设计同样将窗户开在屋顶正中,与斜坡屋顶形成折角,让光线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避免了光的直射对文物造成的破坏。另外玻璃下层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阳光透过这些金属遮光条,将影子投向四周的墙面,雪白的墙壁顿时也丰富起来了。在新馆的设计当中,光线就像无数只精灵,在不同的空间舞动跳跃,舞出明暗对比,跳出层次变化。 

四、总结

在环境如此微妙复杂的历史文化街区当中,贝聿铭先生以尊重当地自然地理文化环境为基础,将西方现代科技融入了东方古代文明之中。新馆沿用了传统苏州民居中的粉墙黛瓦,运用花岗石重新诠释。将山水画与叠山造石合二为一,传统比例与现代几何携手同行。以借景之手段将外景引入室内,将建筑藏在地下来打造轻巧雅的风格。老虎天窗与晶莹的玻璃、遮光条的结合为光影的舞动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兼具传统意义与时代特征的建筑,而将传统之艺术、传统之精神运用到设计当中也正是当代设计师所要学习和追求的。

由此可见,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冲突,两者是在冲突中融合,在对比中和谐。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现代设计便是音色和旋律,而传统艺术则是和音与节奏,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默契配合才能奏出一首绕梁三日的乐曲。

五、参考文献

[1]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传承 创新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 装饰,2009,03:27-30.

[2]唐西娅,戴向东. 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9:72-75.

[3]阮仪三. 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J]. 建筑师,2008,02:84-86.

[4]傅晓霞.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J]. 艺术百家,2010,S1:93-94+150.

[5]郭峰.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统一[J]. 现代装饰(理论),2013,01:223-224.

[6]张贺者. 冲突中的融合 对比中的和谐——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87-88.

相关知识

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 ,浅析苏州博物馆之设计解读
牡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江南古典园林的花卉展览设计研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苏州博物馆展览面积
文化兴城 博物新志②解读市博物馆新馆园林:“营造园林景观,就像作画一样”
传统纸翻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苏州园林传统花卉厅堂摆花研究
花开千年传统花文化与现代设计应用研究 ——以牡丹、莲花为例
“水中盛放的英雄花”掀开面纱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即将开馆
【中国公主·中式优雅】笛莎×苏州博物馆2024联名

网址: 《试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5167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节日用花 节日用花,传统与现代的
下一篇: 老凤祥《花语》艺术眼镜首发: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