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备考干货】一文详解高考地理常考的城市五岛效应?!

【备考干货】一文详解高考地理常考的城市五岛效应?!

最值得关注和星标的地理科普备考资源库

热岛效应是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中心的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热岛。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释义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成因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   

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青藏高原热岛效应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 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防止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形成原因

城市干岛效应其实是相对于郊区而言的。

这是因为在市内由于大面积路面硬化等造成水泥覆盖区域广、建筑物多等下渗至土壤中少,排水设施好,都造成储水面少,同时由于排水设施好,积水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地面的可蒸发量少,因此进入低空大气的水汽少,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并形成城市的干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系统天气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和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的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干岛效应指的是城市空气湿度较小,也就是说城市的蓄水能力较差造成的。如果更简单的去理解,可以如下:空气中的水分大部分是通过蒸发和蒸腾得到的(水输送也得需要蒸发蒸腾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城市中的地表水体相对较少,植被也相对稀少,实际蒸发和蒸腾的量并不算大,所以空气中的水分相对植被覆盖较好的区来说算是比较少的。

干岛效应危害

大气污染:干岛效应造成城市大气相对湿度降低,大气稳定度提高,底部大气不易与高层发生对流,城市污染物集中于城市下垫面区域,造成持续的大气污染,形成PM2.5的灰霾天对人体造成危害。

城市热污染:由于蒸发减少开成干岛,水蒸发带走的潜热减少,形成城市大气热岛,伴生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热污染。

治 理

增加植被、增加分散水域、增加人工喷泉和喷雾设备、增加楼顶绿化与喷水系统、增加道路雨水收集与蒸发补偿系统。

实际上呢,干与湿并不是简单地指下雨或没下雨,所以两者也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哦~

干岛效应,指的是城市空气的湿度较小,归根结底,是城市的蓄水能力较差。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水分,大部分是通过蒸发和蒸腾得到的。城市中的地表水体相对较少,植被也相对稀少,实际蒸发和蒸腾的量并不算大,所以空气中的水分相对植被覆盖率较好的郊区来说算是比较少的,故名为“干岛”

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是指大城市内高层建筑使空气循环bai不畅,盛夏空调、汽车尾气加重热量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且越积越厚,最终导致形成降水的现象。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峰高量大的暴雨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形成原因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解释称,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观测事实和理论分析表明,城市化有使城市云量增多的效应,低云量的增加更为明显。历史资料显示,城市云量有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趋势。城市和郊区农村的低云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导致市区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农村多的原因主要有:

① 城市的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使市区内的上升气流加强,有利于云的形成。

② 城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凝结核,尽管绝对湿度小,但吸湿性凝结核的增多仍然有利于云的形成。

③ 城市的摩擦阻碍作用使得锋面、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在市区的移速减慢,云层在市区滞留时间加长;建筑物加大了空气的被迫抬升,有利于云,特别是低云的增加。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在理论机制的研究方面尚存在某些争论;但近年来的观测事实表明,在市区及城市下风方的地区(距市中心几十公里),有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根据上海汛期(5~9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最大降水量中心位于市区,向外逐渐减小,市中心的降水比郊区多约60mm。其他城市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雨岛”。

现在美国方面的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雨岛”效应也有随城市规模扩大而逐步增大的趋势。

城市市区雷暴和雹暴的出现次数也比郊区多,这是因为市区受城市化的影响,发生强对流的机会要比郊区农村多。

形成城市“雨岛”的原因与形成城市云量增多的原因基本相同,但降水需要有更强的上升运动和冰核存在。

最后归纳:现在知道了吧,雨岛效应是指在城市热岛环流的推动下,因为水汽上升引起的,这种降水有的称其为城市雨。

灾害与治理

雨导效应危害

城市化导致的雨岛效应弊大于利, 雨岛效应集中于暴雨和汛期,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区域性内涝,加剧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增大的雨洪将使流域侵蚀加强,非点源污染加大,使受纳水体的污染情况恶化及河道蓄水池淤积加速。城市化引发降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后果对城市经济生活不利。

治理

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增强环保意识、认清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适当安排不同土地利用区位置,才有可能减小影响程度。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加以调整,保证绿地在城市中所占有的比例。城市规划法应当对这样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在城市规划中的绿地面积做出明确的要求,并对破坏绿地和城市水体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同时,还需要对各种热源的布局做出合理规划的要求。要降低“雨岛效应”,一是要减少“热岛效应”;二是要尽可能减少城市建筑物的高度集中;三是要减少城市空气污染,以减少城区空气中凝结核。

归纳总结

雨岛又是什么呢?城市常常产生-种特别的降水,这是在城市热岛环流的推动下,水汽迅速上升弓|起的。也叫城市雨。

城市雨的形成主要依靠两点:

-是城市中丰富的尘埃。这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这凝结核是啥玩意儿?实际上,我们 看见的雨滴中都藏着一粒小小的灰尘。水汽凝结的时候,会附着在某个固体上面,而灰尘这般大小的事物便是不二之选。这些作为雨滴附着的固体便被成为凝结核。

二是城市排放的热量,这些热量使得城市较为安静稳定的大气迅速上升,虽然空气中水分含量 并不算多,但是迅速的上升则让这些水汽迅速遇冷,在一定的高度 ,水汽便附着在尘埃上,形成云,水滴越积累越多,重動向下作用,便形成了雨。

由此,雨岛效应便产生了。

所以,干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并非矛盾,更何况,他们的产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共同点,从这两者效应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一些环境状况,由此,我们便能对城市生态有更深入的认识。

所以要,爱护环境多种树!

“湿岛效应”

湿岛的种类有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市区夜间经常出现凝露湿岛,天气稳定又无低云、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降温快,结露多,空气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压即迅速降低;市区因热岛效应,气温较高,结露量较少,空气中水汽压高于郊区,形成城市湿岛。上午温度上升后,露水蒸发,郊区空气中湿度迅速增加,市区转为干岛。凝露湿岛以8月最多,7月和10月其次,4月和1月较少。雨天湿岛是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雨天湿岛以4月最多,7月次之,8、10两月再次之,1月最少。

雾天湿岛常是在有雾时,雾滴与周围空气间进行水分交换,市区较暖,饱和水汽压较高,能容纳的水汽量较郊区为多,形成雾天湿岛。结霜湿岛是市区有强热岛时,结霜量小于郊区,空气中的水汽压比郊区大,形成结霜湿岛。雪天湿岛的形成与雨天湿岛相似,但因气温低、热岛效应小和风速稍大等,其湿岛强度较弱。

湿岛效应:上海市区各月的夜间都有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湿岛。出现次数和种类以1月为最,但其强度偏弱。7、8月其次,其种类较少但强度甚大。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具有过渡性质。湿岛的种类有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市区夜间经常出现凝露湿岛,天气稳定又无低云、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降温快,结露多,空气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压即迅速降低;市区因热岛效应,气温较高,结露量较少,空气中水汽压高于郊区,形成城市湿岛。上午温度上升后,露水蒸发,郊区空气中湿度迅速增加,市区转为干岛。凝露湿岛以8月最多,7月和10月其次,4月和1月较少。雨天湿岛是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雨天湿岛以4月最多,7月次之,8、10两月再次之,1月最少。雾天湿岛常是在有雾时,雾滴与周围空气间进行水分交换,市区较暖,饱和水汽压较高,能容纳的水汽量较郊区为多,形成雾天湿岛。结霜湿岛是市区有强热岛时,结霜量小于郊区,空气中的水汽压比郊区大,形成结霜湿岛。雪天湿岛的形成与雨天湿岛相似,但因气温低、热岛效应小和风速稍大等,其湿岛强度较弱。

“雾岛效应”

所谓“雾岛效应”,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伦敦近年来进行了环境治理后,雾日大大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除了正常的雾外,有人把城市的“烟雾”也包含在其中,这样象洛杉矶著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被视为城市雾岛效应的一个实例。

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推荐关注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请四连点击: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关于全国I卷高考地理第二题的疑问
【地理视野】什么是热融湖塘?你不知道的“肥岛效应”,
高考中的25大地理效应
干货 | 区域地理60个重要知识点
城市的“六岛效应”
2023年福建省考行测备考技巧干货:常识速记之古诗中的季节与花
【备考干货】史上最全区域地理考点总结,附高考区域地理24个出题点!
【备考干货】什么是热岛效应?有哪些常见考点?附专题设计
【地理视野】关于热岛效应,你需要知道这些!
高考改革后将“翻身”的“小四科”,初中生暑假如何准备?

网址: 【备考干货】一文详解高考地理常考的城市五岛效应?!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598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效应”系列第六讲
下一篇: 阿布扎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