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则式庭院中,多用对植、行列植景观;在自然式的庭院园林绿地中,则多运用植物的自然姿态进行自然式造景。如在大门、主干道、整形广场、大型建筑物附近,多用规则式植物造景;在自然山水园的草坪、水池边缘,多采用自然式的造景。在平面上应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轮廓线;在树林中要注意透视线,总之,要有植物景观的总体大小、远近、高低层次效果。优美的园林植物景观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园林艺术构图要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缓慢过渡,相互间又要形成对比,以利观赏。
3、根据园林植物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因地制宜选择适当植物种类
庭院绿化要选择易活、耐修剪、抗烟尘、干高、枝叶茂密、生长快的特性,山地绿化要选择耐旱植物,并有利于山景的衬托;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
4、要有合理的密度
植物的密度大小直接影响绿化景观和绿地功能的发挥。树木造景设计应以成年树冠大小作为株行距的最佳设计,但也要注意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相结合。采用速生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复层绿化。
5、全面考虑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香形的统一对比
植物造景要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及其生态条件的不同,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使园林绿地的各个分区地段突出一个季节的植物景观。在游人集中的地段应四季有景可赏。植物景观组合的色彩、芳香、个体、叶、花的形态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主次分明,从功能出发,突出某一个方面,以免产生杂乱感。
二、 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2.1 注意地域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不同地域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因此,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要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并能够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达到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情操的目的。
2.2 注意季相在植物景观配置过程中,要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为使植物之间不会造成视角上的抵触,应在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树种开花时,不要有其他树种开花,而在其他季节主要树种花凋谢之际,其他树种能够开花托景。其前提是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长规律,掌握各种树木生态习性。园林中各种树种相继开花,延长了花期,丰富了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都可赏花,而且所赏的景色不同。
2.3 注意层次一是要主次分明,即主要突出某一树种进行栽植,其他树种进行陪衬。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方式,这样不仅可欣赏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二是要分层配置,即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对不同高度、不同叶色、不同花色的植物进行搭配,应由低到高,前后栽种,穿插组合,使其能够互为背景、互相衬托,以构成色彩缤纷的多层树丛,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从而给人们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4 注意空间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围合空间可分为封闭性空间(四周全被遮挡)、半开放性空间(有开阔视野,有封闭视线)、开放性空间(视线通透)、冠下空间(树冠郁闭后的树下空间)、竖向空间(视线向上)等几种形式。不同地形、不同绿地应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
2.5 注意变形人们对景观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过视觉来获得,设计者引导游人视线成功与否决定了景观的优劣。通透、远近等视线效果方式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不同树种将会起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在植物配置中,认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等,从而创造出适时、适地、有韵律的植物景观,以满足观赏者的视觉审美要求。
2.6 注意烘托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不同的差别。在视线开阔、立面严、体型较大的建筑物附近,应选用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应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而对于与山石、喷泉、雕塑、建筑小品等的相配,植物应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起到烘托作用,从而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
2.7 注意意境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创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造景风格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篇章赋予了各种植物材料人格化的内容,借助植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能够让人们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升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