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体检10年未作出癌症预警”登上新闻热搜,张女士在爱康国宾体检近10年,从未收到癌症风险提示,结果在2024年被确诊癌症晚期。这一痛心的遭遇,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划开了商业体检行业光鲜包装的“脓疮”。当“年年体检”变成“步步惊心”,我们不得不问那些高价推出的体检套餐,究竟是在守护健康,还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
在热搜的评论区下,网友发出的吐槽也令人触目惊心:有的人在体检机构查出“乳腺增生”转头去医院就被确诊为乳腺癌;有的身体毫无大碍,但却在商业体检中心检查有肾囊肿,甚至更有网友晒出图片同一份血液样本在体检机构显示HPV阴性,三甲医院检测为阳性。这些商业体检机构正用“流水线式筛查”和“话术式的报告”,将消费者的健康焦虑转化为利润,却在真正的疾病预警面前“失声”。
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商业体检机构内部医生的资质不够,而是它早已背离了医疗本质,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信任骗局”。商业体检机构用“专业团队”“精准预防”“名医专家”等宣传造势,挖空心思让消费者落入圈套。而消费者花天价购买的体检套餐却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医生资质无从考证,检查时间压缩到三分钟,甚至半小时就能做完全身大筛查。检查报告更是“流水线式作业”,根本没有从病人角度出发,“利益+省时”成了检查的第一标准。就像张女士案例中,“钙化灶”本应是癌症的重要信号,却被轻描淡写地写入报告,既无进一步检查建议,也无风险提示。这种“重营销轻医疗”的模式,本质上是将体检从“健康预警”异化为“消费服务”,用“套餐金额”衡量健康价值,用“检查项数”替代专业判断。
打破这场自欺欺人的骗局,亟待重建行业规则,一方面,明确商业体检的边界,它不能替代临床诊断,机构必须认清筛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力度,将漏检等医疗事故加大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完善法律体系,明确“重大漏检”事故的赔偿金额及惩罚措施,让消费者健康权受到侵害时获得应有的救济。
健康不是一场交易,体检也不是一场豪赌。我们花高价买的体检套餐,应是专业的判断和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张废纸般的报告。商业体检若不回归医疗本质,终会在信任崩塌中失去立身之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1/52/15137407.html
相关知识
体检=有病?不体检=没病?防癌体检到底有没有必要?今天一次说清楚!
“防癌体检”是在花冤枉钱吗?不同年龄段,最该查什么?
体检最该查什么?这份父母健康体检清单让你不花冤枉钱!
我们该如何体检
(最新)健康体检花名册
体检(健康管理)科简介
健康体检的八大意义 体检中心
体检加项内幕:花费近万元的健康迷雾
健康体检一般花多少钱?
优健康体检查询app下载
网址: 十年体检难防癌,商业体检的“健康谎言”该戳破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74076.html
上一篇: 【小陇画报·359期】永靖:树梢 |
下一篇: 待花开等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