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十年前,在读历史教学论研究生时,导师经常在我们面前重复这句话。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细节决定成败。”一件事或一项事业,它的成败荣辱往往不在那些大关节上,而是在一些细微末节之中。见微知著,从对细节的态度、处理和用心处,我们常常能看到事物的发展走向和它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像教育,它的复杂性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成败和人才培养的因素众多,但那些关键因素往往老早就隐藏在一些教育细节当中。
2018年10月1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作出的贡献。21世纪以来,算上少数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日本科学家,日本科学家中已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那么,很多人就开始关心: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有很多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有的从“菊与刀”代表的日本文化模式出发,有的从日本纸币上的人物头像所表现出的社会价值观导向出发,有的从日本国内的科教政策、科研环境、学术评价机制出发,等等。但最引人关注的是,探讨日本“诺奖”背后的教育因素。比如,日本的父母注重对孩子的启蒙和引导作用,学校教育注重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自由度较大,有意义的生活教育课程丰富,注重科技创新教育,等等。
一个国家的诺贝尔奖数量并不能完全和它的教育成败划等号,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教育的水准和质量。探讨日本教育的相关文章,限于篇幅和作者的阅历与见识,对日本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细节挖掘与分析并不到位。
幸好,近期读到了一本叫《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的书。该书以时间为坐标,对日本国立小学一年365天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细致地记述,包括学校管理、师生关系、课程建设、家校合作、校园活动等,内容详尽、生动、有趣,而且披露了大量的教育细节,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该书作者叫谭琦,是一位翻译,目前在日本东京外语学院任教。她的儿子檀聪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日本一所名为“学艺附小”的国立小学国际班读六年级。这本书就是作者以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对儿子这一年学习经历的详细记录。“从决定让儿子去日本上学,到陪他在日本国立小学度过一年的校园生活,我得以亲身经历、深入了解和思考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作者说,形式的不同和内容的差异,在根本上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教育目的和理念上的分歧。
“学得少、做得多、写得多。”这九个字是作者对日本小学教学特点的高度概括。儿子说,支撑了他在学艺附小365天的是来自老师的一句话:“不懂日语没关系,只要有笑脸,一切难关都可以渡过。”作者和她儿子在该书最前面的这两句话虽然简短,却反映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的教育理念,让人印象深刻。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一书呈现出的很多教育细节,令人惊叹:教育的真谛往往就存在于那些貌似微小的细节当中。
注重教育活动中的仪式感。在教育方面,中国人非常注重实际,不太看重一些形式性的东西,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然而,日本人却非常看重仪式感教育,把入学仪式和毕业典礼看得非常重要。在这些仪式上,父母都要着正装陪孩子出席,而且要佩戴胸花。胸花的色调也有讲究,入学典礼要鲜艳的,毕业典礼则要淡雅的。因为鲜艳的胸花可以突出庆贺的气氛。至于淡雅的胸花,是为了避免喧宾夺主,不过分突出自我,注重个人与周围环境的调和。典礼上一般要有学生代表上主席台做自我介绍,其内容也有规定,一般包括四项: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有什么兴趣爱好、请大家多多关照。“日本学生从小学就要掌握自我介绍的发言要领。”作者说,教育就是在任何生活细节中灌输正确的方式。
一首歌曲都承载着教育的目标。孩子上学第一天的学习内容是一首歌曲,叫《上学以后》。这首歌是所有日本人都会唱的。它的内容是:“上学以后/能交一百个朋友吗/要一百个人一起吃饭/在富士山顶吃团……上学以后/能交一百个朋友吗/要一百个人一起跑/绕着日本跑一圈……”“上学以后,能交一百个朋友吗?”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目标。“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科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掌握社会常识,积极参与扫除、配餐等各种活动,还有交朋友。”作者说,儿子檀聪一直坚持“先交朋友再学习”的观念,在中国一直不被认可,到了日本以后变得如鱼得水。当年,和檀聪同时转学日本的还有一个上海女孩,由于习惯了中国式教育,只抓学习,不参与集体活动,也不主动交朋友。虽然成绩优秀,但总挨老师批评,家长被面谈,得不到学校认可。
教育渗透在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当中。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开设家庭课。家庭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提高对家庭生活的关心度,并理解其重要性。家庭课不是简单的兴趣班,而是五年级至中学毕业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这些家务课程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其技能和方法,更在于人际关系和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环境教育。在家庭课上,学生将学会收拾东西的顺序,如何有效利用空间,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节约能源等。家庭课不只是停留在生活领域,而是和各门学科知识结合,真正把知识和真实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另外,在日本学校,午餐也是课程和教学。学生要学会自己配餐,吃饭要排队,还要遵守很多规矩。日本学校的营养师必须持有营养师和教师双重资格证书。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一位营养师非常有哲理的话:“持续重复一些日常小事,慢慢地便形成了一种素养,养成了一种文化。”
学生手册的内容细化到极致。檀聪一入学学艺附小就领到一本A5大小的蓝色小册子,叫《菊子手册》。这个手册发到学生手里要贯穿一至六年级,学校通过这个手册的明细对学生实施管理,并推进教学。学艺附小的校徽是菊花,学校称作“菊子园”。菊花,寄托了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像菊花一样坚韧、明亮、纯洁地成长。《菊子手册》的内容非常详尽,有每一年俱乐部活动的记录页,有学生一条条的请假规定,有对学生家长的十项要求,有生活团活动的记录,还要学生在上面的相关位置填上从家到学校的交通路线,并画出从离家最近的电车站、巴士站到学校的地图。另外,《菊子手册》还要写上具体的生活目标。比如有的学生:“跳双绳1分钟不中断”,有的学生写:“跳箱能前滚翻”。可以说,《菊子手册》承载着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有图景。
非常重视写作和演说。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写作被称为“作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内容。至于演说,因其不是考试内容,几乎不在正规教育的视野之内。日本的中小学却非常重视写作和演说。檀聪刚到日本参加六年级的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并没有数学、英语等学科,而是写作、做手工和折纸。作者说,儿子檀聪经历了日本一年的校园生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10分钟以内可以完成200字内容。因为在日本,“国际生”要每天写日记,还要交给班主任老师批改和检查。日本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意、表达、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毕业时,六年级学生要完成一部100页稿纸的将近10万字的《成长记》。在中国,要完成10万字的内容,别说小学毕业生,就是高中毕业生也未必能够完成。和写作密切相关的就是演说。日本学校要求学生撰写各种文字,包括日记、作文、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特别是各种调查报告和小论文,要在同学面前进行公众演说。其实,写和说,并非教育中的小事,它们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除了上面这些教育细节,《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一书还详细记述了日本的移动教室、临海学校、大远泳、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一一讲述和解读日本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及其文化背景时,还附上了儿子的日记作为参证。
该书严格按照时间进程来写,既有一年四季的“大时段”叙述,也有学校一日的“小时段”细则。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操作价值的教育书籍,也是目前所见到的对日本小学教育介绍最详尽、最具体、最生动的一部书。
如果说这部书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照片较少。书中介绍的很多教育细节,其实完全可以用照片呈现出来,和文字配合起来,会更形象、更具传播力。有意思的是,在我刚读完这部书没几天,就在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的教师工作坊课堂上看到了很多有关日本小学校园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教育意涵和《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一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互相印证。此后,我对《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这部书又多了一份敬重与珍视。
现在有些人对日本的情况颇有微词,但我觉得李玉贵老师说得好:“只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行,管他是哪个国家的呢!”
2018年10月25日晚于云栖阁
相关知识
读《日本国立小学365天》 | 日本教育:如何在细节处彰显品质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外来研究员汤绍玲博士来我院讲学
开发花卉校本课程 彰显特色办学品质
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历史研究的诗路花语
日本插花作品欣赏——岁寒三友
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探秘日本牡丹:种植历史、花语及文化意义
六月的日本|季节性旅游指南|【官方】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
日本艺术中的动物之变:从马形“埴轮”到小猫
网址: 读《日本国立小学365天》 | 日本教育:如何在细节处彰显品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75514.html
上一篇: 浏阳新翰高中商南花老师的新书在京 |
下一篇: 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