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加姚 通讯员 陈丽
“野水平溪桥,波翻蓼花乱。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更是祖祖辈辈经年累月手口相传的智慧。过去,竹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扁担、竹匾、竹筷……平日里,人们出行喜欢挎上竹篮,这叫“上镇篮”;夏日,一张竹席带来清凉好眠。
曾几何时,在小昆山镇沈溇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手艺。如今,这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开设课程、走入社区,小昆山镇正努力使这项技艺代代相传。
“老松江”的牵记
冬闲时候编篮或送去跨塘桥西的庙里,春耕之前用竹杠挑着去街上卖篮,这是老一辈松江人的牵记。
沈溇竹编技艺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还可以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左手捏竹子,右手握竹刀,对准竹子头部,稍稍用力一顶,竹刀顺势将竹子一劈为二,再劈为四,直分到竹条符合尺寸要求为止。分开的竹条制成蔑条需要真功夫。竹刀锋利无比,一不小心会碰破手指出血。然而匠人完全是得心应手地操作,使篾条一根接一根不断。竹刀一削,刚直的竹子削成粗细均匀的竹条,再将竹条编织成竹篮。
“老物件”焕新生
20世纪80年代,钢铁、塑料和铝材制品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竹业迅速没落,小昆山传统竹业发展戛然而止。虽然竹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仍在坚守。
作为沈溇竹编这一区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近八旬的雷仁元是松江竹业史上的一颗明星。“竹编的技艺独特、制作精巧,还耐干燥、不易虫蛀,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雷仁元拿出的竹编制品,有三角眼、方眼、六角眼等多种形状。“竹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其花样、图案、工艺都值得后人传承和创新。通过创新,新时代的竹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如变成礼盒、摆件、艺术篱笆等。”雷仁元说。
竹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竹编课作为小昆山镇暑期特色课程之一,每年吸引不少学生前来体验。“非遗项目不能断层,我们要实现活态传承。”小昆山镇文化活动中心相关负责人夏文斌说。
相关知识
四川诸多文创品牌融入蜀绣、竹编等非遗元素 让大熊猫“代言”
【非遗】竹编(道明竹编)
竹韵送清风 指尖传非遗 龙池社区非遗竹编体验活动
云浮:惊艳!当非遗竹编艺术融入花车
知非遗传统 传竹编技艺
非遗古韵——七彩竹编画
东浜社区开展“探索非遗之韵,乐享竹编之趣”非遗竹编画体验活动
爱上国家非遗 ——四川竹编
【多彩非遗】咸丰竹编技艺
四川青神:非遗年味浓 竹编放光彩
网址: 非遗沈溇竹编走出创新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77880.html
上一篇: 大山里的手艺人竹篾编织致富经 |
下一篇: 探秘编竹篮手艺:大学生的非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