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将疫苗递送至树突状细胞(DC)仍然具有挑战性。
2025 年 2 月 13 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宫宁强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王琎琎、张宇轩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vaccines to dendritic cells by mimicking the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of antigens in xenotransplant reje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通过模拟异种移植排斥反应中抗原的加工和呈递过程,可将疫苗靶向递送至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更强的抗病毒抗体。
在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异种移植组织排斥过程中快速且强烈的抗原加工和呈递,可利用暴露组织特异性抗体的异种细胞膜来源的囊泡将多肽抗原和 mRNA 编码抗原递送至树突状细胞(DC)。
在黑色素瘤小鼠和胸腺瘤小鼠体内,异种细胞膜来源的囊泡封装肿瘤来源的抗原肽,或涂覆于编码肿瘤抗原的 mRNA-LNP 表面,引发了强烈的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反应,从而抑制了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
用涂覆有异种囊泡的 LNP(LNP 中封装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 mRNA)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其诱导的抗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 IgG 和中和抗体滴度分别约为商业化 mRNA-LNP 疫苗所诱导的滴度的 32 倍和 6 倍。
该研究还表明,模拟异种囊泡上的 IgG 与树突状细胞上的 Fc 受体之间的生物识别作用的优势,或许能证明评估在人类中使用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的安全风险是合理的。
相关阅读:
2023 年 9 月 11 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吴雁及宫宁强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Suppression of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during CAR-T-cell therapy via a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interleukin-6-adsorbing hydroge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了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抗体的温敏性水凝胶,在 CAR-T 细胞输注前皮下注射,能够在细胞因子风暴(CRS)期间显著降低 IL-6 的水平,从而预防细胞因子风暴这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副作用,同时还保持了 CAR-T 细胞治疗的抗肿瘤疗效。此外,注射的水凝胶在冰敷冷却后会发生凝胶-溶胶状态转换,从而可被注射器轻松取出。
2023 年 9 月 11 日,宫宁强、韩雪祥、薛璐璐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题为:In situ PEGylation of CAR T cells alleviates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and neurotoxic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原位聚乙二醇化 CAR-T 细胞,能够在不影响 CAR-T 细胞肿瘤杀伤效果的情况下,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neurotoxicity)。这项最新研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单独使用材料调控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疾病治疗,原位聚乙二醇化 CAR-T 细胞为更安全的 CAR-T 细胞治疗提供了巨大希望。
2024 年 2 月,宫宁强作为第一作者,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期刊发表了题为:Small-molecule-mediated control of the anti-tumour activity and off-tumour toxicity of a supramolecular 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切换的双特异性 T 细胞纳米接合器(SiTE),基于该方法开发的 CD3×HER2 双特异性抗体诱导了强烈的肿瘤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反应,防止了肿瘤复发。更重要的是,使用已获 FDA 批准的小分子药物金刚烷胺(AMD)分解超分子聚集体,使T细胞与肿瘤细胞分开,停止 CD3×HER2 产生的肿瘤非靶向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
2024 年 9 月 2 日,宫宁强作为第一作者,在 Nature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题为:Tumour-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ct as a barrier to therapeutic nanoparticle deliver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肿瘤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主要为外泌体)可作为递送治疗性纳米颗粒的屏障,对抗纳米颗粒向肿瘤的递送,而敲低控制 sEV 分泌的 Rab27a 基因,能够改善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并显著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2024 年 7 月 1 日,宫宁强作为第一作者在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nhancing in situ cancer vaccines using delivery technologies 的综述论文。
该综述从癌症免疫循环入手,对增强原位疫苗效果的实体瘤药物和基因递送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从促进肿瘤抗原的释放、增强肿瘤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克服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概括分析了不同类别、不同特性和靶向不同区域和细胞类型的递送技术。此外,该综述还系统总结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基于递送技术的肿瘤原位疫苗研究进展。最后,在肯定肿瘤原位疫苗发展前景的同时,概述了其存在的临床问题,并对未来新型递送系统开发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343-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3-01084-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3-01646-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3-01147-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1961-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3-024-00974-9
原标题:《Nature子刊:梁兴杰/宫宁强团队通过模拟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将疫苗递送至树突状细胞》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新型纳米材料可增强树突状细胞疫苗抗新冠病毒作用
什么叫细胞免疫疗法,树突状细胞免疫疗法
关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的介绍
天然多糖作为树突状细胞免疫增强剂发挥抗肿瘤作用,Frontiers in Oncology
负载抗原的鞭毛细菌通过皮内注射增强适应性免疫反应,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基因编辑移植肾存活184天迈开国内异种移植成功第一步
国内首次,异种移植存活超过半年!猪的器官有望移植给人
Nature系列综述:诺奖团队系统总结用于增强肿瘤原位疫苗的递送技术
研究发现特定免疫细胞可阻止免疫系统攻击有益细菌
Science评述:利用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疗法设计中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网址: 通过模拟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将疫苗递送至树突状细胞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85660.html
上一篇: 重组人源化XVII型胶原蛋白及其 |
下一篇: 何谓基因工程?它对遗传学研究,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