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菜就是茼蒿。茼蒿又名蓬蒿、蒿子杆。原产于地中海,唐朝时传入我国。在欧洲它是种在庭院中的观赏植物,来到中国后才渐渐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我们这里大多数人都习惯称它“蓬蒿”。茼蒿之名,在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最早用于药材。它的根、茎、叶、花皆可入药,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清痰的功效。孙思邈说,吃茼蒿可以“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菊花菜则见于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因花形似菊,且有菊之甘香,故称为菊花菜。我喜欢这样的解释,所以一直这样称呼它。菊花菜含水量大,一经热烫,体积缩小得厉害,下了一大锅,却炒出一小碟。古时有不明理的丈夫,怀疑妻子馋嘴偷吃,就大打出手。所以有些地方,它还被称为 “打老婆菜”。
菊花菜叶柔而嫩,清爽可口。吃法多样,可炒、可凉拌,还可蒸着吃。作为菜肴,古往今来对菊花菜的评价都挺高。元代王祯的《农书》说“可为常食”。在《素食说略》里,清代恭宝辰说菊花菜用水焯过,凉拌放香油、醋、盐味道十分好。我们这里,每年清明节这天有吃菊花菜蒸米粉肉的习俗。把菊花菜洗净,趁水未沥干时洒上适量干米粉拌匀,放于蒸笼里,铺上裹着厚厚米粉的五花肉,旺火蒸熟。蒸出来的菊花菜,充分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吃上去筋筋的,糯糯的,又少了点呛鼻的清气。而蒸出来的五花肉,则有一种特别的似有若无的青草香,回味深长,极具特色。只是至今我都不知这习俗的来龙去脉,也许,这只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而这种朴素的约定俗成,往往具有一种源远流长的魅力。
菊花菜春、秋、冬季皆可播种,春、夏、秋三季可随时采摘。它耐寒性强,上市早。是春天最早的时令菜之一,故又名春菊。《本草纲目》曾记载:“九月份下种,冬季及明年春采食,茎叶肥嫩,微有蒿气……”春天的菊花菜很好看。几场春雨落下,有着逼眼的亮绿。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诗中的“青蒿”,便是茼蒿,也就是菊花菜。乍暖还寒的日子,当悠悠的春水慢慢变宽,炒一碟碧油油的菊花菜,挟一筷子放入嘴中,轻轻咀嚼,幽幽的清香便从齿颊间开始弥散,渐渐地,五腑六脏溢满了春天田野里的甘醇和鲜香气息。
菊花菜从春天可以一直吃到万物变苍黄的深秋,那嫩爽青鲜味儿能够一直保持不变。菊花菜不仅风味宜人,而且栽培容易,田间、路旁、沟畔、农家院落的屋后墙角,都能看到它细长的叶片,只要是有土的地方,它都能萌芽、开花,凡俗卑微,却生生不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回到故乡山阴(浙江绍兴)时写道:“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诗人空有一番爱国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只有在种菊花菜的菜圃里,才能逃离人世的烦恼。
我们这地方,还传菊花菜有清热败火、明目利胆的药效。前段时间,生眼疾,天天都买菊花菜吃。吃菊花菜,我最喜欢清炒,不用任何厨艺。油烧热,放菊花菜,急急翻炒两分钟便可出锅,除了一小勺盐,什么都不用放,让那味蕾与菊花菜的辛香尽情缠绵。带着一点儿苦,似药味,又似菊香,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甘甜。这样的滋味,与秋天的滋味十分契合。隐忍,忧伤,收着,敛着,独辟蹊径,酿成一种独特的芬芳。咀嚼着它,也一并咀嚼着秋天。
( 来源:安庆晚报 )
相关知识
蒜蓉炒菊花菜怎么做
桑、菊花菜、香菜种植模式
菊花菜的种植方法简介
菊花菜和茼蒿的区别
苦菊与菊花菜的区别是什么呢
以下哪种蔬菜有菊花菜的别称
以下哪种蔬菜有“菊花菜”的别称,茼蒿还是花椰菜?
吃花菜好处
拿下这些菊花菜,“大菊”在握
干煸花菜的做法
网址: 菊花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85822.html
上一篇: 绿植养护:青蒿的病虫防治和主要价 |
下一篇: 茼蒿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