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徒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译】董昭字公仁,济阴郡定陶县人。被推举为孝廉,担任睰陶县县长、柏人县令,袁绍又任命他为参军事。袁绍在界桥迎击公孙瓒,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官员因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依附他。袁绍得知后,派董昭兼任钜鹿太守。问董昭说:“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董昭回答说:“我一个人的微小力量,不足以消解众人的计划,我打算通过欺骗取得信任,假装有和他们商议的内容一样的想法,等到得到了具体情况,就按照实际情况来临时改变控制他们的办法。计划是临时制定的,还不能说清楚。”当时郡中大族孙伉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动摇当地官吏百姓。董昭到了钜鹿郡,伪造袁绍的檄文在郡中宣告说:“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张吉的口供,他们将要进攻钜鹿,贼人那边,原来的孝廉孙伉等人做为他们的内应。檄文发到郡里,就会将这些人收押起来以军法处置,只惩罚他们自身,不会牵连家人。”董昭按照檄文上的诏令,立即将孙伉等人斩杀了。郡中人都很仓皇惊恐,董昭就依次安慰他们,于是大家都安定下来。事情解决完毕,董昭将事告诉袁绍,袁绍很是赞赏。恰好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杀害,袁绍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当时郡中混乱,贼人有上万之数,他们派使者互相来往,进行市场交易。董昭很注重这种情况,趁机离间他们,趁着他们力量虚弱时突然袭击,就取得巨大胜利。两天的时间,插着羽毛的军事文书就三次送到。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供职。张邈和袁绍心有怨恨,袁绍又听到谗言想要给董昭治罪。董昭想要到汉献帝那里,走到河内,被张杨留下。董昭通过张杨将印信和绶带归还朝廷,朝廷任命他为骑都尉。当时太祖兼任衮州太守,派遣使者到张杨那里,想跟他借路通行,往西到达长安,张杨没有同意。董昭劝说张杨:“袁氏、曹氏现在虽然还是关系密切的一家,但势必不能长久。曹操现在虽然实力稍弱,但确实是天下间的英雄,应该和他结交。况且现在刚好有机会,应该帮助他联通朝廷,并上表推举他;如果事情能做成,那就永远是深厚的情分。”于是张杨为太祖联通朝廷,并上表举荐他。董昭帮太祖写信给长安的李傕、郭汜等将领,分别依据他们的地位轻重表示殷勤友好。张杨也派使者到太祖那里。太祖赠送张杨良狗名马、金银财帛,于是跟西面有了来往。天子在安邑的时候,董昭从河内前去拜见,天子下诏任命为议郎。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封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太祖朝天子於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书,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诣奉。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以昭为冀州牧。
【译】建安元年(196),太祖在许县平定黄巾军,派使者到河东地区。适逢天子返回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之间互相抵触,关系不好。董昭因为杨奉军队势力最强大同时又缺少结援相助的党羽,就以太祖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我一听闻将军的名声,仰慕您的高义,就怀着赤诚之心。现在将军战胜巨大的困难,返回旧都,辅佐天子的功劳,世上没有能比较,多么美好啊!现在众多奸恶之人侵扰中原,天下还没有安定,天子和朝廷是最重要的,我们该做的事就在于维护和辅助他们;一定要依靠众多贤人来肃清朝廷秩序,实在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独自建立起来的。人的心腹和四肢,本来是互相依靠仰赖的,其中一部分不完备,那人就有缺损了。将军您应该作为都城里的主管,我作为外部的志愿。现在我有粮食,将军有兵马,互相帮助,就足以相互阶级了,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一起经受。”杨奉收到书信很是高兴,告诉众位将领说:“衮州的各路人马已经近在许县,有兵马有粮食,是国家应该依赖仰仗的。”就和众人一起上表请求任命太祖为镇东将军,承袭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董昭调任符节令。太祖到洛阳朝见天子,拉着董昭一起就坐,问董昭说:“现在我来到这里,应该采用什么办法?”董昭说:“将军您发动义兵以诛杀残暴叛乱的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护卫王室,这就是跟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一样的功业了。但下面的众位将领,各有不同的想法,未必愿意服从您,现在您留在京城匡扶天子,形势会有所不便,只有将天子转移到许县了。但朝廷中人四处流离,刚刚返回故都,远近之人都在盼望,希望能迅速安定下来。现在又转移圣驾,就不能满足大家的心意。实行不同寻常的事,就会有不同凡响的功劳,希望将军选择好处多的做法。”太祖说:“这就是我原来的想法。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的部队精锐,难道他不会成为我的隐患吗?”董昭说:“杨奉缺少党羽的援助,会独自来呈献礼物表示归顺。镇东、费亭的事宜,都是杨奉决定的,又听说他写信下令对 士兵加以约束,足够看出他的诚意。应该经常派使者带着厚重的礼物前去表示答谢,以安定他的心意。就说'京城没有粮食,想要让天子暂时转移到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粮食比较方便,就没有严重缺乏粮食的担忧了’。杨奉这个人勇猛但缺少思虑,一定不会怀疑,等到两方有了使者的来往,就足够确定计策了。杨奉怎么会成为拖累呢!”太祖说:“好的。”立刻派使者到杨奉那里。将天子迁移到许县,杨奉因此失望,和韩暹等人到定陵施暴劫掠。太祖没有回应,暗中前去攻打杨奉在梁县的军营,军营中的人要么投降要么被杀,没有多久就平定了。杨奉、韩暹失去了部队,往东向袁术投降。建安三年(198),董昭转任河南尹。当时张杨被手下将领杨丑杀害,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固守城池等待袁绍的救援。太祖让董昭独自一人进入城中,劝告薛洪、缪尚等人,当天他们就率部投降了。太祖任命董昭为冀州牧。
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反。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良死后,进围邺城。袁绍同族春卿为魏郡太守,在城中,其父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昭书与春卿曰:“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且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讬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忠孝并替,难以言智。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后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译】太祖命令刘备抗击袁术,董昭说:“刘备勇武且志向远大,关羽、张飞作为他辅助,只怕刘备的想法说不清楚啊!”太祖说:“我已经答应他了。”刘备到了下邳县,将徐州刺史车胄杀了,反叛太祖。太祖亲自率军讨伐刘备,将董昭调为徐州牧。袁绍派将领颜良攻打东郡,又将董昭调为魏郡太守,跟随自己征讨颜良。颜良死后,太祖发兵将邺城包围。袁绍的同族袁春卿是魏郡太守,此时就在城中,他的父亲袁元长在扬州,太祖派人将他接来。董昭写信给袁春卿说:“听说孝顺的人不会背叛亲人去求取利益,仁义的人不会忘记主君而只顾私情,有志向的士人不会趁着动乱有非分的想法,有智谋的人不会使用诡诈之术而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确实应该这样。曹公怜悯他坚守志向,廉洁恭谨,但却脱离群体缺少同伴,所以特地派遣使者到江东,这里迎接那边遣送,现在将要到了。即使您处在偏远的地方,依附仁德高义的主君,安居在像泰山那样稳固的地方,但就算身为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那样的人,从道义的角度来讲,依然应该抛弃那边而转向我们这边,舍弃百姓而保全父亲。况且邾仪父刚开始各鲁隐公结盟,鲁国人民都赞赏他,但没有将爵位记录下来,但君王还没有任命,爵位的尊称就没有成功,这是《春秋》的要义。况且您现在所依托的是危险动乱的国家,所接受的是假借君命的命令吗?如果不努力融入群体,并且连父亲都不顾了,那这个人不能称作孝顺。忘掉祖宗曾任职的这个朝廷,安处在不正统的奸佞职位上,很难说是忠臣。忠诚孝顺不能两全,很难说是有智慧。况且您过去曾被曹公以礼征召,背叛自己的族人而疏远生父,将自己寄托的放在心上而将王室放在后面,心中想着不正当的利益而背叛知己好友,远离福气而靠近危险,抛弃明德大义而做很耻辱的事,不也是很可惜的吗!如果能迅速改变操守,尊奉天子奉养父亲,将自己交给曹公,忠诚和孝顺不会被抛弃,美名就能彰显了。应该深入仔细地考虑,早日做出好的决断。”邺城被平定之后,太祖任命董昭为谏议大夫。后来袁尚依附乌丸的蹋顿单于,太祖将要征讨他。担心军粮难以达到这个目的,就将平虏、泉州两条河渠凿开,将海水引入形成一条通道方便运粮,就是董昭建议的。太祖上表请封他为千秋亭侯,又转授司空军祭酒。
后昭建议:“宜脩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於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译】后来董昭建议:“应该研究古代制度制定分封的五等爵位。”太祖说:“设立五等爵位的人是圣人,不是为人臣子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负这个责任呢?”董昭说:“从古代以来,为人臣子匡扶天下的,没有人有像现在这样的功绩。有现在这样功绩的,没有长久处在臣子之位上的。现在明公因为自己德行不够完美所以没有能做到最好而感到羞惭,为能保住名节,没有太大的责任而感到高兴,这样的德行比殷朝、周朝更美好,位于大臣的位置上,让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实在不能不重新考虑啊。明公的威势品德虽然超过前代,了解法度,但如果不能在这基础上奠定基业,为后世万代计划,那还是做得不够啊。奠定基业的根在,在于地盘和人民,应该在这两方面有所建树,以保障和护卫自己。明公的忠诚节操已经脱颖而出,天子的威势也在脸上出现,过去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的话,朱英对春申君说的没有预期的话,没有能听到。董昭得到的不同寻常的恩惠,不敢不向您说这些话。”后来太祖就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称号,都是从董昭的建议开始的。等到关羽将曹仁围困在樊城,孙权派使者跟太祖说“我打算派兵西行而上,趁关羽没有防备攻打他。将领、公安两地非常重要,关羽丢失这两座城,一定会自己逃走,樊城被围困的局面,不用援救也会自己解除了。希望这个秘密不要被泄露,让关羽有所防备。”太祖询问大臣们该怎么做,大臣们都说应该保守秘密。董昭说:“军事事情崇尚随机应变,希望事情能合乎事宜。现在应该表面上答应孙权保密,但实际上泄露这件事。关羽得知孙权要出兵西行,如果他返回保护自己,那困局就能迅速解除,我们获得利益就很便利。可以让这两个敌人互相对峙,我们安坐等待他们疲敝的时候。如果保密而不外泄,让孙权的计划得以实现,不是最好的计策。另外,樊城中被围困的将士官吏不知道有救援来到,计算粮食的储备,就会震惊恐惧,如果他们产生了别的想法,造成的困难也不会小。泄露孙权的计划对我们有利。况且关羽为人强劲勇武,仗着自己两座城的守备坚固,一定不会迅速撤退的。”太祖说:“好。”立即敕命去援救曹仁的将领徐晃将孙权的书信射到被围的樊城中和关羽的军营里,围城中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士气大增。关羽果然犹豫了。孙权的军队去到江陵、公安,将两座城都攻克了,关羽大败。
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诏敕诸军促渡。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慼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涨。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五年,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译】文帝继位魏王,授予董昭将作大匠的职位。等到登基之后,提升他为大鸿胪,进封为右乡侯。黄初二年(221),文帝给董昭封赏食邑一百户,赐封董昭的弟弟董访为关内侯,调任董昭为侍中。黄初三年(222),征东大将军曹休在洞浦口面对长江安营扎寨,自己上表说:“希望能率领精锐士兵像猛虎一样扑向江南,攻克敌人,取得物资,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如果臣下不幸丧命,陛下也不需要为臣挂念。”文帝担心曹休会立刻渡江,派驿马传诏令阻止他。当时董昭在身旁侍奉,就说:“臣暗中看见陛下有忧虑的神色,只是因为曹休要渡江的缘故吗?现在渡江,从人事情理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困难。就算曹休有这样的想法,势必不会自己行动,还应该有众位将领的帮助。臧霸等人已经很富有且尊贵,没有其他的期望,只想要安养天年守住利禄福气而已,怎么会愿意在危险的时候将自己投入到必死的境地中,以求取侥幸获得的成功呢?如果臧霸等人不向前行军,曹休的想法自然会打消了。臣担心陛下虽然有命令他暂缓渡江的诏令,他依然还会犹豫,未必立刻听命。”在这之后不久,狂风将敌军的船只都吹到曹休等的军营下,曹休将一部分将士斩杀,又俘获了一部分,贼人就四处溃逃。文帝下令让各路军队赶快渡江。曹休的军队没有按时行进,地方救援的船只就到了。文帝亲临宛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人进攻江陵,没有能攻克。当时长江水浅,水面狭窄,夏侯尚想要率领步兵骑兵乘船进入水中陆地安营,建造了浮桥,桥的南北可以连通,商议的人大多认为江陵城一定能被攻克。董昭上疏说:“武皇帝智谋和勇武都超过常人,但在用兵上畏惧敌人,不敢像这样轻视。用兵之道,喜欢前进厌恶后退,这是一直以来最常见的。平坦的地方没有险要的地势,仍然按艰难的情况来考虑,就当做深入敌军,返回的道路应该会顺利,军队有进有退,是不能按我们的想法来的。现在驻扎在水中的陆地上,是很深入的;制造浮桥渡江,是很危险的;只有一条路能行走,是非常狭窄的:三种用兵之人忌讳的情况,现在都施行了。贼人频繁进攻浮桥,我们的防守如果有失误或者缺漏,那那块陆地上的精锐部队,就不是魏国拥有的,将会转成吴国所有了。臣私下为此忧虑,废寝忘食,但商议的人却平静自然,不认为这应该担忧,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再加上江水向来会上涨,一旦突然水位大涨,我军靠什么来抵御呢?还没有能攻破敌军,就自己先陷入绝境。为什么处在危险的地势中却不为此担忧呢?事情将会变得很危险,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件事!”文帝明白了董昭的话,立即下诏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敌军兵分前后两队,一齐前进,魏军一路人马撤退离开,不时溃散,只有将军石建、高迁得以脱身。大军撤退十几天后,江水暴涨。文帝说:“您论断这件事,多么审慎啊!就算张良、陈平可以相比,又怎么能超过他们。”黄初五年(224),朝廷转封董昭为成都乡侯,任命为太常。这一年,又调任光禄大夫、给事中。跟随文帝东征,黄初七年(228)返回,被任命为太仆。明帝登基后,进封爵位为乐平侯,封邑一千户,转任卫尉。又分封食邑一百户,赐封董昭的其中一个儿子的爵位为关内侯。
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於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译】太和四年(230),董昭代理司徒的事务,太和六年(232),被任命为真正的司徒。董昭上疏陈述不良风气的弊端,说:“凡是拥有天下的人,没有不尊崇敦厚朴素、忠诚守信的士人,且非常痛恨那些虚伪作假,不真实的人,因为他们损害教化,毁乱政事,败坏风俗教化。比较近的有魏讽在建安末年被处死,曹伟在黄初初年被斩首。陛下前后颁发的诏令,都很痛恨那些虚伪,想要消除那些邪恶的帮派,经常使用很愤怒的语言;而那些执法的吏役都畏惧他们的权势,没有能检举揭发,导致毁坏风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臣私下见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将求学审问作为根本,专门把何人结交作为本业;国家优秀的人才不把对父母兄弟孝顺恭敬、淡泊省修放在首位,竟然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作为最重要的事。他们结成朋党,连成群体,相互之间褒扬吹捧,将非议诋毁作为惩罚,将袒护称赞作为爵禄和赏赐,对于依附自己的人大加赞赏,不依附自己的就是他人的过失。甚至互相说'今生还担心有什么不能度过呢,只求众人不要勤勉,了解的东西不要太广博罢了;又对人家不了解自己有什么担心的呢,只当做是吞下药物来温和地调理自己罢了。’又听说有人让家中奴仆或者有职务的家人冒用他的名字,假冒他的身份出入来往,在宫门禁地来去自如,相互交换书信奏章,对这些事加以打探。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律法不能容忍,刑罚不能赦免的,即使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比这些更过分了。”文帝就颁发辞令严肃的诏令,斥责并罢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董昭八十一岁的时候去世,谥号为定侯。他的儿子董胄承袭爵位,董胄曾担任过郡守、九卿。
相关知识
国学知识随用随查 耀世典藏版 芳园 天津人民 2015.03.pdf
花(吴昭童)
幼儿园大班国学经典
水墨群山花枝仙鹤背景的国学主题PPT模板下载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中医养生经典必读本:闲情偶寄(李渔;邵娜)简介、价格
学国学经典 育书香校园
秋风扫落叶解箈
两枚金印揭秘三国东吴重臣张昭生前身后事(各地动态)
河北省唐山市董各庄中心小学:童心阶梯共读的探索和实践
国学=之乎者也=有面子?
网址: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三十六讲:魏书·董昭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86249.html
上一篇: 圣功既罢相,宋主疑其愁。的意思 |
下一篇: “衰病卧漳滨( shuāi b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