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生长(精选三篇)
1 实验说明
此对比试验以江苏某灌区主栽品种湖桑32为试验材料, 每项技术措施的试验均采取3次重复。全年灌水4次, 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上旬。松土2次, 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下旬。每年用地乐胺在5月份除草1次。施肥除肥料试验地外, 其它内容的试验地均在全年施肥2次:第一次在4月下旬, 第二次在6月中旬;苗木除栽植时期试验外, 其它试验苗木均是统一从浙江桐乡调入并栽植;剪伐方式除剪伐试验外, 其它内容试验均采用春伐;树型养成除树型养成试验外, 其它内容试验全部采用低千树型。
2 不同栽培技术对桑树生长的影响分析
2.1 不同栽植时期对桑树生长的影响试验与结果分析
2.1.1 不同栽植时期对桑树生长的影响试验
(1) 设计方法:
试验分秋栽埋土和春栽不埋土两种情况, 以春栽为对照。苗木统一从浙江桐乡于春、秋两次在栽植前调入。2006年末进行秋栽并在栽后封土埋苗;2007年进行春栽。两种处理株行距均为0.4m×1.5m, 面积各为667m2。其它所有栽培管理均一致。
(2) 调查内容:
成活率, 也就是调查每个处理的成活株数, 用成活株数除以总株数即为成活率;发芽期, 即桑芽有2到3片幼叶的叶身大半露出张开, 呈鹊口状的日期为发芽期;每个处理的每株条数、每株总枝条长度、单株产叶量、667m2面积产叶量。
2.1.2 结果分析
单位:%, 日/月, 条, m, g, kg。
栽植时期不同, 桑树的生产发育及产叶量也不同 (表1) 。从表1看出, 春栽不理土和秋栽埋土两个处理, 发芽期和产叶量差异较大, 其中秋栽埋土发芽时间比春栽早24天, 第一年667m2面积产叶量比春栽多113kg。同时, 秋栽成活率、平均每株有效发条数、平均株条长均高于春栽。主要是因为秋栽理土, 根系适应土壤时间长, 温度回升时活动快, 生长势强。但将主要指标产叶量进行方差分析 (表2) 得知, 两种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2 不同栽植密度与树型养成对桑园产叶量的影响试验与结果分析
2.2.1 不同栽植密度与树型养成对桑园产叶量的影响试验
(1) 田间设计
试验地点也同样设在试验区内, 栽植密度设计为4种, 即株行距分别为0.5m×1.7m、0.4m×1.7m、0.4m×1.5m、0.3m×1.5m。树型养成设计3种, 即低干桑养成法 (树干高度 (70cm) 、中干桑养成法 (树干高度70~150cm) 、高干桑养成法 (树干高度>150cm) 。每一种密度均采取三种树型养成, 这样, 共有12个处理组合。12个处理组合在每个区组内随机排列。每个处理组合两侧设保护行, 面积为667m2, 重复3次栽植, 后期栽培管理三个区组所有小区均一致。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测定每一组合的每株条数、每株总枝条长度、单株产叶量、667m2面积产叶量。
2.2.2 结果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 从低干树型养成、中干树型养成到高干树型养成, 不论栽植密度为1000株、1200株, 还是1500株, 其桑园平均产叶量均由多到少, 逐渐减少, 每667m2面积从低干树型养成到高干树型养成分别减少164.0kg、289.6kg和151.0kg。反之, 对于栽植密度为800株的桑园, 平均产叶量则随着低干树型养成、中干树型养成到高干树型养成由少到多, 即从1751.0kg增加到1871.7kg, 增加90.7kg, 说明桑园采取1000株、1200株、1500株的栽植密度, 树型采取低干养成法, 桑园产叶量较高。而桑园如果是800株的栽植密度, 则树型应采取高干养成法较为有利。因为密植桑园, 单位面积株数多, 采取低干树型, 树干小而短, 树冠面积小, 偏于营养生长, 在良好的肥水条件下, 枝叶生长快, 丰产性高, 易达到丰产群体结构的要求。
通过表3还可以看出, 栽植密度从800株、1000株到1200株, 不论是低干树型养成、中干树型养成) 还是高干树型养成, 其桑园平均产叶量均由少到多, 平均从每667m2面积1825.9kg增加到2227.7kg.而对于栽植密度为1500株的桑园, 尽管单位面积株数多, 但桑园的平均产叶量只有1968.7kg, 比栽植密度为1000株和1200株的桑园平均产叶量少109.6~259.0kg, 只比栽植密度为800株的桑园平均产叶量高142.8kg, 说明江苏某灌区灌区每667m2面积桑园桑树株数以1000~1200株为宜, 一般不应栽植到1500株, 应该合理密植。如果密度太大, 不但用苗多, 肥水量大, 成本高, 而且桑园内透风透气较差, 光合作用不足, 树下桑叶薄而黄、成熟慢且质量差, 还易遭病虫危害, 使得桑叶产量反倒降低。同时, 桑园施肥、耕翻、除草等管理花工也较多。但是, 桑园密度也不能太小, 桑园株数太少, 单位面积总条数达不到, 不仅产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 而且叶片容易硬化, 蚕的适口性差, 进而影响蚕茧产量。
对表3所列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树型养成的情况下桑园的产叶量进行方差分析 (表4) , 从而说明:不同栽植密度的产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不同树型养成的产叶量之间有显著差异, 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不同的栽植密度和不同的树型养成进一步做q检验, 结果显示:密度为1200株的桑园与其他3种密度的桑园产叶量之间、密度为1000株与密度为800株的桑园产叶量之间均有极显著的差异, 其余密度的桑园产叶量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江苏此灌区桑园采取1200株的密度, 其产叶量最高。
对于树型养成, 表5显示, 低干树型养成法与高干树型养成法的产叶量之间有显著差异, 其余树型养成之间比较差异都不显著。说明在江苏某灌区灌区桑园采取低千树型养成法, 桑园产叶量最高。综上所述, 在江苏某灌区溯区桑园采取密度为1200株、低干树型养成的组配或栽植模式, 其桑园产叶量最高, 高于其它组配。
不同的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 其桑园的产叶量也不同。为使桑园达到高产而且丰产, 在密植的情况下, 必须配置合理的树型养成形式, 从而调节使密植桑园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
2.3 不同栽植形式对桑树产叶量的影响试验与结果分析
2.3.1 不同栽植形式对桑树产叶量的影响试验
(1) 田间设计
试验地点设在试验地, 分单行栽植和宽窄行栽植两种处理, 每个处理面积是667m2, 其中单行栽植为对照。其它栽培管理均一致。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测定每一处理的每株条数、每株总枝条长度、单株产叶量、667m2面积产叶量, 调查方法同2.2.1。
2.3.2 结果分析
单位:条, m, kg。
栽植形式的确定应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原则, 从表6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单行栽植的发条数、平均株条长、产叶量均高于宽窄行栽植, 其中单行栽植每株条长和产叶量分别高于宽窄行栽植7.3%和7.2%, 说明采取单行栽植更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和产叶量的提高。但是, 如果考虑桑园机械作业, 则应优先采用宽窄行栽植。
3 结论
铅是最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物之一[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的铅约500万t[2]。土壤作为环境要素之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铅污染,铅主要存在于污灌区和公路两侧[3]。铅在土壤中的溶解度小,滞留时间长,是一种不可降解的环境污染物。在表土积累后,铅不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4]。人体通过食物链累积过量的铅,容易引起慢性铅中毒,表现为神经学缺陷、肾机能障碍等,甚至会导致血液、造血、消化、心血管和泌尿系统病变[5]。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铅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已有较多报道[6,7],但对桑树生长影响的研究和报道则较少。
Kaznina研究了铅对一年生草光合器官的影响表明:低浓度铅(≤200mg/kg)处理可轻微增加叶片中叶绿素Ⅱ的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速率,中浓度铅(400mg/kg)处理对叶片中叶绿素Ⅱ的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铅(800 mg/kg)处理可减少叶片的叶面面积和叶绿素色素的含量,降低光合速率[8];林伟等研究了铅污染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表明:低浓度铅处理对黄瓜幼苗根系还原活力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中、高浓度铅使根系受到损伤,活力显著下降;700mg/L铅浓度是黄瓜幼苗生长的临界浓度[9]。宋玉芝研究了铅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土壤铅对受试水稻的生长有影响。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其株高、叶面积、干物重、单茎总粒数、结实率随之下降,单产降低[10]。本实验以桑树为材料,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的铅对桑树生长及桑叶品质的影响,为环境监测中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供试土壤样品采自南宁市广西大学东校园农田,该地段主要种植玉米、蔬菜等,其土壤化学性质详见表1。供试植物为桑树,桑树品种为桂桑优12,桑苗购自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
2.2 实验方案
我们将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去除根系、石块等杂物后碾碎,过3mm土壤筛,每盆装土4kg和底肥(氮酸氢铵4.8g、五氧化二磷2.292g、氯化钾0.808g);再以Pb(NO3)2(国产分析纯),按照每1000g土含Pb(以纯Pb计算)50mg、100 mg、200 mg、300mg、400mg、500mg、600mg分别在土壤中加入Pb(NO3)2,每个梯度设置4个重复,并以未加Pb的土壤为对照。陈土2周,浇去离子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
桑苗在正常土壤中培育,待长至25cm后,选取植株高度、长势均匀一致的桑苗,剪去幼枝和叶片,保留主干及3个牙胚,从土中连根带泥取出,用自来水、蒸馏水清洗数次,移栽到陈好土的花盆中,每盆种植一株,在温室内栽培,每天用去离子水淋浇,45d后采样分析。
2.3 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桑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提取测定,即取各处理组同一叶位有代表性的叶片0.5g,研磨匀浆,加入1∶1丙酮乙醇混合提取液50ml,在17℃下过夜,至样品完全变白;再以1∶1丙酮乙醇混合液做参照比,取上清液用722分光光度计分别在663mm、652mm、645m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计算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的总含量。②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11]。采用蒽酮法测定,取各处理组同一叶位有代表性的叶片0.5g,研磨匀浆,用723pe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630nm光密度,运用公式为:可溶性糖含量=C×V×n×(103×a×W)-1×100%计算可溶性糖含量值。③桑叶淀粉含量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法测定,取各处理组同一叶位有代表性的叶片0.5g,研磨匀浆,用723pe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630nm光密度;其运用公式为:淀粉含量=(C×V)×(1000a×W)-1×0.9×100%计算淀粉含量值。
3 Pb处理对桑树的影响
3.1 Pb处理对桑树株高的影响
在Pb胁迫下,桑树的株高受到一定的影响(图1)。在外加Pb浓度≤200mg/kg干土时,桑树株高呈上升趋势;到200mg/kg干土时达到最大值,株高长至30.80cm;而后随着外加Pb浓度的增大,桑树新增的平均株高逐渐下降。这可能是低浓度的Pb促进了桑树根系的活力,而高浓度的Pb则抑制了桑树根系的活力,从而影响桑树的生长高度。根据林伟、张燕等就不同浓度的Pb对黄瓜幼苗根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外加Pb浓度的提高,黄瓜幼苗长势越低,甚至黄瓜幼苗有萎蔫和死亡现象。本试验研究表明,桑树株高在高浓度Pb时受抑制的结果与林伟、张燕的研究有非常相似之处。
3.2 Pb处理对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随着Pb浓度的变化,桑叶叶绿素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见图2。桑叶叶绿素a的含量随外加Pb浓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外加Pb浓度为400mg/kg时,叶绿素a的含量达到最大值,为2.759mg/g,见表2;桑叶叶绿素b的含量在外加Pb浓度为200mg/kg时出现了一个小峰值,为1.663mg/g;桑叶中叶绿素总量随着Pb浓度梯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外加Pb浓度为200mg/kg时达到最大值(5.403mg/g)。这说明低浓度的Pb可能会促进桑树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而高浓度的Pb则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可能的原因是PS Ⅱ天线色素或色素蛋白复合体受到破坏[12]。
3.3 Pb处理对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在不同Pb浓度的胁迫条件下,桑叶可溶性糖的含量随Pb浓度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图3。当外加Pb浓度为200mg/kg时,桑叶可溶性糖的含量最高,为39.587 mg/g,比对照组上升了50.06%。随着土壤中Pb浓度的升高,当外加Pb浓度为400mg/kg时,可溶性糖的含量开始低于正常土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当外加Pb浓度为600mg/kg时,桑叶中的可溶性糖的含量最低,为16.667mg/g。这说明,外加Pb浓度为100mg/kg、200mg/kg和300mg/kg时,可促进桑叶中可溶性糖的合成;而外加Pb浓度为400mg/kg、500mg/kg和600mg/kg时,则会抑制桑叶中可溶性糖的合成,影响到桑叶的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浓度的Pb抑制了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酶的合成,从而导致可溶性糖含量发生变化[13]。
3.4 Pb处理对桑叶淀粉含量的影响
桑叶中淀粉的含量随着外加Pb浓度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4)。外加Pb浓度为200mg/kg时,桑叶淀粉含量达到峰值,为9.84mg/g,比对照组上升了28.80%;外加Pb浓度为300mg/kg时,桑叶淀粉含量开始下降,但是比对照组上升了7.9%;淀粉含量呈现最低值为外加Pb浓度为600mg/kg时,达4.84mg/g,比对照组降低了36.65%。在本实验中,桑叶的淀粉含量随着Pb浓度(>200mg/kg干土)的增大而降低,其结果与李荣春[14]的研究有相同之处。桑叶中淀粉含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Pb抑制了淀粉酶合成,致使淀粉含量也随之降低。
4 结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试验调查对象是二倍体桑与四倍体桑品种资源的雌雄植株。桑树龄为5年生, 为冬伐新桑桑园, 剪定方式为低刈, 距离地面30~40cm。行株距1.3m×0.3m,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见表1。
1.2 方法
1.2.1 不同花性桑树资源枝、叶生长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调查时间是2014年2月28日至3月21日, 该时期的日均温为14~17℃, 相对湿度81%, 降水总量17.3 mm (来自广西南宁气象局西乡塘区) 。调查材料处于同一地块, 相同的环境及栽培管理条件。调查前需先对刚展出叶的雌雄植株进行标记, 入选的标准是叶片要满足3~5叶位, 叶片展出2~3 d, 且无病虫为害的健壮植株。每份资源调查5株。依据桑枝、叶的生长周期, 调查间隔期为3~5 d。桑树生长速度的调查主要用到透明直尺 (量程分别为20 cm与50 cm) 、干、湿球温度计, 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3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文中枝叶生长速度是指枝长、叶长与叶宽的生长速度。
1.2.2不同花性桑树资源盲顶率测定
本试验调查时间是2015年5月2日, 气温25~34℃, 降雨概率7%, 2015年5月之前降雨少, 处于高温干旱期。南宁市各县区降雨量较历史常年偏少2~6成, 其中隆安县、横县、邕宁区出现严重干旱;西乡塘区、青秀区、兴宁区等出现中等程度旱情, 每份资源随机选择5株, 分别调查每株高于40 cm发条总数与盲顶枝条数。
1.2.3 不同花性桑花叶病发病率测定
本试验调查时间是2014年5月, 正处于桑花叶病的病发期, 此次分别调查了上述不同花性种质资源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调查之前, 先对花叶病的感染程度进行了标准的分级, 共分四级, 一级标准是全株仅有1枝条有花叶症状, 叶形没有变小, 长势正常, 产量没有影响;二级为1株有1枝条以上至半数枝条有病叶;三级为半数以上至3/4条有病叶 (花叶) , 生长受到影响;四级为3/4以上枝条有发病 (花叶) , 植株矮小, 产量受到较大影响。抗逆性的调查采用对照标准观测的记录方式。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花性的二倍体桑与四倍体桑枝、叶生长速度的对比分析
2.1.1 不同花性的二倍体桑枝、叶生长速度的比较
通过对二倍体雌桑 (8份) 、雄桑 (8份) 的调查统计分析, 得出二倍体桑雌性植株与雄植株的叶、枝的生长速度变化图趋于一致。从枝长、叶长、叶宽的生长速度看, 雌雄植株都是枝的生长量明显要高于叶, 只有在展叶后6~10 d时生长量低于叶长生长量, 如图1。展叶后3~20 d雌雄植株枝、叶生长量变化趋势都是呈“高→低→低→高→低”的变化, 展叶后21~24 d的生长量, 也同是枝长升至最高, 而叶长、叶宽降至最低, 如图2。
由此可知, 不同花性植株枝叶生长速度差异较小, 都是枝长生长速度高于叶长、叶宽, 叶长又高于叶宽, 在展叶10 d以后叶长与叶宽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叶片是在展叶3~10 d生长最快, 展叶21~24 d趋于停止;枝条是展叶21~24 d时升至最高峰, 11~14d时增长量最低。
2.1.2 不同花性四倍体桑枝、叶生长速度的比较
通过对四倍体雌株 (15份) 、雄株 (12份) 的调查统计分析, 得出四倍体不同花性桑的枝、叶生长速度变化同二倍体桑一样, 趋势图一致。从图3可以看出, 六次调查的生长速度变化明显, 雌株与雄株的枝长都是在展叶后3~6 d与15~24 d时的增长量高于叶长与叶宽, 在展叶后7~10 d时低于叶长和叶宽, 在11~14d时, 三者生长量交叉于同一点, 展叶后21~24 d达到生长高峰。雌雄植株的叶长、叶宽生长速度趋势一致, 均以展叶后3~10 d生长最快, 21~24 d时生长量降到最低, 近停止状态, 如图4。
由此可知, 四倍体桑雌雄植株枝叶生长速度趋势一致, 差异不明显。枝的生长量都是在展叶后21~24 d时, 在叶长、叶宽生长的最低点时达生长最高峰;叶的生长速度在展叶后3~10 d这一阶段生长最快, 以后逐渐下降, 展叶21~24 d时生长量最低。
通过对不同花性的二倍体与四倍体桑枝、叶生长速度的调查分析, 可知在展叶后3~24d的生长阶段, 桑枝、叶每天的生长量雌雄植株是不同的。二倍体桑雄株的枝、叶生长速度都高于雌株;四倍体桑有所不同, 雄株的枝长生长量高于雌株, 但叶的生长速度则低于雌株。
二倍体与四倍体桑不同花性植株的枝长、叶长、叶长+叶宽及叶长×叶宽的生长速度均无显著差异, 如表1。
注:±s, n=8;12;15。
2.2 不同花性的二倍体、四倍体桑抗逆性的差异对比
通过对二倍体桑和四倍体桑不同花性植株抗旱性、抗病性的调查分析, 可知雌雄植株对逆境的表现是不同的。二倍体桑与四倍体桑都是雌株的盲顶率低于雄株, 说明雌株的抗旱能力要高于雄株;雌、雄植株对花叶病的抗病性表现都是雄株高于雌株, 二倍体桑雌雄植株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 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二倍体与四倍体桑相同之处都是雄株的发病率低于雌株, 不同处是二倍体桑的雄株发病指数低于雌株, 四倍体的病情指数则是雄株高于雌株, 如表2。
由此可知, 二倍体与四倍体桑的雄株耐旱性差, 盲顶率均高于雌株;对于花叶病的抗性则相反, 都是雄株抗性强, 发病率均低于雌株。二倍体桑雌、雄性植株间的差异较大, 发病率已达显著水平, 四倍体桑不同花性植株间抗旱性与抗病性差异小, 差异性都不显著。
注:±s±s, n=8;12;15;a、b表示各处理在p<0.05时差异显著。
2.3 不同花性的二倍体、四倍体桑枝叶生长速度与抗逆性的相关性
通过对二倍体桑、四倍体桑雌雄植株进行的枝叶生长速度与抗旱性、花叶病抗性的相关统计分析, 以枝长和叶 (叶长+叶宽) 生长速度为依据, 得出不同花性桑树资源的枝叶生长速度与盲顶率、发病率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枝长生长速度和叶生长速度同盲顶率的相关性都是雌株高于雄株, 二倍体桑雌株枝长速度与盲顶率的相关系数r=0.643, 呈中度正相关, 四倍体雌株枝长速度与盲顶率的相关系数r=0.418, 为低度相关。叶的生长速度与盲顶率的相关性, 二倍体雌株相关系数r=0.578, 四倍体雌株r=0.343。雄株枝长和叶生长速度与盲顶率都呈微弱相关, 可忽略不计, 如表3。
不同花性桑植株枝叶生长速度与发病率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雌、雄株枝长生长速度与发病率相关性差异不明显, 全部呈负相关。四倍体桑枝长生长速度与发病率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不同花性桑叶生长速度与发病率的相关性是雌株高于雄株, 二倍体桑雌株叶生长速度与发病率的相关系数r=0.538, 呈中度正相关。四倍体桑雌株、雄株与发病率都呈微弱相关。
注:相关系数pearson, 简称r。r>0代表两变量正相关, r<0代表两变量负相关。|r|≥0.8时, 可以认为两变量间高度相关;0.5≤|r|<0.8时, 可以认为两变量中度相关;0.3≤|r|<0.5时, 可以认为两变量低度相关。|r|<0.3说明相关程度弱, 基本不相关。
本试验对二倍体桑、四倍体桑雌雄植株盲顶率与发病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下表4可知, 雌株盲顶率与发病率的相关性均高于雄株, 二倍体雌株盲顶率与发病率是正的弱相关, 四倍体桑雌株是负的低度相关, 全部雄株的盲顶率与发病率近乎不相关。
3 讨论
3.1 桑树雌雄植株在生长特性和生理机能上存在差异
本文通过桑雌雄植株生长速度、抗旱性和抗花叶病的试验调查结果得到了证实。因不同花性植株自身的使命和发育要求不同, 雌花与雄花所含蛋白质就差异较大。林鸣等[8]在黄瓜上发现了属于雄蕊的5种特异性蛋白;郑芝波[9]通过对荔枝和龙眼的酶带比较研究, 得出雄花都多于雌花。同时, 面对环境胁迫时, 表现也不同, 雄性植物在贫瘠土壤中, 会降低在生殖上的投入, 雌性植物则相反, 会增加生殖投入[10]。杨永清等[11]通过对不同花性沙棘对温度变化的研究, 得出雄性植株对低温的反应强于雌株, 叶片中的ABA含量高于雌株, 具备更强的抗寒性。
3.2 不同花性桑的枝叶生长速度、抗旱性和抗花叶病性存在差异
本试验是在客观自然条件下对二倍体桑、四倍体桑的雌雄植株进行的枝叶生长速度、抗旱性及抗花叶病的调查研究, 以指标枝长、叶长、叶宽、盲顶率、发病率为依据进行分析, 证实了不同花性桑的枝叶生长速度、抗旱性和抗花叶病性是存在差异的, 二倍体桑雌雄植株间的差异性大于四倍体桑雌雄株, 雄株的枝长增长速度高于雌株;雌株表现出的是盲顶率低, 抗旱能力要高于雄株;雄株的发病率低于雌株, 抗花叶病能力高于雌株。桑树的生长速度、抗旱性和发病率的相关分析结果是雌株的枝长、叶 (叶长+叶宽) 的生长速度与盲顶率和发病率的相关性高于雄株, 雄株的枝长、叶生长速度与盲顶率和发病率相关性小。雌雄植株的盲顶率与发病率的相关性较小, 无性别差异。
桑树雌雄株间的生长、生理性能差异性研究, 对于实践中生产及研究具有更强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在桑树的栽培抗性研究中显得更为重要。
摘要:研究分析桑树雌雄植株的生长特点及差异性, 能为桑树不同花性特征特性的理论性研究及早期良种选育提供依据。试验选择不同花性的二倍体桑资源16份, 四倍体桑资源27份, 分别对雌雄植株的枝叶生长速度、花叶病发病率、抗旱性进行了田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在同等的自然条件下, 二倍体与四倍体桑雌、雄植株生长趋势相似, 生长速度是雄株略高于雌株;二倍体与四倍体桑的抗旱性是雌株高于雄株, 差异性不显著;对花叶病抗性调查的结果是二倍体桑雌株发病率明显高于雄株, 差异性达显著水平;通过不同花性桑枝长、叶 (叶长+叶宽) 的生长速度与抗逆性 (发病率、盲顶率) 的相关性分析, 得出雌桑枝、叶生长速度与盲顶率存在着中度正相关, 枝长与发病率的相关性都是呈负相关, 四倍体雌株相关系数r=-0.649, 雄株r=-0.617, 呈中度负相关;雌桑盲顶率与发病率的相关性高于雄株。
关键词:不同花性,桑树,生长,抗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方容, 雷扶生, 肖丽萍, 等.桑树品种和杂交一代的性比调查[J].蚕业科学, 1997, 23 (2) :120-121.
[2]赵云云, 刘捷平.雌雄异株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性别鉴定[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91, 12 (4) :27-33.
[3]娄群峰, 余纪柱, 陈劲枫, 等.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与标记物研究[J].植物学通报, 2002, 19 (6) :684-691.
[4]翟飞飞, 孙振元.木本植物雌雄株生物学差异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 2015, 51 (10) :110-116.
[5]顾维仪, 胡乐山, 黄俊杰.桑枝菌核病的发生与桑树花性的关系试验[J].广西蚕业通讯, 1993, 30 (1) :1-2.
[6]胥晓, 杨帆, 尹春英, 等.雌雄异株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 (11) :2626-2631.
[7]张和禹, 赵正龙.桑树品种的抗旱性鉴定研究[J].蚕学通讯, 1999, 19 (3) :1-4.
[8]林鸣, 曹宗巽.黄瓜器官特异蛋白的研究[J].植物学报, 1996, 38 (7) :525-529.
[9]郑芝波, 林顺权, 蔡宗启, 等.龙眼荔枝和红毛丹花芽及花性分化与调控[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8 (4) :417-424.
[10]Allen G A, Antos J A.Sex ratio variation in the dioecious shrub Oemleria cerasiformis.American Naturalist, 1993, 141:537-55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桑树的生长周期是多长时间 桑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生长成熟?
桑树生长环境条件及特点
探秘桑树的生长周期(桑树成长历程与收成时机)
桑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详解(探究桑树的适应性及栽培技巧)
桑树何时发芽长叶子?如何判断桑树生长状态?(桑树什么时候长新叶子)
桑树种植时间与生长周期
从种植到成长,探究桑树生长周期(桑树种植时间)
浅谈桑树的开花结果(桑树开花的生长周期及其影响因素)
桑树的生长周期是多长时间
探究桑树的生长环境条件和特点
网址: 桑树生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92947.html
上一篇: 桑树种植时间与生长周期 桑树种植 |
下一篇: 桑树长什么样子图片,桑树长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