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万物有灵 野性寻踪(一)| 凤凰书评

万物有灵 野性寻踪(一)| 凤凰书评

它们是我们的邻居,是我们的朋友,也是和我们生存在同一个星球的伙伴。

它们聪明,机警,或活泼勇猛,或憨态可掬;它们优雅,灵巧,或展翅天空,或纵横山野。

它们比人类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天地,用各自独特的生存智慧,在大自然里演绎出多彩的生命故事。

本期“万物有灵,野性寻踪”专题,将目光聚集珍稀野生动物,讲述一线科学家的真实科考纪实,展示珍稀野生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讲述保护与救助的故事,展现中国科学家求真求索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可爱的生灵,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

——编 者

续写“一个真实的故事”

王 艳

丹顶鹤

“鹤娘”徐秀娟的事迹,伴随着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仍在传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徐秀娟牺牲以后,在她工作过的盐城湿地保护区,她的挚友、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员吕士成接过了保护丹顶鹤、保护湿地的重任。从那时起,吕士成便扎根在了野生丹顶鹤越冬栖息的原生滩涂上的鹤类驯养场,开始了一段艰难而又充满新奇与喜悦的与鹤为伍的历程,续写着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

近40年后,吕士成把那段与鹤共舞的时光,写成了《风中的丹顶鹤——相伴“湿地仙子”的日子》一书。

细腻的笔触,揭开丹顶鹤的隐秘世界。作者在书中用科学严谨而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丹顶鹤的隐秘世界,系统地介绍了丹顶鹤的分布动态、人工驯养与繁殖、越冬行为、繁殖生态、栖息环境选择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丹顶鹤三周岁即到了青壮年时期,在性成熟后,头顶就会出现一片红色——这也是丹顶鹤名字的由来。此时,它们就要开始“谈婚论嫁”,求偶的方式便是鸣叫和跳舞。丹顶鹤对爱情极为忠贞,恪守一夫一妻制,共同哺育后代。

不变的初心,续写人与鹤的感人故事。30余年来,吕士成始终不忘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初心,在这片仙鹤飞舞的地方,与同事们一起创作和演绎了一个个人与鹤的感人故事。有一次吕士成出差20多天,心里总是惦记着鹤群。当完成任务后,匆匆忙忙地赶回鹤场时,正在野外散放的鹤群在他的一声哨令下,立即直奔向他,落在后面的唯恐跟不上群,干脆振翅而飞。跑在前面的丹顶鹤看到后面的同伴飞了起来,也纷纷起飞,争先恐后地来到他的身边并不停地鸣叫,有的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有的深情注视,还有的用喙亲吻他的身体。同事们告诉吕士成,在他出差期间,鹤群还没有这样兴奋过,有的丹顶鹤甚至减少了进食量。有一只丹顶鹤常常离开鹤群,并不时地发出哀鸣。这样的情景让人动容,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懈坚守,谱写美丽中国的湿地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吕士成和他的团队在丹顶鹤迁徙种群的越冬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建立了一个不迁徙的留鸟种群。这个种群的建立对保护丹顶鹤遗传种质和缓解濒危状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的核心区,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为丹顶鹤等珍禽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生境,为世界所瞩目。这里也吸引了众多热爱自然、珍爱动物的人慕名前来,进一步激发出大众保护丹顶鹤、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这本书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濒危物种神奇的生存“密码”,让丹顶鹤从隐秘走进现实。这本书也是一首歌曲,歌唱中国科学家悲天悯人的胸怀,歌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踏遍巴山蜀水与“国宝”结缘

陈修花 杜勇卫

大熊猫

青少年时代就喜山乐水的胡锦矗,热衷于到深潭的石隙中捕鱼,去村前屋后的林中捉斑鸠,将小竹鸡放到胸前让它感受人的温暖,在家中喂养鸽子,观察它们的作息情况……这些爱好启迪着他回归大自然,促使他与大熊猫结缘,一路翻山越岭,踏遍巴山蜀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他所热爱的大熊猫。

40多年来,胡锦矗收集了大量关于野生大熊猫的数据资料,他将毕生的科研经历写成了《寻踪国宝——走近大熊猫家族》一书,该书见证了胡锦矗追踪大熊猫的艰苦岁月及对大熊猫研究和保护的卓越成就。

独家记录野生大熊猫的生活。大熊猫吻短、脸圆,体形圆润,尤其以黑白相间的体色和标志性的“黑眼圈”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介绍了大熊猫的数量分布,觅食、求偶、抚育幼崽等生活习性。比如,野生大熊猫99%的食物来源是竹子,它们有一边采食一边排泄的习惯,并且只喝流动的泉水,因此会在冬天用脚掌打破泉水上方的薄冰来饮水,一岁半以后它们就被迫离开母亲过着独栖生活,7岁半进入成熟期,此时它们会发出声音信息,以保持异性之间的联系,怀孕之后的雌性大熊猫会寻找树洞、岩石穴来产崽,独自哺育后代。书中还配有大量珍贵的科考照片,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野生大熊猫的真实生存状况。

揭秘考察途中的趣闻乐事。考察的途中尽管条件艰苦,经常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但也不乏趣事。有一次,胡锦矗带领队伍在冰冻雪盖的竹丛里追踪大熊猫,回去的时候鞋袜都湿透了,他们便颇有创造性地把袜子穿在箭竹秆上,在明火中不停地旋转,很快就可以将袜子烤干而不烧焦,鞋子则用竹秆直接插立在火旁烘烤。虽然一天的奔波很疲劳,回去以后还要整理记录,但艰辛也换来了收获,是真正的苦中有乐。

开创大熊猫野外保护的先河。结束了1974至1977年对岷山、邛崃山、相岭和凉山的大熊猫的调查工作后,胡锦矗于1978年进入卧龙自然保护区,踏着森林及膝的积雪,在海拔2500米的夷平地带建立了我国首个大熊猫观察站——五一棚观察站,开创了我国野外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先河,续写了与大熊猫的缘分。在五一棚工作的期间,胡锦矗开展了大量观察和监测工作,为后续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大熊猫已经从“濒危”降为“易危”,展示了我国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硕果。胡锦矗真正做到了与大熊猫命运与共,成为国宝大熊猫的守护者。

虎啸山林终有日,待到生态和谐时

杨 帆

东北虎

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说:“虎,山兽之君也。”在山林生态系统中虎是百兽的君王。虎是大型捕食性兽类,生态学研究表明,在山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虎处于食物链各种相互关系的顶层,因此虎是关键性的旗舰物种。保护好虎,对保护整个山林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我国是虎的发源地,曾是世界上虎最多的国家,分布也最广,但随着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虎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其中就包括东北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东北虎的研究资料非常稀缺,作者马逸清和孙海义老师作为东北虎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参加过我国东北虎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规模野外调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条件艰苦,野外调查既没有卫星导航,也没有红外相机等科学仪器。科考队只能凭借人力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寻找东北虎等珍稀动物,冬季要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没膝的积雪,夏季面对蚊虫叮咬和日晒雨淋,依靠东北虎留下的足迹、粪便以及食物残渣等踪迹,逐渐查清了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和大致活动地区,而这些调查成果成了日后对东北虎研究和保护的重要依据。

走进《归来的虎啸 东北虎调查纪实》就好像走进了白山黑水之间,跋涉在林海雪原之上,我们轻轻地走在雪地上,紧紧跟随着科考队员们的步伐,倾听虎啸,寻迹虎踪。他们在科考中所经历的苦与乐,悲伤与兴奋,惊奇与喟叹,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探索中互相交融,交替上演,正是这种勇于奉献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才将野生东北虎这一濒危物种的神秘面纱掀开,在本书中呈现给读者。

书中还将生态保护、博物学知识、风土人情用纪实又生动的文字有机地串联起来,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国际合作,盗猎问题,东北虎偷食农户牛羊的问题等,而这其中最难面对的就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问题,作者在书中通过观察和亲身经历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在距离第一次大规模东北虎野外调查50年后的今天,生态廊道的保护和管理已成为保护东北虎和种群恢复的关键,我国已经建立了东宁鸟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鸡东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保护管理不断得以恢复,为东北虎栖息生存提供较为适宜的自然条件。巍峨的群山又恢复了几百年前的原始森林,野猪、马鹿、狍、野兔到处都有它们活动的踪影,我们仿佛又能看见东北虎自由自在地奔走于大、小兴安岭和乌苏里江沿岸,或许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已经到来。

一次次深情对望,是人与自然的相生相依

汤碧莲

滇金丝猴

与滇金丝猴相伴了近40年的龙勇诚,在川滇藏交界处的高山森林里,从黑发走成了白发。《守望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科考手记》记录了他与滇金丝猴结缘并相系一生的故事。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次公布保护动物名单时,它就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但当时的科学家和相关林业机构对它知之甚少,当地村子甚至仍沿袭着狩猎的传统。要真正保护这一珍稀物种,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它的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1987年,龙勇诚开始了一段寻找滇金丝猴的长征路。

那是真正能用风餐露宿来形容的跋涉之路。背着铺盖和食物,龙勇诚靠着双脚,常常一走就是一天。晚上搭个简易的帐篷,或是找棵大树,在树根处堆起的枝叶上铺上睡袋,就拥有了天然的席梦思。为了尽可能轻装,他的取水工具并不是水桶,而是雨衣和一个用来装东西的防雨背包;炊具他只带了一口罗锅和一只铝盆,罗锅用来煮饭,锅盖用来炒菜,铝盆可以装菜盛汤。这些如今读来有些新鲜的经历,却是当时科考条件贫乏艰辛的真实写照。

与滇金丝猴的相遇常常靠的是运气。运气好时,一两天就能找到猴子;运气不好时,一两个月都见不着猴子的身影。长年在山上穿梭的龙勇诚练就了靠猴粪来追踪滇金丝猴的本领,一双火眼金睛也能辨别出公猴和母猴,以及它们在猴群里的地位。而了解得越多,他对滇金丝猴也越发亲近。

滇金丝猴与人类有着众多相似的地方。书中百余张科考时拍摄的一手照片,更是让读者得以一窥雪山精灵的真面目和它们的隐秘生活。它们唇红齿白,有着世界上最像人类的脸庞。它们也有笑肌,也会社交,把微笑当成一种社交行为。它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照顾家庭里年幼或受伤的成员是它们的美德。而正是这样的滇金丝猴,却因偷猎和栖息地被破坏,一度面临灭绝的风险。龙勇诚在科考的路上,就曾亲眼看着被猎杀的母猴在自己的怀里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努力睁开的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永远刻在了龙勇诚的心里。守护这世间最像人类的生灵,成了龙勇诚一生的使命。

1994年,龙勇诚带领团队,将分布在云南、西藏的大约1500只滇金丝猴全部找到。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依然为了保护和研究滇金丝猴而奔走。2021年的数据显示,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已经发展到约4000只。龙勇诚说,冥冥之中,已经有条红绳把他的命运和滇金丝猴交织在了一起。

一次次的深情对望,是人与自然的相生相依。一部科考手记的背后,是执着,是信仰,是对自然生灵的倾心奉献。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3年12月15日8版

微信编辑:曹浩(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相关知识

科学网—《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9):关于“万物有灵论”
生态环境保护好,万物有灵,多姿多样,花城的花大家见多了…
万物皆有灵,每一种植...
扶桑树——神秘的东方圣树(万物皆有灵)
白鹇打架、豹猫出没…...我们在车八岭蹲守到罕见野生动物| 万物生长皆有灵
天下万物皆有灵,因材施教,方有锦绣
万物皆有灵,品《花的智慧》
万物有灵,花能解语 周末了还感受生活,享
厦门凤凰花景寻踪
万物有灵:花鸟鱼虫的千年生命

网址: 万物有灵 野性寻踪(一)| 凤凰书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9477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2025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
下一篇: 河北:海兴湿地发现白枕鹤庞大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