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苏铁门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苏铁门


植物界—苏铁门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苏铁门

苏铁门(Cycadophyta),是裸子植物的一个门。

下属纲:苏铁纲(Cycadopsida)


1.苏铁纲

苏铁纲(拉丁文:Cycadopsida)又称为铁树纲,是裸子植物门下的一个纲,该属多为常绿木本植物。铁树纲植物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与晚石炭世的种子蕨纲,中生代的侏罗纪相当繁盛,白垩纪开始衰退,以后逐渐趋于衰退,现代残留的不多。苏铁纲现仅有1目4科,共11属约124种。

苏铁纲植物起源于二叠纪或晚石炭纪的种子蕨纲,中生代很繁盛,白垩纪衰退,现代残留的不多,仅9属共100多种,分布于亚洲、美洲、澳洲及南非的热带及亚热带区,现生代表植物是苏铁。

(1)形态特征

苏铁纲植物多具大型羽状复叶,少数具单叶;叶螺旋状排列,革质,顶生,幼叶卷曲,叶落后叶基常残留在茎上,多具平行叶脉,少数为扇形脉或网状脉。茎大多较粗短,原始类型分叉,较进化类型不分叉,其表面常具叶落后残留的叶基,内部虽有形成层,但次生木质部不发育,树皮和髓部较厚。雌雄同株或异株,花为单性花或两性花。大小孢子叶球分别着生在不同植株顶端,小孢子叶球由多数小孢子叶螺旋排列轴上而成,.每个小孢子叶的背面有许多小孢子囊,内有小孢子,生殖时产生螺旋形有鞭毛的游动精子;大孢子叶球由多个大孢子叶组成,每个大孢子叶扁平,上部呈羽状分裂,密生黄褐色绒毛,下部两侧着生几个大孢子囊,成熟后形成一个核果状的种子。

树干粗壮,圆柱形,稀在顶端呈二叉状分枝,或成块茎状,髓部大,木质部及韧皮部较窄。叶螺旋状排列,有鳞叶及营养叶,二者相互成环着生;鳞叶小,密被褐色毡毛,营养叶大,深裂成羽状,稀叉状二回羽状深裂,集生于树千顶部或块状茎上。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树干顶端,直立,小孢子叶扁平鳞状或盾状,螺旋状排列,其下面生有多数小孢子囊,小孢子萌发时产生二个有多数纤毛能游动的精子;大孢子叶扁平,上部羽状分裂或几不分裂,生于树千顶部羽状叶与鳞状叶之间,胚珠2-10枚,生于大孢子叶柄的两侧,不形成球花,或大孢子叶似盾状,螺旋状排列于中轴上,呈球花状,生于树干或块状茎的顶端,胚珠2枚,生于大.孢子叶的两侧。种子核果状,具三层种皮,胚乳丰富。

(2)地理分布

现存的苏铁纲物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澳洲及南非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中4属产美洲、2属产非洲、2属产大洋洲、1属产东亚。中国仅有铁树属1属8种。

下属目:苏铁目(Cycadales)


2.苏铁目

苏铁目(学名:Cycadales)统称苏铁,是苏铁纲(Cycadopsida)中一个唯一目,也是苏铁门植物唯一现存的群类,共有3科,10至12属约305种,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起源

苏铁纲植物传统分类被分到裸子植物门,但后来发现裸子植物门是个并系群(被子植物也是起源于裸子植物祖先),且各种裸子植物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最新的分类方法将其拆分,单独列为一个苏铁门(Cycadophyta)。

灭绝的本内苏铁目曾被认为是本类的祖先之一,现在被认为是从其他裸子植物分裂出来,还有人认为是被子植物的祖先或旁系姐妹群。

(2)形态

本目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典型特征是茎粗壮,多数有羽状叶集生于茎干顶部,孢子叶球也生于茎顶部,为雌雄异株植物。

苏铁类外观是一根主干垂直向上生长,没有树支而从主干的顶部不形成树冠,仅向外长出软支长长的叶柄,再向外长对对生的细长羽毛状复叶,其与被子植物的棕榈目或蕨类植物的桫椤目神似,三者常被人认错的超远缘植物,但按趋同演化出适合炎热多雨的地区。

本目植物为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它的化石在石炭纪地层中已有发现,至三叠纪末和侏罗纪初最为兴盛。常绿木本植物,树干粗壮,圆柱形,稀在顶端呈二叉状分枝或成块茎状,髓部大,木质部及韧皮部较窄;叶螺旋状排列,有鳞叶及营养叶,二者相互成环着生;鳞叶小,密被褐色毡毛,营养叶大,深裂成羽状,稀二回羽状深裂,集生于干顶或块状茎上;雌雄异株,小孢子叶球顶生,小孢子叶鳞片状或盾状,螺旋排列,腹面生有多数小孢子囊,雄精细胞有纤毛,能游动;大孢子叶扁平,上部羽状分裂或几不分裂,生于干顶羽状叶与鳞状叶之间,胚珠2~10,生于大孢子叶柄的两侧,不形成球花,或大孢子叶盾状,则螺旋排列于中轴上呈球花状,顶生,胚珠2,生于大孢子叶两侧;种子核果状,有三层种皮,胚乳丰富。

(3)化石

苏铁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末期的早二叠纪,约2.8亿年前。在侏罗纪时发展最为茂盛,以后逐渐衰退,现在仅存300余种。虽然苏铁血统本身是古老的,但大多数现存物种都是于过去1200万年内演化而成。

它们是曾经在地球上普逊分布的一类植物的残余。从化石研究中可以知道,苏铁目植物在上石炭纪就已存在,它们的中生代化石特别多,甚至可以说在其他类植物中特别占优势。

苏铁目化石多为营养叶片,晚石炭世已有记载,因未见生殖器官,难以确认,至中生代时极为普遍,一度认为苏铁起源于中生代。根据叶片的形态特征,建立了几个人为的形态属,如蕉羽叶、蓖羽叶、假蓖羽叶、大网羽叶(Anthrophyopsis)、大带羊齿、角羽叶等。气孔器均为单唇式的,与种子蕨接近。有人还把卵羽叶也列入该目,但因缺乏表皮特征的证据。古生代的生殖器官化石中,有发现于美国早二叠世地层的老苏铁和幻苏铁,结构类似于现代苏铁的大孢子叶,认为是由带羊齿型叶子退化而来。中国山西早二叠世晚期的始苏铁(Primocycas),形态酷似现代苏铁的大孢子叶,比老苏铁和幻苏铁都进化得多,可能是现代苏铁的直接祖先,其营养叶子极可能是带羊齿。在中生代地层,瑞典晚三叠世有布优维亚,其叶子亦为带羊齿型,其大孢子叶称古苏铁,亦与现代苏铁的大孢子叶相似。英国中侏罗世的卞尼亚,其大孢子叶的排列比较松散,和现代的泽米(Zamia)略接近,其叶子为蕉羽叶。

(4)分布

现存的苏铁目物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澳洲及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地区只可在温室内种植。

由于多数生长在人迹罕见的热带森林中,最近25年才逐渐被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种,可能尚有许多品种没有被人们发现。苏铁被发现横跨许多世界各地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苏铁在南美洲和中美洲有最多样性,其余分布在墨西哥,安的列斯群岛,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日本,中国,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地则至少有65 种。有些苏铁可以生存在半沙漠、气候恶劣、干旱、潮湿的热带雨林环境下。

下属科:

苏铁科(Cycadaceae)

托叶铁科(Stangeriaceae)

泽米铁科(Zamiaceae)


3.托叶铁科

托叶铁科又名蕨苏铁科或托叶苏铁科,共有2属3种,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非洲南部。

本科植物和泽米苏铁科亲缘关系较近。

(1)下辖两属

蕨苏铁属(Stangeria T.Moore,1853年),只有1种— 绵柄蕨苏铁(Stangeria eriopus)生长在南非和莫桑比克;

波温苏铁属(Bowenia J.D.Hooker,1863年),共有2种—裂叶苏铁(Bowenia serrulata)和波温苏铁(Bowenia spectabilis),生长在澳大利亚东北。

(2)波温苏铁

波温苏铁(学名:Boweniaspectabilis),为托叶铁科波温苏铁属的一种植物。

此种为昆士兰特有种,出现在昆士兰中部沿海地区。海拔范围由海平面至700米。在未受干扰的地区,开阔的森林出现,在热带雨林偶尔会发现。

蕨类状灌木,具地下茎,茎卵状至球状,粗达12cm ,其上具有1~7枚羽状分支的叶和球果枝。新叶单生(每次抽1枚新叶) ;小羽片无中脉,全缘,两侧多少偏斜,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无鳞叶。小孢子叶球具柄,卵状;小孢子叶螺旋状纵向排列于轴上,顶部呈盾状,不刺化。大孢子叶球卵状至球状,具柄,但柄不伸出地表土壤之外;大孢子叶约成8 列,螺旋状纵向排列组成雌球果,上部加宽呈盾状,或为不刺化的六角形面。种子2 ,长圆状,3cm x 2cm,直生于加厚的大孢子叶近轴面。

花期4~6月。生长于温暖及潮湿的热带雨林,近河流及低地。

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相关知识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苏铁门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苏铁门—泽米铁科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裸子植物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苔藓植物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蕨类植物(下)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种子蕨门(上)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买麻藤门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苔藓植物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被子植物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被子植物门

网址: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苏铁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9834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种
下一篇: 苏铁的繁殖方式以及主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