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万山区重要的粮油作物,因此确保大豆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大豆种植时,其产量、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决定的,若大豆种植技术应用不当,田间管理工作不到位,那么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也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大豆生产时做好技术管理与田间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万山区为例,重点探讨了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
为深入贯彻关于粮食安全生产重要指示,落实省、市关于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精神,全力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确保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任务。此外,万山区高产技术专家服务团玉米高效技术专家服务工作组将积极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发挥好科技服务作用,适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农技服务及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铜仁市粮食作物高质高效、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大豆用途广泛,是粮食、油料和饲料的兼用作物,是宝贵的农业资源。万山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但调查发现部分农户在种植大豆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品种选择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田间管理不到位、忽视病虫害防治等,严重影响大豆安全稳定生产。该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要推荐“2+3”种植模式,玉米采用半紧凑型品种,大豆采用耐荫品种。为达到大豆高产、稳产、增收的目的,农户要高度重视大豆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工作。
一、品种优选
品种是决定大豆产量、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种植大豆之前做好选种工作非常关键。农户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水文、用途等方面的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实大豆品种选择工作。要优先选用经过当地农业部门审核认定和推荐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以万山区为例,可选择的大豆品种主要有齐黄34,玉米品种选择经国家审定,植株高度低于250cm的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产品种正大659。上述大豆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高蛋白、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和优势。农户要从正规途径购买种子,保证种子质量达标,即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2%。禁止购买来源不明、过期、低价的大豆种子。只有选用质量符合标准的大豆种子,方可为后续大豆发芽及所生产奠定有利的基础。
二、种子处理
大豆播种前,种子处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农户要提高种子处理意识,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处。首先,利用风选、机选、盐水选种的方式,将病粒、虫蛀粒、小粒、秕粒、破瓣粒等剔除,留下健壮饱满的种子备用。其次,在晴天均匀摊铺晾晒种子,每间隔3小时翻动1次,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够接受光照,利用紫外线杀灭种子表皮的致病菌,同时也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期,激发种子酶活性,提高成活率。再次,拌种,农户可用根瘤菌、微肥、硼砂、钼酸铵等拌种,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最后,种子包衣,这是目前所大力提倡的一项技术,农户应选用大豆专用种衣剂,在种子表皮形成保护膜,确保种子安全萌芽。
三、土壤准备
土壤准备方面,农户需重点做好下述几项工作:首先,结合土豆的生长特性合理选择土地,优选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pH值在6.5-7.5之间的土地种植土豆。要提高轮作意识,不可重茬,更不可在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种植土豆。其次,做好土壤深耕和施肥工作,深翻土壤25cm晾晒,一方面可提高土壤松散性,另一方面可杀灭部分虫卵和病菌,同时也能够将土壤中的杂草消灭。整地的同时,需施加充足的基肥,以产量300kg/667m2大豆的地块为例,建议每667m2施加腐熟有机肥2000kg,提升土壤肥力。最后,整地之后建议喷施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降低大豆苗期杂草数量,确保大豆安全生长。
四、规范播种
大豆播种作业时,要保证规范性。首先,要合理控制播种时间,农户要充分结合品种特性、自然降雨、土壤墒情等多方面的因素灵活调控播种时间,以地下5cm耕作层温度稳定在10-15℃时播种为宜。针对墒情较差的地块,应进行人工造墒后再播种,提高大豆的出苗率。播前应精选饱满、无病虫的种子,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瘪粒,晒种1-2天;播种时间与当地玉米、大豆播种时期相一致,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期间均可播种。其次,大豆播种时的株行距是30-40cm,双行间小行距为10cm,借助穴播机在垄上等距穴播空距20cm,每个穴播种3粒,深度5cm,每667m2保苗1.2万株,针对墒情较好的地块,可适当增加保苗数量。整体密度不可过大,避免影响田间光照和通风。最后,做好播后镇压工作,让土壤和大豆种子充分接触,加快生根,保证出苗率。但要注意,针对湿土地,可不镇压,避免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五、精细管理
大豆播种后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只有认真、精细做好管理工作,方可更好的保障大豆的正常生长,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具体来说,应重点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1、补间定苗
农户应密切留意大豆生长状况,若发现有死苗的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清除死苗,并用生石灰对病穴消毒,然后再补栽同品种健壮幼苗。要控制好补苗时间,建议在1叶前完成,达到齐苗的目的。补苗后要浇灌充足的定根水,避免补苗的幼苗死亡。与此同时,要做好间苗定苗工作,这是培育壮苗的重要举措。建议农户在第1片复叶全展开时定苗,第2片单叶平展时间苗,间苗定苗时重点剔除弱株、病株、混杂株,留下健壮苗,防止出现苗挤苗的现象。
2、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破除土壤板结,减少杂草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为大豆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所以农户要提高中耕除草意识,结合土壤状况、杂草情况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尤其是前期封闭除草不到位的地块,苗期极易长出大量的杂草,此时农户要高度重视中耕除草工作。要控制好中耕除草频率和时间,建议在出现第1片复叶时进行首次中耕除草,控制好深度,避免对幼苗根系造成损伤;苗高20cm时进行二次中耕除草,此次要稍深,有效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通透性。需要注意,若杂草数量较多,建议进行化学除草,结合杂草种类灵活合理选用药物,以阔叶类杂草为主的地块,建议喷施氟磺胺草醚、克莠灵水剂等除草剂,控制好除草剂使用量,防止产生药害。确保喷药均匀,避免漏喷、重喷。
3、水分管理
大豆生长时,水分是必需品,缺水或富水,均会影响到大豆的正常生长,所以做好水分管理工作非常关键。农户要充分结合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实际需求、自然降雨状况等方面的因素灵活控制落实浇水、排水工作,满足大豆植株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大豆全生育期需浇水3-4次,幼荚形成期、开花期、鼓粒期是需水高峰期,因此农户要重点做好浇水工作,采用沟灌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不可大水漫灌。需要注意,进入雨季后,要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保证排水沟畅通,及时排出雨水,避免其积聚在田间引发涝灾。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晒田,保持干燥,有助于提升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4、养分管理
养分是否充足,是影响大豆生长及后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达到高产稳产增收的目的,做好养分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农户要结合大豆植株长势,合理控制好追肥时间、追肥量。若发现有脱肥的现象,则要及早追肥。一般情况下,大豆全生育期需追肥2次,苗期进行首次追肥,加快培育壮苗。开花结荚期再追肥1次,此时主要是提高开花率和结荚率,降低落花落荚的概率,确保产量。除此之外,叶面肥的施加,亦非常重要,叶面肥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为主,必要时可加入适量尿素溶液,将肥料均匀喷施在叶背上即可。但需要注意,叶面肥应在晴天傍晚或者阴天喷施,避开高温时间段。若喷肥后2小时内降雨,需再补喷1次,保证效果。
六、病虫害防治
1、病毒病
病毒病是万山区大豆种植常见病,其主要包括下述几种类型:轻花叶型,常见于抗病品种,大豆叶片出现淡黄色的斑驳状斑点,生长基本正常;皱叶花叶型,大豆叶片歪扭、皱缩,结荚少;重花叶型,受害的大豆叶片黄绿相间,叶片皱缩,边缘卷曲,整株呈暗绿色;黄斑型,多发于结荚期,叶片皱缩;芽枯型,受害植株茎顶、侧枝顶芽变为褐色卷曲状,后期枯死,或豆荚畸形;褐斑型,籽粒多变为褐色或黑色。大豆病毒病,多发于高温干旱季节和环境,若滥用氮肥,土壤贫瘠板结,水肥管理不当,会极大地增加大豆病毒病的发病率。
大豆病毒病综合防治措施如下:播种前做好选种工作,优选高抗病毒病的大豆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包括:筛种、晒种、拌种、种子包衣等,提高抗性;控制种植时间、方法、密度,密度不可过大,避免影响光照及通风;密切留意大豆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浇水、追肥等各项工作,促进壮苗的培育;若发现有病株,要及早拔除,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毒传播扩散;重视对灰飞虱的防治,其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因此若发现田间有大量灰飞虱,应及早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减少田间灰飞虱数量;针对患病毒病较严重的豆田,建议交替喷施5%菌毒清400倍液、1.5%植病灵Ⅱ号乳油1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2、根腐病
根腐病是大豆种植常见土传病害,幼苗出土前后、开花结荚期是该病的高发期,可减产25-75%。种子携带病菌时,则会影响出土,导致种子腐烂于土壤当中。幼苗发病后,大豆植株根部出现褐色的小斑点,并逐渐变为不规则凹陷状。成株发病后,茎髓部变为褐色,叶柄皱缩,叶片下垂,根系腐烂形成“秃根”,此时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受限,矮小,最后干枯死亡。高温多雨季节该病发生率高,若常年连作,播种过早过深、管理不当,土壤黏重,会进一步增加根腐病发病率,进而对产量和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大豆根腐病综合防治要点如下:选用耐病抗倒的大豆品种,并使用大豆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进而形成保护膜,可显著降低根腐病发病率;提高轮作意识,坚持和玉米、小麦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减少田间菌源数量;规范播种作业,确保大豆播种深度、时间、密度等均符合要求,避免过度拥挤;加强田间管理,重点做好追肥、浇水、除草、培土等各项工作,提升大豆植株抗病性;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晾晒、平整处理,提高土壤透水透气性;若发现有病株,要第一时间清除并带出田间烧毁,杜绝病菌传播;根腐病较严重时,建议交替喷施25%甲霜灵8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3、蚜虫
万山区大豆种植时,蚜虫是常见虫害。蚜虫重要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茎叶汁液,致使叶片出现大量的黄斑,后期黄斑变为褐色。受害的大豆植株往往矮小,茎叶发黄卷缩,结荚量明显减少,严重影响大量产量。不仅如此,蚜虫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蚜虫对大豆植株的威胁性巨大。苗期是蚜虫的危害盛期,此时若干旱高温少雨,极易导致蚜虫的大量发生。受害的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会死亡,减产20-50%。
大豆蚜虫综合防治要点如下:坚持玉米和大豆等套种作物按照“2+3”间作,可有效减轻蚜虫的危害;重视对天敌的利用,如:食蚜蝇、草蛉等,其均是蚜虫的天敌,将其释放于田间,可有效控制田间蚜虫数量,减轻蚜虫危害;重视对黄板的使用,利用蚜虫的趋色性特征,在大豆田间悬挂黄板,控制好高度,应高出植株30cm,每667m2悬挂25-30张,可有效诱杀蚜虫;蚜虫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喷施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4、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影响万山区大豆安全生产的重要害虫,小地老虎也被称之为土蚕、地蚕,属杂食性昆虫,湿润环境下异常活跃,每年5月份开始繁殖、进食,通过啃食大豆幼苗心叶,“切断”幼苗根茎,进而破坏大豆植株的生长,严重的可吞食掉全部根部,导致植株死亡。相比较而言,地势低洼、杂草多、黏土地发生地老虎虫害的概率更高,危害更重。
大豆小地老虎综合防治要点如下:农户要提高轮作倒茬意识,特别是小地老虎发生率较高的地块,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减少田间虫源数量,减轻危害;科学选地整地,播种前深翻晾晒土壤,杀灭土壤中的虫卵,降低蚜虫对大豆植株的危害;重视对杀虫灯的使用,使用黑光灯诱杀,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起到防治的效果。此外,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也是大部分农户的选择,可用撒毒土或灌根的方式,常用药剂有辛硫磷、毒死蜱,建议傍晚时进行撒施或灌根。
七、适时收获
大豆对收获作业时间,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过早进行收获作业,则籽粒成熟度差,百粒重、蛋白质、含油量不理想。过晚进行收获作业,则籽粒失水,极易出现大量炸荚掉粒的现象,进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控制好大豆收获时间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叶片完全脱落、茎变黄、荚变褐、籽粒呈现椭圆,是大豆的最佳收获期。收获时可采用人工收获法或机械收获法。人工收获时,应在晴天清晨有露水时收获,做到轻割轻放,防止籽粒散失,割倒的大豆要及时运回脱粒,去杂充分晒干之后方可入仓贮藏。机械收获时,要控制好设备运行速度,合理规划行驶路线,避免出现漏收的现象。要控制好割茬,以5cm为宜,收割损失率应<1%,脱粒损失率应<2%,破碎率应<5%,清洁率应>95%。大豆收获之后,要连续晾晒处理,控制水分低于5%后再入仓存储,否则极易出现发霉的现象。
综上所述,大豆是万山区主要种植的作物之一,大豆是当地主导油料作物,为保障大豆种植产量和质量,要提高大豆种植管理意识,确保大豆种植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同时创新优化田间管理方法,确保大豆安全稳定生产,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大豆种植提质增效,推动万山区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554200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农业农村局)
相关知识
大豆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
秋葵高效田间管理方法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秋葵种植技术与管理(探讨黄秋葵种植的关键因素及管理方法)
家庭大豆种植的时间及技术方法
白术种植技术及亩收益,附田间管理方法.
浙贝母种植技术与田间栽培管理方法
农村非常流行香榧的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农民朋友了解一下
天冬种植田间管理方法
白芍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
大豆生长各个阶段的田间管理方法
网址: 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的探讨分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99698.html
上一篇: 玉米管理课件图片大全.pptx |
下一篇: 玉米种植如何有效防治常见病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