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精选6篇)
白芨可用腐叶土、河沙、氮磷钾肥混合做基质,平时也需要给其6~8小时光照,可提高果实产量、品质,还要及时的给其浇水,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肥水,养殖过程中需注意,冬季要将温度维持在5℃,高温时可向土壤中灌浇敌敌畏防治病虫。
一、白芨的养殖方法
1、选择土壤
白芨的根须发达,它需要土壤可以及时提供养分,可以疏松透气的土质,可使其根须更好的生长,一般白芨可以养殖在口径15cm的容器里,容器底部可垫放碎瓦片帮助排水,能用腐叶土、河沙、氮磷钾肥混合做基质。
2、适当光照
虽然白芨的耐阴性很强,但平时还是要给其6~8小时光照,这样才能使其果实产量、品质,但它不能在夏季强烈的阳光下暴晒,一般需拉上遮阴网做好防晒措施即可,避免被阳光直晒。
3、浇水施肥
在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中,白芨喜欢湿润的土壤,通常需要大量的给其浇水,不过在阴雨天时,也要做好排水措施,千万不要等待土壤干涸再浇水,生长期间也能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肥水,有利于白芨生长。
4、块茎繁殖
可选用一株健壮的白芨,将其从土壤中挖出,用小刀将白芨切成4~5块,每块最少要有1~2个嫩芽,不然种植后很难生长,将小块种植到土壤里,嫩芽露出土壤表面,适量的对其喷洒水分,等待重新生根就好。
二、白芨的养殖注意事项
1、冬季控温
白芨一般适合生长在20℃的温度下,如果温度低于5℃,那么白芨的枝叶会逐渐发黄,所以一年要将温度控制在5℃以上,如果盆栽搬移到室内养殖,露天可给其搭棚控温,使白芨可以更好的生长。
2、病虫防治
白芨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它很容易遭受到地老虎、金针虫等病虫的危害,一般需要及时的给其根部周围杂草进行处理,还要向土壤中灌浇敌敌畏等药剂防治,如果遭受到病虫危害,可灌浇敌百虫、辛硫磷等药剂即可。
1.铜钱草养殖的土壤选择
铜钱草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无论是黄壤土、红壤土还是黑壤土,甚至在贫瘠的土壤上亦能长出。但其抗旱性不强,最适宜在细致、偏酸、潮湿、肥力低的壤土中生长。
铜钱草适合在肥沃疏松、吸水量大、保水性好的土壤,也可在湿润的河岸、沼泽、草地中或硬度较低的淡水中进行栽培。栽培土可用腐叶、河泥、园土混合配制,比例为5:2:2。
2.铜钱草养殖的施肥方法
铜钱草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生长旺盛阶段铜钱草每隔2~3周追肥一次。如种于盆栽或容器中,则需少量施肥,如速效肥花宝二号,能在水中维持较长时间的肥效,保证或水质呈微酸性或中性即可。
3.铜钱草养殖的浇水方法
铜钱草喜欢比较湿润的生长环境。由于其叶片多,蒸腾量大,夏季要经常向植株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叶片应保持干净,以利于光合作用。冬季盆土以偏干为宜,浇水遵循宁湿毋干的原则,忌积水,否则容易烂根。
北方的自来水要日晒静置1~2天使用。生长期每2~3大浇水1次,保持盆土湿润。水养春夏季7~10天换水1次,秋冬季每半月换水1次。
如果水养一定要每周换一次水并加入观叶植物专用营养液。如果使用土培,则一定要长期保水。每日清晨要浇一次水,水分不宜过足,以底孔有水流出为度,保证盆土湿透即可。
4.铜钱草养殖的温度要求
铜钱草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但不耐寒,在10~25℃的温度环境中生长良好,夏季温度升至32℃以上时,会停止生长,冬季温度不得低于5℃。
5.铜钱草养殖的光照要求
铜钱草耐阴,以半日照或遮阴处为佳,忌强烈阳光直射,环境越荫蔽越容易导致植株叶片腐烂。铜钱草不争光,但若每天让铜钱草接受4~6小时的散射光照,或者给予它8~10小时的人工光照,会让铜钱草长势更好。
6.铜钱草养殖的病虫防治方法
铜钱草病虫害极少。生长适应能力强,无须刻意护理。养植一段时间后,铜钱草将充满整个容器。常向叶面喷水清洗叶片以保持青翠亮泽。生长密集后应注意通风透气,不然植株容易出现黄化。
7.铜钱草养殖的注意事项
(1)喜好温暖高温,80%的日照为宜,光线不足或过度遮荫会导致茎部徒长、叶片黄化腐烂,需使用保水性佳的介质,并常保湿润。水陆两栖的铜钱草常见于水生池塘、湿地等空间,水盘、水族箱也很适合。
(2)铜钱草一般不需要进行大量修剪,叶子过密时需及时摘除枯萎的底叶和外层老叶、病叶,以改善光照、通风条件。春季当盆内长满根系时换盆,并分株整形。如植株生长过高,应修剪压低,促使茎叶基部萌发新枝。
(3)喜欢阳光与水的铜钱草,可以水培、土培、半水半土培植,叶子圆圆的,非常可爱,而且非常好养,总之您想怎么弄都行,它不争肥,但是喜欢光和水,只要光和水充足了,它就生气勃勃。
(4)铜钱草不需很大的盆,也可用比较大的碗来栽,水仙盆也可以。栽时可平栽,要把根茎盖住使看不见为好,切忌过深。然后放在半阴处一个星期等新叶长成再见见阳光。
(5)铜钱草有时会出现叶片发黄现象,主要是下面几种原因造成的,要尽量避免。一是盆土长期过湿或过干,没有做到见干即浇。二是冬天根系已冻伤。三是春季急于出室,铜钱草一时无法适应突变的气候。四是长期置于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五是叶面长期不喷水清洗,积累了灰尘,阻碍了光合作用。
(6)如果发现新叶普遍有发黄现象,可向叶面喷施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根系或水中出现水苔时要马上清洗换水,不然对植株生长不利,且影响观赏性,平时要多注意容器中的水是否充足,避免干竭。
8.铜钱草养殖的繁殖方法
水培繁殖:取一段带2个节以上的根,放到清水里泡上2天,铜钱草节的地方就会长出一些小根须,有时候还会长出小叶子。在浅盆中放入少匿培养土,把铜钱草根轻轻放到土面,盖上一层薄土,再放些小碎石保持水质澄清。浇水没过小碎石,约4天后长出小株,注意经常补水,以浸湿碎石为宜。
相关内容
铜钱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铜钱草的养殖方法:
最佳繁殖时间:主要以分株法或扦插法繁殖为主,多在每年3~5月进行,栽培容易,保持栽培土湿润,约1~2周即可发根。亦可采用播种法进行育苗。培土可使用由腐叶、河泥、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0.5:2:2。
最佳生长土壤:铜钱草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无论是黄壤土、红壤土还是黑壤土,甚至在贫瘠的土壤上亦能长出。但其抗旱性不强,最适宜在细致、偏酸、潮湿、肥力低的壤土中生长。铜钱草适合在肥沃疏松、吸水量大、保水性好的土壤,也可在湿润的河岸、沼泽、草地中或硬度较低的淡水中进行栽培。
生长湿度要求:需使用保水性佳的介质,并常保湿润。水陆两栖的铜钱草常见于水生池塘、湿地等空间,水盘、水族箱也很适合。
最佳生长温度:铜钱草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但不耐寒,在10~25℃的温度环境中生长良好,夏季温度升至32℃以上时,会停止生长,冬季温度不得低于5℃。
最佳生长光照:铜钱草耐阴,以半日照或遮阴处为佳,忌强烈阳光直射,环境越荫蔽越容易导致植株叶片腐烂。铜钱草不争光,但若每天让铜钱草接受4~6小时的散射光照,或者给予它8~10小时的人工光照,会让铜钱草长势更好。
养殖铜钱草的注意事项:
铜钱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积水容易烂根施撒肥料:铜钱草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生长旺盛阶段铜钱草每隔2~3周追肥一次。如种于盆栽或容器中,则需少量施肥,如速效肥花宝二号,能在水中维持较长时间的肥效,保证或水质呈微酸性或中性即可。
浇水要点:
1、铜钱草喜欢比较湿润的生长环境。由于其叶片多,蒸腾量大,夏季要经常向植株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叶片应保持干净,以利于光合作用。冬季盆土以偏干为宜,浇水遵循宁湿毋干的原则,忌积水,否则容易烂根。
2、北方的自来水要日晒静置1~2天使用。生长期每2~3大浇水1次,保持盆土湿润。水养春夏季7~10天换水1次,秋冬季每半月换水1次。
3、如果水养一定要每周换一次水并加入观叶植物专用营养液。如果使用土培,则一定要长期保水。每日清晨要浇一次水,水分不宜过足,以底孔有水流出为度,保证盆土湿透即可。
修剪要领:铜钱草一般不需要进行大量修剪,叶子过密时需及时摘除枯萎的底叶和外层老叶、病叶,以改善光照、通风条件。春季当盆内长满根系时换盆,并分株整形。
盆土更换:春季当盆内长满根系时换盆,并分株整形。如植株生长过高,应修剪压低,促使茎叶基部萌发新枝。铜钱草不需很大的盆,也可用比较大的碗来栽,水仙盆也可以。栽时可平栽,要把根茎盖住使看不见为好,切忌过深。然后放在半阴处一个星期等新叶长成再见见阳光。
繁殖要点:这种植物以分株法或扦插法繁殖为主,多在每年3~5月进行,栽培容易,保持栽培土湿润,约1~2周即可发根。
病虫防治:铜钱草病虫害极少。生长适应能力强,无须刻意护理。生长密集后应注意通风透气,不然植株容易出现黄化。
养殖铜钱草水培:
铜钱草水培:取一段带2个节以上的根,放到清水里泡上2天,铜钱草节的地方就会长出一些小根须,有时候还会长出小叶子。在浅盆中放入少匿培养土,把铜钱草根轻轻放到土面,盖上一层薄土,再放些小碎石保持水质澄清。浇水没过小碎石,约4天后长出小株,注意经常补水,以浸湿碎石为宜。
1、换水无需特别勤快,保证水盆里水量足够前提下,一个星期换一次即可。如果在夏天,可以适度换水勤快些,主要是为了不让蚊子在里面产卵。
2、保持足够的光照,它每天接受4小时以上的日光照射,铜钱草才能长得旺盛翠绿。铜钱草特别喜阳,在充足太阳光下即便不释肥也可以迅速成长;反之,如果光照不足或者长期置于阴暗的室内,铜钱草的叶子就很容易发黄枯萎。
3、在施肥上,无需太多讲究。如果家里有养金鱼,可以把金鱼换水下了的水灌入铜钱草的水盆,可以让铜钱草长得更好。
4、在南方,16~24℃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就能很好的自然存活。但是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会抑制铜钱草的生长,而且高温下水中也更容易萌生小虫。
5、水养铜钱草时,发黄的叶子会在水中腐烂,败坏水质,所以我们应该定期地检查水缸,发现有霉烂的叶子应该尽快捞出。
6、生长旺盛的铜钱草,一个月时间就能蔓延满水盆,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为它进行剪枝分株,把过于稠密的铜钱草移植到其它水盆中,以免成叶遮蔽了嫩叶的光照,影响正常的植株生成代谢。
养殖铜钱草的心得:
1、铜钱草适合粗放粗养,只要给它足够的阳光和水,就可以长的非常快。
2、如果在室内,没有阳光,可以用灯光代替。
3、水需要沉淀了两小时的自来水,或者隔天使用。
4、喜好温暖高温,80%的日照为宜,光线不足或过度遮荫会导致茎部徒长、叶片黄化腐烂,需使用保水性佳的介质,并常保湿润。水陆两栖的铜钱草常见于水生池塘、湿地等空间,水盘、水族箱也很适合。
5、喜欢阳光与水的铜钱草,可以水培、土培、半水半土培植,叶子圆圆的,非常可爱,而且非常好养,总之您想怎么弄都行,它不争肥,但是喜欢光和水,只要光和水充足了,它就生气勃勃。
6、铜钱草有时会出现叶片发黄现象,主要是下面几种原因造成的,要尽量避免。一是盆土长期过湿或过干,没有做到见干即浇。二是冬天根系已冻伤。三是春季急于出室,铜钱草一时无法适应突变的气候。四是长期置于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五是叶面长期不喷水清洗,积累了灰尘,阻碍了光合作用。
关键词:白芨,真菌,块茎,假鳞茎,多糖
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又名白及、地螺丝、刀口药、连及草等,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1]。白芨为我国传统中药,以其干燥的块状假鳞茎入药,可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和皮肤皴裂等[2],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可以治疗肝癌[3]以及血管瘤等[4]病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白芨植株矮小健壮,花色为紫红色,且花形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野生白芨遭到无限制的采挖,同时,其自然生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收录,同时也被写入了1997年制定的《华盛顿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保护种类。只有通过人工栽培,才能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保存目前已经十分稀少的野生白芨资源。白芨的人工栽培多以分株繁殖为主,很多科研工作者已进行了组织培养研究[5,6,7,8,9,10,11,12,13],但仍存在培养周期较长、生产成本高、且幼苗在炼苗及移栽后生长状况较差和成活率低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尚鲜见白芨组培苗规模化繁育的报道。因此,在白芨的实际生产和种植过程中,仍以块茎的分株繁殖这一无性繁殖方式为主[14],因此对白芨块茎进行研究对白芨人工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芨块茎在国外文献一般记录为假鳞茎(pseudobulb)[15],在中国植物志中也记录为假鳞茎[1],但因国内大部分文献记录为块茎[2],该文亦采用块茎一词。白芨地下有菌根和块茎两种结构,均与白芨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有关,此前已经对白芨的菌根进行了研究,观察及实验表明白芨形成菌根,并分离出了多种真菌。块茎生长于地下,是白芨的药用部位,又可用于营养繁殖,其结构如何,是否会受到真菌的侵染,均与白芨的人工栽培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拟对白芨的块茎进行切片观察,揭示其显微结构,同时进行真菌分离实验,以确定白芨块茎内是否有真菌感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芨块茎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适应性,以便为白芨的栽培提供一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野生白芨分别采自云南省5个县市(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昆明市郊区长虫山、楚雄市苍岭镇谢柳屯后山、楚雄州元谋县羊街以及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野外采集后连同原生地土壤带回温室栽培。试验时材料取自温室栽培的白芨。
1.2 方法
1.2.1 块茎解剖学及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取出白芨块茎,在流水下冲洗干净,切成约0.4cm×0.8cm,厚约0.3cm的小块,固定于FAA固定液48h以上。材料固定后,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常规石蜡制片(切片厚度10μm),番红固绿对染,加拿大树胶封片,用OLYMPUS BX-51观察,cellSens[Vers.1.4]显微数码成像系统拍照。
同时,还进行块茎中白芨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实验,采用高碘酸-Schiff反应(PAS反应)检验多糖的含量和贮藏部位。按照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切片脱蜡至蒸馏水步骤,流水冲洗10~15min,然后用0.5%高碘酸处理15min左右,蒸馏水洗涤,再用Schiff试剂处理30min,漂洗液漂洗3次,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乙醇梯度脱水,固绿对染,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胶封片,用O-LYMPUS BX-51观察,cellSens[Vers.1.4]显微数码成像系统拍照。
1.2.2 内生真菌分离
真菌分离实验用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g(沸水煮30min后4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葡萄糖20g,琼脂15~20g,水加至1 000mL,自然pH。121℃灭菌25min。每升培养基中加100μg·mL-1的硫酸链霉素和青霉素G钠以抑制细菌生长,倒平板备用。
取生长健壮的白芨块茎,冲洗去除表面附着物质,用沾有肥皂粉的毛刷清洗表面,流水冲洗30min后晾干,然后依次用灭菌水冲洗1次,75%的酒精溶液消毒30s,灭菌水冲洗1次,0.1%汞处理10min,灭菌水清洗5次,取最后一次清洗后的洗液作为对照组,以检查表面消毒是否彻底。然后把消毒好的块茎切成0.5cm×0.5cm,厚度为0.2cm左右的小块,将切好的块茎水平放置PDA平板上,每皿5个小块,于28℃保温箱中倒置培养7d。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芨块茎的结构
白芨的块茎具有单子叶植物类型的茎结构特征,具一层厚的表皮细胞,无气孔(见图版1中的2),表皮内有下皮层(见图版1中的2),下皮层内为薄壁组织构成的基本组织,多数小型维管束星散分布于薄壁组织中(见图版1中的3)。
白芨块茎的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细胞壁显著加厚,外被极为发达的角质层(见图版1中的2),表皮细胞间排列紧密,表面观为不规则型细胞紧密镶嵌而成,没有气孔分布于表皮细胞间,亦没有任何表皮毛(见图版1中的1,2)。紧贴表皮的一层细胞,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厚而没有内容物,故定义为下皮层(见图版1中的2)。
基本组织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细胞较大,横切面约为圆形,细胞内部没有营养物质积累,但常具有针晶束,为储水细胞(见图版1中的4,6);另一种细胞较小,细胞内积累了众多的颗粒物质,为营养细胞,在靠近维管束的地方更多(见图版1中的5)。PAS显色反应结果表明,营养细胞内的颗粒普遍显红色,因此为糖类物质多。储水细胞远较贮藏细胞为大,2种细胞有比较规则的排列规律,即一个大的储水细胞周围由一圈营养细胞包围(见图版1中的4,6)。
白芨块茎的维管束都比较小,星散分布于基本组织中,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木质部并没有呈现强烈木质化,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同一个切面上同时存在靠内和靠外的木质部、韧皮部(见图版1中的5)。维管束外无明显的维管束鞘,韧皮部的外侧有少数纤维细胞构成的束鞘纤维群(见图版1中的5)。整个白芨块茎中起支持机械作用的主要在木质部导管和束鞘纤维。
图版1白芨块茎结构1.白芨块茎表皮表面观,示紧密镶嵌排列的表皮细胞(EP),无气孔无毛;2.白芨块茎表皮切面观,示表皮外发达的角质层(CL),细胞壁加厚的表皮(EP)和表皮下加厚形成的下皮层(HP);3.白芨块茎内部结构,示星散分布的维管束(VS)和基本组织(GT),其中箭头方向表示木质部方向,示韧皮部和木质部在茎中的排列方向并不完全一致;4.一个维管束和其周围的基本组织,基本组织分为储水细胞(WC)和贮藏细胞(SC);5.维管束的结构,木质部(XY)、韧皮部(PH)和韧皮部外的韧皮纤维(PF);6.储水细胞(WC)和贮藏细胞(SC),储水细胞内无有机内含物,具有针晶束(RP),贮藏细胞内有大量多糖颗粒(PG)。
缩写表示:EP=epidermis,CL=cuticle layer,HP=hypodermis,VS=vascular bundle,GT=ground tissue,WC=water storage cell,SC=storage cell,XY=xylem,PH=phloem,PF=phloem fiber,PG=polysaccharide grain,RP=raphid1.The surface view of the epidermis(EP)of Bletilla striata pseudobulb,no stomata nor hair;2.The transverse section view of the epidermis(EP),showing very thick cuticle layer the covering cuticle layer(CL),thick walled epidermis and also thick walled the hypodermis(HP);3.The ground tissue and the scattered vascular bundles inside the pseudobulb.The vascular bundles are small,the xylem(XY)and the phloem(PH)are not always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in one pseudobulb;4.One vascular bundle and the ground tissue around it,two kinds of cells are classified,water storage cells(WC)which contain water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storage cells(SC)which contain organic materials;5.The structure of a vascular bundle,xylem,phloem,and also a phloem fibers group out of the bundle sheath;6.Two types of cells in the ground tissue and their containings:the raphid in the water storage cells and the polysaccharide grains in the storage cells.
块茎的表皮细胞完整没有破损,整个块茎中没有发现任何菌丝,说明块茎内没有真菌侵染。
2.2 白芨块茎真菌培养实验
对多个地点采集的白芨块茎进行实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后,仍没有任何菌丝生长,表明白芨块茎内没有真菌共生或感染。
3 结论与讨论
白芨的块茎正式名称应为假鳞茎,中国植物志称假鳞茎[1],国外文献一般称假鳞茎(pseudobulb)[15],因国内文献大部分称块茎[2],该文仍称为块茎。然而其它兰科植物中与之相对应的结构是假鳞茎。对比其结构,它们都具有植物茎的基本结构特征,即维管束分散排列,没有像根中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中柱,以此与根相区别。白芨块茎结构具有单子叶植物茎的基本特征,即多个维管束星散状分布于基本组织中,而具体每一部分的细胞又适应于自身环境与功能而具有特定的特征:一是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强烈加厚,外被一层极厚的角质层,而表皮之下的一层细胞也加厚成为下皮层;二是基本组织中两种不同的细胞分别积累不同的物质,大的储水细胞储存水分和无机盐,具有储水的功能,小的贮藏细胞储存多糖等营养物质,二者共同执行贮藏营养的功能;三是机械组织成分较少,整个结构中没有大的支撑结构,具有支撑功能的仅有维管束中的木质部细胞极厚和韧皮部外少数纤维细胞。
郑小珠和杜泉基[16]曾经报道过白芨的块茎结构,他们将白芨块茎基本组织中的薄壁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一般的薄壁细胞,分别与目前指的储水细胞和贮藏细胞相对应。因国外早在19世纪后期就有关于假鳞茎结构的研究[17,18],经过和国外文献比较,仔细对比该文研究的结果,储水细胞中以水和无机盐为主,几乎没有其它的颗粒物质,这从广泛存在于其中的草酸钙针晶束就可以看出,而贮藏细胞中的多糖颗粒才是白芨显粘性的原因,因此该文取储水细胞和贮藏细胞的说法,他们指的粘液细胞即该文中的储水细胞,而未特指的薄壁细胞即该文的贮藏细胞。
对比其它植物的相应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白芨块茎结构及其功能。国外有一些兰科植物的解剖学研究中涉及到假鳞茎的结构,如Stern、Judd[19]和Yukawa等[20]在兰科Catasetinae亚族和兰属Cymbidium的解剖学研究中都有对假鳞茎的研究。它们的基本结构相似,由一层较厚的表皮细胞和内部基本组织构成,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但与白芨明显不同的是这些在内部基本组织中,除了储水细胞外,另一些细胞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很少,而在靠近表皮的几层薄壁细胞内还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同化细胞,即假鳞茎的基本组织由储水细胞和同化细胞构成。此外,这些兰科植物中韧皮部外侧的束鞘纤维极为发达,很多几乎形成3、4圆周,成为一个盖在韧皮部外的“帽子”[20],大大增强了假鳞茎的支撑功能。这些结构上的差别主要是生长环境和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引起的。大部分这些假鳞茎生于地上茎的基部,不具有营养繁殖的功能,主要起对抗不良环境的作用,所以它们的结构倾向于进行一定的合成并且储存水分以防止干旱,因此发展出发达的储水细胞,另一类普通薄壁细胞则保留有光合作用的功能,成为同化细胞。而作为茎的基部,假鳞茎还要支撑整个枝条,所以韧皮纤维非常发达。白芨块茎生活于地下,主要功能是营养繁殖,故块茎的内部细胞发展为贮藏营养的贮藏细胞而不是同化细胞,以供新植株生长需要。根据过去的研究,白芨块茎的主要成分为白芨多糖[21],根据普通切片可以看到细胞内的很多颗粒,即为多糖颗粒,这些糖类物质在新植株发出时很容易转换为植物所需的营养。此外,白芨作为地下的假鳞茎,主要用于营养繁殖,并不起支持作用,所以其纤维等机械组织都很不发达,仅有维管束外具有少量细胞构成的韧皮纤维群,有一定的机械支持作用。
白芨的根和块茎都生活于地下,而白芨的根始终与真菌形成共生的菌根,这不禁让人对块茎也产生疑问,但该文切片观察并未发现真菌菌丝,真菌分离实验的结果也没有培养出真菌,从两个角度证明白芨块茎中没有任何真菌感染。分析白芨的块茎结构,从角质层到表皮到下皮层,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隔离保护层,且表皮细胞间无缝隙亦无气孔,一方面可以保持内部的水分不丢失,另一方面有效地阻挡了真菌菌丝的侵染,这种表皮保护功能的强化应该是白芨块茎作为繁殖器官生活于地下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性。
【关键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捕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3.5干塘捕捉
1.光照
榕树属于亚热带植物,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暖湿润的环境。性耐旱,耐半阴。一般应放置在通风透光处,要有一定的空间湿度,阳光不充足,通风不畅,无一定空间湿度,可使植株发黄、发干,导致病虫害发生,直至死亡。
2.浇水
榕树栽植于盆中,长期不浇水进行水分补充的话,植株就会因缺水而枯萎,因此要及时观察,根据其土壤干湿情况浇水,保持土壤湿度。浇到盆底排水孔有水渗出为止,但不能浇半截水(即上湿下干),浇过一次水之后,等到土面发白,表层土壤干了,就要再浇第二次水,绝不能等盆土全部干了才浇水。炎热季节要经常向叶面或周围环境喷水以降温和增加空气湿度。浇水次数冬、春季要少些,夏、秋季要多些.
3.施肥
榕树不喜肥,每月施10余粒复合肥即可,施肥时注意沿花盆边将肥埋入土中,施肥后立即浇水。肥料的主要成分是氮磷钾。
4.修剪
最佳生长土壤:铃兰要选择中等或中上等肥力,微酸性土壤,半阴、半阳地段较适宜。
生长湿度要求:铃兰在生长期应经常给铃兰保持疏松土壤和土壤湿润。
最佳生长温度:铃兰最佳生长温度为18~22℃。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6篇(全文)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养好白芨以下四点是关键 —【发财农业网】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养好白芨以下四点是关键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养好白芨以下四点是关键 —【花美花卉网】
白芨怎么养殖 详解白芨养殖方法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白芨种植技术方法
家庭牡丹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精选6篇)
白芨种植技术,4步即可完成白芨的种植 —【花美花卉网】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种类划分
网址: 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6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04263.html
上一篇: 一种白芨的快速繁殖方法与流程 |
下一篇: 白芨种子繁殖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