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
这里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欢迎大家的到来!穿越时空,享受思想的盛宴,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今天我们继续来备课,我们备的是第二课——《观察一株植物》。通过第一天的学习,学生可能初步感觉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会长大,它还会死亡。它要活下去就需要水、阳光,需要人的照顾。在此基础上进行今天的教学。今天的教学将聚焦于一株植物,深化学生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要去理解、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比如根、茎、叶这三种营养器官。当然,学生如果提出来认识植物的话,这也是可以的,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观察、描述和记录。一年级或者说整个低年级的小学生呢,科学探究主要是停留于观察和描述。确定好这八个字:仔细观察,如实描述。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才从幼儿园过来,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混合式思维。“散理论”还停留在他们头脑中,他们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两回事。因此,科学课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是要让他们从自己看到的说起,而不是说自己想象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仔细指导,使学生充分地运用眼睛、手、鼻子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对某个事物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同时,在观察的时候尽量避除他头脑中想象的那些事物,避除“散理论”。
对于本课来说,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何避免学生的天马行空的一种观察或描述呢。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把他(她)所看到的事物记下来。实际上学生在画的时候,一定要提醒他(她)画眼前的这一个事物,而不是他头脑中“看”到的这一棵植物。当然,这时候的孩子可能还不太会写字,所以只能用简单的图示方式。老师则可以发给孩子们一些替字。当然有的字孩子们会写,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可以教一两个字。比如“叶子”的“叶”,我们可以教会写的。那么像“根”这样的一些字学生不会写,我们可以发帖子给他们。还有“茎”这些字我们都要给注上拼音。
一年级小朋友喜欢画画,用画画的方式描述和记录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手法。但是请记住:本节课画画跟美术课画画的方式不一样。美术课的画画是创作,是画自己头脑中心中的形象。今天在科学课中的记录,不是画画,而是属于科学记录。因此,所谓的“记”和“录”是如实描述眼前的事物。那么科学老师在此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科学绘画和艺术绘画是不一样的。科学绘画是记眼前的东西,眼前有什么,你就画什么。有个洞,你就画个洞,有个缺角你就画个缺角,有三片叶子你就画三片叶子,不能过于铺展。我记得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那篇文章写到,为了美观,他在绘人体血管图时把一根血管调了位置。藤野先生把他喊了过去,告诉他,这是科学解剖不是艺术绘画。因为科学记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拿出去与人分享。它要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信息工具,是正确无误的。
那么如何进行准确的科学记录呢?首先要认真仔细观察当前的事物,然后才尽可能准确地把它画下来。因此做这一课的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绘画,要提出一些关注要求,要求也很具体。比如画一个大树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画出树的样子,就得要求学生看到的树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老师让学生画一片叶子,或者要学生画出这片叶子上面的一些什么东西,那么这就比平常的艺术画画要关注更多的细节了。
在这一方面,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支持,但是也要切记要求不能太高。因为一旦要求高了,超出学生的要求之后,学生就不会听老师的要求绘画,他们就有可能会画头脑中想象的事物。
从本课课文中,你会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认识植物有根、茎、叶这样一些主要的器官。那么探究目标就表现为观察,而且这种观察,不止用眼睛看,而是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种观察呢,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第二个,就是记录。要求学生能够给植物画一幅简单的插图或简笔画。但是简笔画的每一个细节,应该表现出学生头脑中的每一个科学词汇。因此第三个就是表述,就是能用科学词汇描述学生所画下来的事物。其实学生所画的就是他们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
这课的教学准备非常简单,跟上节课一样,要准备一棵植物。比如我上一节课提到的菊花。从教科版教材的整个体系来说,这一课跟第一课属于同一个领域,属于聚焦环节。“说说我知道的植物”,我们来“观察一株植物”,都属于聚焦部分。教科书里面给出了一幅图,是一棵大树。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么观察呢?
接下来我们就选择一株植物来进行观察。在大自然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呢?它是什么样子的?观察它的茎和叶,图画旁边有几个科学词汇“根”“茎”“叶”等。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我们怎么来做呢?首先应该到真实环境里看大树。但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进入小学,如果一开始就待在教室上课,这肯定会乱的,课堂具有一定的调控难度。教科书上面以及实际教学当中,我们还是提倡把孩子带出去,去观察一棵植物的。但是《教师用书》上面就是这么写的,教科书并不提倡教师带学生去室外观察一株植物,而是要求在教室内观察一株植物。这个写《教师用书》的,要拉出去打五十大板才好呢,怎么写这句话呢?当然需要到真实情境当中去观察一棵植物的,观察一棵大树呀,哪怕我们手牵手在教室外面在校园里走一圈也是好的呀。然后,我们再回到教室里面。在教室里面,也可以有一棵植物的。现在学校绿植啊,绿化呀,都是做得非常好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室内的一些树,拿过来,买一些盆景啊,或者买一些盆栽过来。
当然了,这里特别强调在教室里观察的时候,观察方法除了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老师讲授这样一些观察方法是要到位的。教材里面给出了一种植物是菊花。选择菊花作为观察对象呢,是有道理的。第一,时间很对。秋天,菊花绽放,成长出来。第二点,菊花在我国种植范围非常广,全国各地都有。北面的黑龙江,南面海南、海南岛等,都有菊花。哪怕是干旱的地方,也是可以有菊花的。而且菊花的栽培历史比较长,价格比较便宜,准备起来也很容易。作为观察对象来说,菊花种类比较丰富。但是菊花有一个缺点:叶子太多了。这个对学生的观察来说就有难度。那么每一组,在观察菊花的时候,老师除了可以让学生观察整个菊花的植株形态,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枝进行观察。对一年纪学生来说吧,观察一株植物内容太多,观察一枝菊花相对好一点。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当地比较好的植物实地进行观察。下面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有点纳闷了。既然是选择菊花为观察对象,那么教材旁边配了一个问题,说:“在大自然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对不起,没有。大自然当中的菊花是野菊花,跟我们学校里面上课时提供的盆栽不是一回事。这就是教材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或者说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太妥当了,应该调整为:“在大自然中哪些植物跟菊花非常像?”引导学生去观察野菊花,野菊花的植株形态来跟中原菊花虽然不一样,但是叶子还是差不多的。野菊花可能更高一点,茎更细一点,花更小一点而已。
那么教材的意思非常明确。“在大自然当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就是要求学生关注植物的生存生长条件。“它长什么样子的呢?”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指向整体。学生需要从整体上来描述,描述一棵树长什么样子,说它长得高高的,长长的,或者是像三角形像座塔等都可以。可是描述一株菊花长什么样子,但这个还不太好描述。还可以直接去观察它的一根茎,一根一根地数,数数有几根,告诉学生这个就叫“茎”。还可看看它长多高,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没有科学书高?或者是比科学书高多少?像这样具体的观察活动还可以是观察它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数量多不多?这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枝菊花和它上面的叶子。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根、茎、叶,学生要了解、认识。这些词汇要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不断地反复的强化。而且,观察的角度上,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向根、茎、叶。当然,上课的时候不太可能看到根。这时候,老师要准备一幅菊花的根的图片,或者准备一盆有根的菊花,让学生能看到根。当然学生本身也知道这是根,知道植物下面是有根的。
是不是只要观察菊花这样一种植物呢?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观察芹菜。芹菜的根也是很好观察的,也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菠菜、萝卜或者是去菜市场找一找相关的植物,这些都是可以观察的。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转到了对菊花的局部的观察。那么,教材或教参里面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叫“指向植物有生命的观察”,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妥当,什么叫“有生命的观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理解成“指向有特征的观察”,就是要比较这棵植物跟那棵植物是不一样的,这种植物的叶跟那种植物叶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这时候要充分运用感官去看啊,摸啊,问啊等等这些方法去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气味和高度等。在描述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用“根茎叶”进行这些词汇进行运用,这个在科学课堂当中,就很有必要了。
当然,观察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画。边画边记录的时候要给出具体的要求。什么要求呢?就是用图画的方式描述和记录植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先做示范。比如观察一株菊花有几片叶子。老师就要选一小段来进行观察。观察植株有几片叶子?就要带着学生按“1、2、3、4、5……”一片一片来数。引导学生观察每片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大小有什么不同,有的大一点,有的点小一点。我们怎么画叶子?叶子上面还有叶脉,我们就是要简单表述一下叶子的形状特征。这样,老师要做一个科学观察的记录示范者,而不能一开始就把观察和记录的任务交给孩子。
所以我们不但要帮助孩子去观察,同时还要指导孩子去做记录,记录菊花的特点。请注意,我们不是在培养学生的绘画本领,提升他们的绘画技能,我们是要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因此,我们的观察纪录上面应该体现“观察对象”是什么?观察菊花。谁观察?即“观察人”是谁。什么时候观察的?也就是“观察时间”。我看教科版课本里写着图画应该包含“标题、观察对象、绘画人”。什么叫绘画人?这个用词就不当了。今天我不是来画画的呀,我是科学研究啊。科学观察啊,应该是“观察者”呢。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可以让孩子一步一步有序地跟着老师画。一开始就模仿,模仿、记录好了以后,我们还要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的植物。怎么描述呢?比如我观察的植物叶子有几片,它是什么气味什么颜色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正确使用科学词汇。因为这节课中的科学词语就是关于植物的器官。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研讨。观察活动之后,集中进行研讨,谈一谈这句话是怎样描述的?我们有什么发现啊?我们也可以继续观察,今天我们观察了这株菊花,明天它会长成什么样子的?在做记录的时候,我们应该比较一下哪些同学记录得好,通过展示,让他们来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怎么记录的。然后还可以比较自己画的菊花跟其他的同学画的菊花有什么不一样。那样,学生就可以对植物的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等进行一个描述。
孩子们最开始画得不怎么像没关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方式方法的掌握,他们会越画越好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拓展到教室外面去进行户外教学,去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呢?树有多高啊,多大呀?直直的,还是弯弯的?树干有多粗啊?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跟我们刚才画的菊花去比一比。
当然,《教师用书》中说“树上还有小动物也能找到吗?”——对不起,《教师用书》上这句话是多余的。因为我们现在再观察植物,就应该要把动物给去除掉。如果说书上提示有小动物,孩子们就都可能去关注小动物了,而不会去关注这棵大树了。
好了,关于观察植物我们今天就讲到这。明天我们继续来观察植物的叶,一起自我迭代,好好学习。
讲座时间:2017年9月3日
文稿整理:吴佳悦 陈双
录音编辑:魏敏菲
今日推送:张学良
相关知识
一起来备课——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7.种子的传播》课件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7.种子的传播》课件.pptx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2《种植凤仙花》课件 教科版
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种植凤仙花》教案(2023新课标版).doc
【期末复习】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单元过关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生植物(已修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花、果实和种子》说课稿
网址: 一起来备课——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04768.html
上一篇: 怎样判断松树皮腐熟了,观察颜色/ |
下一篇: 松树开花的生态过程与特点(探究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