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苗族锡绣独树一帜的繁与简

苗族锡绣独树一帜的繁与简

    

    苗族锡绣相传流芳600多年,全国仅存于贵州省剑河县的南寨乡柳富、绕号等十几个村寨。
    苗族锡绣与其他刺绣不同,它是将金属锡剪成丝条在藏青棉布上刺绣而成。其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质感强烈,堪称世界一绝,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穿戴时配以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华丽高贵。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武士戎装的甲胄之风。在当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专家评价剑河苗族锡绣使用材料特殊,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属罕见的刺绣技艺,在贵州乃至全国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中独树一帜。

      关于锡绣的起源,传说苗族先民来到清水江两岸居住后,由于当地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先民就把木材砍伐并编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达湖南洪江一带,用木材换取其他商品。当时有人发现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于是就有人把锡用于苗族的刺绣上,因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质感强,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锡逐渐成为这一地区苗族刺绣的一种重要材料。
    特征: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这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当属绝无仅有。其视觉效果是在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苗族姑娘同时佩戴的银饰相辉映,更显熠熠生辉,其色彩高贵典雅;在纹饰上它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纹,这一特征亦有别于当地其它传统苗绣及国内苏、湘、京、粤、蜀、瓯、顾绣品类所采用的具象图案,但却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图案相似;在色彩上,锡绣主体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虽在其间亦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但若将锡绣与色彩浓艳的中国其它传统刺绣品放在一起却有着鲜明的对比,锡绣色彩质朴而高贵。锡绣之于服饰,分三个部分,除夏装的背部饰件与上衣相缝贴且有自然悬垂的“雨滴线”外,前、后裙片皆是独立的饰片系于腰间,并覆盖在百褶裙上。前裙片宽约17.7厘米,长约44厘米,后裙片宽约19.5厘米,长约46厘米,背部饰件宽约17.2厘米,长约20厘米,雨滴线与饰件等宽,长41厘米以内。其中前裙片与后、背部饰片的区别在于:前裙片的整体效果是单纯的黑底银花,且图案略大;而后、背片图案略小兼有暗花。锡绣图案虽由看似相同的几何纹样构成,但其似有却无的(规律)连接分布中却有明确的象征和寓意,以最具典型的后裙片为例,图案中具有象征性的女儿纹、鱼纹、岭湾、鸡足、花簇、牛鞍、秤勾、小人头、老人头、木工弯尺、耙纹、山岭、屋脊等都寄寓了苗族女性最原始的生活向往……
    技法: 锡绣饰品的前裙片(前摆)与后裙片(后摆)及背部饰件(背搭)不仅图案有所区别,而且在工艺流程上也不尽相同。前摆的制作是先在未经浸染的白色家机布上用黑色棉线将图案绣成,然后浸染浆制, 最后将图案上的棉线挑出,再用锡丝将其穿扣并镶边而成;而后摆及背搭所用的面料则是用预染好的彩色棉线(暗色调)按一定的图纹织成。底纹绣制分两道工序,先用单色棉线按传统图案刺绣,然后用彩色丝线在图案的空隙间补绣花饰,最后用锡丝沿单色线图案穿扣完成,其效果是在锡纹的间隙中还可见到丝线绣制的彩色暗花。锡绣最后一道工序所用的锡,早期多从货郎手里购置,使用前将锡锭热溶后浇在石板上,并反复锤炼成薄片,刺绣时再剪制而成。
   传承:锡绣工艺当属苗族母系文化,其技艺纷繁复杂。苗族少女多从母辈的言传身教中吸取。锡绣样稿不同于苗族其它刺绣种类所用的剪纸或手绘底稿,女子出嫁时,母亲将绣好各式传统图案的绣片作为陪嫁物相赠,如此世代沿袭。
    锡绣工艺独特,技术性强,耗日长久,该支系苗族少女于婚前多不参加繁重劳动,闲暇之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为自己绣制嫁妆,婚前至多能做两套。
 锡绣制品主要用在前后裙片和后背上,后裙片的底色布用女儿线分成九格,每格的几何图案一致,叫鱼花,表示田、土和鱼鳞。民以食为天,即对生养他(她)们的土地和食物表示感恩。每格的格子线有三根,叫女儿线,表示村寨的姐妹们相约一起上山做农活、捉鱼、玩耍,还有团结一心的解释。
    裙片锡绣部分最典型的做工是用锡分为9个单元,两头各四个部分相同,中间用一块大的尺纹图案分隔开来。在衣背领脚5厘米处逢有一张长20厘米,宽17.2厘米的背褡,上面绣制的图案叫细格花,也称为尺纹。背褡下方吊有一排锡线,称为滴水线,表示屋沿的滴水,有风调雨顺、年年盈余的良好愿望。衣服的穿着也很有讲究,分单衣和冬衣,单衣背褡的图案是用锡包绣而成,而冬衣背褡的图案没有锡包绣,所以冬衣分13木花和柳条图案,30岁以上穿的是13木花衣,30岁以下穿的是柳条衣。
    锡绣饰品的前裙片(前摆)与后裙片(后摆)及背部饰件(背搭)不仅图案有所区别,而且在工艺流程上也不相同。前摆的制作是先在未经浸染的白色家机布上用黑色棉线将图案绣成,然后浸染浆制, 最后将图案上的棉线挑出,再用小锡片将其包裹并镶边而成;而后摆及背搭所用的面料则是用预染好的彩色棉线(暗色调)按一定的图纹织成.底纹绣制分两道工序,先用单色棉线按传统图案刺绣,然后用彩色丝线(暗)在图案的空隙补绣其它花饰,锡片沿单色图案包裹完成后,其效果是在锡纹的间隙中还可见到丝线绣制的彩色暗花。锡绣最后一道工序所用的锡现今多采用由民贸公司销售的工业化生产的锡片,据说,早年他们多从货郎手里购置锡锭,使用时经溶解、浇在石板上加工而成。
    锡绣的图案变化莫测,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普查当中获知的图案有花角、牛鞍、秤勾、小秤勾(临边有三角图案)、大秤勾(临边有三角图形)、小秤勾生枝、大秤勾生枝、小人头生枝、六枝花、耙花、花簇、文花、尺纹、鸡爪等。从锡绣的整体图案来看,有田、土、尺子、房屋、小人、大人等等,表示他们崇尚美好的生活环境,儿孙满堂、风调雨顺、年年盈余的良好愿望。
    锡绣有着非常杰出的历史价值,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基本上以蝉丝线在家织布上挑花刺绣而成,唯独剑河县南寨乡的苗族妇女是用锡片来绣制,从全国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绣工艺用料上说也是独此一家,堪称世界一绝。
    2006年,以锡绣工艺为代表的剑河苗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知识

苗绣(花溪苗绣)
雷山苗族服饰
蝶舞翩跹,生生不息 戴比尔斯秉承“创守永恒”的承诺,启动苗绣项目 支持苗族女性提升技艺、推动苗绣传承与发展
非遗故事 | 苗族花山节:一场色彩斑斓的民俗盛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苗族“百鸟衣”
苗族服饰
【民俗】苗族服饰文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苗族锦鸡舞的服饰特点
龙香梅与湘西苗族锉花
织金县苗族“跳花坡”民俗及其音乐研究

网址: 苗族锡绣独树一帜的繁与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0885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白色花朵 树木 树枝 立面树pn
下一篇: 兰大独树一帜是什么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