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好的园林需要什么?是巧夺天工的设计,是精致美观的植物,更是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近日,“纪念黄氏蓄植场开办115周年•《花经》再版首发式•中国花经文化主题研讨会”在上海市举办,到场的园林花木人共同进行了一场跨越115年的回望与对话。
“中国花文化一以贯之,115年前,黄氏蓄植场的做法与成就不仅为现代园林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从业者当下的破局发展提供了思路。”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吕志华说。
从“黄家花园”到“零碳”公园
1909年,上海黄氏蓄植场在上海西北原真如乡三千里村创办(今普陀区桃浦镇),园主黄岳渊、黄德邻父子收集大量珍稀的花木开展种植,并打造出精美雅致的园林景观。通过造园养园等方式,黄氏花园逐渐发展壮大,园区面积一度超过300亩。
当时,超过一半的上海文化名人曾前往“黄家花园”参与文化雅集,郑逸梅(作家、文史学家)、周瘦鹃(作家和翻译家)、于右任(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蔡元培(教育家与革命家)、梅兰芳(中国京剧杰出代表)等都是“黄家花园”的常客,大家在这里品茗赏花、探讨艺术、交流思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家花园每年举办的菊展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据当时文献、报道记载,菊展不仅不收费,观赏结束后观众还可以带走一盆菊花,营造了共赏共享的园艺氛围。1930年,“上海花树公所”(中国花卉产业第一个组织机构)更名为“上海市花树同业公会”,黄岳渊任会长。
115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黄家花园几经起伏。1956年,黄岳渊父子积极参与公私合营,黄德邻任上海市花木公司西区私方代表,后入职龙华苗圃(上海植物园前身)。
新时代的黄家花园有了新故事。2023年,在黄家花园旧址所在地,一座新型建筑拔地而起,这里是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总院”)的办公新址,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项目,旁边是如今的李子园公园,草木繁盛、湖水平静,景观野趣十足。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赵彦介绍,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黄家花园及周边地区一度变成桃浦工业区。伴随着工业基地的转型需求,总院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将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与园林造景相结合,采用先进的建筑理念与材料,实现了公园和办公楼宇的近零排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设计、建造、运营的全过程。
在小红书上,这里被称为“普陀阿勒泰”。李子园公园内设有生境修复花园、亲子游玩区“蝶趣园”,还有用于举办各类活动的科普展示馆等,已成为附近居民出游的好去处。面对新落成的“零碳”公园,黄岳渊之孙黄成棣感叹道:“黄家花园三起三落,到如今又成为郁郁葱葱的公园了,我很欣慰。”
《花经》再版,一生只做一件事
100多年前,花木栽植行业刚刚萌芽,生产者普遍规模不大,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种植养护理念。在生产经营的同时,黄氏父子开始共同编写《花经》一书。该书是父子俩莳花栽木四十年经验的总结,详细记载了上海地区观赏类花木及其栽培技艺。
首版《花经》于1949年印发上市,书分两编,上编为通论,叙述栽植花木的气候时令、土壤、四季作业、病虫防治等内容;下编则详论234种花木的栽培细节。书中附有大量黄氏父子手绘植物与种植技术图例。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园林植物与人居环境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董丽出席活动并作《植中君子,宜园宜林》分享。董丽说,1985年《花经》第二次出版时,她在北京林业大学读大学二年级,该书不仅记录大量的专业知识,也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书中园林植物的丰富文化内涵仍值得今天的从业者学习。
担任龙华苗圃总技术指导后,黄德邻持续开展茶花领域的专项研究,在品种选育与繁殖技术方面颇有建树。在这次活动中,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郭卫珍介绍了上海植物园在继承黄德邻山茶花栽培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山茶花的栽育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花经》不仅是一本园艺著作,也承载 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初版《花经》由 周瘦鹃、郑逸梅校订并作序。《花经》2018 版和2024版图书主策划人、出版人姜淮介 绍,《花经》中有一段对紫藤的描写:“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 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用词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这段描写 也被广泛引用。
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库负责人、资深编辑、《花经》再版责任编辑黄艳介绍,2024版《花经》延续了1949版书的古风韵味,保留了不影响阅读的古词、生僻字、异体字等。同时,再版书矫正了格式错误,并改繁体竖版为简体横版,将原本黑白的配图更新重绘为彩色,方便读者阅读。
1990年,由陈俊愉作、程绪珂主编,记载2300余种花木的《中国花经》也面市了,花木产业理论系统逐渐完善,我国园林花木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此次活动上,《中国花经》常务编委、园林杂志社原编辑梅慧敏宣读《中国花经》修订再版倡议。
传承生生不息的花文化
“虽然我没有从事花卉相关行业,但我的父辈、祖辈的精神长久地影响着我,那就是以国家至上、一生专注一件事的精神。很高兴能参与到《花经》再版与黄家花园文化挖掘的工作中来。”黄成棣说。
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会长周武忠表示,上海黄氏蓄植场是花木园林技艺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先驱,其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影响了现代园林花木行业的发展。他表示,在传承和发扬生态建设理念的同时,花卉文化的推广同样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希望更多人关注并参与。
赵彦认为,传统景观园林转型需求迫切,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园林文化与花卉文化的开发与宣传,让大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总院新址设立在昔日的黄家花园,是跨越115年的奇妙缘分。未来,总院将充分挖掘《花经》和黄家花园的文化内涵,引进数字技术等创新形式,讲好花卉的历史文化故事,从“零碳”公园做起,将传统园林景观与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相结合,让行业焕发更大的活力。
李子园公园和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项目
(本文图片来源:大会组委会)
相关知识
零碳公园
调查植被碳汇功能 助力打造零碳公园
首座零碳森林体育公园来啦!
一个零碳智慧公园应该具备什么要素?示范解决方案看这里
零碳公园的绿色奇迹:太阳能光伏花的璀璨绽放
你绝对想不到!零碳公园的太阳能光伏竟然有这些优势!
零亭(聆听)—— MADE IN TAOBAO 的零碳花园
零碳公园惊现太阳能光伏花,绿色能源如何颠覆生态美学!
太阳能光伏花:零碳公园中的绿色能源新宠与生态美学典范
零碳公园:深圳City Walk新标地 / AUBE欧博设计 – mooool木藕设计网
网址: 百年园艺场变身“零碳公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11655.html
上一篇: 描写李子花的诗句 |
下一篇: 织密“贴心网”,一起走进李子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