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钱德洪录》,叶圣陶点校,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233页。)
这段经典记录有不同的版本,除了上述出处外,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是黄省曾(字勉之,苏州人,阳明弟子,著有《会稽问道录》)所记录。(参见《传习录》,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第260页。)
这个典故发生的时间也不明确,估计是在1523年(嘉靖二年)到1527年(嘉靖五年)之间。这段时间,“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同上,第287页)。
此时,王阳明的家已从余姚搬到了绍兴,距离会稽山、阳明小洞天(龙瑞宫)都有一段距离。能与阳明先生同游南镇的这位朋友应该与阳明先生的关系不错,但所提出的问题却还处在“经验层面”,故猜测不像是阳明弟子。能陪朋友去附近的南镇游览,还带弟子相随(担任记录员),此友敢提带有“诘问色彩”的“低级”问题,且阳明先生又做了认真的、流传后世的经典回答,由此,看出阳明先生在为人处事上的厚道和平和。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也很具有代表性。
是呀,您说“心外无物”,但山里的这株花树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关系?难道我来看它时,它就开了,我要不看它,它就不开了吗?这也是后来几十亿“唯物主义者”“威武”地指责“唯心主义者”的话语。
阳明先生回答的非常认真:你不看这朵花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这里的“寂”不是“不在”,而是“在”,只是“不动了”;你来看它,“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名词:颜色,又用了一个动词:明白!没有学过光学的王阳明能把色彩的形成机理说得如此生动,实在是太厉害了!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即,没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存在”,它们只是不同频率的波与人的视觉细胞相互作用的“主观感觉”。20年后,在一个德国的小镇上一位叫康德的哲学家用“物自体”和“先验的认知形式”进一步解释的“岩中花树”的问题。
这个世界是人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命题:存在性认知,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新的认知能力。
从经验层面看,人的心灵并不是一张空白的纸,人的认识能力像一副有色眼镜。“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因而每个人人都会在心里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会通过自身的认知系统和意识结构,把外在的物质自然“人化”,或者说是审美化、符号化。”心灵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我们所能知道的内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手里拎着锤子,满眼都是钉子”“挎上枪,毛驴都想杀人。”
相关知识
阳明心学第五讲岩中花树的典故
岩中花树——空间重组下的贵阳阳明祠扶风山风景区文化体验提升方案设计
从多视角深度解析王阳明“岩中花树”之论:哲学意蕴与思想传承
王阳明的“花树理论”与现代科学的惊人契合!
《岩中花树》
国学智慧:王阳明的“花树理论”,几百年后竟被物理实验证明
【常识积累】《文学常识中的宋明理学》考点清单+重要试题+音频讲解(09.01)
王守仁心学,你看到了花,花儿才是存在的
《阳明文库》首批亮相 繁花生树嘉惠学林 | 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发布
荆村论画 | 明代心学与徐渭绘画开新
网址: 阳明心学第五讲岩中花树的典故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11959.html
上一篇: 【南方日报】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 |
下一篇: 4.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