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花卉2011.
5
国内蝴蝶兰组培研究
摩i
2
辩牲j
i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伦
君1
张元国2
徐香梅
王林武
杨晓东
f1.山东省潍坊市园林管理处 潍坊261
041;2.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潍坊261
061)
摘要: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还需要优化。本文总结了蝴蝶兰组培国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未能解
决蝴蝶兰组培中的关键技术,未能建立完善的蝴蝶兰组培植株再生技术体系,
没有选育蝴蝶兰新品种或新材料,基因导入技术研究不够深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对存在
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蝴蝶兰组培;再生体系;新品种;基因导入
综观各国蝴蝶兰的研究,
组培快繁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
其次为栽培技术及生理学研究。将基因工程用
于蝴蝶兰的研究国外较多,
而国内较少。相比之下,
对
我国而言,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还需要优化。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未能解决蝴蝶兰组培中的关键问题
周内对蝴蝶兰组培有关技术进行了详尽的研
究。但对原球茎状体诱导率、增殖率、玻璃化、褐化等
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尤其对原球茎状体诱导率普
遍较低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
2
未能建立完善的蝴蝶兰组培植株再生技术体系
完善蝴蝶兰组培植株再生技术体系非常关键,
这对于快速繁殖选育出的新材料、新品种和国内稀
有的蝴蝶兰种质资源至关重要,如我困特有的香水
蝴蝶兰有待开发。国内还未能建立完善的蝴蝶兰组
培植株再生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入应从外植体诱导
原球茎状体开始到组培苗过渡移栽技术进行详细研
究,建立完善的组培植株再生技术体系,为新品种快
繁、种质资源保存和工厂化育苗提供有力的技术支
撑体系
1.
3
没有选育蝴蝶兰新品种或新材料
在国内众多研究中都没有涉及蝴蝶兰新品种选
育问题。蝴蝶兰组培的目的应该是保存种质资源、
选
育新品种和提供工厂化育苗的技术支撑体系。今后
应该加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l
1
'
2
】
、突变体[
】
和基因导人
的技术研究。
1.
4
基因导入技术研究不足
基因工程在蝴蝶兰育种上的应用在国内还是空
白。可用于导人蝴蝶兰的基因很多,如绿色荧光基
因、花色基因、抗病基因等。对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
的优化可为基因导入蝴蝶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 问题分析
(1)由于商业上所用的观赏蝴蝶兰多为杂交种,
利用胚培养技术会产生性状分离。难以获得整齐划
一
的试管苗,
有些后代甚至会失去观赏价值。因此在
以繁殖优良品种为目的时,应以花梗或其他器官为
外植体l
4
l
。利用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营养芽进一步诱
导原球茎具有很大优势,一是营养芽诱导相对容易.
不损伤母株;二是利用无菌花梗营养苗茎尖诱导原
球茎操作简单,污染率低。采用蝴蝶兰花梗作为外植
基金项目:
潍坊市科技攻关项1
3“蝴蝶兰组培快繁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遗传转化”(2001ns36)
作者简介:
伦君,女,
农艺师,
研究方 化卉组织培养。
通讯作者:张元国.
E—mai
l:
zyg66205@163.
conl
一
197—
摩i
2
相墟地
体并利用无菌花梗营养苗茎尖诱导原球茎快速繁
殖,这对于稳定快速繁殖无性系和基因导入技术研
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2)通过原球茎(
又称原球茎状体)
发生途径快速
繁殖蝴蝶兰。关于原球茎的发生,
在球茎及鳞茎类植
物和组织培养中较常出现,
在大蒜、百合、番红花、大
花君子兰等植物中均有发生[
5
1
。从蝴蝶兰的组培试验
中证明,
通过原球茎的分割与继代增殖培养
,
可获得
大量的蝴蝶兰试管苗,因此原球茎的形成是蝴蝶兰
快速繁殖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同时发现了蝴蝶兰
原球茎无性系变异新材料,一个是圆叶材料。一个是
裂叶材料。原球茎无性系变异新材料对于蝴蝶兰新
品种选育有重大作用。
(3)蝴蝶兰花梗的腋芽有两种发育可能。一是长
成幼小植株,
二是长成花枝。花梗腋芽的分化方向受
发育程度、温度、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低温有可能导
致花芽分化。田中道男等问的研究表明,当培养温度
为28℃时,花梗腋芽向营养芽分化,在20℃的低温
下多数发育成花芽。采用培养温度25c
I
二±2℃、光照
强度1
500 Lx、光照时间12 h/
d、培养基MS+6一BA
3.
0 mg/L,花梗腋芽全部发育成营养芽。
(4)不同外植体对原球茎状体诱导影响很大。
外植体花梗腋芽、老叶和根段未能诱导出原球茎状
体,幼叶和根尖能够诱导出原球茎状体,但诱导率
太低。茎尖原球茎状体诱导率最高。研究表明,切
割或针刺对诱导原球茎状体影响最大,切割茎尖顶
端有利于诱导原球茎状体,诱导率高达100%。诱
导出原球茎后不能急于切割或转接,否则易褐化死
亡 不同原球茎块切块大小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很
大.原球茎块切块3.
0 mm时增殖系数最大,切块
太小不利于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块在培养瓶内要有
一
定数量,均匀接种,才能旺盛生长,表现群体优
势效应【
71
8
,
9
1
。
(5)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中,
关键是筛选基本培养
基及培养基配方。研究表明:
MS+6一BA5.
0mg/
L+NAA
O.
5 mg/
L茎尖原球茎状体诱导率最高,达
100%;
MS+6一BA 3.
0 mg/
L+NAA 0.
2 mg/
L是原球茎状体增
殖的最佳培养基,增殖速度最快,增殖系数达2.
2;6一
BA和NAA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NAA或IBA更有
利于生根。6一BA 1.
0 mg/L时平均根数多,使用NAA
一
198—
2011.
5林木花卉
比IBA生根数多。
(6)植物组织培养在材料切割或生长时会溢泌
一
些酚类物质,产生褐变,造成酚污染,在兰花组织
培养中尤为严重l
1
0
1
。采用1.
5‰活性炭较好地控制了
原球茎褐化发生,原球茎增殖系数达到2.
3.继续增
加活性炭浓度,增殖系数略有降低。
(7)MS培养基的氨、锰、铁、锌等含量较高。有利
于抑制玻璃化的发生。由于长期使用6一BA,原球茎
内6一BA含量远远高于NAA,体内激素比例严重失
调,试管苗无法正常生长,导致玻璃化现象严重。降
低6一BA含量,
增加NAA含量,可以减轻或消除玻璃
化现象的发生[11】。因此,降低激素水平、减少培养瓶
内湿度、避免高温、适当增加琼脂含量、注意培养瓶
中空气交换是防止玻璃化的主要手段。
(8)蝴蝶兰外植体原球茎的损伤处理对遗传转
化影响很大。Begum等【
2
1
发现建兰新原球茎状体起源
于表层的内层细胞和亚表皮细胞。针刺损伤或表层
切割提高了农杆菌感染内层细胞的机会。而损伤程
度较小,所以转化效果较好。针刺损伤处理遗传率达
到1.
7%,不进行针刺处理遗传率只有0.
7%。
参考文献
【
1
】
刘庆昌,
吴国良.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2:
210—222.
【
2】
胡含,
王恒立.
植物细胞工程与育种[
M】
.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
版社 1990:
209—213.
【
3】
许智宏.
植物生物技术[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26-241.
【
4]曾宋君,
彭晓明.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J
】
.
武汉植物
学研究,
2000,
1
8(
4)
:
344—346.
『
5]
刘福林,
李淑平.
蝴蝶兰花梗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J
]
.
商丘
师范学院学报,
2001,
(
6)
:
98—99.
【
6】Tanaka
M,Sakani
s
h
Y.Sci
.
Hor
t
.1977,
(
8)
:
169—178.
【
7】
马子骏,
王鲁彤,
卢宇广,
等.
蝴蝶兰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J
]
.
浙
江林学院学报,
1998,
1
5(
2)
:
192—1
96.
【
8】
彭立新,
王妹.
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研究【
J
】
.
天津农业科学,
1
999,
5(
2)
:
27—29.
【
9]
周俊辉,
叶超宏,
陈旭高.
蝴蝶兰原球茎增殖培养的研究【
J
】
.
仲
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5(
3)
:
13一l7.
『
l
01
朱建华,
彭士勇.
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
M】
.
北京:
中国计量
出版社,
2001:
3—8.
f
11
1
朱晋云,
杨丽萍,
许玉娟,
等.
大花蕙兰试管苗玻璃化发生原
因及防治技术研究[
J]
.
山西农业科学,
2004,
32(3):
47—50.
[
12]
Begum A A,
To
maki
M,
Kako S.
Somat
i
c embr
yog
enes
i
s
i
n
Cymbidium t
hrough i
n vi
tr
o
cul
t
ure of inner t
issue of pmtocor
m—
l
ike bodies_
J.
Japan.
Soc.
Hort.
Sci
.,
1994,
63:
419-427.
全文预览结束
下载文档原格式(pdf原格式,共2页)
合集下载
收稿 日期 :2013一O1—24
泡 4、5、6、7、8min,在 处理 过程 中要不 断摇 晃 ,使 消毒液和外植体能充分 、均匀 的接触 ,然后用无 菌水 淋 洗 4 5次 ,用 无 菌手 术 刀将 花梗 切 成 1.5— 2cm的小段 ,接种在诱导分化培养基上 ,每瓶接 i-2段 。 2.2 各种培 养基 的选择
利用这种组合 的方式 ,筛选出最佳诱 导 、分 化 和生 根培养 基 。 2.3 培 养条件
无 菌苗 光照 时 间为 12h/d,光 照强 度 为 1600~ 20001x,温度 为 25~28℃。 2.4 调查 统计
数 据 统计 方 法 :每 处 理 调 查 2O~50个 ,无 菌 苗以 1个月为 1个生长周期 ,统计增殖数量 ,计 算继 代系数 ;接种 后 7d统计 生根数量 ,计算 生 根 率 。 3 结果 与分 析 3.1 不 同消毒 时 间对花梗 段 的影 响
蝴蝶兰花梗为外植体 ,以 MS附加琼脂 6g/L, 蔗 糖 含 量 为 20g/L,水 解 酪蛋 白 0.1g/L,柠檬 酸 0.03g/L,椰 汁 0.1g/L为培 养 基 ,添 加 不 同浓 度 组 合的外源激素 ,pH值 5.8~6.0。 2 方 法 2.1 消毒时间的选择
取 温 室 栽 培 的带 有 花 箭 的 蝴 蝶 兰 植 株 的 整 枝 花 梗 ,在 放有 洗 衣粉 的水 中浸泡 清 洗 10min,用 自来水流水冲洗干净 ,放在烧杯 中待用 。在超净 工作 台上将烧杯 内的花梗用 75%乙醇消毒 40s, 然后用无菌水 冲洗 3—5遍 ,再用 0.1%升汞分别浸
第 2期
河北 林业科技
2013年 4月
蝴蝶 兰的组 织培 养技术研 究
金 独 英
蝴蝶兰的离体培养研究蝴蝶兰是兰科(Orchidaceae)蝴蝶兰属(Phalaenopsis)中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
离体培养是蝴蝶兰工厂化育苗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蝴蝶兰进行离体培养,并就离体培养中体细胞胚胎的发生、褐化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结果。
探讨了离体状态下,影响蝴蝶兰休眠花梗腋芽萌发的因素。
研究发现,外源激素是诱导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
MS+5.0 mg/L BA+0.5 mg/L NAA培养基较适合休眠芽的诱导。
中间部位的花梗腋芽较上部腋芽容易萌发。
以蝴蝶兰的花梗腋芽为外植体,诱导休眠芽萌发得到不定芽。
对不定芽的无菌叶片进行原球茎诱导。
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培养基类型、6-BA、NAA、AC四种因素对蝴蝶兰叶片诱导原球茎的影响。
结果表明:6-BA是影响蝴蝶兰叶片诱导原球茎的主要因素,培养基类型次之,NAA和AC的影响程度较弱。
蝴蝶兰叶片诱导原球茎的最优组合是MS+5.0 mg/L BA+0.5 mg/L NAA+0.1 g/L AC+150ml/L CM。
研究了影响原球茎的增殖的因素。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培养基类型、6-BA、NAA、有机添加物四种因素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3 g/L HyponexNo.1+5 mg/L BA+1 mg/L NAA+150 ml/L CM的培养基较适合原球茎的增殖,原球茎的增殖系数可以达到理论最大值5.5。
对于根诱导和组培苗移栽的研究表明:NAA对于根的诱导影响较大;Hyponex No.1培养基中附加一定浓度的NAA和6-BA能诱导小苗生根;添加0.5 g/LAC能提高苗的平均根数和平均根长;对根诱导较佳的培养基是:3 g/L Hyponex No.1+0.1 mg/LBA+1 mg/L NAA+0.5 g/L AC+100 ml/L土豆汁。
对以原球茎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表明:蔗糖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最大;最佳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组合为VW+0.3 mg/L BA+0.1 mg/L NAA+40 g/L蔗糖或VW+0.1 mg/L BA+0.1 mg/L 2,4-D+60 g/L蔗糖。
于 采 用 种 子 』 、 叶 片 J 、 根尖 、 茎尖 、 花葶节 间、
理, 蔗糖 2 %, 琼脂 粉6 . 5 % 。p H 5 . 6 。
每处 理接 种 1 0瓶 , 每瓶 1株 , 重复 3次 。 1 . 2 . 2 丛生 芽增 殖培 养 其接 种 于增殖 培养 基 中 。
L。 。 3个 处 理 , N A A设 为 0 . 3 、 0 . 5 、 0 . 7 m g・L 处
发育侧枝 , 靠 自然分株的方式来繁殖 , 增殖太慢 ;
蝴 蝶 兰种子 非 常细 小 , 不 含 有 为 种 子 萌 发 提供 营
养 的胚 乳 或其 它组织 , 在 自然 条件 下很 难萌 发 , 且 性 状 分离 严 重 , 不 能 满 足 规 模 化 生 产 的要 求 ] 。 近 年来 , 国内外 有 关 专家 针 对 蝴 蝶 兰 组 培 快 繁进 行 了大量 的研究 工 作 , 在 外 植 体 选 择 和 培 养 基方 面 已取 得 了 比较 成 功 的经 验 J , 目前 主要 集 中
6. 0% 。 p H5. 6。
花 梗腋 芽等 进 行诱 导类 原 球 茎 ( P L B) , 再 分 化 成 苗 ’ m J 。但 是类 原球 茎分 化 出 的分 生苗 后 代 变异
率高 , 花色 不一 致 , 不 能 良好 的保持 母本 植株 的品
切取 由花 梗 腋 芽诱 导
出的芽 苗 , 切 去 展 开 的叶 片 和茎 尖 , 保 留茎 段 , 将
陕西农业科学 2 0 1 5 , 6 1 ( 1 1 ) : 5 2— 5 4
蝴蝶 兰新 品 种 “ 郑农 火凤凰 ” 的组 培 快 繁 技 术 研 究
杨录 军 , 王 俊, 杨 书 才 ,赵玉 安 , 冯 建, 蒋栓 丽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蝴蝶兰各培养再生途径的影响进行了概述,为蝴蝶兰的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蝴蝶兰(Phalaenopsis)属热带或亚热带的兰科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研究和开发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方式,目前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利用蝴蝶兰杂交种子在无菌条件下诱导发芽,获得再生植株[2];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Protocorm like-body,以下简称PLB),通过原球茎的增殖、分化获得再生植株,即原球茎再生途径[3,4];三是通过离体器官诱导产生丛生芽,通过培养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即器官再生途径[4-7]。
1无菌播种再生途径蝴蝶兰经人工授粉可获得种子,但种子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胚乳,只有1层极薄的种皮,通常在自然状态下很难萌发,需经组织培养无菌播种才能获得植株。
在蝴蝶兰开花时选择优良植株进行自交或杂交授粉,生长4~6个月后尚未开裂的蒴果可用于试管无菌播种。
由于蒴果内种子数量达几千万之多,1个蒴果便可繁殖出成千上万的植株[8]。
通过无菌播种人工培养,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
种子无菌播种10d后胚明显膨大,呈鹅黄色,陆续变成绿色,约1个月的时间形成原球茎)。
随后,原球体拉长,同时原球体上伴随着长出白色根毛状物,接着在顶端生长点处长出芽鞘,芽鞘不断长大,形成第1片鞘叶。
至2个月时,于第1片鞘叶对面长出第2片鞘叶,随着鞘叶的生长,2~3个月的时间在2片鞘叶之间长出真叶。
最后,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形成再生植株[8-10]。
魏翠华等[9]研究发现,添加香蕉汁对蝴蝶兰种子发芽、原球体形成以及叶片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水解乳蛋白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比较光照和黑暗2种培养条件,种子萌发无明显差异。
章玉平等[10]研究表明,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天然物质如苹果汁、香蕉汁、胰蛋白胨和活性炭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王钰 D30814009 08级 08级 生物工程 谢熠
报告内容
• • • • • 1.实验背景 2.可行性分析 3.材料方法 4·实验结果分析 5.总结
• 可行性分析
• 1.实验操作简单,所要使用的仪
器也不复杂。 • 2.蝴蝶兰来源比较广,如果想使 用品种好的,可以去西部兰花基 地购买。 • 3.有动手做实验的基础。 • 4.本学期上过的细胞工程有涉及 到这类实验的内容,课堂上也看 过类似的视频,所以都有理论基 础。
取样与消毒 剪取蝴蝶兰未开花粗壮的花 梗,首先用流水冲洗30min。 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以 下操作:先用 75%酒精浸泡几秒钟.接着 用0.1%氯化高汞(加吐温) 消毒10 -15 min,再用无菌 水冲洗5遍后,取出将 花梗切成长约2 cm带腋芽的 切段。
• •
丛生芽的诱导 将带腋芽的切段( cm)基部向下插 将带腋芽的切段(约2 cm)基部向下插 MS培养基上 比较不同浓度6 培养基上, 在MS培养基上,比较不同浓度6BA(0. BA(0.0、1.0、3.0、5.0、 )mg/ 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7.0 )mg/L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观 察并统计诱导天数、 察并统计诱导天数、诱导出丛生芽的 个数以及诱导率. 个数以及诱导率. • 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丛生芽的增殖 (1)不同浓度的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 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将启动的丛生芽转至MS培养基上.比较不 培养基上. 将启动的丛生芽转至 培养基上 同浓度6-BA 同浓度 (0.0、2.0、4.0、6.0、8.0、10.0、 . 、 . 、 . 、 . 、 . 、 . 、 12.0 mr,/L)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培养 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 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培养2 个月后观察并统计蝴蝶兰丛生芽 的增殖个数、增殖率和生长情况。 的增殖个数、增殖率和生长情况。对试验结 果进行方差分析。 果进行方差分析。
teme u b o n r loi v siae . er s lss o dt a :h s d ai u igdoma t u s12 MS 一 h dim rwnigWeeas n e tg td Th e ut h we h tt ebetme i nd cn r n dswa / +6 BA . / NAA . / b 30mgL+ 02 mgL+
Ab ta t Fo r eu ce f hle o s ma is L) ..lmeweec l rdt id c e l g nme im , e o tweec l rda src l d nls P aan pi a bl ( .CLBu r ut e u es di so du t ns os r ut e s we p o s i u on e n h h u
林 业 科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年第 2 01 3期
蝴蝶兰组织培 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 究
张雅 晨 姜亚博 周烽明 顾 季春 顾福 根
( 外f 学 医 学 部 . 苏苏 帅『2 5 2 ) 苏 大 江 1 13
摘 要 以残败 花梗 为 外植 体进 行组 织培 养 , 立 了蝴蝶 兰的 无 茵繁 殖体 系, 究 了培 养基 中不 同种 类植 物 生 长调 节物 质 及其 浓 度 比 建 研 例对休 眠芽 的萌发 、 生芽 的诱 导 以及 试管 苗生根 的影 响 , 筛选 出 了最佳培 养基 组成 ; 究 了活性 炭 、V 、 研 P P 温度 、 暗培 养对培 养基 褐化 的影 响 。 果表 明 : 1 M + - A3 m /+ A .m /+O 结 在 / s 6 B . g N A0 g l%香蕉汁+%蔗 糖+ 琼 脂的培养基 上休眠 芽的诱导 效果 最好 , 导率 可迭 8. : 2 0 L 2 L 3 0 诱 75 % 在 1 MS 6B 0 g + A .m /+ 0 , + 一 A6 m / N A0 g 1%香 蕉 汁+ %蔗 糖+ . 2 . L 1 L 3 0 %琼脂 的培 养基 上丛 生芽 的诱导 效果 最好 , 6 增殖 系数 可达 31 : 1 M + . 在 , S 5 2 N A05 g + A . m / 活性 炭 l 0 g + %蔗糖 + . L 0m / 3 0 L 0 %琼 脂的 培养 基 上生根 效 果最好 , 6 生根 率 可达 9 % , 均每 株生 根 31 条 左 右 . 5 平 . 1 炼苗 后移 植
后”之美誉。
蝴蝶兰属的拉丁学名是由Phala(蛾蝶)和Opsis(模样) 组成,意指花外形似蛾蝶。该属植物约有4个原生种,主要 分布在南北纬度23度之间,从喜马拉雅山经印度、缅甸、 中国南部、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我 国云南南部、西藏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和台湾一线为该 属植物的最北分布界限。
生根与炼苗:
1、生根: MS+IAA0.5 70多天 后,具4~5条根 的 小苗,可出瓶种植。 2、炼苗:置于室温 7~10d后,打开瓶 盖2天,取出小苗假 植于水苔上。
商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1997.
[2]孙可群,张应麟.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1985. [3]王华芳.花卉无土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4]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5]郭凤昌,朱宪宸.菊花组织培养育苗技术[J].北方园艺,1998. [6]王荣钦.外植体部位、激素浓度对卡特兰、蝴蝶兰圆球茎形 成和增殖的影响[J].福建热作科技,2000. [7]谭文澄.观赏植物组织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1.
培养:
1、选材与消毒:75%酒精30S,0.1%升汞5min ①种子 : MS+BA0.5㎎/L +NAA0.1㎎/L+3%蔗糖。 60天。 ②花梗:1/2MS+BA5.0㎎/L +NAA0.5㎎/L培养基。 培养4周左右。 2、初代培养 ①种子: MS+BA5.0㎎/L 培养基上。60天,4cm高 实生苗 ②花梗:MS+BA5.0㎎/L 培养基上。4w苞叶处丛生 小芽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作者:许忠秋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2期摘要:以蝴蝶兰的花梗为外植体,研究蝴蝶兰快繁方法。
结果表明,花梗外植体在培养基MS+BA3mg/L+NAA1mg/L上培养15d后产生幼芽;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5mg/L+NAA0.1mg/L,增殖率为2.07%;生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1mg/L+IBA1mg/L,生根率可达100%。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图分类号 Q949.71+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23-02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 Bl.)是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名贵花卉,于1750年发现,现已发现70多个原生种,原产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在中国台湾和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台湾出产最多,因花形似蝶而得名。
其株型美观、枝叶繁茂,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而且花期特别长,一般为2~3个月,最长可达半年,适于家庭摆设或作切花用于花篮、花束等,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
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导原球茎的外植体有茎尖、叶片、花梗腋芽、花梗节间切段等诱导类原球茎,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蝴蝶兰的繁育方法有2种:丛生芽和原球茎增殖。
原球茎增殖容易出现变异,采用丛生芽增殖能够很好地保持原有品种的特性,还可利用花梗腋芽、叶片等作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再利用诱导产生的不定芽的茎尖进行茎尖培养,可得到大量的原球茎状体。
蝴蝶兰褐变及其防治作者:徐强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在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问题普遍存在,与菌类污染和玻璃化现象并称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本文以蝴蝶兰的花梗及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并对其移栽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对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影响因素、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对组织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蝴蝶兰;褐变;防治方法一、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因素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褐变的发生与外植体组织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数量多少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有直接关系。
很多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都含有较高的酚类化合物,这些酚类化合物在完整的组织和细胞中与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因而比较稳定。
在切割外植体时,切口附近的细胞受到伤害,其分隔状态被打破,酚类化合物外溢。
对于外植体本身来讲,酚类物质从外植体切口向外溢出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可诱导植保素或无物理屏障的形成,以防止微生物侵染组织。
但酚类很不稳定,在溢出过程中与多酚氧化酶接触,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迅速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和水,褐色的醌色物质使培养基变褐色,从而导致组织代谢活动紊乱,生长停滞,最终衰老死亡。
影响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因子是复杂的,因蝴蝶兰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等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培养条件的不同,也影响褐变的发生及危害程度的不同。
二、防止外植体产生褐变的对策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
实际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认为行之有效的。
1.适当外植体的选择。
蝴蝶兰外植体取材时应注意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和部位作外植体。
成年植株比幼苗褐变程度厉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变要严重。
宜选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为外植体。
蝴蝶兰的花序通常为 白色或粉红色,形状 似蝴蝶,具有很高的 观赏价值。
蝴蝶兰的生长环境需求
蝴蝶兰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适 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相对
湿度为60-80%。
蝴蝶兰需要充足的散射光,避免 强烈的直射阳光,以免灼伤叶片
。
蝴蝶兰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 描述
蝴蝶兰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如叶斑病、蚜虫等。如果防治不当,不仅会影响蝴蝶兰的生长,还会降低其观赏 价值。因此,应该定期检查蝴蝶兰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也应该注意改善蝴蝶兰 的生长环境,增强其抗病能力。
03
如何避免蝴蝶兰栽培误区
合理施肥
总结词
施肥是蝴蝶兰生长的重要环节,过度施肥或施肥不足都会影响蝴蝶兰的生长。
蝴蝶兰的繁殖可以采用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两种方式。
分株繁殖是将成株上的幼苗切下,栽种在新的盆土中,待其生根后即可成为新的植 株。
组织培养则是通过无菌操作将蝴蝶兰的茎尖或叶片接种在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 伤组织并分化成新的植株。
02
常见的蝴蝶兰栽培误区
过度施肥
总结词
过度施肥会导致蝴蝶兰根部受损,影响正常生长。
走出蝴蝶兰栽培误区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蝴蝶兰的基本信息 • 常见的蝴蝶兰栽培误区 • 如何避免蝴蝶兰栽培误区 • 蝴蝶兰栽培的成功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蝴蝶兰的基本信息
蝴蝶兰的生物学特性
蝴蝶兰是兰科蝴蝶兰 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 植物,具有肉质的根 和叶。
蝴蝶兰的叶片呈长椭 圆形,绿色,有光泽 ,花朵数量较多,花 期较长。
02
加强品种选育工作,培 育出更多适应不同环境 和需求的蝴蝶兰品种。
03
繁 、种 质 资源 保 存和 工 厂化 育 苗 提供 有 力 的 技术 支 不 损 伤母 株 ;二 是 利 用无 菌花 梗 营养 苗 茎 尖诱 导 原
撑体 系 球茎 操 作简 单 , 污染 率低 。采 用 蝴蝶 兰花 梗作 为外 植
基金 项 目 : 坊 市 科 技 攻 关 项 1 蝴蝶 兰组 培 快 繁 与绿 色 荧 光 蛋 白基 因遗 传 转 化 ” 2 0 n 3 ) 潍 3“ (0 1s6
一
8彭 王 蝴 J天 】 定 数 量 ,均 匀接 种 ,才 能 旺盛 生长 ,表 现 群 体 优 【】 立 新 , 妹 . 蝶 兰 组 织 培 养 快 繁 研 究 【 . 津 农 业 科 学 , 19 ,( : — 9 9 952 2 2 . )7 【] 俊 辉 , 9周 叶超 宏 , 旭 高 . 蝶 兰 原 球 茎 增 殖 培 养 的研 究 【 . 陈 蝴 J仲 】
品种 选育 有重 大作 用 。
内湿 度 、 免 高 温 、 当增 加 琼 脂 含 量 、 意 培 养 瓶 避 适 注
( ) 蝶 兰花 梗 的 腋芽 有 两种 发 育 可 能 。 是长 中空气交 换 是 防止玻 璃化 的主 要手 段 。 3蝴 一 成幼 小植 株 , 是 长成 花枝 。花梗 腋 芽 的分化 方 向受 二
【 许 智 宏 . 物 生 物 技 术 [ . 海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9 7 3 】 植 M】 上 上 19 :
2 6-2 2 41.
割或 针刺 对 诱 导原 球 茎状 体 影 响最 大 ,切 割 茎尖 顶
端 有 利 于 诱 导 原 球 茎 状 体 ,诱 导 率 高 达 10 0 %。诱
亡 不 同原 球 茎块 切 块 大小 对 原球 茎 增殖 的 影 响很
【】 aa aM, a ai Si ot1 7 , ) 6 — 7 . 6 T n k Sk ns Y. c. r 9 7( : 9 1 8 h H . 81
大 .原 球 茎 块 切块 30m 时增 殖 系数 最 大 ,切 块 【】 骏 , 鲁彤 , 宇 广, . 蝶 兰 工 厂 化 生 产 技 术 研 究 [ . . m 7 马子 王 卢 等 蝴 J 浙 ] 太小 不利 于原 球茎 增 殖 ,原 球 茎块 在 培养 瓶 内要有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9 8 1 ( )1 2 1 6 1 9 , 2 :9 — 9 . 5
遍 较低 问题 有待 于进 一 步解 决 。 因 、 色基 因 、 花 抗病 基 因 等 。对 蝴 蝶 兰组 培快 繁 技 术
12 未 能 建 立 完 善 的 蝴 蝶 兰 组 培 植 株 再 生 技 术 体 系 的优 化 可 为基 因导 入蝴 蝶兰 提供 可靠 的技 术 支撑 。 . 完 善 蝴 蝶 兰 组 培 植 株 再 生 技 术 体 系 非 常 关 键 , 2 问 题 分 析
摘要 : 蝴蝶 兰组培 快繁技 术还 需要 优 化 。本 文 总结 了蝴蝶 兰组培 国 内研 究存在 的 主要 问题 : 未能解
决 蝴 蝶 兰组 培 中的 关 键 技 术 , 能 建 立 完 善 的 蝴 蝶 兰 组 培 植 株 再 生 技 术 体 系 , 未
没有 选 育蝴蝶 兰新 品种 或新 材料 , 因导入 技 术研 究不 够深 入 。结 合 自己的科 研 工作 实 际对存 在 基
林 木花 卉 2 1 . 01 5
摩i 牲 2 j 辩i
国 内蝴 蝶 兰 组 培 研 究
存 在 的 问题 与分 析
伦 君 1 张 元 国 2 徐 香 梅 王 林 武 杨 晓 东
f 山东 省潍坊 市 园林 管理 处 潍坊 2 1 4 ; 山东 省 潍坊 市农 业科 学 院 潍坊 2 1 6 ) 1. 6 1 2. 0 6 1 0
原球 茎 无性 系变 异新 材 料 , 一个 是 圆叶材 料 。 个 是 低 6 B 一 一 A含 量 , 加 N A含 量 , 以减轻 或 消除 玻璃 增 A 可
裂 叶材 料 。原 球茎 无 性 系变 异新 材料 对 于蝴 蝶 兰新 化 现象 的发 生[1。因此 , 低激 素水 平 、 少培 养瓶 1】 降 减
强 度 15 0L 、光 照时 间 1 / 、培 养 基 MS 6 B 到 1 %, 进行 针刺 处理 遗传 率 只有 07 0 x 2hd +一 A . 不 7 .%。 30m / ,花 梗腋 芽全 部发 育成 营养 芽 。 . gL
参 考 文 献
( )不 同外 植 体 对 原 球 茎 状 体 诱 导 影 响很 大 。 4 外 植 体 花梗 腋 芽 、老 叶 和根 段 未 能诱 导 出原 球 茎状 体 ,幼 叶和 根 尖 能够 诱 导 出原球 茎 状 体 ,但 诱 导率 太 低 。茎 尖 原 球茎 状 体诱 导 率最 高 。研 究 表 明 ,切
繁 殖蝴蝶 兰 。 于原 球茎 的发 生 , 球茎 及鳞 茎类 植 原 球 茎 褐 化 发 生 , 关 在 原球 茎 增 殖 系数 达 到 23 继 续增 ..
物 和组 织培 养 中较 常 出现 , 大蒜 、 在 百合 、 红 花 、 番 大 加 活 性炭浓 度 , 增殖 系数 略有 降低 。 花君 子 兰等植 物 中均有 发生 [ 5 1 。从蝴 蝶 兰的组 培试 验 () 7 MS培养 基 的氨 、 、 、 等 含 量较 高 。 锰 铁 锌 有利 中证 明 , 通过 原 球茎 的分 割与继 代 增殖 培养 , 可获 得 于抑 制玻 璃 化 的发 生 。 由 于长期 使 用 6 B 原 球茎 一 A,
作 者 简 介 : 君 , , 艺 师 , 究 方 化 卉 组 织 培 养 。 伦 女 农 研
通 讯作 者 : 元 国. mal y 6 2 5 6 . n 张 E— izg 6 0 @1 3c l : o
一
1 7— 9
摩i 墟地 2 相
体 并 利 用 无 菌 花 梗 营 养 苗 茎 尖 诱 导 原 球 茎 快 速 繁 比 I A生根 数 多 。 B
. 周 内对 蝴 蝶 兰 组 培 有 关 技 术 进 行 了详 尽 的 研 14 基 因 导 入 技 术 研 究 不 足
究。 但对 原 球茎 状 体诱 导 率 、 殖 率 、 璃 化 、 增 玻 褐化 等
基 因工 程在 蝴 蝶 兰育 种 上 的应 用 在 国内 还是 空
问题 未 能很 好 的解 决 ,尤其 对 原球 茎 状 体诱 导 率 普 白 。可 用 于 导人 蝴 蝶 兰 的基 因很 多 ,如 绿 色荧 光 基
这 对 于 快速 繁殖 选 育出 的新 材料 、新 品种 和 国 内稀
( ) 于商业 上 所 用 的观 赏 蝴 蝶 兰多 为 杂交 种 , 1由
有 的 蝴 蝶 兰 种 质 资 源 至 关 重 要 ,如 我 困 特 有 的 香 水 利用 胚培 养 技术 会 产 生性 状 分 离 。难 以获得 整 齐划
【 刘 庆 昌, 国 良 . 物 细 胞 组 织 培 养 【 】 京 : 国 农 业 出 版 1 】 吴 植 M. 北 中
社 .0 22 0 2 2 2 0 :1 — 2 .
【胡含, 2 】 王恒 立 . 物 细胞 工 程 与 育 种 [ . 京 : 京 工 业 大 学 出 植 M】 北 北
版 社 9 02 9 2 3 1 9 :0 — 1 .
育新 品 种 和提 供 工厂 化 育 苗 的技 术 支 撑体 系 。 今后
应 该 加 强体 细 胞 无性 系 变 异l】突 变体 [ 基 因 导人 1、 ' 2 】 和
的技术 研究 。
1 目前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11 未 能 解 决 蝴 蝶 兰 组 培 中 的 关 键 问 题 .
殖 ,这对 于 稳 定快 速 繁 殖无 性 系 和基 因导 入 技术 研
2 1. 木花 卉 01 5林
( )植 物 组织 培 养在 材 料 切 割或 生 长 时会 溢 泌 6
一
究 都具 有重 大 意义
些 酚类 物质 , 生 褐 变 , 成 酚污 染 , 兰 花 组Fra bibliotek织 产 造 在
( ) 过原球 茎 ( 2通 又称 原球 茎状 体) 生途 径 快速 培养 中尤 为严 重 l。采用 1 ‰ 活性 炭 较好 地控 制 了 发 1 0 1 . 5
的 一 些 问题 进 行 了 分 析 。 关 键 词 : 蝶 兰 组 培 ; 生 体 系 ; 品 种 ; 因 导 入 蝴 再 新 基
. 综 观各 国蝴 蝶 兰 的研究 , 组培 快 繁 占有 相 当大 的 13 没 有 选 育 蝴 蝶 兰 新 品 种 或 新 材 料
比重, 其次 为栽 培 技术 及 生理 学研 究 。将 基 因工 程 用
恺 农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0 21( :3 l. 20 , 3 1一 7 5)
出版 社 ,0 13 8 2 0 :— .
势效 应【 , 79 11 8。
( ) 蝴蝶 兰 组 织 培 养 中, 键 是 筛 选 基 本 培养 5在 关
在 国 内众 多研 究 中都没 有 涉 及 蝴蝶 兰 新 品 种选
于 蝴 蝶 兰 的研 究 国 外 较 多 , 国 内 较 少 。相 比之 下 , 而 对 育 问题 。蝴蝶 兰组 培 的 目的应 该是 保 存种 质资 源 、 选
我 国而 言, 蝴蝶 兰组 培快 繁技 术 还需要 优 化 。
大量 的蝴蝶 兰试 管 苗 ,因此原 球 茎 的形 成 是 蝴蝶 兰 内 6 B 一 A含 量 远远 高 于 N A,体 内激 素 比例 严 重失 A
快 速繁 殖 的一 个 重要 手 段 。研 究 同 时发 现 了蝴 蝶 兰 调 , 试管 苗无 法 正 常生 长 , 致 玻璃 化 现象 严 重 。 降 导
【 曾宋 君 , 晓 明 . 蝶 兰 的 组 织 培 养 和快 速 繁 殖 『 . 汉 植 物 4 ] 彭 蝴 J武 】
学 研 究,0 01( :4 — 4 . 20, 434 36 8)
相关知识
蝴蝶兰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成本分析
国内蝴蝶兰育种与繁殖栽培现状研究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研究
[笔记]蝴蝶兰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成本分析
海南香蕉组培苗袋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月季组培快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培苗生产成本研究
网址: 国内蝴蝶兰组培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18031.html
上一篇: 蝴蝶兰多种繁殖方法详解 |
下一篇: 蝴蝶兰的主要繁殖方法有哪些(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