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4322期 文本解读 | 刘常兰:悲凉之美,故都情思

第4322期 文本解读 | 刘常兰:悲凉之美,故都情思

第4322期

编者按

《文心雕龙》有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当故都北平进入秋的乐章,那灰土上扫帚的丝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院子高处碧绿的天色便都成了涤荡心灵的悠声。而“清”“静”“悲凉”便是这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郁达夫意念上的总投影。刘常兰老师慧眼着“悲凉”,巧思析审美,五角度探析文本的悲凉之美、大开合展现故都的绵绵情思。

悲凉之美,故都情思

——关于《故都的秋》悲凉美的探析

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情感意蕴,入选高中语文必修篇目后,也掀起教育界语文教师对《故都的秋》的不同解读,其中不乏对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美的分析和疏解。本文将结合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文章,对文中悲凉为何是美的展开相关论述,提供关于《故都的秋》悲凉美的不同解读,并希望能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些许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凉美;文本解读

On why sadness is beautiful in autumn of the old capital

Liu chang-lan

Abstract: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is a masterpiece of Yu Dafu's prose creation with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and rich emotional implications. After being selected into the required articles of high school Chinese, it also set of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by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 among which there is no lack of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the beauty of "clear, quiet and desolate" in the old capital autumn. Combined with Yu Dafu's article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why sad and dreary is beauty, provid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d beauty in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Key words: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Sad beauty; Text interpretation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为郁达夫。语文教师在教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大都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以此展开教学,当然,学生也从这几幅秋景中去体会和领悟郁达夫笔下故都秋的美,感受郁达夫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品艺术魅力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体味“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奥秘,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文章第一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秋天在任何地方都是好的,但是,北国的秋不一样,一个“却”字道出了北国之秋的与众不同,那么有何不同呢?文中也说了,特别来得清、静、悲凉。也就是说,北国之秋更清、静、悲凉,所以不同,所以更美,我们不妨换一下,在郁达夫眼中,清、静、悲凉是美的,清、静是美的这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较容易理解,为何悲凉也是美的呢?这就透露出文章中的艺术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学生们大都不是很理解,读完后觉得可以说美,又觉得好像很一般,不美,那么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分不清文章的审美价值和功利价值,缺乏自身审美修养,对于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并未进入深层。

首先,何为“美”?美本义是指漂亮、好看。“美”除了表示具体事物的美好外,还可以去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称为“美德”,“美”有时也作动词使用,指赞美。这样看,郁达夫笔下的美好似与上述关于美的解释是不相匹配的,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悲凉“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一、 空间重构之美

对于审美,是一种感觉和情感体验,每个人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可能自己觉得美的事物他人并未觉得,而寻常的情感和美又是很难感染和打动读者的,这就要求作者的文章具有特殊之处,才能引发读者特别的情感感觉。文学大家孙绍振先生对郁达夫的文章特点使用了还原法进行了分析,将其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其中的不寻常之处。当时的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的中心,试想一般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回到这个都城,会怀念什么呢?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人来人往、名胜古迹···如果郁达夫也怀念这些东西,是不是更能突显知识分子的情趣呢,但是,如若怀念的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也就难以表现郁达夫的不同之处了,也就毫无个性可言了。他念念不忘的,不是老舍笔下“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那他关心和怀念的是什么呢?“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他牵挂的是幽静的陶然亭,是芦花,是柳影、是虫唱,是野趣,是古老的钟声,他选取的是一些黯淡、不起眼的景,自带悲凉的氛围感,筛选掉了那些鲜艳明亮的花与公园,那他为何这样做,选取那些明亮鲜艳的事物不好吗?并不是,这是郁达夫精心挑选的,我们看他选取的景物,这景物的特点就是一改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政治化的喧闹嘈杂,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简单朴素、宁静悠远的画卷,这为我们重塑了是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中故都的美是超越大都市的繁华喧嚣,更具乡野宁静和自然的境界。于此空间之中,郁达夫心情是不是悲伤冷清的,从“芦花”柳影“虫唱”“野趣”···不难看出,花、柳、虫所构成的是充满田野风味的野趣,是有趣味的,是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的,是恬淡闲适的。这里渗透了作者的主观心绪,诗歌中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在这里何尝不是,正如陈日亮老师所说,作者融入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其说故都是北平所独有的,不如说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全然郁达夫的秋,这个秋中,作者沉浸于一个有着乡野的宁静的空间,这里安宁、闲适、沉着又带有一丝静美。

二、超脱世俗之美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为何要租?还要租破屋,“破屋”是为了凸显悲凉感吗?赏风景的话不是漂亮的房屋更好、更舒适吗?“租”是说暂时居住在这里,意味着隔绝了旧日的伦理关系,以纯粹个体的方式存在,对于北平秋的欣赏也只是暂时的、瞬间的,仅仅是作为个体来饱尝这故都的秋。“破屋”强调的是房屋之破,蕴含悲凉感的基调,但是却不是为了重化悲凉而写,如果是漂亮、舒适的屋子就失去了本身的审美价值,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会相应减弱,只剩下实用价值了,这并非郁达夫想要表达的,郁达夫真正要追求的,是只有在残破的民居中才能感悟和体会出来的,是只有在悲凉氛围感中品味其文雅的,而没有文化趣味的人,不懂得深层次感受的人,是无法胜任这种体验的。我们可以这样想,此次对秋天的审美并不是一次自然而然的生活事件,而是一次有意为之的审美实践。郁达夫本就想如此,在这里以悠闲、迂缓、享受的调子,坐在具有历史感的颓院里,泡一壶茶,看看天,听听鸟,充满古色古香的情调,这画面感不美吗?再就是“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这里强调的是浓茶,那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为何突出“浓”字?这里不难想,我们喝浓茶时,初入口时是苦的,但是再慢慢品味之后却有一种回味之甘,而后越来越有味道,这是需要沉淀的,也需要时间,得慢慢来,这是一种雅趣的姿态,富有雅趣之内涵。在这里,有专家学者联系了郁达夫的经历,作者个人在故都的遭遇,特别是爱子龙儿的夭折给了他打击非常之大,所以郁达夫来到故地,不免难过悲伤,这也是在阅读时总时不时感到从语句中感到悲凉的原因。然而,我更愿相信,郁达夫在这颓屋中,饮着浓茶,更是独享这秋日,似乎能够与秋日形成共鸣,秋日的萧瑟与郁达夫内心的悲凉相通,由此产生的是一种释然,或许是对所经历的释怀,又或许是读书人所拥有的淡雅,“破屋”“浓茶”也是极力在诠释郁达夫的追求,这是超越日常世俗趣味的,是文化水平较高人士的“雅趣”,是赏秋人独有的品味。

三、生命情致之美

郁达夫认为,悲凉本身就是美的,所以郁达夫并不像老舍那样,去欣赏明丽鲜艳、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而是欣赏残败的生命。如“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为什么“淡红色”最不好?蓝色、白色最佳?又为什么最好有秋草陪衬?红色,哪怕是淡红色,它是暖色调,这种色调太过明亮,太过显眼,破坏了孤寂的氛围,影响对悲凉美的诠释。蓝色和白色就不同了,冷色调下色彩不鲜艳,更加能诉说悲凉。那单是牵牛花的色彩就已很暗淡了,然而他还要说最好有秋草陪衬,秋草是怎样的,是疏疏落落的,是干枯焦黄的,疏疏落落的秋草即是枯草,枯草有何美丽之处呢,是不是改用青草更好呢,显然,在郁达夫眼中并非如此,青草固然可以显示出生命的韧劲和蓬勃,但是在他看来,任何有生命迹象的都拥有体悟生命价值的权利。生命的蓬勃可以激起内心的兴奋和欢愉,生命的残落自然也可以,能够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沉思生命的周期,引发悲凉残败之感,这自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自是一种美。再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作者写北平秋天的树和花,试想秋天的树花不多吗?为何郁达夫就是偏偏选了槐花,偏偏欣赏的还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什么是落蕊?落蕊是凋谢之后自然飘落的花蕊,是已经凋谢了,这是一种衰败死亡的花,死亡的花为何美?这一幕将前面的秋草引入了更为深刻的境界,在秋草悲凉基础上再话悲凉,于此呼应,更现悲凉下的生命之美。有人把它和王安石的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放在一起作比较。这诗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倍尝仕途辛酸的自我解嘲,王安石是真的落寞,真的悲伤,但是郁达夫可不一样,他是在享受这份落寞,在他看来,因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因为对世间万物倾注了深邃的情与感,故而能够在绚烂中看见其凋零败落,在凋零败落中感受其绚烂多姿,而又在瞬间的绚烂中悟其永恒。这种落寞悲凉,当然不失为是一种美,而且这还是一种动人的美,这种美,是需要在非常细致和文雅的心灵中才能感受到的,郁达夫脚踏上去,无声音、无气味,只有一种极其细微且柔软的触觉,这种触觉便是深邃的生命情致之美。

四、颓废物哀之美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享受美好是自然的审美常态,那么,享受悲凉会不会是病态审美?郁达夫把悲凉当作一种美来写,不免想到颓废一词。在文中,他也写道:“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着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纵观古往今来关乎秋的主题,一般把忧愁当作一种人生悲苦来写,诗人于悲愁之中,读者来品味诗人的悲愁,有时陷入悲愁。而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悲秋的主题发生了一点变化,也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所带来的死亡它本身就是美好的,沉浸其中之时,并无悲苦可言,而是一种享受,去感受生命的衰败与死亡,也就是说,在这里不但不颓废,反而颓废是唯美的。如“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又如“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趋向衰败的二者共同指向了生命必然遭受的荣枯盛衰的轮回,可以说,郁达夫对于人生的积极认知实质上是借由生的反面,即死亡来实践的。那除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里也涉及到西方的唯美主义,以丑为美,以恶为美,以死亡为美,更突出的还有日本的“物哀美”。关于“物哀美”,日本词典的解释是把外在的“物”和感情之本的“哀”相契合而成的协调的情趣世界理念化,由自然人生百态触发、引生的关于优美、纤细、哀愁的理念。这种看似“向下”的一种审美情趣,其精神内核实际上充满了对“向上”的审美执着。借用《源氏物语》中的话,即“为情而感,是为物哀”。虽然是“哀”,但它的底色是“多情”,是“美”,并借由“多情”与“美”唤醒了潜意识层的个体生命体验。可以看出,郁达夫的特色,是不把植物的死亡当作痛苦的事情去记录,反而将文章带到优美、雅致的世界,如此,能够对一草一木拥有“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审美,绝不是病态审美,而是一种“颓废物哀”美。

五、雅俗结合之美

郁达夫虽着力追求高雅,但是他并未将雅趣和俗趣相对立,而是将雅趣带上了世俗的色彩。如“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他写道秋蝉是平凡的、世俗的,是和“耗子”一样,在家家户户中存在的。当然,“寒蝉凄切”,秋蝉的嘶叫自然给人的感受自是凄凉,但是在这里,将蝉叫介入人类关系之中,笔墨下增添了平民感和现实感,这也与前面的一椽破屋相呼应,表现出平淡雅俗之美。再如“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从字眼中“微叹”、“唉”会品读出带有一丝愁绪,似乎伴有“哀鸣”,但是当聚焦于穿着、语调,不难发现,这其中的美深存在“哀鸣”中。这些人虽在城市里,但却穿着是传统的,是青布单衣或夹袄。再看这个“闲”字,和他们说话的声调,也颇具趣味,那么这其中存在着一种错位,即大雅与大俗的错位。依凭郁达夫的知识理性,肯定会意识到这其中的不兼容,但是郁达夫偏偏让大雅与大俗以参差的状态存在着,彰显出纯粹的感性向度,使得文人情调表现在世俗之人的生活节奏上,世俗之人又体现出文人情调,实现雅俗的交融,这种雅趣和俗趣的结合,是大美,也是郁达夫所创的独特之美。

抛开所谓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分析,单从文章内容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出不同角度的悲凉美,是空间的重构,是超凡脱俗,是生命情致,是颓废物哀,是大俗大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深沉怀念和热爱,也不乏更为深层次的独享之美。

在科学与理性的时代背景之下,郁达夫选择的是沉溺于审美,将故都悲凉之美诠释的淋漓尽致,去开放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哪怕那美是无功用的,是不实用的,只要饱富审美价值,唯我之美,这就足够了。当人的灵魂被美浸润,内心变得丰盈之时,即便悲凉,也充盈着美。

作者简介·

刘常兰,女,山东潍坊人,福建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在读)。现于闽侯二中任教。

文本解读

1

栏目负责:刘洪涛

投稿邮箱:

liujin1206@qq.com

本期责编:董艳荣

执行主编:胡 艳

wen

ben

jie

du

相关知识

第4322期 文本解读 | 刘常兰:悲凉之美,故都情思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3张PPT) 2022
白鹭之美蹁跹来 ——《白鹭》文本解读
一篇散文勾连所有题型第1季:故都的秋(11道题)水银花开的夜晚(16道题)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8道题)挺拔之姿
虎皮兰花的寓意与花语解读(揭秘虎皮兰的隐藏心思——从花语看虎皮兰之美)
兰花之美(解读兰花之美与内涵)
探秘巴西鸢尾兰的花语之美(解读鸢尾兰的花语及其象征意义)
散文《晚秋情思》
《雨巷》文本解读
吊竹兰花语之寄托情思(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与祝福)

网址: 第4322期 文本解读 | 刘常兰:悲凉之美,故都情思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1901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哪种花的花语代表忧伤?它有什么特
下一篇: 世界上花语最悲伤的花2025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