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哪个时期?被子植物的起源是从何开始?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有何意义?
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入选并为我们解开了这些疑惑。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包括: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的“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王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以及庞科副研究员领衔的早期生命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又名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
被子植物起源是演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对此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中美国际团队在我国内蒙发现了一个早白垩世硅化植物群。
他们通过对在中国内蒙古东部发现的1.26亿年前硅化植物群化石,以及英国侏罗纪和南极三叠纪相关植物化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6亿年就已经分化出现。在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有关被子植物起源的最新研究。
史恭乐研究员介绍说:“我们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找到了被子植物祖先的类群是什么样子的,被子植物现在是我们生态系统的主导类群,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被子植物。下面图片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被子植物的祖先,我们的理论上认为它其实就是长这个样子的,并不是艺术家的一个艺术重建,这个是真实的远古的植物的样子,是我们把它等倍放大的。”
利用分割显微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的内蒙古早白垩世具托斗种子植物。
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
煤作为一种植物化石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是18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那么,形成煤的远古森林包括哪些植物?森林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植物庞贝城”的研究工作,“植物庞贝城”是位于中国内蒙古乌达煤田一座珍贵的早二叠世沼泽森林化石宝库,对它的研究,揭示了石炭-二叠纪成煤沼泽森林的物种构成和森林实际面貌。特别是,其中对于华夏植物群特色分子瓢叶目植物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其属于前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位置,解决了一个困扰古植物学界200年的难题。
“植物庞贝城”北部沼泽森林面貌复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埃迪卡拉化石是寒武纪大爆发前夕非常重要的一类宏体软躯体生物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领衔,和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1日在《地质学》(Geology)上报道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这是在中国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全吉山地区元古宙地层序列的综合分析对比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在前寒武纪末期的古地理关系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我们项工作其实在2001年已经开始了,2001年的时候是第一次到青海,之后在2006年也去过,但是没有采集到比较有用的标本,但是这次就比较幸运,我们采到了比较好的标本,真正有代表性的埃迪卡拉化石的标本,采集标本确实挺不容易的,那么多年都没采集到合适的标本。我们计划,还要继续再去采集。这项进展不仅对理解早期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不同的化石组合也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周传明研究员说道。
野外发现第一块埃迪卡拉化石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始,“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六届,每次评选受均到学界、社会广泛关注,极大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张元动说道:“‘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最主要的目的是想不断地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向前发展。同时呢,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一个评选活动激发中国古生物学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科研人员对古生物学研究的热情,另外呢,也要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宣传,表彰。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像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课,我都会向学生第一时间介绍这十大进展,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记者:王新茹 韩正阳
附:
本次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
1.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2.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
3.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
4.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5.古生物脂类对不同古气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踪;
6.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
7.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的精细刻画;
8.古-中生代之交大气CO2浓度升高与陆地生态系统扰动;
9.中国发现晚更新世一个新人种:龙人及其独立第三演化支序;
10.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相关知识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冯卓研究员团队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古脊椎所三项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 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光明日报】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西北大学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科研团队发现的地球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化石
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发布—新闻—科学网
江苏省科技厅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被子植物如何起源,远古森林有哪些植物……江苏3项成果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1年度考古界十大新发现花落谁家
网址: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宁发布•江苏三项成果入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21409.html
上一篇: 藿香是()科的药用植物 |
下一篇: 古生物学和生物的进化(1)最早的 |